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版课程标准指出,技术与工程领域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有机会综合所学的各方面知识,体验科学技术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技术与工程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体会到“做”的成功和乐趣,并养成通过“动手做”解决问题的习惯。
《制作笔筒》是人教鄂教版《科学》教材中的第一个工程技术单元。在这个单元中,学生将认识一些简单而又常见的工具,并尝试使用这些工具,对材料进行加工,开展小制作活动。《常见的工具》一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认识剪刀、尺、钳子、螺丝刀等一些常见的简单工具,了解其结构和功能,并通过实践活动,初步练习使用简单工具,体会到使用工具的优越性,认识到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工具,为后面开展小制作活动做好准备。
一年级学生刚刚步入小学,生理、心理上都处于适应阶段,他们虽然对科学课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但是对于工具的使用仅有生活中的少许经验,没有正式学习过使用尺子进行准确的测量,更没有使用钳子、螺丝刀的经历。怎样才能让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对这节课产生兴趣,积极参与力所能及的活动,同时又不像劳动课上那样只是简单地学习每样工具的使用呢?如何能够让科学课上的工具使用有“科学味”呢?
指导思想与定位
科学探究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强调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出发,通过学生亲身经历动手动脑的实践活动,体验和积累认识世界的经验,提高科学能力,培养科学态度,学习与同伴交流、交往与合作。“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或者简单的工具,观察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在教师指导下具有对探究过程、方法和结果进行反思、评价与改进的意识。”这些是新课程标准对低年段学生的科学探究提出的要求。
本节课的教学应该将跨学科的知识运用到解决真实问题的场景中,让学生把零散的知识变成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学习使用简单的工具,认识到工具延伸增强了人类的能力,知道利用工具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认识到加工不同的材料应选用不同的工具,体会设计与创新的重要性。我为本节课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通过对比,认识剪刀、钳子等常见工具的名称、结构和功能。
◎通过动手探究,体会使用剪刀、钳子的优越性,体会工具延伸增强了人类的能力,知道利用工具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能够利用剪刀、胶棒对纸张等进行加工,初步学会使用钳子等工具,对物品进行简单加工。
◎表现出对认识和使用简单工具的兴趣,愿意倾听,相互尊重,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通过制作灯笼的活动,体会工艺美,形成不断探索与创新的意识。
对于教材中涉及的尺子、螺丝刀等工具,课上不作统一要求。在后面笔筒的制作中,学生还将继续使用不同的工具加工不同的材料。如果学生在制作环节有测量的需要,可以介绍测量的方法,并告诉他们,准确的测量有待数学课上进一步学习。至于更多的工具,可以提示学生在生活中继续观察和学习。
教学策略与实施
教师要根据教学情境和学生的需要随时调整教学,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形成有效的教学方案。就本节课而言,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主要采用以下策略:
1.教学内容密切联系生活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将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等内容渗透到儿童喜闻乐见的科学主题活动中,创设愉快的教学氛围,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任务驱动式学习,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开展活动,这样既可以营造一种学习的氛围,也可以使他们在问题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开展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在设计探究任务时,要与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
