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课程要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经历,丰富学习经验。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从中不难看出,学生的学习是需要体验,需要经历的。
在小学数学中,很多的知识与知识、概念与概念之间是互相联系的,也有的是逐步发展的。如除尽与整除、加法与减法、加法与乘法、乘法与除法、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等。只有学生对这些关系有了体验、经历,才会更加深刻地理解这些知识和概念,才會更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和概念。
那么,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在经历中学数学,从而实现“经历和体验”这一过程性目标呢?
一、多提供机会——玩数学
培养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情感是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玩中学数学十分有利于这个目标的达成。如果经常板着面孔学数学,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很容易产生厌倦感。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组织一些游戏活动“包装”数学知识,或故事情境“串联”数学知识进行教学,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使数学学习活动变得生动活泼有趣。
如在一年级“统计”教学时,我们设计了“救白雪公主”的教学情境,把静止的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置于“魔盒”中变成“魔咒符号”,从空中洒落,让学生“数出”它们的个数。要求学生只有准确地“数出”各种图形的个数,才能救出白雪公主。富有吸引力的童话情境,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心,学生们怀着拯救白雪公主的美好情感和责任感,开始积极主动地探究、合作、交流,创造出各种记录数据的方法。看似在玩,而在玩中获得了简单统计的知识和方法。
边玩边学不仅能使学生轻松获得知识,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在学习“正方体”时,请学生用学具搭一个正方体,比一比谁是最佳拍档。由于急于求成,缺少思考和合作,许多组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完成。然后,我们请最快和最慢的两组谈谈游戏的感受,一组说:“拼搭正方体需要一样长的小棒12根,小球8个,我们先取出需要的材料,然后两个人都拼了一个正方形,最后用4根小棒帮它们连接起来。”另一组说:“我们两个人没有商量好,他用了黄色小棒,我用了绿色小棒,这样长度不一样,也就拼不成了,看来要先动脑筋,不能各管各的。”游戏让学生巩固了正方体的特征,更让学生体验了合作的重要。
总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放开学生的手脚,放飞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课堂上手常动,脑常思,口常开,让学生在玩中学习,玩中获取新知识。
二、多动手探究——做数学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而体验、经历正是开启这扇大门的金钥匙。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就能体验到数学知识的形成。例如: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时,课前让每个学生准备6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教师准备三种不同的长方形。
一种:一个长3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
二种:一个长4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
三种: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
上课时,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想办法求出各自图形的面积。
学生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一拼,数一数能测量出长方形的面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适时地进行点拨、指导,引导学生观察小正方形的个数和长方形长与宽的关系,学生兴致盎然地投入到操作、观察、分析过程中,轻松自主地归纳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不仅获取了知识,而且充分体验了像数学家一样进行研究、分析、总结,从而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三、多设置疑难——问数学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教师应多创设问题情境,既可引导学生围绕情境中的问题展开思维,又可引导学生围绕情境提出问题,并利用和重新组织已有知识经验,有效地进行问题解决。要较好地达到这样的目标,教师要让学生有较充分的思考时间和思考空间发表自己的见解。
在“认识乘法”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体会到乘法是加法的简便写法,引起学生学习乘法的需要。就问学生写“3个2相加”,学生轻易写出来;“5个2相加”,学生也能够完成;“30个2相加”,学生面露难色,却还是硬着头皮写下去;300个2相加、3000个2相加……,
“这么多,怎么写呀!”“数都数不过来啦!”……
这时趁机问学生,你们想不想知道有一种非常简便新方法,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想。由于碰到了“挫折和麻烦”,所以在后面的学习中,学起来也就更加积极主动了。学生经过思考和交流,对计算方法形成了自己的理解。皮亚杰曾说过:“知识来源于儿童的亲身体验”。而体验的获得知识经久难忘。
四、多模仿创新——用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新课标》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指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数学教学必须尽可能地注入生活的新鲜血液、新鲜内涵,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应用。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会数学的思考方法。同时,在数学应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比如,学完了“9加几”后,我们创设了“购买圣诞礼物”情境:(多媒体出示:书、文具盒、魔方、水彩笔、玩具熊、圣诞袜、圣诞帽、及价钱。)让学生算一算,自己最想买哪两样礼物一共要多少钱?还设计了小巧想买7元的圣诞袜,9元的圣诞帽,可她只带了15元,够吗?为什么?让学生用学会的知识,及时解决实际问题,既起到了巩固知识、应用知识的作用,又有利于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热情。
在数学学习活动中,通过对数学知识的运用,并与以往学过的知识技能进行综合分析,使学生亲身经历运用数学能力解决问题的过程,形成和发展数学能力,有利于进一步的数学学习。
有一位哲人说过:经历是一种财富。,数学学习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让全体学生经历知识发现、探索的过程,使他们在探索数学的过程中“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促使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提高思维能力,形成积极的数学情感与态度。教师就要以给学生创造财富的愿望出发,不断地为提供经历,学生也一定能在各种各样的经历中不断获取知识。
在小学数学中,很多的知识与知识、概念与概念之间是互相联系的,也有的是逐步发展的。如除尽与整除、加法与减法、加法与乘法、乘法与除法、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等。只有学生对这些关系有了体验、经历,才会更加深刻地理解这些知识和概念,才會更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和概念。
那么,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在经历中学数学,从而实现“经历和体验”这一过程性目标呢?
