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论春夏秋冬,嗓子疼痛都是最普遍的症状之一,特别是孩子。可大多数人弄不清致病的元凶,常常错误用药,因此耽误病情,甚至留下慢性发作的病根,贻害非浅。其实咽喉肿痛应该早就医,明确诊断,针对病因选择适当的治疗,效果完全不同。
化脓性扁桃腺炎
3岁的小宝外出被雨淋后着了凉,当晚就发烧达38℃,无精打采,不想吃东西,两天后发热达40℃,嗓子痛,喝水不敢咽。到医院急诊诊断为急性化脓性扁桃腺炎,留观察室治疗,3天后回家继续用药1周,炎症彻底消除,未复发。
化脓性扁桃体炎元凶是细菌感染,主要致病菌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等。平时这些细菌就潜伏在人的咽喉和扁桃腺,但不引起症状。当机体因过度疲劳、受凉等因素影响,抵抗力下降,细菌即乘虚而入、滋生繁殖,致使扁桃发炎化脓及出现全身症状。
◆ 特点
起病急,恶寒,高热可达39~40℃,幼儿可因高热而发生抽搐、呕吐或昏睡、食欲不振、便秘及全身酸困等。局部症状:咽痛明显,吞咽时尤甚,剧烈者可放射至耳部。
◆ 用药对策
(1)因为主要是链球菌感染,抗菌消炎可首选青霉素,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红霉素、林可霉素或先锋霉素等。建议做咽刷涂片菌培养及药敏试验,虽然报告较迟,但对顽固感染病例很重要,有助于选择敏感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
(2)辅助镇痛解热。高热头痛及全身酸痛会造成失眠、厌食、营养失调,导致中枢调节功能紊乱,减弱机体抗病能力。这时可选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既解热又镇痛,能有力地调整机体的协调功能,有利于抗菌药发挥高效能。
(3)激素降温要慎重。目前有些医生喜欢使用激素快速降温以显示疗效,其实这并不可取。在没有采用有效抗菌药物之前,不可盲目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地塞米松等降温,那样只会造成假象,掩盖病情。
(4)扁桃体局部用药。可选用3%双氧水、l%氧化锌溶液、l%~2%碘甘油、10%鞣酸甘油等涂敷扁桃体表面,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也可选用抗生素进行病灶冲洗。
(5)中医中药。采用清热散结方:清半夏、双花(金银花)、连翘、板兰根、射干、玄参、芦根、僵蚕、蝉蜕。高热加柴胡、生石膏;扁桃体化脓加穿山甲、皂刺、黄连。
另外,患者应适当隔离。注意休息,多饮水,通大便,进流质食物或软食。
疱疹性咽峡炎
5岁的毛毛半个月突然发烧,不爱吃饭,家长以为孩子得了扁桃体炎,用了多种抗生素,但越治越重。最后来到医院,医生诊断其患了小儿疱疹性咽峡炎,停用抗生素并对症治疗,孩子症状很快缓解。
疱疹性咽峡炎主要元凶为柯萨奇A4病毒感染,有时由柯萨奇A16病毒引起嗓子痛,还会有手足口病症状,都是通过飞沫、唾液及疱疹液直接接触传播。
◆ 特点
主要表现为急骤发热,可持续高热或反复高热,年龄大的小儿常出现咽痛,吞咽时尤甚,有时还有头痛、腹痛或肌痛;婴幼儿则表现为烦躁不安、拒食、流口水、呕吐等。
◆ 用药对策
因系肠道病毒感染,常由柯萨奇病毒A引起,故没有针对病毒的特效药物,抗细菌类药物则对病毒无效。治疗措施如下——
1. 全身抗病毒治疗:可选择核苷类抗病毒药和利巴韦林(病毒唑),如可口服阿昔洛韦200毫克/次,5次/日;或利巴韦林200毫克/次,3~4次/日。
2. 口咽黏膜局部用药:如复方硼酸溶液、0.1%~0.2%洗必泰溶液含漱,酞丁胺软膏、阿昔洛韦软膏局部涂擦,还可以利用加压或超声雾化吸入抗病毒类药物,含化参龙丸,含漱利咽合剂,喷锡类散、金喉健喷雾剂等。
3. 中医药治疗疱疹性咽峡炎可辨证选用香薷饮、甘露消毒丹、银翘马勃散、退热合剂、双黄连、大青叶、板蓝根等。
4. 防惊厥措施:发热时可用羚羊角粉清火退热防惊风,也可用物理疗法降温,体温超过38.5℃时可以用托恩(布洛芬)、美林(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热药;体温超过39.5℃、有呕吐、惊厥、影响饮食睡眠时可以配合输液支持疗法及中枢性降温措施。
5. 防合并细菌感染。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增高、中性粒细胞增高时提示合并细菌感染,可配合使用抗细菌类药物。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6岁男孩聪聪因咽痛、高热2天入院(其实孩子已咽部疼痛多日,吞咽时加重,进食困难)。入院时体温40℃,脉搏110次/分,口咽部黏膜充血、水肿( ),双侧扁桃体Ⅱ度肿大,表面白色分泌物,B超检查显示为颈淋巴结肿大,肝、脾中度肿大,诊断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立即加用干扰素肌注,静脉使用更昔洛韦,抗生素换用青霉素,卧床休息。经积极治疗后,患儿体温逐渐下降,咽痛明显减轻,入院治疗1周后体温恢复正常。
