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学课的工具使用有“科学味”

来源 :湖北教育·科学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版课程标准指出,技术与工程领域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有机会综合所学的各方面知识,体验科学技术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技术与工程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体会到“做”的成功和乐趣,并养成通过“动手做”解决问题的习惯。
  《制作笔筒》是人教鄂教版《科学》教材中的第一个工程技术单元。在这个单元中,学生将认识一些简单而又常见的工具,并尝试使用这些工具,对材料进行加工,开展小制作活动。《常见的工具》一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认识剪刀、尺、钳子、螺丝刀等一些常见的简单工具,了解其结构和功能,并通过实践活动,初步练习使用简单工具,体会到使用工具的优越性,认识到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工具,为后面开展小制作活动做好准备。
  一年级学生刚刚步入小学,生理、心理上都处于适应阶段,他们虽然对科学课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但是对于工具的使用仅有生活中的少许经验,没有正式学习过使用尺子进行准确的测量,更没有使用钳子、螺丝刀的经历。怎样才能让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对这节课产生兴趣,积极参与力所能及的活动,同时又不像劳动课上那样只是简单地学习每样工具的使用呢?如何能够让科学课上的工具使用有“科学味”呢?
  指导思想与定位
  科学探究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强调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出发,通过学生亲身经历动手动脑的实践活动,体验和积累认识世界的经验,提高科学能力,培养科学态度,学习与同伴交流、交往与合作。“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或者简单的工具,观察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在教师指导下具有对探究过程、方法和结果进行反思、评价与改进的意识。”这些是新课程标准对低年段学生的科学探究提出的要求。
  本节课的教学应该将跨学科的知识运用到解决真实问题的场景中,让学生把零散的知识变成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学习使用简单的工具,认识到工具延伸增强了人类的能力,知道利用工具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认识到加工不同的材料应选用不同的工具,体会设计与创新的重要性。我为本节课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通过对比,认识剪刀、钳子等常见工具的名称、结构和功能。
  ◎通过动手探究,体会使用剪刀、钳子的优越性,体会工具延伸增强了人类的能力,知道利用工具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能够利用剪刀、胶棒对纸张等进行加工,初步学会使用钳子等工具,对物品进行简单加工。
  ◎表现出对认识和使用简单工具的兴趣,愿意倾听,相互尊重,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通过制作灯笼的活动,体会工艺美,形成不断探索与创新的意识。
  对于教材中涉及的尺子、螺丝刀等工具,课上不作统一要求。在后面笔筒的制作中,学生还将继续使用不同的工具加工不同的材料。如果学生在制作环节有测量的需要,可以介绍测量的方法,并告诉他们,准确的测量有待数学课上进一步学习。至于更多的工具,可以提示学生在生活中继续观察和学习。
  教学策略与实施
  教师要根据教学情境和学生的需要随时调整教学,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形成有效的教学方案。就本节课而言,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主要采用以下策略:
  1.教学内容密切联系生活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将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等内容渗透到儿童喜闻乐见的科学主题活动中,创设愉快的教学氛围,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任务驱动式学习,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开展活动,这样既可以营造一种学习的氛围,也可以使他们在问题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开展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在设计探究任务时,要与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