灯笼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元素之一,在很多重要的日子里用来营造氛围,有着重要的象征意义。学生在市场上、街道上、会场里也经常看到灯笼。按照正常的教学安排,本课会出现在临近新年的日子里。以这样特殊的日子引入本课,可以创设“制作灯笼”的真實而富有实际意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任务驱动下,产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制作灯笼”活动,源于学生生活实际,符合他们的需求和目前的能力水平。
课前指导学生搜集与灯笼有关的资料。一年级学生可以在家长的帮助下,从生活中、书籍中或网上搜集有关灯笼的资料,丰富对灯笼的认识,同时,形成搜集资料的意识,在学习中体会资料的重要性。
在导入课中,教师展示自己制作的灯笼,用课件出示不同材料、不同工艺的灯笼。这样不仅可以弘扬传统文化,而且可以创设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观察、欣赏的过程中发现灯笼的实用性和结构美。在上本节课时,临近重阳节,为弘扬孝老爱亲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我提议,亲手做个小灯笼送给爷爷奶奶。学生听了热情高涨,迫不及待地要参与到活动中来。
2.在“做”中展开探究与创新
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并且让学生能够就此展开学习与探究,需要教师在课前准备丰富的、有结构的材料和工具,供学生自主选择。学生经历对材料和工具的选择和利用,产生真实的体验,不仅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动手制作能力,还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意识。本课将制作灯笼活动分解为三个任务,提供了完成不同任务所需的多种材料和工具(图纸、剪刀、钳子、胶棒、尺子、彩笔……)。
(1)制作灯笼主体。
这一环节分为认识图纸和制作。
先引导学生观察成品灯笼的主体部分,提出制作方案;然后发给学生制作灯笼的图纸,引导他们分析图纸,由平面图形联想到立体图形,了解图纸的平面与实物之间的关系;继而启发学生在平面图纸上进行美化设计,使灯笼由单一形象变化为有多种装饰的形象。
制作过程主要体现为对纸张的分割和连接。学生都使用过剪刀,已经了解它的基本结构和基本功能,但出于安全考虑,有的家长根本不让他们使用剪刀,所以他们使用剪刀的熟练程度有比较明显的差异:有的学生剪得又快又整齐;有的学生剪得慢,动作不是很协调,剪出来的图纸边缘参差不齐。教学时,教师要鼓励使用剪刀不熟练的学生亲自动手剪裁纸张,熟悉剪刀的功能,体会其优越性。 学生按照自己的需要选取了粘接工具,很多学生习惯使用胶棒进行纸张的粘接,少数学生认为双面胶粘接效果更牢固。有的学生剪坏了图纸,但他们知道可以用透明胶带修补。
(2)制作灯笼提梁。
在制作灯笼提梁的过程中,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提出了可以选取不同材料来制作。材料的多样性引发工具选择的多样性:选择纸张、绳子或丝带等材料的学生使用剪刀剪裁,用胶棒、双面胶和胶带等进行粘接;如果选用金属丝等材料,就需要用到钳子了。
在学生的认识中,似乎剪刀是可以裁剪任何材料的。
(课上,用各种材料制作提梁的灯笼一直挂在黑板上。灯笼主体部分完成后,师生开始交流。)
师:我们的小灯笼做完了吗?
生:没有提手。
生:没有灯笼穗。
……
师:你的灯笼上的提梁要用什么材料呢?
生:绳子。
生:彩纸。
生:丝带。
生:铁丝(实际是扎丝)。
师:这种材料叫扎丝。我们买面包的时候,面包袋上就有。见过吗?
生:见过。
师:这个灯笼提梁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生:铁丝。
师:对,这才是铁丝呢。用这根铁丝做提梁的话太长了,该怎么办呢?
生:剪一段下来。
师:怎么把它剪断?
生:用剪刀剪一半。
师:太好了,用剪刀。你拿着你的小剪刀来把这根铁丝剪断吧。
生:(学生演示操作,剪不断)呀!怎么啦?
……
通过尝试,学生发现剪刀并不能剪断铁丝,这对学生的原有认知是一个挑战。此时,有学生提出可以使用钳子,但大多数一年级学生对钳子还是比较陌生的。教师拿出钳子,让一个学生到前面来剪铁丝,学生没有剪断,有些不知所措。教师引导学生将关注点转向钳子的结构,比较钳子与剪刀结构上的异同,帮助他们真正认识钳子、学会使用钳子,体会到使用钳子的优越性。先观察了解工具的结构,再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工具的作用,这就是科学学习方法的指导,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做事情不能盲目动手。
在提梁与灯笼主體部分连接过程中,由于材料不同,连接方式和所需的工具也不同,特别是金属丝与灯笼主体部分的连接,还让学生想到了打孔器等工具。学生能根据不同材料,有意识地选取不同的工具,这样的教学具有开放性。
(3)制作灯笼穗。
灯笼穗的设计与制作可以是多种多样的,这一环节的重要意义在于启发学生创新,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怎样启发呢?
