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格肖像”下再思苏联解体

来源 :百科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eo551218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全球目光都聚焦到风雨飘摇的乌克兰,正当危机愈演愈烈之际,近日俄罗斯检察院又欲起诉戈尔巴乔夫,裁决他在苏联解体事件中是否犯有叛国罪:当年全民公决时,绝大多数苏联公民希望维持国家统一,但一些政党高官的活动导致了苏联解体。戈尔巴乔夫接受采访时回应,如果检察院严肃对待此事,他愿意配合检察院的工作。一时间,这些事件又唤起了各界对冷战的回忆。在苏联轰然解体的那一刻,有人欢喜,有人惊恐,也有人迷惑、愤怒。当时站在历史前台的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无疑成为了众人赞扬、畏惧、质询、谩骂的对象。
  然而,政治领导人在国家存亡的危急时刻,为何成功了,为何失败了,又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说得清、道得明的。虽然没有操控一切的能力,但政治领导人的心理特质、思维方式、行为特点给了外界不少线索。透过这些线索,可以还原出领导人的“人格肖像”,重新解读苏联解体的原委。
  在红旗下成长
  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讲话宣布辞职。当晚19时38分,在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69周年即将来临之际,在克里姆林宫上空飘扬的以镰刀和锤子组成的国旗徐徐下降,苏联宣告终结;19时45分,一面俄罗斯的红、蓝、白三色旗升上克里姆林宫,新生的俄罗斯在叶利钦的领导下继续改革之路。
  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的政治路线不尽相同,前者一心要维护苏联的统一,追求快速的经济改革;后者为各独联体国家的独立而奔走,引入“休克疗法”。但两人的成长经历惊人相似。家庭背景、社会环境、成长经历塑造了他们的心理特质和政治观念,也间接影响了某些潜意识和偏好,最终反映在政治行动中。
  戈尔巴乔夫于1931年出生于苏联南部边疆的村庄,那里居住着具有开拓精神的苏联劳动人民。他父亲也是普通农民,却“带点知识分子的味道”,天天坚持看书看报,并与儿子戈尔巴乔夫讨论感兴趣的话题。戈尔巴乔夫渴求知识,也酷爱表演,喜欢别人关注的目光。祖父是个体农民,抵制集体化运动;相反,外祖父积极参加集体化运动,是苏维埃政权的拥护者。但两人都没能逃脱“大清洗”。前者被定为“右派托洛斯基反革命组织的积极成员”,并被判刑;后者以“怠工者”罪名被发配到西伯利亚。这段经历在戈尔巴乔夫年幼的心灵上留下了伤痕。
  出生于同一年的叶利钦也来自普通农民家庭,家乡位于军事工业重镇——乌拉尔山区。父亲是位能工巧匠,但性格暴躁,常常对不听话的孩子拳脚相加。由于生活贫苦,叶利钦必须做农活补贴家用,还要照顾年幼的弟妹。艰苦的环境让他异常坚毅。此外,他胆大好强,喜欢冒险,在和小伙伴玩手榴弹时出现意外,失去了左手的两根手指。祖父于1930年被发配到偏远的小村落,最后死在那里。父亲也曾被监禁数月。叶利钦不愿提起家人在集体农庄和“大清洗”中的遭遇,那种恐惧让他难以忘怀,也埋下了叛逆的种子。
  在相似的家庭背景和政治际遇下,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都体会到了底层人民的艰苦生活,并对苏联的现存制度存有深刻的怀疑甚至否定的态度。目睹了苏联社会的弊病,他们渴望创造怎样的“新世界”?而变革的冲动最终又如何使他们两人成为了苏联的掘墓人?