  灯笼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元素之一,在很多重要的日子里用来营造氛围,有着重要的象征意义。学生在市场上、街道上、会场里也经常看到灯笼。按照正常的教学安排,本课会出现在临近新年的日子里。以这样特殊的日子引入本课,可以创设“制作灯笼”的真實而富有实际意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任务驱动下,产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制作灯笼”活动,源于学生生活实际,符合他们的需求和目前的能力水平。
  课前指导学生搜集与灯笼有关的资料。一年级学生可以在家长的帮助下,从生活中、书籍中或网上搜集有关灯笼的资料,丰富对灯笼的认识,同时,形成搜集资料的意识,在学习中体会资料的重要性。
  在导入课中,教师展示自己制作的灯笼,用课件出示不同材料、不同工艺的灯笼。这样不仅可以弘扬传统文化,而且可以创设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观察、欣赏的过程中发现灯笼的实用性和结构美。在上本节课时,临近重阳节,为弘扬孝老爱亲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我提议,亲手做个小灯笼送给爷爷奶奶。学生听了热情高涨,迫不及待地要参与到活动中来。
  2.在“做”中展开探究与创新
  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并且让学生能够就此展开学习与探究,需要教师在课前准备丰富的、有结构的材料和工具,供学生自主选择。学生经历对材料和工具的选择和利用,产生真实的体验,不仅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动手制作能力,还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意识。本课将制作灯笼活动分解为三个任务,提供了完成不同任务所需的多种材料和工具(图纸、剪刀、钳子、胶棒、尺子、彩笔……)。
  (1)制作灯笼主体。
  这一环节分为认识图纸和制作。
  先引导学生观察成品灯笼的主体部分,提出制作方案;然后发给学生制作灯笼的图纸,引导他们分析图纸,由平面图形联想到立体图形,了解图纸的平面与实物之间的关系;继而启发学生在平面图纸上进行美化设计,使灯笼由单一形象变化为有多种装饰的形象。
  制作过程主要体现为对纸张的分割和连接。学生都使用过剪刀,已经了解它的基本结构和基本功能,但出于安全考虑,有的家长根本不让他们使用剪刀,所以他们使用剪刀的熟练程度有比较明显的差异:有的学生剪得又快又整齐;有的学生剪得慢,动作不是很协调,剪出来的图纸边缘参差不齐。教学时,教师要鼓励使用剪刀不熟练的学生亲自动手剪裁纸张,熟悉剪刀的功能,体会其优越性。   学生按照自己的需要选取了粘接工具,很多学生习惯使用胶棒进行纸张的粘接,少数学生认为双面胶粘接效果更牢固。有的学生剪坏了图纸,但他们知道可以用透明胶带修补。
  (2)制作灯笼提梁。
  在制作灯笼提梁的过程中,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提出了可以选取不同材料来制作。材料的多样性引发工具选择的多样性:选择纸张、绳子或丝带等材料的学生使用剪刀剪裁,用胶棒、双面胶和胶带等进行粘接;如果选用金属丝等材料,就需要用到钳子了。
  在学生的认识中,似乎剪刀是可以裁剪任何材料的。
  (课上,用各种材料制作提梁的灯笼一直挂在黑板上。灯笼主体部分完成后,师生开始交流。)
  师:我们的小灯笼做完了吗?
  生:没有提手。
  生:没有灯笼穗。
  ……
  师:你的灯笼上的提梁要用什么材料呢?
  生:绳子。
  生:彩纸。
  生:丝带。
  生:铁丝(实际是扎丝)。
  师:这种材料叫扎丝。我们买面包的时候,面包袋上就有。见过吗?
  生:见过。
  师:这个灯笼提梁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生:铁丝。
  师:对,这才是铁丝呢。用这根铁丝做提梁的话太长了,该怎么办呢?
  生:剪一段下来。
  师:怎么把它剪断?
  生:用剪刀剪一半。
  师:太好了,用剪刀。你拿着你的小剪刀来把这根铁丝剪断吧。
  生:(学生演示操作,剪不断)呀!怎么啦?
  ……
  通过尝试,学生发现剪刀并不能剪断铁丝,这对学生的原有认知是一个挑战。此时,有学生提出可以使用钳子,但大多数一年级学生对钳子还是比较陌生的。教师拿出钳子,让一个学生到前面来剪铁丝,学生没有剪断,有些不知所措。教师引导学生将关注点转向钳子的结构,比较钳子与剪刀结构上的异同,帮助他们真正认识钳子、学会使用钳子,体会到使用钳子的优越性。先观察了解工具的结构,再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工具的作用,这就是科学学习方法的指导,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做事情不能盲目动手。
  在提梁与灯笼主體部分连接过程中,由于材料不同,连接方式和所需的工具也不同,特别是金属丝与灯笼主体部分的连接,还让学生想到了打孔器等工具。学生能根据不同材料,有意识地选取不同的工具,这样的教学具有开放性。
  (3)制作灯笼穗。
  灯笼穗的设计与制作可以是多种多样的,这一环节的重要意义在于启发学生创新,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怎样启发呢?
