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介绍了如何运用信息技术进行《长亭送别》备课教学。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教学;《长亭送别》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长亭送别》是必修五“此情可待成追忆”中“执子之手”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是中外戏剧史上的经典之作,以代言体的戏剧形式表现了爱情悲欢离合的情感过程,表达了人们对理想爱情的追求。本选段主要通过崔莺莺的唱词表达其“此恨谁知”的复杂心理:这其中有忧虑,有埋怨,有不安,痛苦旋律中闪烁着女主人公珍视爱情、厌弃功名利禄的反封建的思想光辉。
高二的学生经过高一一学年的学习对于高中语文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在诗歌鉴赏方面也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元曲,可以让学生利用已有的诗歌鉴赏的技巧,通过对于曲词的分析,去把握人物的情感,了解文章主题。
在以往上这篇课文的时候,往往会立足于让学生分析曲词,从诗歌鉴赏的角度出发,学习本篇课文不同唱词中的不同手法,以及唱词中表达的情感。而这一次尝试使用信息技术手段,通过网络平台、班级QQ群上传交流作业等形式,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以达成教学目标。
一、巧用数字资源,深化形象
对于《长亭送别》这样的元杂剧,学生比较陌生,而且现在的学生对于古典戏剧往往缺乏了解,甚至缺乏兴趣,针对于这样的情况,通过较为直观的影响、图片资料,会让学生更容易也更快地接受融入课文中,可以营造较好的氛围,有利于帮助学生思考。故而在备课时,准备了《长亭送别》的连环画投影片以及《西厢记》黄梅戏选段。
连环画是学生儿童时代的记忆,将《长亭送别》的连环画放在课堂之初投影,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对于这个戏剧的故事情节有个概括的了解,另一方面通过图画的展示,可以让学生初步地了解人物形象、故事发生的背景、当时的着装等等,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却可以帮助学生留下较为清晰的印象,为深入课本研究做好了准备。
而《西厢记》黄梅戏选段,可以让学生在更直观地欣赏课本选段《长亭送别》,并且随着戏剧的展开,学生可以欣赏到“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等送别场景的特定景象,而且可以通过戏剧大师马兰的演绎,以及她声情并茂的演出,对于《长亭送别》的内容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并且将对其中离别的场景有了更好的理解,甚至部分领悟力较高的学生,通过对于戏曲选段的欣赏,就可以直接感受出王实甫在戏剧中要表达的点点滴滴。
黄梅戏选段有其突出的优点,就有其不可避免的缺点,当我们面对王实甫的《西厢记·长亭送别》的时候,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演绎出自己心目中的崔莺莺与张生形象,但是在看完戏曲表演之后,学生不可避免地会将戏曲表演中的演员代入课本中,这就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限制了学生思考,就不能达到“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崔莺莺’”这样的效果,对于戏曲的鉴赏来说,未免略带遗憾。但基于激发学生兴趣考虑,引导学生走进戏剧这种情况考虑,黄梅戏选段的选择还是利大于弊的,可以用在教学过程中。
二、善用网络平台,及时反馈
网络为我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极其便捷地通讯方式,若能将这网络平台运用到教学中,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故而在《长亭送别》这一课的教学过程,鼓励学生利用百度百科、百度文库等平台及时解决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在班级QQ群这一平台发布、上交作业,以便交流讨论。
在教学之初,通过班级QQ群发布预习作业,让学生通过网络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元曲、元曲四大家、王实甫等资料,了解《西厢记》的相关情节,并用简单的话语复述概括。并且此项作业由四个同学组成学习小组,整理完成上传班级群空间。
在本课学习之后,同样通过班级QQ群上传作业,完整对曲词的鉴赏整理,并且通过班级QQ群上传古今中外感人的、经典的爱情故事,分享彼此的爱情观。