  为权力而斗争
  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的青少年经历塑造了他们最初的政治人格。这又引发出更多的疑惑:政治人格怎样影响了政治行为呢?怎样窥探他们的人格发展,进而理解他们的政治倾向?或者说,政治人格和政治行动的相关性体现在哪里?在此,回顾苏联解体前几年的局势,不难透过权力斗争发现蛛丝马迹。
  戈尔巴乔夫自1985年就暴露出许多缺点。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没能正确挑选助手。他的第一副手加利乔夫和总理雷日科夫都是来自他故乡的老同事。1986年建立农工委员会时,负责人格拉霍夫斯基也是同乡。戈尔巴乔夫任人唯亲,也是因为他过于自信:他过于自信地将党机关引上改革之路;他也坚信自己能靠民选轻易得到党的第19次代表大会大多数代表的支持;到了1989年,他相信自己的声望已在叶利钦之上,能够阻止他成为最高苏维埃主席和俄罗斯总统。事实证明,他的自信是没有依据的。戈尔巴乔夫还是个虚荣心很盛的领导人。1989年底,苏联人民都因经济形势恶化、粮食供应减少而对他反感,他却没有及时改变工作方式。1990年,苏联解体即将成为现实,他又成了自己曾坚决反对的只维护自身权力的官僚。他对特权有极强的欲望,在莫斯科、黑海之畔的几幢别墅折射出他沙皇式的生活。
  相较之下,在苏联解体前,叶利钦暴露的缺点少,掩饰得也更巧妙。他经常接近三四十岁的工作人员,敢于启用年轻干部。他小心谨慎地扩张自己的权力,周旋于戈尔巴乔夫和各个加盟共和国领导人之间。当媒体公开化政策开始生效后,叶利钦尝试驾驭这股力量。
  人格的影响还体现在领导人的管理方式、领导风格上。一些学者提出不同类型的领导人风格,借以说明行为倾向。比如说,有的领导人擅长和对手谈判,有的善于说服他人,有的又深谙管理之道。风格特质具体又反映在几个方面:领导人喜欢亲力亲为还是靠制度化程序完成工作;做决定时是积极主动还是被动反应;领导人对他的管理机构有没有足够的信心;他的具体目标包含哪些,等等。
  戈尔巴乔夫的领导风格不甚高明。他在总书记的职位上不停抱怨,疏离了可能和他亲近的盟友,也让他远离了有民族主义情绪的知识分子。给外界的印象是,他看不惯因他的政策而得到提升的进步的自由派新人。这种不甚高明的行为方式也反应在民族议题上。戈尔巴乔夫在党的第28次代表大会上讲话,承认他对苏联众多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是无知的,还指责他的同事们也同样无知。等到他理解到民族问题的规模和本质时,苏联的崩溃已经不可避免。戈尔巴乔夫对经济问题没有经验,虽然开创了私有制和合作制的经济成分,但没能把握住经济大局。他的经济顾问也坦诚地说:“改革的最初阶段没有预想到有如此严重的经济危机,也没预见到改革的巨大痛苦。总书记的目标不明确还体现在自相矛盾的倡议上,这些倡议随着改革的开展陆续提出。他认为要扩大地方自治权,关键是保证企业自负盈亏,但在固定价格体系下又难以有效实行。”到1988年初,经济开始有所改善时,雷日科夫在戈尔巴乔夫的支持下发布了对几个新问题的决议,改变了过去已许诺的有关自主权的内容。实际上,经济又恢复到了集中管理。   叶利钦作风“铁腕”,但也务实。很多人说他是反对派,是破坏者,不具备创造性的能力。的确,叶利钦是个做行政管理工作的实用主义者。在40余年里,他一直是社会主义体制中勤勤恳恳的工作者,遵守着按部就班的规则。他付出真诚努力,是想让制度变得更完善、更有效。面对国会反对派发动的政变,他利用多种手段平息叛乱:积极争取军队的支持,把自己扮成人民利益的表达者和捍卫者。一俟掌管大局,叶利钦也不需要另起炉灶,既有的管理体制就能顺利运转,甚至不需要磨合。叶利钦致力于改革,也清楚改革面临的各种风险和需要付出的代价。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超越和平》一书中曾评价戈尔巴乔夫:“在面临危机时,戈尔巴乔夫往往表现得手足无措,求助于可怜的折中办法”,“当危机日益明显后,他退缩了回去”。而叶利钦性格坚毅,富有勇气。两位领导人的风格差异可见一斑。
