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大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而青少年正处在心理发育的“断乳期”、“危险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在学习、交往过程中会出现自卑、厌学、意志力薄弱、以自我为中心、自主能力差等心理现象,中国的独生子女更是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历史与社会》学科它充分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教材本身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因此,如何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中学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是适应新课程的教育理念的现实需要。
一、历史与社会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认为,人是主观的,人所得到的感受是他自身对真实世界感知、翻译的结果,人有实现的倾向,它的实现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因此,我们在进行历史与社会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时候,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个性化发展。要做到“三个有利于”:一是有利于为每个学生提供足够的思维和表现的空间,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兴趣,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二是有利于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创造精神和群体协作精神;三是有利于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学习渠道,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选择学习资料,最大限度地提供学生选择学习内容的机会。
1.开创自主开放的教学模式。新课程要求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不仅要有“想学”的欲望,而且要有“会学”的能力。新课程也要求学生能走出封闭的课堂,走向广阔的社会,在社会大课堂里,自主开放地学习。如《保护身边古老的文明》一课,笔者要求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写出有关温州市文物的保护现状和对策的调查报告。许多学生利用双休日,走上街头,向游人分发问卷,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获取有关温州市文物保护方面的信息。在调查过程中,有些人给予了友好的配合,其中包括外国人。而有些却给以拒绝,甚至有的学生被骂成了骗子。在这种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也使自己的心理素质得到了一次考验,得到了一次锻炼和升华。
2.要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心理学研究认为:“害怕(怕犯错误)的压力会禁锢儿童的智力活动,阻碍儿童通向新思想的道路;不安全感(担心受到批评指责)会导致儿童产生模糊的主张和阻塞选择答案的途径”。在不同的课堂心理气氛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兴趣情感体验、注意力存在差异。因此,在历史与社会心理健康教育探索过程中,教师要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大胆地展示自己的观点,剖析自我,评价他人,为学生自我反馈创造条件和机会,使学生在自然而然中展示自己,发表观点,畅所欲言,这样,历史的课程资源才能得到充分地开发利用 。
3.联系学生的心理实际,做好心理调适。学生学习过程中既会出现一般性的不良心态,又会出现学科方面的情绪化问题,针对学生心理现象的多变性,教师要帮助学生自我心理调节,克服不良的学习心态和学习情绪化等心理问题。当学困生较长时间未能取得明显进步时会产生自卑心态,教师可在备课时专门为学困生设计一些较简单的题目,让他们积极参与课堂,多加鼓励;当他人取得优异成绩时,有人会产生妒忌心态,教师要耐心疏导,让学生学会正确面对竞争;当优秀学生的成绩被别人赶超时,会产生失衡心态,要引导他分析原因,总结经验;凡此等等。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对一些学生的不良心态和情绪应及时加以调适。使学生具有上进心、包容心,懂得互帮互助,公平竞争;懂得发现别人的长处,欣赏别人的成功;懂得集体合作,共享快乐。
二、历史与社会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兴趣是学习入门的老师,如果学生对学科不感兴趣,即使有较高的智力,学习效果仍然不佳。中学生的兴趣心理极为丰富,因此,要让学生对历史与社会课产生浓厚兴趣,使其想学、爱学、会学,就要努力挖掘兴趣因素,开辟出多样化的激发途径,使之成为促进学生学习历史的直接动因。笔者经过教学实践,摸索出一些方法。
1.引导,提高学习的情趣。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阅读一些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的读物,如“历史之迷”、“中华五千年”、“西安事变回忆录”、“科学家传纪”、“秦汉历史故事”等等。这类读物篇幅短小精悍,文笔生动,内容生动有趣,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自主选择,学习历史的过程处于轻松和趣味中。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下,会不断地被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所吸引,会不断地提高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2.探究,以知育情。兴趣转化为内在的动机,依赖于探究,而探究依赖于创设生动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摆脱被动应付,在好奇、生疑、发问中感到自己涉足历史情境,进入“其人可见,其声可闻,其景可观,其物可赏”的境地。所谓“问题情境”,就是把问题巧妙地隐含在富有感情色彩的启发性的具体情境中。如在学习“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这一内容时,可插入三个小问题:“帝国主义国家的资本输出与今天我们的吸引外资有何本质区别?”“回顾历史,香港问题是怎样逐步产生的?”“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与我们今天的对外开放有何本质区别?”这些问题挖掘了教材的内涵,激起了学生对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本质的了解,开发了学生的逻辑思维,激发了爱国情感。
3.情景教学,潜移默化。为了培养学生的意志力,本人在上《张骞出使西域》一课中采用情景陶冶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在屏幕上出现茫茫戈壁,配以古朴的音乐,再由两名学生扮演张骞和汉武帝,由一名学生旁白,生动地再现了张骞不畏艰难险阻,勇于承担历史使命,不屈不挠的优秀品质,在这种生动的情景中,学生很自然地明白了要使自己成为一个对历史,对社会有用之才的话,必须要有的良好的心理品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心理健康教育。
很难想象,一个心理有问题的民族会是一个有发展前途的民族,一个心理有问题的公民会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历史和社会赋予教师的神圣使命。在《历史与社会》这门人文社会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更是社会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儿童心理学》朱智贤主编