  学会观察,学会发现,是创新的起点。一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是主导活动展开的重要因素。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教师示范的灯笼挂穗的造型,让他们发现教师制作的灯笼挂穗有哪些不同的样子,引导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挂穗的造型。通过比较造型结构的异同,启发学生设计出与教师制作的不一样的灯笼挂穗,逐步培养他们的比较能力和创新意识。
  要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内深入讨论、同学之间相互比较,判断谁的方案是最新颖、最独特的,明确什么样式是自己最喜欢的,并确定自己的制作方案。
  学生设计制作挂穗的活动,是发展他们个性特长的有利时机,可以延伸到课外。挂穗完成后,还可以鼓励学生设计制作出属于自己的、有个性的灯笼。
  展示作品时,渗透美育教育,让学生相互评价,知道在制作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尽量做到整洁、美观。在交流过程中,引导学生一起分享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强调设计在制作过程中的重要性。
  3.采取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策略
  要想组织好教学活动,首先要与同事多沟通,在科学课上要尽量与其他课堂的要求保持一致,如朗朗上口的小儿歌、教师们的手势与口号等,都能使孩子们快速反应,达到整齐划一的效果。在平时的教学中,还可以指定表现优秀的孩子为“小老师”“小榜样”,这样既可以发挥学生的示范作用,又可以提高其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形成互帮互学的氛围。在《常见的工具》一课,除了这些教学策略外,我们还采用了以下策略:
  (1)利用直观形象的教具,帮助学生认识工具。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为他们“铺路搭桥”,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一年级学生识字不多,我们把板书改成了图画的形式,这样直观形象的板书,方便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对工具形成初步认识,知道制作小物品是离不开工具的;各种材料区分摆放能帮助学生巩固对“分类”的理解。
  (2)预留学习空间,帮助学生发展思维。
  一年级学生能力有限,直接剪裁和画图纸都有困难,我们为孩子们设计好图纸,让他们剪图纸就可以了。图纸周边故意留下一些多余部分,一是要给学生后期制作灯笼穗和提梁留下材料;二是让学生发现,废旧物品是可以再利用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发现图纸的作用,通过观察平面图纸,思考如何将平面图形变成立体的模型,猜想每一种线条的作用,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为他们课后更改图纸、设计自己的灯笼、展现自己的创新作好铺垫。
  (3)将科学与美育相结合。
  新课程标准指出,技术与工程领域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有机结合所学的各方面知识。各个学科都蕴藏着丰富的美育内容,一年级学生更需要有贴近生活的美的体验。本课容易激发学生独特的美感,如灯笼的传统造型美、仿生抽象美、实用功能美及自己创造性的劳动美。在指导学生认识小灯笼的结构美和造型美的环节中,在帮助学生形成表现灯笼美感的制作与创新构思中,将美学的认知能力、表达能力和动手制作技能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制作过程中获得审美体验。学生将自己的美感体验转化在小灯笼的造型上,能够创造出发自内心而且个性独特的设计与制作。
  一年级科学课教学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只有更多地了解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才能更好地完成一年级的科学教学工作,才能保护好孩子们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才能让他们的思维得到发展,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勇于创新,越走越远。
其他文献
科学验证,在人体的大分子生物组织中的DNA、RNA、蛋白质、酶等大分子和生物膜均有各自固定的振荡频率,这些频率正处于毫米波的振荡频率范围之内,因此毫米波作用于这些生物大分子和生物膜时发生谐振。当机体受到致病因素侵犯时,首先是细胞膜电位的改变,使人体出现各种反应。  毫米波,是存在于宇宙中波长为1~10毫米之间,相应频率范围30GHz~300GHz的“极高频电磁波”,和人体的生物波——细胞的振动频率
进入21世纪后,我国的科学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越发得到重视,科学教育理论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当前对科学教育有重要影响的理论研究主要有关注科学素养、关注科学实践、关注概念转变、关注学习进阶、关注脑科学研究等多个方面。  关注科学素养  在知识社会里,每一位公民都需要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提高公民科学素养最有效的渠道是科学教育。学校的科学教育不是为了培养某些精英和科学家,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为
