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网”:社会网络的动态过程初探

来源 :美与时代·城市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r2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社会,关系网络随处可见,资源在关系网络中流动,由此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关系网络从何而来?边燕杰认为,“关系”是有助于互惠交往的人际关系,往往通过社交聚餐拓展和维持(边燕杰,2004)。由此可见,餐饮网在中国人关系网络的建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社会网络的研究者通常以“朋友网”“讨论网”“社会支持网”或“春节拜年网”“求职网”等作为研究对象,而较少有对“餐饮网”具有动员社会网络资本功能的研究。本文试图说明“拜年网”“讨论网”“求职网”对中国社会关系网络的运作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而“餐饮网”在本质上体现的是对关系网络的动态建构及其过程,从而为“餐饮网”的研究开拓空间和合法性。
  一、关系网络与社会资本
  费孝通先生用“差序格局”的概念描述了中国以个人为中心,如水纹一般逐渐向外扩散越推越薄的关系网络。在这个网络中,家庭成员及亲属与个人关系最紧密(费孝通,1985)。金耀基也指出中国与西方人际关系的不同,认为西方人将人区分为认识的人和陌生的人,而中国人将人分为是否在他们的“关系”之中,关系的储备是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金耀基,1992),而现在研究者研究的比较多的是“拜年网”“求职网”和“讨论网”。
  林南的研究发现,社会资本的获得来源是社会网络,它的基础是社会网络和社会关系,所以社会资本可以认为是嵌入在社会结构中的资源,这种资源可以在 有目的的行动中摄取或动员。根据这种说法,社会资本的概念有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资源嵌入在社会结构中;第二是个人具有动员资源的能力,第三通过目的性行动来动员资源。
  二、关系网络的资源和结构
  关系网络的产生一方面是受制度背景、文化背景的制约和规范,同时主观能动性也反作用于其所在的制度和结构背景。具体来说,关系网络的资源和结构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结构、文化和人的能动性。
  第一,结构。吉登斯的观点认为结构是可以限制行动的,但是也没有必要太夸大这种限制。因为,结构既可以是限制一因素,另一方面也能成为促进的因素,因为在一般情况下,结构可以限制个人做一些结构所不能允许的事情,但是个体也保存着可以用另外一种方式去做的转化能(Giddens 1984)。
  第二,文化。上述宏观经济结构对关系空间作用的影响是在中国关系主义文化的条件下发生的。边燕杰认为:关系主义文化是一套关于伦理本位、关系导向,以“熟、亲、信”为准则的行为规范。这套行为规范一方面是利益本位的,同时又具有个人导向,以“权、责、利”为准则的理性主义文化不同。用费孝通先生的话说,前者是“差序格局”,后者是“团体格局”。
  第三,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每个人都是积极的能动主体,可以通过自己有目的和反思性的行为来改变自己的生活环境,这种主体能动性一方面说明人并非是结构的玩偶,同时也不是简单的是“精于计算的个人主义者”,而是被社会文化所影响,同时又能反过来影响文化结构的、具有改变能力的行动主体。
  三、关系网络分析现状
  目前,学术界研究最多的是“拜年网”、“讨论网”、“求职网”,这些关系网络都处在结构、文化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的互动背景中。然而,这些研究或多或少地都出现了一些瓶颈,而“餐饮网”作为一种全新的视角,开拓了关系网络研究的空间,弥补了以往关系网络研究的不足。
  (一)讨论网
  讨论网是一种规模较小、高密度的核心网络。一个人的讨论网规模越大,预示着这个人的社会资本越丰富;一个人的讨论网密度越高,预示着这个人的社会网络越封闭。讨论网是一种同质性比较强的社会网络,同质性指的是被访者与讨论网成员在某种社会特征方面同属于一个群体或类别。
  总结来说,“讨论网”作为中国的核心关系网络有一定的局限性,其规模小、同质性高、异质性低,不足以涵盖交往中所有的人际关系网络;在讨论网中较多地流动的是信息、知识和情感性支持,工具性支持和混合性支持越少,这就必然是产生在一个关系紧密的小圈子,有很大的局限性;讨论网是西方的核心关系网络,但是在本土的情境下,并不同样适用于中国。
  (二)拜年网
  拜年网的提出可以说是适应了中国的本土文化和情境,指的是在春节期间人们以各种方式比如说登门拜访或电话、短信等所形成的网络。边燕杰和李煜的研究表明,拜年网维持了人们之间建立的关系。为了加强关系、维护感情,拜年网的成员里面一定有核心成员,比如说亲戚等的拜年,但是也包括另一种拜年行为,那就是功利性的、目的性很强的拜访。
  总结来说,以往的研究表明对拜年网的测量,可以较好地获得个人资本拥有情况,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拜年的“交往性”内涵已经逐渐淡化,对拜年网作为本土的核心网络测量的合法性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与此同时,拜年网本身所采用的技术方法有着很大局限性,对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是有影响的。
  (三)求职网
  求职过程中的各种关系构成了影响求职者行动的社会网络,这就是“求职网”。通过对求职网的分析,可以说明行动者在求职过程中与各个主体之间的互动,以及这些互动所产生的网络效应。
  关于求职网的研究,目前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倾向:
  首先,侧重“弱关系”,早在20世纪70年代,马克·格兰诺维特对北美劳动力求职市场进行了研究,表明了弱关系在求职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次,侧重在“资源”,根据林南先生的观点,社会资本是嵌入在社会关系和社会网络中的资源。社会资源可以是财富、权力、声望、地位,等等。
  最后,发现“强关系”仍在中国发挥着重要作用。边燕杰依据1988年天津调研数据,研究发现在中国的再分配时代,强关系是搭建在帮助和求职者之间的重要桥梁(边燕杰,2002)。