[2]鞠振荣主编:《新课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
[3]《中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探索》 沃建中主编
一、历史与社会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认为,人是主观的,人所得到的感受是他自身对真实世界感知、翻译的结果,人有实现的倾向,它的实现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因此,我们在进行历史与社会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时候,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个性化发展。要做到“三个有利于”:一是有利于为每个学生提供足够的思维和表现的空间,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兴趣,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二是有利于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创造精神和群体协作精神;三是有利于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学习渠道,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选择学习资料,最大限度地提供学生选择学习内容的机会。
1.开创自主开放的教学模式。新课程要求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不仅要有“想学”的欲望,而且要有“会学”的能力。新课程也要求学生能走出封闭的课堂,走向广阔的社会,在社会大课堂里,自主开放地学习。如《保护身边古老的文明》一课,笔者要求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写出有关温州市文物的保护现状和对策的调查报告。许多学生利用双休日,走上街头,向游人分发问卷,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获取有关温州市文物保护方面的信息。在调查过程中,有些人给予了友好的配合,其中包括外国人。而有些却给以拒绝,甚至有的学生被骂成了骗子。在这种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也使自己的心理素质得到了一次考验,得到了一次锻炼和升华。
2.要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心理学研究认为:“害怕(怕犯错误)的压力会禁锢儿童的智力活动,阻碍儿童通向新思想的道路;不安全感(担心受到批评指责)会导致儿童产生模糊的主张和阻塞选择答案的途径”。在不同的课堂心理气氛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兴趣情感体验、注意力存在差异。因此,在历史与社会心理健康教育探索过程中,教师要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大胆地展示自己的观点,剖析自我,评价他人,为学生自我反馈创造条件和机会,使学生在自然而然中展示自己,发表观点,畅所欲言,这样,历史的课程资源才能得到充分地开发利用 。
3.联系学生的心理实际,做好心理调适。学生学习过程中既会出现一般性的不良心态,又会出现学科方面的情绪化问题,针对学生心理现象的多变性,教师要帮助学生自我心理调节,克服不良的学习心态和学习情绪化等心理问题。当学困生较长时间未能取得明显进步时会产生自卑心态,教师可在备课时专门为学困生设计一些较简单的题目,让他们积极参与课堂,多加鼓励;当他人取得优异成绩时,有人会产生妒忌心态,教师要耐心疏导,让学生学会正确面对竞争;当优秀学生的成绩被别人赶超时,会产生失衡心态,要引导他分析原因,总结经验;凡此等等。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对一些学生的不良心态和情绪应及时加以调适。使学生具有上进心、包容心,懂得互帮互助,公平竞争;懂得发现别人的长处,欣赏别人的成功;懂得集体合作,共享快乐。
二、历史与社会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兴趣是学习入门的老师,如果学生对学科不感兴趣,即使有较高的智力,学习效果仍然不佳。中学生的兴趣心理极为丰富,因此,要让学生对历史与社会课产生浓厚兴趣,使其想学、爱学、会学,就要努力挖掘兴趣因素,开辟出多样化的激发途径,使之成为促进学生学习历史的直接动因。笔者经过教学实践,摸索出一些方法。
1.引导,提高学习的情趣。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阅读一些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的读物,如“历史之迷”、“中华五千年”、“西安事变回忆录”、“科学家传纪”、“秦汉历史故事”等等。这类读物篇幅短小精悍,文笔生动,内容生动有趣,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自主选择,学习历史的过程处于轻松和趣味中。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下,会不断地被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所吸引,会不断地提高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2.探究,以知育情。兴趣转化为内在的动机,依赖于探究,而探究依赖于创设生动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摆脱被动应付,在好奇、生疑、发问中感到自己涉足历史情境,进入“其人可见,其声可闻,其景可观,其物可赏”的境地。所谓“问题情境”,就是把问题巧妙地隐含在富有感情色彩的启发性的具体情境中。如在学习“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这一内容时,可插入三个小问题:“帝国主义国家的资本输出与今天我们的吸引外资有何本质区别?”“回顾历史,香港问题是怎样逐步产生的?”“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与我们今天的对外开放有何本质区别?”这些问题挖掘了教材的内涵,激起了学生对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本质的了解,开发了学生的逻辑思维,激发了爱国情感。
3.情景教学,潜移默化。为了培养学生的意志力,本人在上《张骞出使西域》一课中采用情景陶冶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在屏幕上出现茫茫戈壁,配以古朴的音乐,再由两名学生扮演张骞和汉武帝,由一名学生旁白,生动地再现了张骞不畏艰难险阻,勇于承担历史使命,不屈不挠的优秀品质,在这种生动的情景中,学生很自然地明白了要使自己成为一个对历史,对社会有用之才的话,必须要有的良好的心理品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心理健康教育。
很难想象,一个心理有问题的民族会是一个有发展前途的民族,一个心理有问题的公民会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历史和社会赋予教师的神圣使命。在《历史与社会》这门人文社会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更是社会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儿童心理学》朱智贤主编
[2]鞠振荣主编:《新课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
[3]《中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探索》 沃建中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