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尝试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loft2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大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而青少年正处在心理发育的“断乳期”、“危险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在学习、交往过程中会出现自卑、厌学、意志力薄弱、以自我为中心、自主能力差等心理现象,中国的独生子女更是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历史与社会》学科它充分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教材本身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因此,如何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中学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是适应新课程的教育理念的现实需要。
  一、历史与社会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认为,人是主观的,人所得到的感受是他自身对真实世界感知、翻译的结果,人有实现的倾向,它的实现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因此,我们在进行历史与社会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时候,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个性化发展。要做到“三个有利于”:一是有利于为每个学生提供足够的思维和表现的空间,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兴趣,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二是有利于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创造精神和群体协作精神;三是有利于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学习渠道,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选择学习资料,最大限度地提供学生选择学习内容的机会。
   1.开创自主开放的教学模式。新课程要求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不仅要有“想学”的欲望,而且要有“会学”的能力。新课程也要求学生能走出封闭的课堂,走向广阔的社会,在社会大课堂里,自主开放地学习。如《保护身边古老的文明》一课,笔者要求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写出有关温州市文物的保护现状和对策的调查报告。许多学生利用双休日,走上街头,向游人分发问卷,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获取有关温州市文物保护方面的信息。在调查过程中,有些人给予了友好的配合,其中包括外国人。而有些却给以拒绝,甚至有的学生被骂成了骗子。在这种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也使自己的心理素质得到了一次考验,得到了一次锻炼和升华。
   2.要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心理学研究认为:“害怕(怕犯错误)的压力会禁锢儿童的智力活动,阻碍儿童通向新思想的道路;不安全感(担心受到批评指责)会导致儿童产生模糊的主张和阻塞选择答案的途径”。在不同的课堂心理气氛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兴趣情感体验、注意力存在差异。因此,在历史与社会心理健康教育探索过程中,教师要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大胆地展示自己的观点,剖析自我,评价他人,为学生自我反馈创造条件和机会,使学生在自然而然中展示自己,发表观点,畅所欲言,这样,历史的课程资源才能得到充分地开发利用 。
   3.联系学生的心理实际,做好心理调适。学生学习过程中既会出现一般性的不良心态,又会出现学科方面的情绪化问题,针对学生心理现象的多变性,教师要帮助学生自我心理调节,克服不良的学习心态和学习情绪化等心理问题。当学困生较长时间未能取得明显进步时会产生自卑心态,教师可在备课时专门为学困生设计一些较简单的题目,让他们积极参与课堂,多加鼓励;当他人取得优异成绩时,有人会产生妒忌心态,教师要耐心疏导,让学生学会正确面对竞争;当优秀学生的成绩被别人赶超时,会产生失衡心态,要引导他分析原因,总结经验;凡此等等。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对一些学生的不良心态和情绪应及时加以调适。使学生具有上进心、包容心,懂得互帮互助,公平竞争;懂得发现别人的长处,欣赏别人的成功;懂得集体合作,共享快乐。
  二、历史与社会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兴趣是学习入门的老师,如果学生对学科不感兴趣,即使有较高的智力,学习效果仍然不佳。中学生的兴趣心理极为丰富,因此,要让学生对历史与社会课产生浓厚兴趣,使其想学、爱学、会学,就要努力挖掘兴趣因素,开辟出多样化的激发途径,使之成为促进学生学习历史的直接动因。笔者经过教学实践,摸索出一些方法。
   1.引导,提高学习的情趣。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阅读一些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的读物,如“历史之迷”、“中华五千年”、“西安事变回忆录”、“科学家传纪”、“秦汉历史故事”等等。这类读物篇幅短小精悍,文笔生动,内容生动有趣,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自主选择,学习历史的过程处于轻松和趣味中。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下,会不断地被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所吸引,会不断地提高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2.探究,以知育情。兴趣转化为内在的动机,依赖于探究,而探究依赖于创设生动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摆脱被动应付,在好奇、生疑、发问中感到自己涉足历史情境,进入“其人可见,其声可闻,其景可观,其物可赏”的境地。所谓“问题情境”,就是把问题巧妙地隐含在富有感情色彩的启发性的具体情境中。如在学习“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这一内容时,可插入三个小问题:“帝国主义国家的资本输出与今天我们的吸引外资有何本质区别?”“回顾历史,香港问题是怎样逐步产生的?”“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与我们今天的对外开放有何本质区别?”这些问题挖掘了教材的内涵,激起了学生对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本质的了解,开发了学生的逻辑思维,激发了爱国情感。
