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高考历史热点问题导学

来源 :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jun35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从多个视角看辛亥革命
  【热点背景】
  2011年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日。2010年10月22日,全国政协第十一届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决定成立筹备办公室,隆重纪念辛亥革命百年。从2010年年初开始,一场百年庆典落户权的争夺战在武汉、广州、南京、中山等热门候选城市之间展开。早在2010年全国两会期间,武汉市长就公开表示,“武汉要为筹备‘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庆典投资200多亿元”。
  【认识角度】
  历史是内容丰富且相互联系的多面体。“横看成岭侧成峰”,从不同的角度,可以观察到历史发展的多个侧面。
  1.从革命史观看,辛亥革命是指由孙中山领导的以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为目标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1894年,他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1905年,他在日本东京成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随后他阐释的三民主义成了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纷纷响应,清王朝土崩瓦解。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组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宣告诞生。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成果,再加上帝国主义的干涉和立宪派、旧官僚的破坏,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的任务。
  2.从近代化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一次深刻的近代化运动。辛亥革命大大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1)政治上,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宣告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时代的结束,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迈出了中国政治从专制向民主转化的重要一步,是政治体制现代化的重大突破。
  (2)经济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的经济法令使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短短几年内有了显著增长,“实业救国”成为历史潮流。
  (3)法制上,颁布了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主权在民、国民的自由权利、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责任内阁制等,具有反对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4)思想上,把西方资本主义学说中国化为三民主义,并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5)社会生活上,促使中国近代生活习俗发生了重大变迁:辛亥革命前男子蓄辫、妇女缠足,崇信“三纲五常”,主仆等级森严;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法令,提倡“自由、平等、友爱为纲”的公民道德,革除历代官厅“大人”、“老爷”等称呼,禁止蓄辫、缠足、赌博,倡女权,易服饰,倡导自由婚姻等,自由、平等、友爱的风气兴起。
  3.从整体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组成部分,推动了世界(首先是亚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辛亥革命前夕,西方近代民主思想逐渐传入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以天赋人权论、社会契约论、自由、平等、博爱等近代民主思想为理论武器,对君主专制主义展开了猛烈批判,力图在中国建立起民主政体。辛亥革命的最重要成果,就是建立了近代西方式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孙中山等人仿照美国的共和制度,确立了总统制,成立了临时参议院,公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创举。它彻底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在中国人民面前提出了一个崭新的民主共和体制,为使中国从封建专制政体转轨到近代民主共和政体提供了法律上的保障。
  4.从文明史观看,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变(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转变尤为突出)。它结束了帝制,建立了共和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制度创新,是政治文明的重大成果;它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社会风俗习惯发生巨大变化,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取得巨大成果;它促进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物质文明也取得重大成果。总之,辛亥革命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孙中山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考点链接】
  必修1第13课《辛亥革命》、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必修2第10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必修3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选修4第四单元第1课《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以人教版为例)等。
  【跟踪训练】
  1.1912年,孙中山自豪地说,这是“我国有史以来所未有之变局,吾民破天荒之创举也”。这里的“变局”和“创举”是指 ()
  A.辛亥革命的爆发 B.清朝统治被推翻
  C.中华民国的成立 D.《临时约法》的颁布
  2.一部反映辛亥革命的影片出现的下列场景中,你认为哪一个不符合史实 ()
  A.大部分农村在丈量田亩,实施“平均地权”纲领
  B.袁世凯与帝国主义国家代表“亲切地”交谈着
  C.一位革命党人在街头演讲,大声疾呼民主共和
  D.外国军舰在长江耀武扬威,向革命党施压
  3.1912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最能体现“政权机构中权力的分配、制约、平衡”这一原则的内容是()
  A.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全体B.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C.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D.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4.列宁在评论近代中国的某一事件时指出,标榜“自由”、“民主”、“共和”的欧洲资产阶级国家,并没有支持中国的革命运动;相反,这一运动激起了它们“掠夺中国”的欲望,为此它们还与中国的落后势力“实行联盟”。列宁所指的事件是 ()
  A.义和团运动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国民革命
  5.春联是中国特有的文学艺术形式,百年来中国农村百姓家中春联内容的演化折射出了近现代历史的沧桑巨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国二年某地农村百姓家中春联:“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
  (1)该春联反映了什么历史问题?
  材料二 20世纪20年代湖南某农村春联:“和为贵,三民主义指导革命;斗则胜,一切权力收归农会。”
  (2)指出该春联反映的历史现象。
  材料三 20世纪40年代初某地农村百姓家中春联:“新四军拼命抗日,老百姓安心过年。”
  (3)从该春联可得出什么历史结论?