学会观察,学会发现,是创新的起点。一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是主导活动展开的重要因素。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教师示范的灯笼挂穗的造型,让他们发现教师制作的灯笼挂穗有哪些不同的样子,引导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挂穗的造型。通过比较造型结构的异同,启发学生设计出与教师制作的不一样的灯笼挂穗,逐步培养他们的比较能力和创新意识。
要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内深入讨论、同学之间相互比较,判断谁的方案是最新颖、最独特的,明确什么样式是自己最喜欢的,并确定自己的制作方案。
学生设计制作挂穗的活动,是发展他们个性特长的有利时机,可以延伸到课外。挂穗完成后,还可以鼓励学生设计制作出属于自己的、有个性的灯笼。
展示作品时,渗透美育教育,让学生相互评价,知道在制作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尽量做到整洁、美观。在交流过程中,引导学生一起分享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强调设计在制作过程中的重要性。
3.采取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策略
要想组织好教学活动,首先要与同事多沟通,在科学课上要尽量与其他课堂的要求保持一致,如朗朗上口的小儿歌、教师们的手势与口号等,都能使孩子们快速反应,达到整齐划一的效果。在平时的教学中,还可以指定表现优秀的孩子为“小老师”“小榜样”,这样既可以发挥学生的示范作用,又可以提高其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形成互帮互学的氛围。在《常见的工具》一课,除了这些教学策略外,我们还采用了以下策略:
(1)利用直观形象的教具,帮助学生认识工具。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为他们“铺路搭桥”,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一年级学生识字不多,我们把板书改成了图画的形式,这样直观形象的板书,方便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对工具形成初步认识,知道制作小物品是离不开工具的;各种材料区分摆放能帮助学生巩固对“分类”的理解。
(2)预留学习空间,帮助学生发展思维。
一年级学生能力有限,直接剪裁和画图纸都有困难,我们为孩子们设计好图纸,让他们剪图纸就可以了。图纸周边故意留下一些多余部分,一是要给学生后期制作灯笼穗和提梁留下材料;二是让学生发现,废旧物品是可以再利用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发现图纸的作用,通过观察平面图纸,思考如何将平面图形变成立体的模型,猜想每一种线条的作用,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为他们课后更改图纸、设计自己的灯笼、展现自己的创新作好铺垫。
(3)将科学与美育相结合。
新课程标准指出,技术与工程领域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有机结合所学的各方面知识。各个学科都蕴藏着丰富的美育内容,一年级学生更需要有贴近生活的美的体验。本课容易激发学生独特的美感,如灯笼的传统造型美、仿生抽象美、实用功能美及自己创造性的劳动美。在指导学生认识小灯笼的结构美和造型美的环节中,在帮助学生形成表现灯笼美感的制作与创新构思中,将美学的认知能力、表达能力和动手制作技能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制作过程中获得审美体验。学生将自己的美感体验转化在小灯笼的造型上,能够创造出发自内心而且个性独特的设计与制作。
一年级科学课教学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只有更多地了解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才能更好地完成一年级的科学教学工作,才能保护好孩子们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才能让他们的思维得到发展,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勇于创新,越走越远。
《制作笔筒》是人教鄂教版《科学》教材中的第一个工程技术单元。在这个单元中,学生将认识一些简单而又常见的工具,并尝试使用这些工具,对材料进行加工,开展小制作活动。《常见的工具》一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认识剪刀、尺、钳子、螺丝刀等一些常见的简单工具,了解其结构和功能,并通过实践活动,初步练习使用简单工具,体会到使用工具的优越性,认识到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工具,为后面开展小制作活动做好准备。
一年级学生刚刚步入小学,生理、心理上都处于适应阶段,他们虽然对科学课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但是对于工具的使用仅有生活中的少许经验,没有正式学习过使用尺子进行准确的测量,更没有使用钳子、螺丝刀的经历。怎样才能让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对这节课产生兴趣,积极参与力所能及的活动,同时又不像劳动课上那样只是简单地学习每样工具的使用呢?如何能够让科学课上的工具使用有“科学味”呢?
