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问题研究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36926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批判性思维是高等教育培养的重要目标,分析了批判性思维培养中容易忽视的几个问题,并对如何解决这些问題提出了针对性的见解。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主动性;领域相关性
  作者简介:陈洪泉(1977-),男,山东高唐人,海军大连舰艇学院信息作战系,讲师;张安清(1964-),男,湖北黄冈人,海军大连舰艇学院信息作战系,教授。(辽宁 大连 116018)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5-0047-02
  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功能应当是培养会思考的人才,而不是仅仅会背书的庸才。批判性思维是基于事实论据进行合理的推断、质疑和辨析的思维过程,其特征是求真思考、公正思考和独立思考,在本质上恰好与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相吻合,因此越来越受到各国家的重视。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菲律宾,甚至发展中国家委内瑞拉,都把“批判性思维”作为高等教育的目标之一。1998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法国巴黎召开“世界高等教育会议”,将培养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列为未来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并将此目标写进了会议重要文件《面向二十一世纪高等教育宣言:观念与行动》,该宣言第一条明确指出:教育与培训的使命是培养学生批判性和独立的态度。近几年,我国也开始注重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在这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但对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研究尚存在一些问题,在本文中我们就对批判性思维培养中几个易于忽视的问题进行探讨。
  一、过于强调培养形式和方法,忽略了学生学习中的主动性要求
  当前,很多人研究如何来培养批判性思维素质和能力,方法涵盖了从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到基于项目的学习方法,很多高校都在这些方式的研究和实践中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和物力,取得了不少的研究成果。但是在批判性思维的研究过程中,对作为批判性思维主体的学生的“主动思考”这一本质需求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从而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中的相关问题。多数学生或者是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或者是学习的动力不足,在这种情形下,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形式也难以调动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缺失主要源于下面两点。
  1.多数学生缺少学习兴趣这一“第一动力”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国的传统教育注重让学生掌握知识,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尊重,从小学到高中,学生在各种辅导班和大量的题海训练中疲于奔命,大部分学生毫无兴趣可言。学生高中毕业了选大学选专业的时候却对这些专业知之甚少,很多时候是根据别人的建议选择哪个专业更有“前途”,等上大学之后才发现对自己所学专业毫无兴趣,转专业又面临着很多的困难,最后也只能硬着头皮把专业学下来,这样的学习状态也就无从谈起批判性思维的锻炼,因为批判性思维是以主动思考为基础的。
  美国教育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以及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质疑。在美国很多小学生的作业中就能体会到这一点,他们要完成的很多作业都是开放性的,比如《我怎么看人类文化》。这种开放性的教育模式使得学生从小就开始逐渐体会到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人去思考,搜集资料的目的不是简单堆砌,主要是“我怎么看这个问题”,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就容易进行主动思考,具有探索问题的主动性,从而更容易具备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在美国,大学需要在学校学上一年后,再来选择感兴趣的专业,这种选择完全凭学生个人的专长、兴趣、爱好和未来需要,学生更容易选择到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和方向,找到学习上的感觉,激发起学习的热情,才肯钻研,从而进行自主思考。
  2.多数高等学校的学习压力不够
  在中国目前考取本科比较容易,而考上一所好大学确实比较困难。但无论什么样的大学,毕业都比较容易,好大学是“严进宽出”型,一般大学则是“宽进宽出”型,由于本科教育阶段十分重要,是大学教育最重要的基础,这种对学生的低要求有极大的危害。经历了高考的压力之后,很多学生在大学阶段是彻底的自我放松,再加上学校的低要求,很多学生的本科四年就在浑浑噩噩中不知不觉毕业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什么压力,本身也对学习没有多大兴趣,十分不利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美国的本科教育是典型的“宽进严出”型,学生要毕业就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美国大学本科的课外作业特别多,需要学生完成大量的课外阅读、思考才能完成各类作业;平时学习与作业情况都是教师评价学生每学期总成绩的重要指标,学生们是一点也不敢松懈的。
  总之,学习的兴趣和压力并存,是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理想土壤,是进行批判性思维的先决条件。在当前大的教育背景下,要从根本上解决学习兴趣这一问题可能比较困难。但却可以在大学生学习压力这方面寻找一些具体的方法,使得学生不能轻轻松松毕业,而是要提高毕业门槛,对学生施加一定的压力,使得学生能够在被动的情形下完成一定程度的“主动”学习,为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一定的条件。只有具备了这一前提,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才不是一句空话。
