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聚仁与李渔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jc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著名作家曹聚仁,对于兰溪乡贤、清代戏剧大师李渔情有独钟,有着一段鲜为人知的李渔情结。
  浙东兰溪以才子多而闻名于世。兰溪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唐有舒元舆、贯休,宋有范浚、金履祥,元有柳贯、吴师道,明有胡应麟、章懋,清有李渔,现代则有曹聚仁,当代则有柳村、方增先等,举不胜举,不一而足。
  但就才情而论,李渔堪称天下“第一才子”,后起之秀的曹聚仁,亦算当代绝世才子,其才情与著作堪与李渔比肩!曹聚仁著作等身,结集出版的将近百余种,达四千万言,可谓举世罕见!李渔也是学富五车,著述繁富,《李渔全集》约有千万言。其才情之高,学问之广,见识之深,著述之富,亦为世所罕有。将兰溪的古今两位大才子作一简单比较,自有许多妙趣,可圈可点的地方甚多。
  李渔的才学,在理学独霸与科举时代,不受重视自在情理之中。笔记小说、戏曲话剧,自娱自乐,消遣而已。近代以来,李渔在日本渐受重视。国内一些有识之士对于李渔的作品也是独具慧眼,曹聚仁就是其中的一位。1925年,青年学者曹聚仁在上海校订出版了《李笠翁曲话》,对于推动我国早期的李渔研究与戏曲推广,可谓功不可没。
  曹聚仁客居港澳,对先贤李渔仍是念念不忘。1966年,香港三育图书文具公司出版的《万里行记》一书中,他以《兰溪——李笠翁的家乡》为题,专章介绍了家乡兰溪,也自然谈到了他心仪的乡贤李渔:“兰溪,我特地指出,它是李渔(笠翁)的家乡。近四五十年中,东方的中国人介绍给西方去的,有沈三白(沈复)和李笠翁。三白便是《浮生六記》的主人公。李笠翁的一家言,一种以道家老庄哲学为主的人生哲学。林语堂把它当作美国闪电人生的清凉剂来推介的,译为生活的艺术;因此,西方人知道了三百年前,有这么一个兰溪人。其实,李笠翁乃是三百年前的戏曲家,他的《闲情偶寄》,其中《词曲部》和《演习部》,可说是戏曲史上最有系统最深刻的理论批评著作之一。”“在近代戏曲家之中,李笠翁不仅是剧作家,而且是最好的剧评家和导演。明、清二代,赣东、浙东、皖南原是南曲的摇篮,汤若士、蒋士铨、李笠翁三大作家,先后继作,他们都是唯情主义的倡导者。”
  曹聚仁不独是作家、学者、记者,同时,他还是一位杰出的戏剧评论家。他的亲属将他的剧话一类的文字结集为《听涛室剧话》,1985年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他是戏剧评论的行家里手。1926年3月,曹聚仁还编校出版过元人周德清的《元人曲论》一书。另外,曹聚仁原配夫人王春翠以谢燕子的笔名,编选出版过《戏剧新选》、《戏曲甲编》等,自然凝聚了夫君曹聚仁的心血。由于曹聚仁对于戏剧的钟情,他的女儿曹雷颇有乃父之风,酷爱戏剧,成为一代话剧名家。近年整理其先父遗著,孜孜兀兀,贡献甚巨,令人敬佩!
  值得一提的是,即使在受到冷落时期,曹聚仁也花费了大量心血搜集戏曲话剧等海量的资料。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在其去世前一年,委托香港南天书业公司终于出版了《现代中国剧曲影艺集成》一巨册,为后人留下了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
  曹聚仁的漂泊,晚年的落寞,与李渔极其相似。他们的一生,几乎卖文为生,也因此著作等身,留名于身后。作为后学的我,对两位先贤敬慕有加。对他们的才情与为人,也是推崇备至。他们的道德文章,一直温暖着我、激励着我、指引着我!