  “事定犹须待阖棺”
  遥想半个世纪前的苏联解体事件,外界总要不时对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圈圈点点”。在“人格肖像”下,不妨从旁观者的角度评价两人的功过是非。
  戈尔巴乔夫竭力保持中立地位,因此成为了过渡时期的领袖,他摧毁了斯大林体制,把苏联引向了民主的大门。他具有某种特殊的品质,甚至是某种天才:一是对体制弊端的清醒认识,坚信自己能在可靠党员的支持下进行革命性的改造;二是隐藏自己的真实情感,为接近莫斯科的掌权者而在故乡度过苦闷的岁月,曲意奉承各个领导人。当大势已去,公开化和改革已经开启,他最终选择体面地辞职。戈尔巴乔夫具有传教士的激情和自信,并且懂得自我克制。但是新事物总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他在关键时刻没能革新自己,没能给予国家、民族强有力的领导力。
  叶利钦被视为民主、改革、各共和国独立、特别是俄罗斯主权的化身。他力阻戈尔巴乔夫甚至是大多数苏联人民的意愿,促成了苏联解体。他机智地操纵人民意见,有时又公然藐视人民意见。叶利钦正是危难中的俄罗斯民族所期待的领袖。经历了一系列天灾人祸的俄罗斯人民,在恶劣严酷的自然条件下,培养了刻苦耐劳的性格。他们见识了沙皇、斯大林的独裁统治,对作风强势的叶利钦给予了相当的宽容和体谅。在危境中,他们把希望寄托给叶利钦,而叶利钦也许诺给他们自由民主的富裕生活。他上台后的几年,俄罗斯政局不稳,经济萎缩,他也几度病危,却能连选连任,牢牢掌握着国家大权,形成了所谓的叶利钦现象。
  “如果不是他”
  今天,当外界再度回首苏联解体事件,总不禁要问:如果当时总书记是别人,而不是戈尔巴乔夫,苏联会落到崩溃的地步吗?或者,如果没有叶利钦这样强劲的政治对手,各加盟国会成功地实行独立吗?
  不少政治学者认为,苏联解体是因为它无法承受与美国对峙的经济压力。按照这种理论,依据当时美苏的力量对比,苏联解体难以避免,领导人发挥不了扭转乾坤的作用。历史不容假设,却留给后人遐想的空间。透过“人格肖像”观察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不难发现他们显著的人格差异,理解他们影响历史走向的关键性决策。或许,如果是别的领导人执政,苏联可以再延续几年甚至一段时期;也可能苏联彻底瓦解,连独立国家联合体之类的组织都没出现。在不少俄罗斯人看来,苏联解体的后果仍不断体现在苏联加盟共和国的冲突和危机中,包括今天的乌克兰。“如果不是他”的疑问还将久久萦绕在人们心头,让人回味、思考、叹息。
  【责任编辑】林 京
其他文献
进入2014年,北半球的东西两边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景象。北美入冬以来的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明显偏低,特别是美国中西部和加拿大大部分地区气温偏低更为明显。2014年元旦之后,强暴风雪袭击了全美三分之一以上的地区,美国东北部和中西部部分地区积雪厚度达60厘米,多个地区刷新最低气温历史记录。与此同时,欧亚北部地区整体大幅偏暖,在强风暴雪肆虐美国大部分地区的2014年1月2日,俄罗斯莫斯科的平均气温为2℃,
千年相传的“野人”之谜,还有“九头鸟”“蛤蟆龙”“驴头狼”“棺材兽”“鸡冠龙”等各种稀奇古怪的神奇动物传说,使神农架成为访幽猎奇者的天堂。即便抛开那些奇异的传说,神农架现实生活的动物物种业已足够丰富多彩。这里是南方与北方、东部与西部的一个过渡和交汇地带,至今已查明的脊椎动物就有鱼类47种、两栖动物33种、爬行动物44种、鸟类389种、哺乳动物76种,已发现的昆虫多达4365种,其中有205个本地特
草鱼以典型的草食性特征而得名,为什么草鱼仅仅吃草就能快速生长呢?随着中国科学家绘制出首个草鱼全基因组序列图谱,这一谜题也有了答案。此前科学家推测,草鱼能够吸收纤维素,但基因研究结果表明,草鱼基因组中并不存在纤维素降解酶基因。草鱼可能通过持续高强度的食物摄入,获取足够多的可利用营养以维持其快速生长。通过和斑马鱼基因的对比,科学家发现在距今4900万~5400万年的时候,草鱼基因组在演化过程中发生了一