通过班级QQ群布置和上交作业,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查阅资料、合作整理完成作业的自主学习能力,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以后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为了不教”,网络资料的查阅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重要手段;另一方面及时地将作业上传QQ群,教师可以及时的批改,学生可以很快地得到反馈,并且学生可以看到其他同学的作业,这样,更有利于学生通过交流产生思想的交流,并且碰撞出更多的火花,这样的作业交流比以往的纸质作业的上交多了更多的交流。
三、慎用资源信息,紧扣文本
尽管网络平台和信息资源为教学增添了无穷的妙处,但是我们还是不能忽略文本本身。语文课,要扎扎实实教语文。不能搞花架子,不能喧宾夺主,不能承载过多的任务,我们要把语文课切切实实地上成语文课,而不能过于依赖信息技术手段把语文课上成了计算机课,也不能看过多的视频,把语文课上成了影视欣赏课。恰到好处的点缀才可以让语文课更加生动多彩。
所以在《长亭送别》这堂课的备课中,只是选取了黄梅戏《西厢记》与课文相关的一个片段,视频长度在5分钟左右,这5分钟时间只占到了课堂教学的九分之一,不会影响整个课堂教学的节奏,而且这段视频可以调剂课堂气氛,帮助学生理解思考,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可以帮整堂课增彩,是可以采用的。
网络平台、QQ都可以和学生交流,但是也不能用视频课代替传统课堂,视频课虽然也可以通过网络及时交流反馈,但是无法面对面地展开讨论,老师也无法及时把握学生的动向和对文本的理解,故而网络平台可以放在课前、课后使用,真正用到课堂中还需要假以时日,需要不断地尝试和磨合,才能让我们的“未来教室”展示它真正的功能。
整堂课最后上完的时候,基本完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也基本到位,特别是课后的网络交流,让课堂讨论的氛围延续到了课后,让学生对于这堂课的理解到了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高度,而且对于古典戏剧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得不说这是个意外的收获。
一堂好课,不能脱离文本,不能死气沉沉,课堂的千变万化都是为了达到良好的效果,让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增彩未尝不是一种好的尝试、好的方法。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教学;《长亭送别》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长亭送别》是必修五“此情可待成追忆”中“执子之手”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是中外戏剧史上的经典之作,以代言体的戏剧形式表现了爱情悲欢离合的情感过程,表达了人们对理想爱情的追求。本选段主要通过崔莺莺的唱词表达其“此恨谁知”的复杂心理:这其中有忧虑,有埋怨,有不安,痛苦旋律中闪烁着女主人公珍视爱情、厌弃功名利禄的反封建的思想光辉。
高二的学生经过高一一学年的学习对于高中语文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在诗歌鉴赏方面也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元曲,可以让学生利用已有的诗歌鉴赏的技巧,通过对于曲词的分析,去把握人物的情感,了解文章主题。
在以往上这篇课文的时候,往往会立足于让学生分析曲词,从诗歌鉴赏的角度出发,学习本篇课文不同唱词中的不同手法,以及唱词中表达的情感。而这一次尝试使用信息技术手段,通过网络平台、班级QQ群上传交流作业等形式,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以达成教学目标。
一、巧用数字资源,深化形象
对于《长亭送别》这样的元杂剧,学生比较陌生,而且现在的学生对于古典戏剧往往缺乏了解,甚至缺乏兴趣,针对于这样的情况,通过较为直观的影响、图片资料,会让学生更容易也更快地接受融入课文中,可以营造较好的氛围,有利于帮助学生思考。故而在备课时,准备了《长亭送别》的连环画投影片以及《西厢记》黄梅戏选段。
连环画是学生儿童时代的记忆,将《长亭送别》的连环画放在课堂之初投影,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对于这个戏剧的故事情节有个概括的了解,另一方面通过图画的展示,可以让学生初步地了解人物形象、故事发生的背景、当时的着装等等,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却可以帮助学生留下较为清晰的印象,为深入课本研究做好了准备。
