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小学的教学生活中,学生不仅要学习知识,而且要培养良好的品德,换句话说就是德育的学习。在小学的这个年龄阶段的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期,所以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向这方面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老师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措施,进行数学知识和德育教育的相结合,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德育。通过德育的培养,使小学生全面发展,达到素质教育的全体目标。
关键词:小学数学;德育;综合素质
在当今的素质教育要求下,老师要在教育的各个方面做出努力和调整。当下的教育注重良好品德的培养,读书学习,要求先明事理,德育培养是至关重要的教育任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也要紧扣培养德育为先的理念。本文结合笔者的一些经验和总结,对于立德树人和德育教育做一些阐述。
一、德育在小学数学课堂的重要性
德育教学,在国家的教育战略中始终处于首要的位置,也应该成为小学教学内容的重点,各个科目的教师应该把德育教育摆在所有学科知识教学之上。随着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行,在道德教育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但是在一些理科性质的学科教学中,德育没有得到很好的渗透。
大家依据自己过往的经验都认为,数学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它并不是人文学科,是不能渗透德育教育的。这都是过去大家的刻板印象,实际上数学科目也是能够渗透德育教学的,因为数学科目里面的知识都是人类发现的,具有大量的人文背景素材。在从事小学数学这一门学科的教学时,老师不仅要掌握熟练的教学知识,而且要有丰富的人文修养,这样才能把德育的内容传递给学生。在德育面前,知识就显得次要一些了。掌握知识只是对于学生一时的影响,但是养成良好的品德是对于学生一辈子的影响。一个完成的数学教育,那么就不需具备在学生学习知识之时同时接受到德育教育的熏陶和影响。这样才能培育三观正确的读书人,为将来学生走向社会并为社会做贡献提供了前提和道德准备。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插入德育教育,让学生在无意注意的情况之下接受德育的熏陶,这可能比刻意的德育学习收到的教学成果会更好。
二、小学数学课堂德育教学的具体方法
在总结了过往的小学数学教学状况之后,笔者提出了几个实施德育教学的可行方法,内容如下文。
1.利用数学教材内容,挖掘相关的德育素材
当我们翻开数学课本时,我们会发现课本内容大多数都是公式和定理,涉及到有关德育的内容不多或者不明显。基于这种情况,就对于数学老师有一定的职业素养要求。在德育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老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的德育内容,把德育相关的内容全部找出来,把补充分体现德育知识的数学老师应该自己进行补充。然后在数学课堂上把这些德育知识和数学知识一并传达给学生。例如,在教学加减计算时,老师不仅要让学生懂得加减计算的知識,还要通过加减的学习拓展去认识过去中国人是用什么进行计算的。老师可以补充讲解中国古代的计算工具,算盘,让学生体会到我们先人们伟大的数学成就和发明。并且老师可以讲解说,算盘有它自己独特的优点,我们国家的原子弹制造过程的一部分数据就是利用算盘算出来的,使学生得到人文知识的熏陶,进而形成德育教育。通过这些德育的渗透,小学生就会慢慢喜欢上数学课,因为他们在数学课上学到了数学知识,而且又增加了综合素质修养。
2.养成良好数学学习习惯,为德育提高打下基础
各个科目的学习习惯都是经过长时间学习训练养成的,数学学习也不例外。在小学的学习生活中,一定要注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只有做到这些才能为后面的德育提高提高坚实的地基。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强而且严谨的学科,它要求学习者的每一步学习都是仔细、小心、谨慎而且周全的。如果以一种马马虎虎的态度,一种三心二意的态度,是不能顺利学好数学课程的。并且由此养成的坏毛病会影响到学生自己以后的为人处世的态度和具体表现。所以数学老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培养学生那种一丝不苟,思路严谨,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这些方面的形成就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将来其他方面的学习。例如,学生在进行几何图形画图的学习时,老师应该要求学生们严格按照每个几何图形的具体要求,一丝不苟地完成图形的描绘。几何图形的描绘中,化圆形是属于比较难的一个知识,所以越到困难的部分,数学老师越是要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要求。这样学生才能养成一种知难而进的良好习惯,去攻破一个个困难。
3.知识与思维并行,形成数学思维
数学的学习,最主要的是培养数学头脑,这是数学这门学科所特有的。判断学生的数学能力,关键在于是否形成完整的数学思维,而不是单单对于知识的认知。只有在形成数学思维之后,才能够对于知识的深刻理解,进而对于数学这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最终心灵收到德育教育的感化,实现真正的德育教育。例如,在学习圆的周长的面积计算时,老师要让学生掌握的是圆周率的具体数学意义以及由此形成的数学思维,而不是简单的对于圆的周长和面积的公式进行背诵和套用。当学生掌握了圆周率的数学意义时,就会对于相关的数学知识产生强烈的兴趣。这时候老师如果再进行祖冲之的故事的传达,学生就会被祖冲之的故事感化。他们会感叹中国古代所取得的巨大数学成就,他们会意识到得出圆周率这个数学数据的艰难和艰辛。数学思维在数学学习中是极其重要的,我们通常说,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并且理解了就能做到一通百通。又例如,在学习解一元一次方程时,如果没有真正理解它的内涵,是很难懂得它的道理的。这时候数学老师应该给学生灌输一种思路是,由已知推导未知的哲学思想。实际上,一元一次方程的解就是知二求一。
结语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老师应该广开思路,树立以德立人的教学理念,始终要把德育教育摆在第一位。数学老师要充分重视德育教育在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并且由此开展德育教育,把德育教学渗透到数学课堂中。数学老师要制定具体的教学方法,落实德育教学工作。深度挖掘数学教材,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严谨的数学思维。
参考文献
[1]刘小飞.小学数学教学德育的思考[J].新课程(小学),2018(12).