   3.情景教学,潜移默化。为了培养学生的意志力,本人在上《张骞出使西域》一课中采用情景陶冶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在屏幕上出现茫茫戈壁,配以古朴的音乐,再由两名学生扮演张骞和汉武帝,由一名学生旁白,生动地再现了张骞不畏艰难险阻,勇于承担历史使命,不屈不挠的优秀品质,在这种生动的情景中,学生很自然地明白了要使自己成为一个对历史,对社会有用之才的话,必须要有的良好的心理品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心理健康教育。
   很难想象,一个心理有问题的民族会是一个有发展前途的民族,一个心理有问题的公民会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历史和社会赋予教师的神圣使命。在《历史与社会》这门人文社会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更是社会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儿童心理学》朱智贤主编
  [2]鞠振荣主编:《新课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
  [3]《中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探索》 沃建中主编
其他文献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阵地,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与时俱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现结合本人实践从以下几方面略作管述。  一、兴趣是人们进行创新发明的直接动力,也是进行创新思维的首决条件。   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
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为此,树立“以学生及其发展为本”的发展意识,搞好课堂教学设计,是抓好课程实施,实现课改目标的重要环节。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优化教学设计,给学生创设主动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愉快地学习。在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笔者认为课堂教学设计的真正优化要注意以下几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中的主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必须重视指导阅读,注重讲究指导方法,才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能力是在一般智力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特殊心理活动系统,它包括了阅读的认识、理解、记忆、速度、技能这五种因素。同时,阅读能力是自学能力的主要内容,是学生能自觉地、灵活地运用旧知识去探索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往往出现两种倾向:一是认为阅读课是讲读课的补充,便不
【摘 要】创新思维与团队合作是当代小学数学教育的重点课题,学校的教育工作除了教授小学生基本的数学知识外,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促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小学生能够主动活泼学习亦是重点。本文拟通过对小学一年级学生数学思维及合作学习方法的探讨,阐述其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  【关键词】小学生 数学思维 合作学习  1、引言  数学创新教育的实质是培养和发展创造性思维,核心是在
由于时代的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不断的提高,而在我们传统的生物学教学中往往只把生物学科的基础知识,当作一堆现成的知识成果传授,片面注重了知识的传递,而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不自觉中排斥了学生思考和个性,这样一来剥夺了课堂上学生思考时间,以及充分思考的权力,于是便有了掌握知识,却不思考知识,不敢创新知识的“好学生”。因而使课堂气氛陷于沉闷,久而久之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失去了激情、兴趣。  
与以往《思想品德》课或《社会》课注重知识点的传授不同,将儿童生活作为课程的基础正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一个鲜明的亮点,他打破了思想品德,历史和地理等学科知识原有的科学逻辑。换句话说,它不再像语文,数学课那样,按照学科知识的逻辑,由浅入深的编排内容,而是将知识分散到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追求知识的系统与全面,只追求与生活得连接,这与以往的德育课程有着显著的区别,如《我们都有发言权》、《我不耍赖》、
《数学课程标准》颁布和实施,掀起了一场新的教育教学改革浪潮,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课程研究和课程改革已成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关注的话题。如何提高小学数学的教育教学质量,完成好教育教学任务呢?本人就近二十多年来教学工作研讨中所得的经验,浅谈一下个人的体会。    一、认真备课,吃透两头,钻研教材,上网查看相关教学内容的课件、教案等等。   二、课前准备好教具、学具。如:挂图、模
【摘 要】《机械制图》这门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一定的读图能力、空间想象和思维能力及画图的能力。  【关键词】机械制图;教学方法    《机械制图》课是一门既有理论又重实践的课程,它也是职校学生进校后接触专业知识的第一门技术基础课。但也是学生反映较为难学的一门课程,学生如果不能学好这门课程,就会给专业课学习和今后的工作造成极大的困难。那么如何来上好这门
摘要:农村中学初高中英语衔接教学存在着现实的困惑,如果能够及时地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帮助分析成因,分别从理论认知、策略导入以及方法指导等方面切入,帮助他们尽快适应高中的英语学习,将会全面提高高中英语学习质的飞跃。  关键词 农村中学 初高中英语 衔接教学 策略    众所周知,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发展都遵循着一个原理,即“从量变到质变”。学生接受知识也存在着量变到质变的这一变化过程。中学阶段学生接受
【摘 要】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追求高效性、整体提高教学质量,可以说是所有教学改革的共同目标。高效课堂是指在单位时间内高效率、高标准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最大效益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在现今课改呼声日愈高涨的形势下,我认为高效课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最佳途径。下面就我本人在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些感悟体会。   【关键词】数学 高效率 教学 教学质量  一、更新教学观念,是促进课堂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