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本土音乐文化的移植与成长

来源 :北方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_ca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曲家陈怡是恢复高考后第一批学生,也是经常被人们提及的中央音乐学院“77级作曲系”的一员。80年代末她远赴美国学习作曲。她的音乐作品柔美却不失大气,受到了国内外听者的广泛喜爱。文章结合其学习经历,探讨其创作中本土文化的痕迹,解析在其“根文化”概念影响下的音乐语言的追求与突破。
  【关键词】陈怡;“根文化”;胡琴组曲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美籍华人作曲家陈怡是当今活跃在国际乐坛上少数的女性作曲家,也是当下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突出成就的中国作曲家之一。第一次听到她的作品,是在2006年中央音乐学院的“陈怡室内乐作品音乐会”上,这部为三种胡琴而作的《胡琴组曲》(后改编成管弦乐),二胡温婉流畅的旋律,中胡深沉的吟诵,京胡快速流动、挥毫泼墨式的音符跑动,三者与西方乐器——弦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笔者留下深刻印象。聆听过陈怡作品的人不难发现,她的音乐中既有女性的阴柔之美,但也不乏刚劲的爆发力。让人更为稍显意外的是,这位在美国生活超过二十年的中国作曲家,她的音乐中竟然透露出如此鲜明的民族音乐因素。笔者认为,这类本土音乐文化风格特征并非简单的引用,而是作曲家基于本土文化基础上的吸收与再释放,亦是中西方相互交融、互通的双向窗口。
  一、演奏与作曲之间的抉择
  1953年,陈怡出生于广东省广州市,她自幼便开始学习钢琴和小提琴,后因文化大革命(1966-1976)而中断学业,随后进入广州京剧团担任首席小提琴。1977年恢复高考后,陈怡同时被中央音乐学院的小提琴专业及作曲专业录取。她最终选择后者,跟随留学苏联的老一辈作曲家吴祖强学习作曲。在母校学习的过程中,她成绩优异,也收獲了感情——与同学周龙结下良缘,后来他们成为了作曲界家喻户晓的传奇伉俪。
  1986年,陈怡在中央音乐学院硕士毕业后,获得奖学金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深造,从此开启了她人生新的旅程。如今陈怡一直留在美国任教,但我们仍能看到其音乐创作中所折射出的对中国传统民族民间音乐,特别是对广东音乐执着的眷恋与偏爱,这与其小时候的生活和成长环境是密不可分的,也与其在中央音乐学院受到老师的谆谆教诲息息相关。
  二、本土文化的自然渗透与影响
  陈怡一直强调中国民族音乐教育的重要性。根据作曲家访谈录可以得知,她年轻时便已接触到了最普通、最原始的民间音乐文化,到了中央音乐学院后,又接受系统的民间音乐教育——每周学习10首不同地域的中国民歌、戏曲作品,用方言演唱。学生时期的她还经常和同学一起出去采风,到农村听当地艺人演唱。通过这些渠道学习和累积下来的民歌成为了陈怡创作中的宝贵素材。
  “当我有机会站在更高、更广的角度审视自己时,就更加感觉到根文化对我的意义。事实上,不同的文化往往具有人文意义上的共同点,当你找到共同点之后,对于具有独特性的创作和表达就显得越发渴望,而这其中关键的是不仅要有属于自己的个性语言,更重要的是,要有属于自己的根文化。”
  陈怡所提及的“根文化”,是一种作曲家天性中或在成长过程中带有的自然而然的文化特性,不会随着作曲家生活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陈怡的“根文化”在其创作的不同时期以不同的形式与其音乐相融合。
  “我的音乐有多种形式,有的是倾向于比较直白的表现中国民间音乐素材的,还有一种是比较抽象的”。直白是一种直接的模式,她常在音乐中使用【老六板】来引起听者的共鸣。在京剧团工作了8年的陈怡,与京剧有着不解的渊源。《胡琴组曲》的第三乐章《舞》引用了京剧曲牌《夜深沉》的旋律。她不仅直接引用传统京剧中的旋律,还常通过诸多打击乐模仿京剧中武场喧闹、沸腾的锣鼓声与特色节奏。值得强调的是,节奏节拍是京剧武场中的灵魂,也是陈怡“根文化”中重要的因素。与多数矗立于国际乐坛的中国作曲家不同,她对民族音阶的使用没有丝毫犹豫,甚至可以说是十分大胆。
