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群体创造出的时代精神财富

来源 :人民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mengli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策划反响 :人民论坛6月(上)《解密援藏干部》一经推出,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近300家网络媒体、传统媒体进行转载或评论。人民网、新华网、中新网、中国西藏网等近60家媒体首页显著位置转载,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作出专题策划,数千名网友跟帖讨论。与以往一遇到干部群体宣传,网友大量情绪化跟帖的情况相反,援藏干部的讨论跟帖,基本上都是对援藏干部付出的感慨和崇敬,甚少出现质疑的言词。有网友指出,知道援藏干部辛苦,但不知如此辛苦,只知道2008年的“3·14”事件,但不知道这些大的事件背后我们的干部在维护民族团结方面付出了多少心血,他们家人付出了多大的代价,这是一群无名的英雄。
  
  价值意义:援藏干部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群体?媒体鲜有对这一群体深入系统的报道,公众对于这一群体也是知之甚少,甚至对这一群体还存在不同程度的误解。人民论坛杂志通过深入西藏采访报道,通过深度关注第五批援藏干部这一群体,不仅向公众展示这一鲜为人知群体的形象与贡献,更通过援藏干部的故事从一个侧面告诉人们,西藏的今天是怎么来的,引出对西藏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专题中,援藏干部、诸多专家学者提出了诸多具有价值的建设性意见。同时,70余万字的资料搜集以及10336人参与的网络调查,为全面了解援藏干部及西藏工作提供了充实的资料及见解。
  改革开放30多年,市场经济大潮之下,浮躁盛行,不少人追名逐利,信仰缺失。援藏干部“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降标准,朴朴实实做儿女,认认真真干工作”的精神财富,值得挖掘、弘扬。
  
  ■记者回访
  援藏干部回归后的四个追问
  
  2010年7月,第五批援藏干部(2007年7月-2010年7月)带着各自的成就业绩、酸甜苦辣,告别了西藏。离开西藏之后,他们的身体情况如何?援藏干部回归内地的工作生活如何?西藏的锤炼到底带给了他们怎样的改变?这些都是公众十分关切的问题。人民论坛记者在新年伊始,回访了部分援藏干部,聊聊他们回归后的“新生活”。
  
  追问之一:三年援藏之后,身体怎么样了
  在人民论坛《解密援藏干部》问卷调查中,问及受访者“援藏干部面临的最大的考验”,40.4%的受访者认为最大考验是“身体上的考验”。从内地来到高寒缺氧的西藏,援藏干部身体承受的考验,不少人都能感同身受。然而,援藏三年回归内地,从缺氧到了富氧也是一段危险的旅程。回归后,援藏干部的身体怎么样了,这是不少公众心中的关切。
  援藏干部回归之后,通常有2-3个月的休假用来调整身体,但记者电话采访时,发现不少援藏干部都提前结束了休假投入了新的工作岗位,一些甚至没有休假就直接开始了工作。与一些援藏干部的采访也很奇特,不是在开会途中接受的采访,就是在工作会议中间抽空接受的,回归后的生活,似乎很少人再为身体担忧,都以工作为重。采访的10多位援藏干部,都给出了身体“还不错”的评价。
  有干部表示,从高原回来后,因为处于富氧状态,接连昏睡了好几天,“好像要把在西藏睡不着的觉都给补回来。”好长一段时间,大脑思考迟钝,走路像踩在棉花糖上一样,在路上遇到一些三年没见的朋友,愣是没把别人的名字给记起来。援藏干部吴光政告诉记者,“从西藏回来少了一个胆(胆囊切除),多了‘高血压’、‘高血糖’,多了个‘心脏返流’,这些都是援藏兄弟们中很平常的事。”
  回来后,身体状况出现最多的,还是心脏问题。“刚回来的时候心脏承受不了,都能听见不规律的跳动声,睡觉的时候不能平躺着,觉得压迫心脏,有时候还觉得窒息和恶心,不敢乱跑乱动,但适应了一段时间已经好多了”。援藏干部王贵都回到内地都来不及休整,就直接服从组织安排投入了紧张的工作,一开始还兼着康马县的县委书记。“回到内地后非常忙碌,但在西藏吃过苦,就什么都不觉得苦了。”原先在西藏瘦了30多斤的他,现在都没胖回来,“正好减肥了”。
  