[2]顾玉娟.日记撑起数学教学的一片蓝天[J].试题与研究,2018(25).
[3]唐绍明.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28):157 .
关键词:小学数学;德育;综合素质
在当今的素质教育要求下,老师要在教育的各个方面做出努力和调整。当下的教育注重良好品德的培养,读书学习,要求先明事理,德育培养是至关重要的教育任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也要紧扣培养德育为先的理念。本文结合笔者的一些经验和总结,对于立德树人和德育教育做一些阐述。
一、德育在小学数学课堂的重要性
德育教学,在国家的教育战略中始终处于首要的位置,也应该成为小学教学内容的重点,各个科目的教师应该把德育教育摆在所有学科知识教学之上。随着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行,在道德教育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但是在一些理科性质的学科教学中,德育没有得到很好的渗透。
大家依据自己过往的经验都认为,数学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它并不是人文学科,是不能渗透德育教育的。这都是过去大家的刻板印象,实际上数学科目也是能够渗透德育教学的,因为数学科目里面的知识都是人类发现的,具有大量的人文背景素材。在从事小学数学这一门学科的教学时,老师不仅要掌握熟练的教学知识,而且要有丰富的人文修养,这样才能把德育的内容传递给学生。在德育面前,知识就显得次要一些了。掌握知识只是对于学生一时的影响,但是养成良好的品德是对于学生一辈子的影响。一个完成的数学教育,那么就不需具备在学生学习知识之时同时接受到德育教育的熏陶和影响。这样才能培育三观正确的读书人,为将来学生走向社会并为社会做贡献提供了前提和道德准备。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插入德育教育,让学生在无意注意的情况之下接受德育的熏陶,这可能比刻意的德育学习收到的教学成果会更好。
二、小学数学课堂德育教学的具体方法
在总结了过往的小学数学教学状况之后,笔者提出了几个实施德育教学的可行方法,内容如下文。
1.利用数学教材内容,挖掘相关的德育素材
当我们翻开数学课本时,我们会发现课本内容大多数都是公式和定理,涉及到有关德育的内容不多或者不明显。基于这种情况,就对于数学老师有一定的职业素养要求。在德育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老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的德育内容,把德育相关的内容全部找出来,把补充分体现德育知识的数学老师应该自己进行补充。然后在数学课堂上把这些德育知识和数学知识一并传达给学生。例如,在教学加减计算时,老师不仅要让学生懂得加减计算的知識,还要通过加减的学习拓展去认识过去中国人是用什么进行计算的。老师可以补充讲解中国古代的计算工具,算盘,让学生体会到我们先人们伟大的数学成就和发明。并且老师可以讲解说,算盘有它自己独特的优点,我们国家的原子弹制造过程的一部分数据就是利用算盘算出来的,使学生得到人文知识的熏陶,进而形成德育教育。通过这些德育的渗透,小学生就会慢慢喜欢上数学课,因为他们在数学课上学到了数学知识,而且又增加了综合素质修养。
2.养成良好数学学习习惯,为德育提高打下基础
各个科目的学习习惯都是经过长时间学习训练养成的,数学学习也不例外。在小学的学习生活中,一定要注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只有做到这些才能为后面的德育提高提高坚实的地基。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强而且严谨的学科,它要求学习者的每一步学习都是仔细、小心、谨慎而且周全的。如果以一种马马虎虎的态度,一种三心二意的态度,是不能顺利学好数学课程的。并且由此养成的坏毛病会影响到学生自己以后的为人处世的态度和具体表现。所以数学老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培养学生那种一丝不苟,思路严谨,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这些方面的形成就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将来其他方面的学习。例如,学生在进行几何图形画图的学习时,老师应该要求学生们严格按照每个几何图形的具体要求,一丝不苟地完成图形的描绘。几何图形的描绘中,化圆形是属于比较难的一个知识,所以越到困难的部分,数学老师越是要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要求。这样学生才能养成一种知难而进的良好习惯,去攻破一个个困难。
3.知识与思维并行,形成数学思维
数学的学习,最主要的是培养数学头脑,这是数学这门学科所特有的。判断学生的数学能力,关键在于是否形成完整的数学思维,而不是单单对于知识的认知。只有在形成数学思维之后,才能够对于知识的深刻理解,进而对于数学这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最终心灵收到德育教育的感化,实现真正的德育教育。例如,在学习圆的周长的面积计算时,老师要让学生掌握的是圆周率的具体数学意义以及由此形成的数学思维,而不是简单的对于圆的周长和面积的公式进行背诵和套用。当学生掌握了圆周率的数学意义时,就会对于相关的数学知识产生强烈的兴趣。这时候老师如果再进行祖冲之的故事的传达,学生就会被祖冲之的故事感化。他们会感叹中国古代所取得的巨大数学成就,他们会意识到得出圆周率这个数学数据的艰难和艰辛。数学思维在数学学习中是极其重要的,我们通常说,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并且理解了就能做到一通百通。又例如,在学习解一元一次方程时,如果没有真正理解它的内涵,是很难懂得它的道理的。这时候数学老师应该给学生灌输一种思路是,由已知推导未知的哲学思想。实际上,一元一次方程的解就是知二求一。
结语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老师应该广开思路,树立以德立人的教学理念,始终要把德育教育摆在第一位。数学老师要充分重视德育教育在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并且由此开展德育教育,把德育教学渗透到数学课堂中。数学老师要制定具体的教学方法,落实德育教学工作。深度挖掘数学教材,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严谨的数学思维。
参考文献
[1]刘小飞.小学数学教学德育的思考[J].新课程(小学),2018(12).
[2]顾玉娟.日记撑起数学教学的一片蓝天[J].试题与研究,2018(25).
[3]唐绍明.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28):1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