其他文献
特殊的时代,总是在特定的意识形态氛围和文化语境中赋予人以特定的精神特质。作为差不多见证了一个世纪时代风云的文学编辑家秦兆阳,其精神特质和编辑活动,无疑具有标本性意义。在编辑学领域耕耘多年的周国清教授以其新著《文学编辑家秦兆阳研究》,力图以秦兆阳作为文学编辑家的精神坐标为切入点,从而探寻编辑活动的发生,为探寻主体精神、社会政治文化语境与编辑活动的内在关联,拓展新的理论生长点,颇具可读性。视角:编辑主
在晚清外交官所写的海外旅行记中,钱锺书最赏识的是《三洲日记》。在《钱锺书手稿集·中文笔记》第十四册(商务印书馆2011年8月第一版)中,他写道:“鞧轩诸记以此最为词条丰蔚,惜行文而未能尽雅,时时有鹦哥娇之恨耳。”“鞧軒”本是古代使臣乘坐的一种轻车,故常作古代使臣的代称。“鹦哥娇”比喻书艺尚未成熟,犹鹦鹉之学人语仅能数句,讨巧而已。  《三洲日记》作者张荫桓(1837—1900),字樵野,号红棉主人
自唐代以来,青楼是科举或仕途失意的文人感情慰藉和精神寄托的场所,那些美丽灵秀、善解人意的歌妓与多才文人之间发生了缠绵委婉、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给文学创作注入了不竭的活力。文人最动人的吟唱往往是写给歌妓的,文人和歌妓的愛情题材作品在唐代以来的文学创作中蔚成大观,从唐传奇、宋词、宋元话本、元杂剧到明清传奇、拟话本,出现了一系列经典名篇,如《李娃传》、《救风尘》、《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卖油郎独占花魁》
中国研究李白的作品,最早版本是由唐代李阳冰编成的《草堂集》十卷,但早已散失,无法看到。至今存世的文本仅有北宋宋敏求增补刻本《李太白文集》三十卷,巴蜀书社曾在1986年据此影印。  其实,李阳冰所编李白的集子,到了南宋复刻后,国内已没有了,现只存日本静嘉堂。因我亲自读到真本,故可来一谈,其证是我贴上的书影。如今,于国内各大图书馆,已无法找到此书影。  宋代四川地区曾刊刻大量唐人文集,其内容多源于古本
晚清是一个风云激荡的年代,列强环伺,朝廷腐败,风雨飘摇,舆论哗然,社会处于转型期,呈现“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各派虽然政治主张不一,但“实业救国,教育救国”已成有识之士共识。张謇作为站在历史潮头的人物,提出“父教育而母实业”,实业与教育叠相为用的思想,“以实业辅助教育,以教育改良实业,实业之所至,即教育之所至”。正如《私立敬儒高等小学校歌》所唱的那样:“私资创造,实业襄持,教育斯能宏。”张謇办工厂
一、儿童的发现  人文主义兴起,以卢梭为代表的思想先驱提出要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从而逐渐开始了儿童的发现。儿童这个群体从缩小的大人到拥有独立人格、独立审美趣味的群体的重新定义,也就直接引发了为儿童专门产生的读物、专门创作的儿童文学的出现。法国作家保罗·阿扎尔写的《书,成人与儿童》一书,就生动地描述了这一过程。开始儿童们是被压迫的,也没有独立的读物。法国作家佩罗因为创作《鹅妈妈的故
读罢手头这部取名为《纸上论政》的书稿,我感到非常高兴,作者张萱是我曾经指导过的一位博士生,在攻博期间,她勇于质疑、勤于思考的学术旨趣与好学上进、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如今这部由她的博士论文修订完善而成的书稿,即将以专著的形式付梓面世,自然值得我为她庆贺!  该书稿所研究的是当代中国时政期刊的话语表达,这是一个重要且富有新意的选题。众所周知,时政期刊是新闻传播体系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
一  《聊斋》五百篇,有几篇是写武艺的,很是好看。  《武技》篇说的是,有一个名唤李超、字魁五的山东人,豪爽好施,曾接待了一位托钵僧人,“饱啖之”。僧人很感激,说自己出自少林,有薄技相授。李超很开心,旦夕从学三个月,“艺颇精,意甚得”。  僧人问:“武艺有进步吗?”  李超答:“进步很大,老师会的,我都学会了。”  僧人笑着让李超试武艺。李超解衣唾手,如猿飞,如鸟落,腾跃移时,诩诩然交叉而立,很是
一  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的兴起使全球读者都被那块神奇的大陆吸引。在胡安·鲁尔福笔下,活人与死人能无阻碍地交流说话,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更是充满无数光怪陆离的现象,譬如阿卡迪奥用两块磁铁能挖掘出一副十五世纪的盔甲,奥雷良诺上校一遍遍制作的小金鱼能够化掉,雷薇卡死后能当众升天,空气中满是飞蚁,一场雨可以连续下四年十一个月零二天……像是要给马尔克斯提供证据,聂鲁达也在他的自传中
新加坡自1965年独立以来,在不到五十年的时间里,已经发展成为亚洲乃至世界上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这个年轻的国家在大力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同时,还不断塑造良好的国际形象,以此吸引更多的外资、人才和技术。新加坡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多年来实施的国家品牌战略密不可分。许木松先生曾在二十年的时间里亲自参与了这项工作。在《国家营销:新加坡国家品牌之道》一书中,他全面回顾、梳理了该国实施国家品牌战略的历程以及今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