  追问之二:回来后,提拔了吗
  援藏干部不是为了镀金而去援藏,但回来后是否得到提拔是公众关注的焦点。在问及这个话题时,不少干部表示,经历了援藏之后,对这些不是特别在意了,能好好的干工作就知足了。在随机采访的13位援藏干部中,11位受访干部表示,对现有的工作安排“满意”,另2位的工作还没有具体确定。一些援藏干部表示,回来之后,组织上高度重视,安排检查身体,领导看望嘘寒问暖,了解思想动态,让他们备感温暖。
  在这些援藏干部看来,来到西藏所获得的财富,远比提拔及权力带来的满足更为重要。援藏干部于林勇说,“紫外线让我们的皮肤变黑了,白云却让我们的心灵更洁净了。援藏改变了我的价值标准和人生追求”;王贵说,在艰苦环境下,对权力和名利的追求看的更平淡了,只要有好的身体,有家人的陪伴就是幸福,想想那些长眠于西藏没能回来的在藏干部和援藏干部,学会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最重要;援藏干部文秋良说,作为70后生于和平时代的人,特别痴迷于信仰这个词,而援藏的经历让信仰这个词更为具化,而这个词在这样一个浮躁时代备显珍贵……
  
  追问之三:西藏是一个怎样的记忆
  援藏干部吴光政2010年7月23日早晨离开拉萨于当晚返回家乡,可他一直工作到7月21日,总想在离开拉萨之前多一点付出,少一点遗憾。“援藏的最后一年,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平时总是想多工作一点、多奉献一点、多留下一点。越是快要离开,越是十分舍不得。”
  王贵还记得,当时离开西藏,前来送行的当地干部和群众,自发排成两条长龙,手捧哈达,现场哭成了一片。在缺氧的艰苦环境,面临着生与死、血与火考验都不曾流过泪的七尺男儿们都哭成了泪人,“太舍不得了,心情很复杂,这里有着太多的记忆和感动”。
  有援藏干部告诉记者,现在只要看到或听到“西藏”二字,便立即会高度关注。有援藏的战友给打来电话说,快看电视,里面正在播西藏某地的情况呢。于是大家都会赶忙丢下手头的活计,专心看节目去了。“大家不仅关注西藏,而且都成了西藏的义务宣传员了,回来后不断地纠正身边朋友和同事对西藏的种种误解,向人们展示一个真实的西藏”。
  
  追问之四:西藏的经历带给了工作、生活怎样的改变
  在经历过与“内地大不同”的西藏工作方式之后,回到内地,又给他们开展工作带来了哪些宝贵财富。所有受访的援藏干部都表示,“不枉来藏一趟”。
  援藏干部祝尊乾告诉记者,西藏回来之后,原先在省里工作的他又到了基层进行锻炼。“到了基层才知道,西藏的经历给了我多大的帮助。”到了基层,不仅要处理全局的事物,更要处理很多具体的如各方面组织协调的问题。“我每天大脑都是处于高度紧张的运转状态,但我的心态却非常平和。”回想起去西藏之间,朋友都说他变化大,“脾气变好了很多”,以前遇到一些棘手问题就有些急躁的他,现在再大的事情放在面前都很冷静。
  他把“援藏为了什么、在藏干什么、离藏留什么”这三问,换成了“当官为了什么、目前为官做了什么、今后卸任留下什么”,并以此时时警醒、鞭策和督促自己。“现在很多官员抱怨官难当,其实多问问这些,那么‘官’自然就不会觉得难当。”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经历了援藏之后,援藏干部对权力的理解更为深入,有援藏干部告诉记者,“权”是为人民服务的工具,要把权力当成服务群众的工具,把“权杖”变成扶持百姓的“拐杖”。在援藏期间,援藏干部们在工作中,都尽量做到有事注意多沟通、多请示、多汇报、多协调,搞好民族团结,而这好的经验也带回了内地。祝尊乾告诉记者,“只要有问题,我就用民主的方法协商解决,还愁问题解决不了吗?”
  