一、多提供机会——玩数学
培养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情感是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玩中学数学十分有利于这个目标的达成。如果经常板着面孔学数学,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很容易产生厌倦感。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组织一些游戏活动“包装”数学知识,或故事情境“串联”数学知识进行教学,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使数学学习活动变得生动活泼有趣。
如在一年级“统计”教学时,我们设计了“救白雪公主”的教学情境,把静止的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置于“魔盒”中变成“魔咒符号”,从空中洒落,让学生“数出”它们的个数。要求学生只有准确地“数出”各种图形的个数,才能救出白雪公主。富有吸引力的童话情境,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心,学生们怀着拯救白雪公主的美好情感和责任感,开始积极主动地探究、合作、交流,创造出各种记录数据的方法。看似在玩,而在玩中获得了简单统计的知识和方法。
边玩边学不仅能使学生轻松获得知识,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在学习“正方体”时,请学生用学具搭一个正方体,比一比谁是最佳拍档。由于急于求成,缺少思考和合作,许多组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完成。然后,我们请最快和最慢的两组谈谈游戏的感受,一组说:“拼搭正方体需要一样长的小棒12根,小球8个,我们先取出需要的材料,然后两个人都拼了一个正方形,最后用4根小棒帮它们连接起来。”另一组说:“我们两个人没有商量好,他用了黄色小棒,我用了绿色小棒,这样长度不一样,也就拼不成了,看来要先动脑筋,不能各管各的。”游戏让学生巩固了正方体的特征,更让学生体验了合作的重要。
总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放开学生的手脚,放飞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课堂上手常动,脑常思,口常开,让学生在玩中学习,玩中获取新知识。
二、多动手探究——做数学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而体验、经历正是开启这扇大门的金钥匙。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就能体验到数学知识的形成。例如: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时,课前让每个学生准备6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教师准备三种不同的长方形。
一种:一个长3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
二种:一个长4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
三种: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
上课时,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想办法求出各自图形的面积。
学生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一拼,数一数能测量出长方形的面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适时地进行点拨、指导,引导学生观察小正方形的个数和长方形长与宽的关系,学生兴致盎然地投入到操作、观察、分析过程中,轻松自主地归纳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不仅获取了知识,而且充分体验了像数学家一样进行研究、分析、总结,从而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三、多设置疑难——问数学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教师应多创设问题情境,既可引导学生围绕情境中的问题展开思维,又可引导学生围绕情境提出问题,并利用和重新组织已有知识经验,有效地进行问题解决。要较好地达到这样的目标,教师要让学生有较充分的思考时间和思考空间发表自己的见解。
在“认识乘法”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体会到乘法是加法的简便写法,引起学生学习乘法的需要。就问学生写“3个2相加”,学生轻易写出来;“5个2相加”,学生也能够完成;“30个2相加”,学生面露难色,却还是硬着头皮写下去;300个2相加、3000个2相加……,
“这么多,怎么写呀!”“数都数不过来啦!”……
这时趁机问学生,你们想不想知道有一种非常简便新方法,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想。由于碰到了“挫折和麻烦”,所以在后面的学习中,学起来也就更加积极主动了。学生经过思考和交流,对计算方法形成了自己的理解。皮亚杰曾说过:“知识来源于儿童的亲身体验”。而体验的获得知识经久难忘。
四、多模仿创新——用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新课标》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指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数学教学必须尽可能地注入生活的新鲜血液、新鲜内涵,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应用。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会数学的思考方法。同时,在数学应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比如,学完了“9加几”后,我们创设了“购买圣诞礼物”情境:(多媒体出示:书、文具盒、魔方、水彩笔、玩具熊、圣诞袜、圣诞帽、及价钱。)让学生算一算,自己最想买哪两样礼物一共要多少钱?还设计了小巧想买7元的圣诞袜,9元的圣诞帽,可她只带了15元,够吗?为什么?让学生用学会的知识,及时解决实际问题,既起到了巩固知识、应用知识的作用,又有利于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热情。
在数学学习活动中,通过对数学知识的运用,并与以往学过的知识技能进行综合分析,使学生亲身经历运用数学能力解决问题的过程,形成和发展数学能力,有利于进一步的数学学习。
有一位哲人说过:经历是一种财富。,数学学习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让全体学生经历知识发现、探索的过程,使他们在探索数学的过程中“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促使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提高思维能力,形成积极的数学情感与态度。教师就要以给学生创造财富的愿望出发,不断地为提供经历,学生也一定能在各种各样的经历中不断获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