指导思想与定位
科学探究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强调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出发,通过学生亲身经历动手动脑的实践活动,体验和积累认识世界的经验,提高科学能力,培养科学态度,学习与同伴交流、交往与合作。“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或者简单的工具,观察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在教师指导下具有对探究过程、方法和结果进行反思、评价与改进的意识。”这些是新课程标准对低年段学生的科学探究提出的要求。
本节课的教学应该将跨学科的知识运用到解决真实问题的场景中,让学生把零散的知识变成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学习使用简单的工具,认识到工具延伸增强了人类的能力,知道利用工具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认识到加工不同的材料应选用不同的工具,体会设计与创新的重要性。我为本节课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通过对比,认识剪刀、钳子等常见工具的名称、结构和功能。
◎通过动手探究,体会使用剪刀、钳子的优越性,体会工具延伸增强了人类的能力,知道利用工具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能够利用剪刀、胶棒对纸张等进行加工,初步学会使用钳子等工具,对物品进行简单加工。
◎表现出对认识和使用简单工具的兴趣,愿意倾听,相互尊重,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通过制作灯笼的活动,体会工艺美,形成不断探索与创新的意识。
对于教材中涉及的尺子、螺丝刀等工具,课上不作统一要求。在后面笔筒的制作中,学生还将继续使用不同的工具加工不同的材料。如果学生在制作环节有测量的需要,可以介绍测量的方法,并告诉他们,准确的测量有待数学课上进一步学习。至于更多的工具,可以提示学生在生活中继续观察和学习。
教学策略与实施
教师要根据教学情境和学生的需要随时调整教学,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形成有效的教学方案。就本节课而言,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主要采用以下策略:
1.教学内容密切联系生活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将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等内容渗透到儿童喜闻乐见的科学主题活动中,创设愉快的教学氛围,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任务驱动式学习,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开展活动,这样既可以营造一种学习的氛围,也可以使他们在问题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开展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在设计探究任务时,要与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
灯笼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元素之一,在很多重要的日子里用来营造氛围,有着重要的象征意义。学生在市场上、街道上、会场里也经常看到灯笼。按照正常的教学安排,本课会出现在临近新年的日子里。以这样特殊的日子引入本课,可以创设“制作灯笼”的真實而富有实际意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任务驱动下,产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制作灯笼”活动,源于学生生活实际,符合他们的需求和目前的能力水平。
课前指导学生搜集与灯笼有关的资料。一年级学生可以在家长的帮助下,从生活中、书籍中或网上搜集有关灯笼的资料,丰富对灯笼的认识,同时,形成搜集资料的意识,在学习中体会资料的重要性。
在导入课中,教师展示自己制作的灯笼,用课件出示不同材料、不同工艺的灯笼。这样不仅可以弘扬传统文化,而且可以创设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观察、欣赏的过程中发现灯笼的实用性和结构美。在上本节课时,临近重阳节,为弘扬孝老爱亲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我提议,亲手做个小灯笼送给爷爷奶奶。学生听了热情高涨,迫不及待地要参与到活动中来。
2.在“做”中展开探究与创新
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并且让学生能够就此展开学习与探究,需要教师在课前准备丰富的、有结构的材料和工具,供学生自主选择。学生经历对材料和工具的选择和利用,产生真实的体验,不仅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动手制作能力,还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意识。本课将制作灯笼活动分解为三个任务,提供了完成不同任务所需的多种材料和工具(图纸、剪刀、钳子、胶棒、尺子、彩笔……)。
(1)制作灯笼主体。
这一环节分为认识图纸和制作。
先引导学生观察成品灯笼的主体部分,提出制作方案;然后发给学生制作灯笼的图纸,引导他们分析图纸,由平面图形联想到立体图形,了解图纸的平面与实物之间的关系;继而启发学生在平面图纸上进行美化设计,使灯笼由单一形象变化为有多种装饰的形象。
制作过程主要体现为对纸张的分割和连接。学生都使用过剪刀,已经了解它的基本结构和基本功能,但出于安全考虑,有的家长根本不让他们使用剪刀,所以他们使用剪刀的熟练程度有比较明显的差异:有的学生剪得又快又整齐;有的学生剪得慢,动作不是很协调,剪出来的图纸边缘参差不齐。教学时,教师要鼓励使用剪刀不熟练的学生亲自动手剪裁纸张,熟悉剪刀的功能,体会其优越性。 学生按照自己的需要选取了粘接工具,很多学生习惯使用胶棒进行纸张的粘接,少数学生认为双面胶粘接效果更牢固。有的学生剪坏了图纸,但他们知道可以用透明胶带修补。
(2)制作灯笼提梁。
在制作灯笼提梁的过程中,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提出了可以选取不同材料来制作。材料的多样性引发工具选择的多样性:选择纸张、绳子或丝带等材料的学生使用剪刀剪裁,用胶棒、双面胶和胶带等进行粘接;如果选用金属丝等材料,就需要用到钳子了。
在学生的认识中,似乎剪刀是可以裁剪任何材料的。
(课上,用各种材料制作提梁的灯笼一直挂在黑板上。灯笼主体部分完成后,师生开始交流。)
师:我们的小灯笼做完了吗?
生:没有提手。
生:没有灯笼穗。
……
师:你的灯笼上的提梁要用什么材料呢?
生:绳子。
生:彩纸。
生:丝带。
生:铁丝(实际是扎丝)。
师:这种材料叫扎丝。我们买面包的时候,面包袋上就有。见过吗?
生:见过。
师:这个灯笼提梁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生:铁丝。
师:对,这才是铁丝呢。用这根铁丝做提梁的话太长了,该怎么办呢?