◆ 特点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简称“传单”)是小儿时期常见病,由EB病毒引起。患者可能会一下子高烧到39~40℃,高烧不退持续2~3周,主要侵犯人体淋巴系统,经口腔密切接触而传染。它有以下几个特点:(1)起病急,以发高烧为主要症状,体温可达39~40℃,持续1~3周;(2)喉咙痛,体检可见咽扁桃体充血肿大,甚至化脓。(3)双侧颈部前后淋巴结肿大,但无压痛,互不粘连。(4)脾脏肿大多见并有压痛,约20%患儿伴有肝肿大;(5)不到10%患儿有皮疹,为麻疹样皮疹或荨麻疹,小部分病儿伴有眼皮浮肿。
总之,临床上凡遇有持续性、较难控制的发烧、咽喉炎、颈部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者,应考虑“传单”的可能性。
◆ 用药对策
本病无特异性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远期疗效好,绝大多数患儿于2周左右病愈。
抗病毒治疗首选药物为干扰素和更昔洛韦(病毒唑无效),同时给予对症支持治疗。干扰素是一种广谱抗病毒剂,并不直接杀伤病毒,但可以抑制病毒复制;同时还可增强免疫细胞活力,从而起到免疫调节作用,增强抗病毒能力。
抗菌素用于并发细菌感染时,如咽部、扁桃体的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可选用青霉素G、红霉素等抗生素,有人认为使用甲硝唑(灭滴灵0.6~1.2克/日)或氯林可霉素(0.45~0.9克/日)5~7天也有一定效果。
激素可用于重症患者,如咽部、喉头有严重水肿,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心肌炎、心包炎等,可改善症状,消除炎症。但一般病例不宜采用。用法:强的松第一天80毫克,随后逐渐减量,疗程1周。
对“传单”,目前尚无有效预防措施。急性期其呼吸道分泌物及痰杯应用漂白粉或煮沸消毒。因病毒血症可长达数月,故病后至少6个月不能参加献血。
化脓性扁桃腺炎
3岁的小宝外出被雨淋后着了凉,当晚就发烧达38℃,无精打采,不想吃东西,两天后发热达40℃,嗓子痛,喝水不敢咽。到医院急诊诊断为急性化脓性扁桃腺炎,留观察室治疗,3天后回家继续用药1周,炎症彻底消除,未复发。
化脓性扁桃体炎元凶是细菌感染,主要致病菌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等。平时这些细菌就潜伏在人的咽喉和扁桃腺,但不引起症状。当机体因过度疲劳、受凉等因素影响,抵抗力下降,细菌即乘虚而入、滋生繁殖,致使扁桃发炎化脓及出现全身症状。
◆ 特点
起病急,恶寒,高热可达39~40℃,幼儿可因高热而发生抽搐、呕吐或昏睡、食欲不振、便秘及全身酸困等。局部症状:咽痛明显,吞咽时尤甚,剧烈者可放射至耳部。
◆ 用药对策
(1)因为主要是链球菌感染,抗菌消炎可首选青霉素,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红霉素、林可霉素或先锋霉素等。建议做咽刷涂片菌培养及药敏试验,虽然报告较迟,但对顽固感染病例很重要,有助于选择敏感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
(2)辅助镇痛解热。高热头痛及全身酸痛会造成失眠、厌食、营养失调,导致中枢调节功能紊乱,减弱机体抗病能力。这时可选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既解热又镇痛,能有力地调整机体的协调功能,有利于抗菌药发挥高效能。
(3)激素降温要慎重。目前有些医生喜欢使用激素快速降温以显示疗效,其实这并不可取。在没有采用有效抗菌药物之前,不可盲目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地塞米松等降温,那样只会造成假象,掩盖病情。
(4)扁桃体局部用药。可选用3%双氧水、l%氧化锌溶液、l%~2%碘甘油、10%鞣酸甘油等涂敷扁桃体表面,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也可选用抗生素进行病灶冲洗。
(5)中医中药。采用清热散结方:清半夏、双花(金银花)、连翘、板兰根、射干、玄参、芦根、僵蚕、蝉蜕。高热加柴胡、生石膏;扁桃体化脓加穿山甲、皂刺、黄连。
