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对诊断与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方法进行探讨。方法:选择200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均是在2013年1月-2014年3月之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00例,选择和分组都要具有随机性,对照组采用四杯法+ EPS 常规与尿三杯实验,观察组采用EPS 常规检查与初段尿液常规检查,对两组结果进行分析对比。结果:经过治疗,对照组与观察组的临床症状均有明显改善(P< 0. 05),但两组之间的对比并无显著差异(P>0.05);明显复发现象在停药1个月后并未出现;本次研究共出现8例轻度不良反应,包括轻度头晕3例,可耐受,胃部不适5例,停药后好转。结论:四杯法虽然传统,但时间过长,且复杂繁琐,因此可采用简化流程,有相同疗效,但是更为经济和简便,值得推广。
关键词:慢性前列腺炎;诊断;治疗
目前,诊断前列腺炎的相关标准与其分类已经由国际组织做出了制定,但是由于慢性前列腺炎较大差异的临床表现,因此有关专家对其诊断和治疗的意见并不相同。为了使慢性前列腺炎的诊断与治疗更加经济和简便,可以对其诊断和治疗的程序进行简化,使患者的临床症状在短期内得到改善,这对慢性前列腺炎的治疗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因此笔者选择200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治疗并进行分析对比,现进行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資料
选择200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均是在2013年1月-2014年3月之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00例,选择和分组都要具有随机性,患者的基本资料如下。对照组患者共100例,年龄处于21岁-55岁之间;病程处于2月-8.5年之间,3.9年为其平均病程;临床症状中表现为性功能减退的有40例。观察组患者共100例,年龄处于23岁-54岁之间;病程处于1月-7.9年之间,3.8年为其平均病程;临床症状中表现为性功能减退的有40例。全部患者都没有菌尿史,其睾丸、会阴区和下腹部都有不同程度的疼痛或不是,且有尿频症状。患者的排尿功能均没有受到影响,即没患有膀胱尿道结石和前列腺增生等疾病,而且患者服药时并没有依从性和精神障碍,患者在就诊2周之前对于排尿会受到影响的药物与慢性前列腺炎的治疗药物并没有服用。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疾病史与临床症状之间的对比并无显著差异,P>0.05,并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四杯法+ EPS 常规与尿三杯实验,观察组采用EPS 常规检查与初段尿液常规检查。NIH-CPSI 症状评分在患者治疗前、后以及完成治疗的1个月之后均要进行填写。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治疗时间都为3周,治疗期间服用沙唑嗪控释片,剂量为4mg/Qd,克拉霉素,剂量为0.5/Qd。在治疗前、后以及完成治疗的1个月之后要让对照组的患者做EPS常规检查,将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效果和临床症状进行分析和对比。
1.3 评价标准
以CPSI 评分判断为依据,确定的评价标准如下。减少的症状分值低于5分的为无效;减少的症状分值处于5-15分之间的为有效;减少的症状分值超过15分的为治愈。有效与治愈所占百分比相加即为总有效率。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对入选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处理的统计学软件为SPSS17.0,采用平均数±标准差的方式统计一般资料,选择x2检验计数资料,选择t检验计量资料,当差异显著,即当P<0.05时,具有统计学分析意义。
2 结果
2.1 CPSI 评分情况在两组患者之间的比较
在治疗前、后以及完成治疗的1个月之后对照组的CPSI评分结果分别是23.0±6.9、11.9±5.1和13.0±5.5,而观察组的评分结果分别为23.2±6.3、12.4±4.5和13.4±4.6。对照组与观察组在接受治疗之前与完成治疗后的CPSI评分结果都具有显著差异,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评分结果之间的对比并无显著差异,症状在停药之后稍有反复,但是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患者临床效果比较
经过治疗,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6%、87%,两组数据之间并无显著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结果
2.3 不良反应情况
对照组共出现4例轻度不良反应,包括轻度头晕2例,可耐受,胃部不适2例,停药后好转。观察组共出现4例轻度不良反应,包括轻度头晕1例,可耐受,胃部不适3例,停药后好转。
3 讨论
男科门诊与泌尿外科中最为常见的疾病就是慢性前列腺炎,但是目前学者们对于该病的机制和病因并没有统一的定论。NIH 标准是诊断慢性前列腺炎的主要参照标准,该标准使用的“两杯法”或“四杯法”不仅操作较为繁琐,而且价格高昂,因此在进行诊断时很多医院已经将该标准放弃了,很少使用[2]。经过本次研究可以发现,在对慢性前列腺炎患者进行确诊时可以结合其临床症状,以及结果显示为“+”或隐血弱阳性或正常的初段尿液常规检查,再与卵磷脂小体(SPL)在EPS 常规检查中改变或减少的量相结合,细菌培养与尿三杯相结合的方法是对照组诊断时采用的,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大部分患者的SPL量会在CPSI 评分较高与前列腺炎症状较重的情况下减少,但是减少程度的关系并不是明显平行的,只可以说明的确患有前列腺炎症。说明在评估慢性前列腺炎的治疗效果时EPS值并没有明显价值,可以将其复查减掉[3]。
总之,该方法使诊断和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流程更加简单,节约更多资金,并且得到的临床效果是一样的,能够控制住临床症状,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敏,李先平. 慢性前列腺炎诊断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J].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2013,20(9):106-107.