  材料四 1946年某农村百姓家中春联:“抗战胜利一元复始,和平建国万象更新。”
  (4)指出该春联出现的历史背景,结合史实说明该春联的愿望是否实现。
  参考答案:1.C 2.A 3.C 4.B
  5.(1)辛亥革命反封建不彻底,封建思想依然存在(或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不够)。
  (2)国共两党在新三民主义的旗帜下合作开展国民大革命;湖南等地的农民运动在大革命期间蓬勃发展。
  (3)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武装是抗战的中流砥柱。
  (4)抗战胜利后,人民渴望和平;国共举行重庆谈判,确定了和平建国的基本纲领。愿望没有实现。因为1946年国民政府撕毁和平协议,发动了内战。
  二、中国共产党90年奋斗历程
  【热点背景】
  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也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瞭望》新闻周刊了解到,中央已部署将隆重热烈地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认识角度】
  1.从“走俄国人的路”到“走自己的路”——中国共产党对民主革命道路的探索。
  (1)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2)中共二大正确分析了中国的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3)毛泽东在实践中总结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成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4)在1935年的遵义会议上,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妥善地处理党内存在的分歧和矛盾,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
  (5)推动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了全民族抗战,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在这一时期毛泽东思想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6)1949年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解决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随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倒了压在自己头上的帝官封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
  2.从“走苏联人的路”到“走中国特色之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制度(1949—1956)。①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②“一五计划”的实施,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③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根本性变革,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④提出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2)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956—1978)。①1956年,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探索本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②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正确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此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③开展“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发动“文化大革命”,脱离了中国实际,造成了重大挫折。
  (3)探索中国特色之路(1978年之后)。①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逐步探索出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②改革开放迈开步伐,先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在城市开展经济体制改革,在沿海兴办经济特区。③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④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⑤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提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⑥1992年,中共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⑦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中国共产党的探索历程给我们的启示:一个国家的发展必须紧跟时代发展潮流,与时俱进,不断调整与创新;必须立足国情,结合本国实际,走科学发展道路;必须有科学理论来指导实践。
  【考点链接】
  必修1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第16课《抗日战争》、第17课《解放战争》、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必修2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必修3第17课《毛泽东思想》、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以人教版为例)等。
  【跟踪训练】
  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的大革命。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它结束了领主封建制,创立了实行中央集权的帝国;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它结束了帝国,建立了共和国;第三次发生在1949年,它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政权。”以下不是这三次“大革命”相同点的是 ()
  A.三次“大革命”都有一个核心人物
  B.三次“大革命”都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
  C.三次“大革命”之后都有重要的政治制度建设
  D.三次“大革命”都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性质
  2.建国初期,中国民主同盟主席张澜在政协会议上说:“我们的新制度,当然放弃了旧民主主义中所谓的总统制、内阁制那一套陈腐的旧东西,同时我们亦不同于苏联及东欧各国的政权治权合一的制度。根据我们的民主集中制,中国人民把政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而人民又确确实实有一个集中行使立法权和行政权的最高权力机关。这是理论与实际一致的一种制度。”这个“新制度”指的是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一国两制”
  3.中学生应当成为文明的继承者和创造者。最近某地拟举办“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主题展览,邀请中学生参与展览的筹备与宣传。
  (1)展览一:伟大的三民主义
  以下是展览文字节选:19世纪末,中国处于亡国灭种的关头,许多先进的中国人提出不同的救国主张……三民主义集中反映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经济上的要求,并成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旗帜。作为解说员,请你向参观者解释三民主义中任意两个主张的内容。
  (2)展览二: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
  下表是展览中体现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重要成果的介绍。请参考已填充的文字,完成空白部分。
  展览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以下是展览主题句:20世纪末21世纪初,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运用所学知识,向参观者介绍“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
  展览四:重大理论成果的继承和发展
  以下是展览的结束语: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20世纪以来,在中华民族走向独立和富强的道路上,先进中国人不断寻求真理、不断探索提出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思想理论成果。这些思想理论成果指导着社会实践,同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请根据结束语及所学知识,就中学生如何继承和发展重大理论成果提一条建议。
  参考答案:1.D 2.A
  3.(1)民族主义,就是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封建统治;民权主义就是通过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生主义就是主张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
  (3)它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的强大思想武器。
  (4)答案略,言之有理即可。[L]
其他文献
《新课程标准》颁布实施以来,笔者从多种渠道了解到,各地课堂教学改革风起云涌,各种崭新的教学模式层出不穷,教改先锋如雨后春笋,教学园地呈现出百花争艳的喜人局面。在这一背景下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引入“生活化”元素不仅是新课程改革的客观要求,也是符合教师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的。特别是在西藏地区的高中化学教学中,“生活化”的引入有助于激发学生
国画是我国传统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优秀的艺术精髓和文化宝库,更是我们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现代国画工笔人物画作为国画的基本组成单元,对于整体国画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