科学家的研究显示:在太阳系,火星是与地球最为接近的一颗行星。人们一直认为太阳系的行星中,除了地球以外,火星最有可能出现生命。天文学家寻找的火星生命不是诸如“火星人”那样的高等生命,而是寻找像病毒和细菌那样的低等生命形式,甚至只是期望能找到有生命活动所参与形成的化学产物。  自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类已向火星发射了近40个探测器,其中超过60%以失败告终。正因为如此,火星被称为“航天器的墓地”。
重阳节又称“登高节”,是典型的农历节日。汉代以后逐步形成了重阳之日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以求长寿和避灾免祸的民间风俗,并以节日形式出现,在民间广为流行。民间也流传着“霜降逢重阳,十家烟火九家亡”的说法,这种说法其实是中国古代火耕文化的残余,重阳节也就是古代“火历”下的消防节。按照火历,“季秋内火”是祭祀“大火星”(天蝎座α星)的日子,祭祀时间接近今天的重阳节。虽然作为农历的重阳节只有2000多年的
随着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子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这也使得世界上报废或“被报废”的各类计算机、手机、家用电器等电子垃圾增量惊人。  目前全世界每年产生的电子垃圾正以18%的速度增长。根据“解决电子垃圾问题计划”组织发布的交互式全球电子垃圾在线地图预测,到2017年,全球产生的电子垃圾总量可能会增长至6540万吨。  有研究表明,电子垃圾蕴含着巨大价值。废旧电器电子产品里贵金属的含量往往比矿石
当我们面临一件重要的事情,或者在大庭广众之下演讲,或者面对重要考试时,总会有一种心跳过速的感觉;在面对心仪的异性时也是“心里小鹿乱撞”。这些现象都是由紧张引起的心跳加速。人在紧张时,身体的某些自然属性就会显露出来,而这种紧张的感觉,与动物面对捕食者的感觉类似。人体的这种反应,大概是在进化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在面对被捕食的危险时,心脏便会向人体的器官输送大量血液,以应付即将发生的情况,例如准备逃跑。这
尽管当前的积极肯定文化(也就是多恭维)非常流行,但人们可能对那些太过随意表达称赞的人持本能的怀疑态度。为什么人们在受到恭维时那么纠结呢?一种简单的解释是,人们进退两难:接受恭维有违谦虚准则,转移或否认恭维有损恭维的社会功能。这种解释或许很有道理,但没有解释为什么受到恭维的人不选择用一句简单的“谢谢”来回应。事实上,说“谢谢”从而接受恭维从根本上讲意味着欠下人情。正如任何学过市场交换的人都能解释的那
明枪易躲,暗箭难防。人类与艾滋病的关系就处于这种危险的局面,因为艾滋病病毒(HIV)有很好的藏身术、隐身术和变异术。  所谓藏身术是指,HIV善于找到人体的许多部位、组织和器官栖身下来;所谓隐身术是指,HIV不仅有地方躲藏,而且还有深藏不露的隐身手段。除此之外,HIV还有另一个绝招,即变异术,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异,让免疫系统和药物难以攻击它们。由于HIV有藏身术、隐身术和变异术三种“战术”,人类
进入今年的雨季,首先是武汉暴雨导致洪涝产生,让整个武汉成为水乡泽国。武汉洪涝不过是中国年年洪涝的一个缩影,一遇暴雨,中国几乎很少有城市能逃过类似武汉的灾难和困境,这样的事年年发生,只是城市名字不同而已。  武汉洪涝一个直接的原因是降雨量极大,但是背后更重要的原因是,该地区吸纳降雨的能力明显低于降水量。再追问为何武汉的纳水能力如此之低,原因是,大地自然的吸纳水量和调节能力被堵住和捆绑住了。如同对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