[2] 李永辉,张颖,张盈中. 慢性前列腺炎药物治疗观察[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2,40(3):310-312.
[3] 李宏军. 前列腺炎研究近况[J].中国医学信息导报,2010,25(1):16-17.
关键词:慢性前列腺炎;诊断;治疗
目前,诊断前列腺炎的相关标准与其分类已经由国际组织做出了制定,但是由于慢性前列腺炎较大差异的临床表现,因此有关专家对其诊断和治疗的意见并不相同。为了使慢性前列腺炎的诊断与治疗更加经济和简便,可以对其诊断和治疗的程序进行简化,使患者的临床症状在短期内得到改善,这对慢性前列腺炎的治疗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因此笔者选择200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治疗并进行分析对比,现进行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資料
选择200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均是在2013年1月-2014年3月之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00例,选择和分组都要具有随机性,患者的基本资料如下。对照组患者共100例,年龄处于21岁-55岁之间;病程处于2月-8.5年之间,3.9年为其平均病程;临床症状中表现为性功能减退的有40例。观察组患者共100例,年龄处于23岁-54岁之间;病程处于1月-7.9年之间,3.8年为其平均病程;临床症状中表现为性功能减退的有40例。全部患者都没有菌尿史,其睾丸、会阴区和下腹部都有不同程度的疼痛或不是,且有尿频症状。患者的排尿功能均没有受到影响,即没患有膀胱尿道结石和前列腺增生等疾病,而且患者服药时并没有依从性和精神障碍,患者在就诊2周之前对于排尿会受到影响的药物与慢性前列腺炎的治疗药物并没有服用。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疾病史与临床症状之间的对比并无显著差异,P>0.05,并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四杯法+ EPS 常规与尿三杯实验,观察组采用EPS 常规检查与初段尿液常规检查。NIH-CPSI 症状评分在患者治疗前、后以及完成治疗的1个月之后均要进行填写。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治疗时间都为3周,治疗期间服用沙唑嗪控释片,剂量为4mg/Qd,克拉霉素,剂量为0.5/Qd。在治疗前、后以及完成治疗的1个月之后要让对照组的患者做EPS常规检查,将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效果和临床症状进行分析和对比。
1.3 评价标准
以CPSI 评分判断为依据,确定的评价标准如下。减少的症状分值低于5分的为无效;减少的症状分值处于5-15分之间的为有效;减少的症状分值超过15分的为治愈。有效与治愈所占百分比相加即为总有效率。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对入选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处理的统计学软件为SPSS17.0,采用平均数±标准差的方式统计一般资料,选择x2检验计数资料,选择t检验计量资料,当差异显著,即当P<0.05时,具有统计学分析意义。
2 结果
2.1 CPSI 评分情况在两组患者之间的比较
在治疗前、后以及完成治疗的1个月之后对照组的CPSI评分结果分别是23.0±6.9、11.9±5.1和13.0±5.5,而观察组的评分结果分别为23.2±6.3、12.4±4.5和13.4±4.6。对照组与观察组在接受治疗之前与完成治疗后的CPSI评分结果都具有显著差异,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评分结果之间的对比并无显著差异,症状在停药之后稍有反复,但是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患者临床效果比较
经过治疗,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6%、87%,两组数据之间并无显著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结果
2.3 不良反应情况
对照组共出现4例轻度不良反应,包括轻度头晕2例,可耐受,胃部不适2例,停药后好转。观察组共出现4例轻度不良反应,包括轻度头晕1例,可耐受,胃部不适3例,停药后好转。
3 讨论
男科门诊与泌尿外科中最为常见的疾病就是慢性前列腺炎,但是目前学者们对于该病的机制和病因并没有统一的定论。NIH 标准是诊断慢性前列腺炎的主要参照标准,该标准使用的“两杯法”或“四杯法”不仅操作较为繁琐,而且价格高昂,因此在进行诊断时很多医院已经将该标准放弃了,很少使用[2]。经过本次研究可以发现,在对慢性前列腺炎患者进行确诊时可以结合其临床症状,以及结果显示为“+”或隐血弱阳性或正常的初段尿液常规检查,再与卵磷脂小体(SPL)在EPS 常规检查中改变或减少的量相结合,细菌培养与尿三杯相结合的方法是对照组诊断时采用的,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大部分患者的SPL量会在CPSI 评分较高与前列腺炎症状较重的情况下减少,但是减少程度的关系并不是明显平行的,只可以说明的确患有前列腺炎症。说明在评估慢性前列腺炎的治疗效果时EPS值并没有明显价值,可以将其复查减掉[3]。
总之,该方法使诊断和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流程更加简单,节约更多资金,并且得到的临床效果是一样的,能够控制住临床症状,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敏,李先平. 慢性前列腺炎诊断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J].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2013,20(9):106-107.
[2] 李永辉,张颖,张盈中. 慢性前列腺炎药物治疗观察[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2,40(3):310-312.
[3] 李宏军. 前列腺炎研究近况[J].中国医学信息导报,2010,25(1):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