生:剪一段下来。
师:怎么把它剪断?
生:用剪刀剪一半。
师:太好了,用剪刀。你拿着你的小剪刀来把这根铁丝剪断吧。
生:(学生演示操作,剪不断)呀!怎么啦?
……
通过尝试,学生发现剪刀并不能剪断铁丝,这对学生的原有认知是一个挑战。此时,有学生提出可以使用钳子,但大多数一年级学生对钳子还是比较陌生的。教师拿出钳子,让一个学生到前面来剪铁丝,学生没有剪断,有些不知所措。教师引导学生将关注点转向钳子的结构,比较钳子与剪刀结构上的异同,帮助他们真正认识钳子、学会使用钳子,体会到使用钳子的优越性。先观察了解工具的结构,再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工具的作用,这就是科学学习方法的指导,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做事情不能盲目动手。
在提梁与灯笼主體部分连接过程中,由于材料不同,连接方式和所需的工具也不同,特别是金属丝与灯笼主体部分的连接,还让学生想到了打孔器等工具。学生能根据不同材料,有意识地选取不同的工具,这样的教学具有开放性。
(3)制作灯笼穗。
灯笼穗的设计与制作可以是多种多样的,这一环节的重要意义在于启发学生创新,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怎样启发呢?
学会观察,学会发现,是创新的起点。一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是主导活动展开的重要因素。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教师示范的灯笼挂穗的造型,让他们发现教师制作的灯笼挂穗有哪些不同的样子,引导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挂穗的造型。通过比较造型结构的异同,启发学生设计出与教师制作的不一样的灯笼挂穗,逐步培养他们的比较能力和创新意识。
要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内深入讨论、同学之间相互比较,判断谁的方案是最新颖、最独特的,明确什么样式是自己最喜欢的,并确定自己的制作方案。
学生设计制作挂穗的活动,是发展他们个性特长的有利时机,可以延伸到课外。挂穗完成后,还可以鼓励学生设计制作出属于自己的、有个性的灯笼。
展示作品时,渗透美育教育,让学生相互评价,知道在制作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尽量做到整洁、美观。在交流过程中,引导学生一起分享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强调设计在制作过程中的重要性。
3.采取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策略
要想组织好教学活动,首先要与同事多沟通,在科学课上要尽量与其他课堂的要求保持一致,如朗朗上口的小儿歌、教师们的手势与口号等,都能使孩子们快速反应,达到整齐划一的效果。在平时的教学中,还可以指定表现优秀的孩子为“小老师”“小榜样”,这样既可以发挥学生的示范作用,又可以提高其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形成互帮互学的氛围。在《常见的工具》一课,除了这些教学策略外,我们还采用了以下策略:
(1)利用直观形象的教具,帮助学生认识工具。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为他们“铺路搭桥”,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一年级学生识字不多,我们把板书改成了图画的形式,这样直观形象的板书,方便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对工具形成初步认识,知道制作小物品是离不开工具的;各种材料区分摆放能帮助学生巩固对“分类”的理解。
(2)预留学习空间,帮助学生发展思维。
一年级学生能力有限,直接剪裁和画图纸都有困难,我们为孩子们设计好图纸,让他们剪图纸就可以了。图纸周边故意留下一些多余部分,一是要给学生后期制作灯笼穗和提梁留下材料;二是让学生发现,废旧物品是可以再利用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发现图纸的作用,通过观察平面图纸,思考如何将平面图形变成立体的模型,猜想每一种线条的作用,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为他们课后更改图纸、设计自己的灯笼、展现自己的创新作好铺垫。
(3)将科学与美育相结合。
新课程标准指出,技术与工程领域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有机结合所学的各方面知识。各个学科都蕴藏着丰富的美育内容,一年级学生更需要有贴近生活的美的体验。本课容易激发学生独特的美感,如灯笼的传统造型美、仿生抽象美、实用功能美及自己创造性的劳动美。在指导学生认识小灯笼的结构美和造型美的环节中,在帮助学生形成表现灯笼美感的制作与创新构思中,将美学的认知能力、表达能力和动手制作技能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制作过程中获得审美体验。学生将自己的美感体验转化在小灯笼的造型上,能够创造出发自内心而且个性独特的设计与制作。
一年级科学课教学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只有更多地了解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才能更好地完成一年级的科学教学工作,才能保护好孩子们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才能让他们的思维得到发展,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勇于创新,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