而《西厢记》黄梅戏选段,可以让学生在更直观地欣赏课本选段《长亭送别》,并且随着戏剧的展开,学生可以欣赏到“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等送别场景的特定景象,而且可以通过戏剧大师马兰的演绎,以及她声情并茂的演出,对于《长亭送别》的内容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并且将对其中离别的场景有了更好的理解,甚至部分领悟力较高的学生,通过对于戏曲选段的欣赏,就可以直接感受出王实甫在戏剧中要表达的点点滴滴。
黄梅戏选段有其突出的优点,就有其不可避免的缺点,当我们面对王实甫的《西厢记·长亭送别》的时候,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演绎出自己心目中的崔莺莺与张生形象,但是在看完戏曲表演之后,学生不可避免地会将戏曲表演中的演员代入课本中,这就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限制了学生思考,就不能达到“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崔莺莺’”这样的效果,对于戏曲的鉴赏来说,未免略带遗憾。但基于激发学生兴趣考虑,引导学生走进戏剧这种情况考虑,黄梅戏选段的选择还是利大于弊的,可以用在教学过程中。
二、善用网络平台,及时反馈
网络为我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极其便捷地通讯方式,若能将这网络平台运用到教学中,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故而在《长亭送别》这一课的教学过程,鼓励学生利用百度百科、百度文库等平台及时解决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在班级QQ群这一平台发布、上交作业,以便交流讨论。
在教学之初,通过班级QQ群发布预习作业,让学生通过网络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元曲、元曲四大家、王实甫等资料,了解《西厢记》的相关情节,并用简单的话语复述概括。并且此项作业由四个同学组成学习小组,整理完成上传班级群空间。
在本课学习之后,同样通过班级QQ群上传作业,完整对曲词的鉴赏整理,并且通过班级QQ群上传古今中外感人的、经典的爱情故事,分享彼此的爱情观。
通过班级QQ群布置和上交作业,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查阅资料、合作整理完成作业的自主学习能力,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以后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为了不教”,网络资料的查阅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重要手段;另一方面及时地将作业上传QQ群,教师可以及时的批改,学生可以很快地得到反馈,并且学生可以看到其他同学的作业,这样,更有利于学生通过交流产生思想的交流,并且碰撞出更多的火花,这样的作业交流比以往的纸质作业的上交多了更多的交流。
三、慎用资源信息,紧扣文本
尽管网络平台和信息资源为教学增添了无穷的妙处,但是我们还是不能忽略文本本身。语文课,要扎扎实实教语文。不能搞花架子,不能喧宾夺主,不能承载过多的任务,我们要把语文课切切实实地上成语文课,而不能过于依赖信息技术手段把语文课上成了计算机课,也不能看过多的视频,把语文课上成了影视欣赏课。恰到好处的点缀才可以让语文课更加生动多彩。
所以在《长亭送别》这堂课的备课中,只是选取了黄梅戏《西厢记》与课文相关的一个片段,视频长度在5分钟左右,这5分钟时间只占到了课堂教学的九分之一,不会影响整个课堂教学的节奏,而且这段视频可以调剂课堂气氛,帮助学生理解思考,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可以帮整堂课增彩,是可以采用的。
网络平台、QQ都可以和学生交流,但是也不能用视频课代替传统课堂,视频课虽然也可以通过网络及时交流反馈,但是无法面对面地展开讨论,老师也无法及时把握学生的动向和对文本的理解,故而网络平台可以放在课前、课后使用,真正用到课堂中还需要假以时日,需要不断地尝试和磨合,才能让我们的“未来教室”展示它真正的功能。
整堂课最后上完的时候,基本完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也基本到位,特别是课后的网络交流,让课堂讨论的氛围延续到了课后,让学生对于这堂课的理解到了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高度,而且对于古典戏剧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得不说这是个意外的收获。
一堂好课,不能脱离文本,不能死气沉沉,课堂的千变万化都是为了达到良好的效果,让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增彩未尝不是一种好的尝试、好的方法。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