  四、餐饮网:社会网络运作的动态过程
  关系是动态的,关系会死亡、淡出、休眠,关系也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这些变化都是在不断的互动过程中呈现的。这就内在地要求我们去关注网络本身,并以一种动态的视角来考察社会网络(何雪松,2005)。这种动态的关系网络是镶嵌在上文提到的关系网络的资源和结构中的。   关于餐饮网的动态建构可以从以下四个向度加以理解:
  (一)网络建构
  网络建构即扩大网络和改变网络的构成。有学者认为可以有三种方式建立网络或关系:经由第三方建立关系、经由社会参与建立关系以及在现有关系上增添新的关系。
  从现实的生活来看,饮食交往活动,比如请客吃饭、被人请、作陪,在很大程度上会使别人欠下人情、欠下别人的人情,或两者兼而有之。正所谓“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短”,资源支配者接受了别人的宴请或礼物,欠了对方的人情,便有回报的义务。因此,欠下人情就意味着私人关系(关系借贷)的建立。
  (二) 关系维持
  关系维持可以说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其中最初要确保关系是建立了,然后努力维持这段关系在一定水平,再次将这种关系保持在令人满意的水平上,最后关系双方产生问题,进行修补。因此关系的维持简单来说就是让关系不要断裂。
  (三) 关系强化
  关系强化,顾名思义就是通过一系列的交往行动,让原来的关系变得更好,使原有的联系得以加深或改善。强化可以达到两方面的目的,一是正向地加强某些已有的联系,使得资源流通的渠道更加通畅,以便未来资源的动员和利用。
  在中国现实生活中,关系人可以通过拜访、送礼、宴请等方式来加强彼此之间的情感关系,其中又以宴请和送礼最为重要。在个人的饮食社交中,行动者可以有选择地对某些关系进行再次修复与维持,或者进行人情的再投入,比如有针对性地邀请某些关系人聚会吃饭。
  (四) 资源动员
  资源动员是社会网络动态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人们在何种情形下从何处获得何种资源。换言之,它涉及的是个人如何使用其社会网络。这是一个寻求资源与接受支持的过程:人们为何求助或人们为何不求助、需要什么样的资源、找谁求助。
  总结全文,本文试图为“餐饮网”的合法性提供证明,为其后续研究开拓空间。本文首先对中国存在关系网络及其社会资本进行了梳理,接着对关系网络的理论框架,结构、文化和个体能动性进行了解释,说明关系网络的运作是交织在结构、文化和个体能动性的互动中的。其次,对现在广泛研究的“讨论网”“拜年网”“求职网”的各种限制条件和研究瓶颈进行了梳理,并且发现它们都忽略了关系网络的运作是动态的,都没有揭示出这一动态过程。而“餐饮网”的发现能对关系网络的动态运作进行细致的说明,具体来说即网络建构、关系维持、关系强化和资源动员,为“餐饮网”的后续研究提供方向。
  参考文献:
  [1]边燕杰.中国城市中的关系资本与饮食社交[J].刘翠霞,林聚任译.开放时代,2004,(02).
  [2]边燕杰.关系社会学及其学科地位[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3).
  [3]边燕杰,李煜.中国城市家庭的社会网络资本[J].清华社会学评论,2001,(02).
  [4]边燕杰.找回强关系:中国的间接关系、网络桥梁和求职[M].中国社会学(第一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01):245.
  [5]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三联书店,1985.
  [6]何雪松.社会网络的动态过程及理论探索[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5,(03).
  [7]金耀基.中国社会与文化[M].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2.
  [8]林南著.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M].张磊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01):42.
  [9]林南.社会资源和关系的力量[M].张文宏译.国外社会学,1999,(04).
  [10]Giddens,Anthony. The Comtitution of Society. Polity Press,1984.
  作者简介:
  谢东梅,上海大学社会学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网络与分析。
其他文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内涵,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相融合的典范,更是二者精髓和灵魂的表现。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认知和高
摘 要:老年人随着体能的下降和社交范围的缩小,在住宅中所处的时间比较长。老年居住空间中的色彩对于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健康都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本文以老年居住空间中的色彩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老年人的特点,从生理需求、心理需求和审美需求三方面进行探讨,总结出适合老年人的居住空间中色彩的表现要点,使老年人在居住空间中能够舒适、安全的生活。  关键词: 老年人;居住空间;色彩设计  人口老龄化是指年龄在
摘 要:材料来源于人们生存的自然环境,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过程不仅认识了材料自然特征和物理属性,更重要地是将人类自身的品质和情感与材料的某些特性联系起来,材料从而具备了地域文化属性。设计师对材料的应用,不仅应注重材料与工艺、功能的结合,同时应充分理解和发挥材料的这种文化属性,使其满足当地人民的物质和精神需求。  关键词:材料;文化;设计  设计不仅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求,同时也是人们生活方式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