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眼内炎697例的临床及致病菌分析

来源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vidchen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感染性眼内炎的致病因素、常见致病菌及预后。

方法

对本院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697例(697眼)感染性眼内炎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感染性眼内炎主要致病因素为外伤(69.15%),其次为眼部手术(17.36%),尤其是白内障手术。男529例,女168例。18~65岁年龄段者最多,占64.71%(451/697)。各类标本细菌培养阳性率为24.76%(129/521),其中玻璃体检出率最高为46.67%(63/135)。致病菌中54.26%(70/129)为葡萄球菌属细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米诺环素、利福平的敏感性较高,对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的敏感率在44.29%~74.29%之间,而对青霉素和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较低。检出的革兰氏阴性杆菌除对复方新诺明、米诺环素和头孢曲松敏感性较差外,对其他多数药物的敏感性较高;链球菌属细菌对大环内酯类、克林霉素及四环素的耐药率较高,对其他药物的敏感性多在80%以上。经治疗105眼(15.06%)因感染无法控制,实施眼内容摘除术或眼球摘除术,43.62%(304/697)的患者经综合治疗后视力有不同程度的恢复。

结论

感染性眼内炎多由眼外伤和内眼手术引起,预后差。致病菌以表皮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

其他文献
内镜超声下细针穿刺抽吸术(EUS-FNA)已经成为获取组织细胞进行病理学诊断的一种基本方法,在确定疾病性质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抽吸方法的不同可能影响组织细胞标本的质量及疾病诊断阳性率。本文通过复习文献旨在总结内镜超声引导下干抽法与湿抽法对获取组织及细胞标本的优劣、疾病诊断阳性率的影响和安全性,从而推荐一种可以获取更多更优质组织细胞标本、诊断阳性率高、操作简单、安全性好的标准抽吸方法。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昔洛韦(ACV)对小鼠肾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完全随机分组法将30只ICR小鼠分为对照组、ACV 150 μg/g组和600 μg/g组,每组10只。ACV经尾静脉注射给药,对照组给予等体积0.9%氯化钠注射液,每天1次,连续7 d。给药前和末次给药后称重,末次给药后检测Scr和BUN水平。采集血样后处死小鼠,取肾脏称重并计算肾脏系数;一侧肾脏常规制片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另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