  ■以苦为乐
  
  在西藏,我经常提议大家吃点家乡饭,做点炸酱面和饺子之类的。有的同志会做饭,也有的根本就没下过厨房,而且一开始我们对高原的气候还不太适应和了解。做炸酱面的时候,我们先把酱啊卤啊做好,然后就用不加盖的锅来煮面条,结果都成“面鱼儿”了,饺子从锅里捞出来以后,也成了片儿汤。后来才知道应该用高压锅来煮。现在回想起来,当时几个傻老爷儿们以苦为乐,也算是长点见识。(援藏干部 刘振明)
其他文献
我国刑事诉讼法目前没有规定管辖权异议制度,然而在实践中当事人经常就管辖权提出异议。为了有效解决这种问题,保障当事人的程序性权利,防止诉讼程序的不断中止,在我国建立刑
【摘要】传统纸媒企业应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在产品升级、赢利模式探索、信息产品价值、新媒体融合、创新创意发展、人才培养等各个关键环节,进行相应调整与变革,在新媒体浪潮中,培育自身核心竞争力,力争能走出一条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关键词】纸质媒体 新媒体 盈利模式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传统纸质媒体的优势与劣势  优势分析。首先,读者的忠诚度相对持久。即使是面
新出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对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做出了若干规定,诸如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深化考试内容和形式改革,着重考查综合素质和能力等等。虽然近年小升初的政策已经是取消了升学考试实行按片入学,然而一些家长并没有因此放松了孩子的学习。为高考备战不分小学、初中和高中,孩子从小学就开始为高考储备力量。高考对学校教育发挥着指挥棒的作用,这作
阿拉伯世界这场“土生土长”的“民主化”浪潮正好为美国向阿拉伯盟国施压进行“认真”政治改革提供了良机,美国要设法将这股反政府的浪潮引向地区反美国家如伊朗、利比亚和叙
“没有党组织,市场的几百家商户,只是散兵游勇。党建、诚信并肩走,市场才有精气神!”
近10多年来,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西方强势文明无孔不入,渗透到中华大地的每一个角落,中华文明受到国外文明的严重冲击和威胁。为防止中华文明被同化,为保护中华文明的完整性和独特性,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恢复和创新传统,复兴文明大国的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速发展,国民生产总值已位居世界第二。据一些学者推测,再过几十年,中国将在经济上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国防和军事实力也迅速增长,
“2011年全国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为85.7分,公众对气象服务信息实用性评价为89.8分,气象服务品牌知晓率明显增加……”一份由中国气象局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完成的《2011年全国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调查结果》折射出我国公众对气象事业关注度、公共气象服务满意度与日俱增。  如今,我国公众的气象意识已大为提升,对气象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这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当今全球气候变化多端,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经常、异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资源。作为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土地稀缺程度尤其突出。辛亥革命100年来,重大社会问题大多与土地相关联;凡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政党与领袖,无一不将土
由日本大地震和海啸造成的福岛第一核电站放射性物质泄漏事故,引起太平洋沿岸许多国家和地区民众的核恐慌,我国有的地方也发生了对某些商品的抢购风潮。应该说,在这样突如其来的灾难性事件面前,人们产生恐惧和惊慌是一种正常、自然的心理反应。因为安全感是人类居于首位的社会需求,当人感到有不确定和无从应对的危险出现时,恐慌便在所难免。我们来谈谈应对之道,有助于消除恐慌。  面对诸如核泄漏这样的大事故,作为个体的人
黑客技术属于科学技术的范畴,对黑客技术的研究与发展有利于国家信息安全。但同时也应注意到黑客技术是把双刃剑,主要看这把剑掌握在什么人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