另外,患者应适当隔离。注意休息,多饮水,通大便,进流质食物或软食。
疱疹性咽峡炎
5岁的毛毛半个月突然发烧,不爱吃饭,家长以为孩子得了扁桃体炎,用了多种抗生素,但越治越重。最后来到医院,医生诊断其患了小儿疱疹性咽峡炎,停用抗生素并对症治疗,孩子症状很快缓解。
疱疹性咽峡炎主要元凶为柯萨奇A4病毒感染,有时由柯萨奇A16病毒引起嗓子痛,还会有手足口病症状,都是通过飞沫、唾液及疱疹液直接接触传播。
◆ 特点
主要表现为急骤发热,可持续高热或反复高热,年龄大的小儿常出现咽痛,吞咽时尤甚,有时还有头痛、腹痛或肌痛;婴幼儿则表现为烦躁不安、拒食、流口水、呕吐等。
◆ 用药对策
因系肠道病毒感染,常由柯萨奇病毒A引起,故没有针对病毒的特效药物,抗细菌类药物则对病毒无效。治疗措施如下——
1. 全身抗病毒治疗:可选择核苷类抗病毒药和利巴韦林(病毒唑),如可口服阿昔洛韦200毫克/次,5次/日;或利巴韦林200毫克/次,3~4次/日。
2. 口咽黏膜局部用药:如复方硼酸溶液、0.1%~0.2%洗必泰溶液含漱,酞丁胺软膏、阿昔洛韦软膏局部涂擦,还可以利用加压或超声雾化吸入抗病毒类药物,含化参龙丸,含漱利咽合剂,喷锡类散、金喉健喷雾剂等。
3. 中医药治疗疱疹性咽峡炎可辨证选用香薷饮、甘露消毒丹、银翘马勃散、退热合剂、双黄连、大青叶、板蓝根等。
4. 防惊厥措施:发热时可用羚羊角粉清火退热防惊风,也可用物理疗法降温,体温超过38.5℃时可以用托恩(布洛芬)、美林(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热药;体温超过39.5℃、有呕吐、惊厥、影响饮食睡眠时可以配合输液支持疗法及中枢性降温措施。
5. 防合并细菌感染。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增高、中性粒细胞增高时提示合并细菌感染,可配合使用抗细菌类药物。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6岁男孩聪聪因咽痛、高热2天入院(其实孩子已咽部疼痛多日,吞咽时加重,进食困难)。入院时体温40℃,脉搏110次/分,口咽部黏膜充血、水肿( ),双侧扁桃体Ⅱ度肿大,表面白色分泌物,B超检查显示为颈淋巴结肿大,肝、脾中度肿大,诊断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立即加用干扰素肌注,静脉使用更昔洛韦,抗生素换用青霉素,卧床休息。经积极治疗后,患儿体温逐渐下降,咽痛明显减轻,入院治疗1周后体温恢复正常。
◆ 特点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简称“传单”)是小儿时期常见病,由EB病毒引起。患者可能会一下子高烧到39~40℃,高烧不退持续2~3周,主要侵犯人体淋巴系统,经口腔密切接触而传染。它有以下几个特点:(1)起病急,以发高烧为主要症状,体温可达39~40℃,持续1~3周;(2)喉咙痛,体检可见咽扁桃体充血肿大,甚至化脓。(3)双侧颈部前后淋巴结肿大,但无压痛,互不粘连。(4)脾脏肿大多见并有压痛,约20%患儿伴有肝肿大;(5)不到10%患儿有皮疹,为麻疹样皮疹或荨麻疹,小部分病儿伴有眼皮浮肿。
总之,临床上凡遇有持续性、较难控制的发烧、咽喉炎、颈部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者,应考虑“传单”的可能性。
◆ 用药对策
本病无特异性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远期疗效好,绝大多数患儿于2周左右病愈。
抗病毒治疗首选药物为干扰素和更昔洛韦(病毒唑无效),同时给予对症支持治疗。干扰素是一种广谱抗病毒剂,并不直接杀伤病毒,但可以抑制病毒复制;同时还可增强免疫细胞活力,从而起到免疫调节作用,增强抗病毒能力。
抗菌素用于并发细菌感染时,如咽部、扁桃体的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可选用青霉素G、红霉素等抗生素,有人认为使用甲硝唑(灭滴灵0.6~1.2克/日)或氯林可霉素(0.45~0.9克/日)5~7天也有一定效果。
激素可用于重症患者,如咽部、喉头有严重水肿,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心肌炎、心包炎等,可改善症状,消除炎症。但一般病例不宜采用。用法:强的松第一天80毫克,随后逐渐减量,疗程1周。
对“传单”,目前尚无有效预防措施。急性期其呼吸道分泌物及痰杯应用漂白粉或煮沸消毒。因病毒血症可长达数月,故病后至少6个月不能参加献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