科学概念是帮助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探究知识之间内在联系,解决科学问题的有效工具。《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围绕18个主要概念的教学培养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正确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由此可见,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是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目标。然而,在平时的教学中,学生常常会觉得科学概念枯燥又深奥,难以理解和应用。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教师采取的教学方式、方法不够合理,以至于学生没有真正理解科学概念
2017 年颁布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新增了“技术与工程”领域的学习内容,旨在让学生综合所学的各方面知识,体验科学技术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体会“做”的成功和乐趣,养成通过“动手做”解决问题的习惯。技术与工程教育始于美国,其主要目标是为了培养理工科人才,提升国家的科技实力。当前美国、日本及一些欧洲发达国家把技术与工程教育作为一种综合的教育模式——STEM(科学、技
[摘要]慢性胃炎(CG)是以胃粘膜慢性炎症为表现的消化系统常见病之一,多种病因均可导致本病的发生,其中最常见的致病菌为幽门螺旋杆菌。当今,西药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性慢性胃炎普遍存在耐药现象,而中医药在这方面有一定优势。因而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性慢性胃炎值得进一步研究及推广。  [关键词]慢性胃炎;幽门螺旋杆菌;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8
我国传统文化中早就有“字如其人,字品如人品’’之说,书法是书写的一个人的修养、品德与文化。之前对这句并不完全理解,直到见到他,此人便是书法家张子健先生。  “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为《晋书·王羲之传赞》中对“书圣”王羲之的赞誉。王羲之的书法劲键优美、人木三分,诸多作品纷纷为后世所推崇效仿。受王羲之作品影响的书法家比比皆是,以书法为爱好甚至事业的艺
STEM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批判性思维、实践创新以及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玩“潜水艇”》一课的设计以STEM教育理念为指引,以制作一个“浮沉子”为实施项目,学生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分析出现的问题,并尝试进行解释和改进制作方法,以达成完成项目任务的目标。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为:探究并了解潜水艇沉浮的秘密;能在现实的问题情境中不断尝试,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团队工作中相互合作,完成挑战任务。  教
每年的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而今年的主题是“家庭与糖尿病”,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日趋紧张的生活节奏以及少动多坐的生活方式等诸多因素,全球糖尿病发病率增长迅速,糖尿病已经成为继肿瘤、心血管病变之后第三大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  目前全球糖尿病患者已超过1.2亿人,目前中国的糖尿病发病率高达9.6%,未来50年内糖尿病仍将是中国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从数据看中国的糖尿病现
《风向标的秘密》是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今天刮什么风》教学后的拓展性自编内容,是在学生对风向标的作用、基本结构已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围绕“研究风向标指示风向的秘密”这一探究任务展开教学。其教学目标定位为:能设计不同的风向标,探究风向标指示风向的秘密;知道风向标指示风向的原因取决于前翼和尾翼的面积差异,并不取决于两翼的尖角朝向和形状;经历思维、探究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本课的教学,教师通过
《书的历史》一课是教科版《科学》二年级上册《材料》单元的第三课,本课以书的历史为线索,指向不断发展变化的材料,巧妙地把材料的变化和书的发展结合在一起,让学生体验制作书的材料的发展变化,感受纸这种材料的优越性。  本课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聚焦,通过介绍书的历史,让学生感受做书材料的变化,引发学生对材料变化的思考;第二部分探索,让学生在三种不同材料上写字,并试着装订成一本简易的书,感受不同材料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