  二、过于重视批判性思维的意识培养,忽略了批判性思维的领域相关性
  批判性思维不是一种在任何时刻针对任何内容均适用的艺术,而是一种即使经过系统训练的科学家也可能失败的思考形式,批判性思维极度依赖对领域知识的认知和实践。
  目前国内外很多高等院校都开设了专门的批判性思维培养的课程,大量研究主要关注如何锻炼学生对各种论辩技巧进行分析、如何读出文献的言外之意以及如何进行批判性的阅读,[1]但这样的课程所起的作用仅仅是培养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意识和态度,对于相关领域内的深入研究还远远不够。认知科学的研究表明思考的过程与思考内容(领域知识)是紧密纠缠在一起,不能够分离的。以为通过一门批判性思维课程的系统训练就达到了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目的的观点是不客观的,在一个领域富有批判性的学者在其他领域往往毫无建树,Willingham DT(2008)指出批判性思维必须与领域知识相结合,[2]纯粹的批判性思维的课程只是教会了学生应如何思考,没有背景知识的实践,他们就无法有效在该领域将这些学到的内容实践出来。   既然单纯的批判性思维培训课程对于批判性思维的锻炼有所缺欠,就十分有必要在学生的专业课程中引入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这一训练目标,将领域知识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有机结合。目前针对如何在专业课程中贯穿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研究还远远不够系统,也缺少实际可行的操作方法。我们认为,要完成这一目标需要在课程的培养目标、课程课堂设计、作业的布置(尤其是开放性作业的布置)、学生的成绩评定等方面都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以形成合理的批判性思维课程培养体系。
  三、过于强调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理论,实践方面重视不够
  批判性思维需要基础,既包括理论基础也包括实践基础,过于重视理论基础只会夸夸其谈,眼高手低;过于重视实践基础则批判性的思维则没有深度。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的思考和实践,才能够使学生体验到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形成过程。
  目前我们的本科毕业生整体上动手能力欠缺,虽然很多高校开展了一些创新能力培养项目,能够使一些主动性较强的学生得到锻炼,但达不到全面培养学生的目的。反观美国大学的很多本科课程都有工程性质的作业,极度重视动手能力,这些作业既注重工程实现,在理论方面也极具挑战性,需要经过深入的思考和大量的动手实践才能完成,這种性质的作业极大锻炼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实践能力,使得学生能够将自己的思考有效实践出来,这样的作业更有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美国大学重视实践能力这一事实还可以通过其成绩评定标准展现出来,很多课程成绩评定标准中Course Project所占的比重达到了40%。
  值得一提的是,国内很多学者研究的基于项目的学习方法[3]与这种课程中的大作业是不同的,这种大作业的要求往往是基于学到的知识,往往又高于学到的知识,留给了学生极大的探索空间,督促学生去思考,去探究,从而能够很好地起到在领域知识中锻炼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效果。
  基于上面的事实,为了扭转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我们可以有选择地在某些重要的专业课程中尝试这种大作业方法,并在成绩评定时给予足够的比重。虽然这种大作业对授课教师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和挑战,但教师也往往能从学生完成的作品中发现思想的火花,对教师教研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从而真正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四、总结
  批判性思维素质和能力是衡量高等教育成功与否的一个关键指标。本文指出了在批判性思维培养的过程中存在主动性缺失、领域知识重视不够以及实践锻炼欠缺等问题,在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必须要和领域知识相结合、要充分重视课程中的大作业等解决措施,在专业课程中如何实践这些方法是我们下一步的研究重点。
  参考文献:
  [1][英]Stella Cottrell.批判性思维训练手册[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Willingham DT.Critical thinking:Why is it so hard to teach?[J].ArtsEducation Policy Review,2008.
  [3]王立强,王晓萍,杜立辉.基于项目学习和实践的课程改革创新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4).
  (责任编辑:刘辉)
其他文献
摘要:对机电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探索通过“贯穿一条主线”、“促进两个融合”、“构建三个平台”和“推动四项活动”等措施培养创新型人才,从而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关键词:机电类;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黄淑琴(1965-),女,江苏泰州人,泰州职业技术学院机电技术学院,副教授;宋正和(1967-),男,江苏泰州人,泰州职业技术学院机电技术学院,教授。(江蘇
摘要:在高职教育发展的今天,面对就业竞争的压力,高职教育者要思索如何在各种人才培养模式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掌握所学专业的关键技能,实现顺利就业的目标。对高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倡导手脑并用的学习模式、建立开放式教学模式,软硬结合、提升服务学生能力,建立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实现校企良性互动等观点。  关键词:高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作者简介:程芳(1973-),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