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凌河口附近海冰的内部结构分析

来源 :海洋通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cktal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高纬度水域,近海与海洋生产建设不可避免的要遭遇冰的影响,尤其在冬季。因此,认真研究海冰的基本物理性质和本构特征尤为重要。对取自大凌河口的两根海冰冰样进行分析,沿厚度连续地自上而下竖直切片,并且等间距地水平切片,在正交偏光镜下观测冰晶结构;同时测量了每个样本不同位置的密度、盐度和含泥量以及分析其孔隙率;最后探讨了这些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结果得到:冰样上层为颗粒状晶体,中下层为柱状晶体;气泡多为球形,百分含量较低;冰密度在860~930kg/m3之间,盐度随深度呈C字型变化。
其他文献
采用海洋再分析结果,研究了海洋涡旋和锋面波动对台湾以东黑潮锋的影响,结果表明,Rossby波第一斜压模态形成的冷涡(暖涡),减弱(增强)台湾以东黑潮温度锋强度,减小(加大)锋的宽度。
在现场调查的基础上,利用沐官岛海湾水库库区典型底质(砂质粉砂)的原状/扰动土样和地表水(海水和淡水),采用土柱和水槽试验测定了3.5m/s风速或上覆水盐分浓度、pH和温度作用下底
对引起江苏连云港工厂化养殖半滑舌鳎大量死亡的病原鳗利斯顿氏菌,进行了基于溶血素和金属蛋白酶两种基因的双重PCR检测。根据鳗利斯顿氏菌溶血素基因和金属蛋白酶基因序列设
浙闽沿岸流对台湾海峡的水文环境意义重大。依据国家海洋局"908"补充调查专项,通过对覆盖浙闽沿岸流海洋锋面过程的海洋生物调查研究,于2008年4月实施针对浙闽沿岸流消退时期(春
基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POM(Princeton Ocean Model)模型,将干湿网格技术引入到模型中,利用模型的外模式(二维)对深圳湾海域的潮汐、潮流和余流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模拟结果与实测
本文采用线粒体COI基因序列分析对我国沿海6个紫贻贝群体124个个体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进行了初步研究。在紫贻贝6个群体中共发现13个单倍型和33个核苷酸多态位点。青岛群
总结了目前常用的几种DNA测序技术原理、特点及其在海洋生物中的应用。展望了新技术的发展方向,以及对海洋生物研究的影响。DNA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必将对海洋生物基础研究产
首先分析比对了已有的测波方法,阐述了将GPS单点测速应用到测波中的优点。然后讨论了基于多普勒频移的测速方法,并分析了各类误差对测速精度的影响。最后利用静态数据进行动态测速模拟试验和实测动态数据测速与RTK(Real Time Kinematic,实时动态测量系统)位置差分测速进行一致性检验。结果表明,使用静态数据采用高频导出多普勒值测速的精度可以达到亚厘米每秒的量级,而采用原始多普勒观测值进行测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