  此外,象声性的音乐语境是陈怡音乐中十分重要的特点之一。她的音乐就是用她自己的语言讲述自己的母语、自己的文化。例如,《胡琴组曲》的第二乐章《吟》——她利用中胡低沉、稳健的音色,加上揉弦、滑奏等技术,在十二音材料基础上,通过乐器不同的乐器法和演奏法,以临摹中国古代诗人吟诵诗歌的语调。她十分善于利用西方乐器模仿中国乐器的音色、发音方法与演奏技术等等。我们可以时常在她的音乐中听到短笛模拟唐代宫廷音乐中的笛子,木管模仿唢呐,并运用诸多打击乐来模仿京剧中武场喧闹、沸腾的锣鼓声。这种临摹一方面是对乐器演奏技术的再开发,另一方面挖掘了传播中国式音响的新媒介。这些象声性的音乐语境都建立在融合的基础上。她采用的是东方与西方乐器的结合形式,首先扩大了不同律制乐器之间的融合可能性,其次将中西方乐器作为其自身音乐语言的重要传播媒介,与此同时,平衡地呈现了其所探寻的“根文化”概念。
  三、 “根文化”观念下的探求与融合
  “学院作曲家在接受西方现代音乐技法的学习中,结合个人对民族音乐表述方式的创造,出现了不同的语汇、音响概念和技法,冲击着过往惯有的“规则”……”
  陈怡在美国生活并接受教育多年,西方文化影响与其骨子里的根文化相互碰撞,造就了一种特殊的“融合式”观念,让其音乐创作风格在多元化音乐之间不断游移、发展、进步。她的音乐风格并不是固定的,可以说她一直在寻找自己音乐语言的道路上。陈怡说“我现在关注的不是单纯的风格问题,而是一种完全的个人语言问题,我写作品就是用我自己的语言去说话”。
  她在早期赴美国学习时,也曾尝试使用过各类新型创作手法,如对十二音及自由无调性技术的尝试。这类作品多集中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随后,民族主义、新古典主义以及一些美国作曲家鲁托斯拉夫斯基、史蒂芬·斯塔奇等等都对其产生了一定影响。
  陈怡并没有仅仅止步于此,而是继续探寻其思想中早已存在并扎根的国内文化渊源。其音乐中善于利用民族旋律表现抒情,尝试用不协和音响表现淳朴的乐风,以复杂的节奏组合表现民间音乐特征或打击乐形态。中国的寓言故事、诗歌,是她偏爱的文学对象,也是其一部分作品的灵感来源。她熟知中国的诗歌文化,大量作品均与中国古代诗词或者神话故事紧密相连。同时,她还致力于文化推广,和自身文化的沉淀,十分重视民族性的发展与探索。这些都可以从她最重要的作品—第三交响曲《我的音乐历程》又名《我的美国之旅》看出——这个作品共包含三个乐章《龙文化》、《大熔炉》和《惟有夜来归梦,不知身在天涯》,其中第一乐章《龙文化》源自山西吹打乐《水龙吟》,而第二乐章则是模仿爵士和嘻哈音乐,并将其与民族五声性旋律相混合,形象地呼应了该部分的标题—大熔炉,体现了多元音乐文化相互交融的特征。第三乐章则展现了作曲家思乡的人文情怀。
  “民族的东西应该是一种长时期的文化积淀,是作曲家将这种自觉的积淀自内心外化至作品中、音乐中。这里,民族性是血液,是语言,是文化,是在音乐中自觉不自觉地一种融会贯通,由不得你可以地去做出来。而这种自觉的积淀与外化,不仅需要不断学习,还需要创作的锤炼、经验的累积与实践的检验”
  当我们今后更多地面对或思考音乐创作中的“民族性”的时候,实际上应该考虑到文化沉淀以及作曲家由衷而发的倾诉与表述,其次还要给予作曲家生活经历、作品创作背景更多的关联性研究,这样才能通过理性分析、感性感受、客观因素等多样结合整体,对其音乐价值、创作理念有正确全面的理解。
  陈怡,一个成长在中国,了解中国音乐文化的地道中国作曲家。然而,一系列的客观因素,又使她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成为了独一无二的作曲家,用其独一无二的语言讲述了她的生活故事与中国音乐。
  参考文献
  [1]王颖.民族音乐素材的“多风格”运用—从陈怡<胡琴组曲>看中国音乐民族特性的体现[J].乐府新声,2010.
  [2]郭树荟.当代语境下的中国民族器乐独奏音乐—传承与创作双向路径与解读[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3.
  作者简介:王颖(1983—),女,汉,河北,讲师,博士研究生,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作曲技术理论。
其他文献
【摘要】舞蹈是艺术教育的重要形式,是音乐课堂的重要内容,在初中音乐教学中,融入舞蹈的形式,不仅可以让初中音乐课堂呈现不一样的魅力,更可促进学生的艺术素养。  【关键词】音乐;舞蹈;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舞蹈与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音乐的节拍是舞蹈的灵魂,在初中音乐课堂融入舞蹈不仅能够丰富音乐课堂,还能促进学生的形体发展,中学生处于一个生长发育时期,舞蹈的肢体动作能够美化
期刊
【摘要】《辽金元歌诗及乐论研究》出版于2015年9月,是作者韩伟在其博士后出站报告的基础上略作调整而成。该书将音乐文学层面的歌诗与理论层面的乐论相勾连,选题新颖,视角独特,无论从音乐学领域还是从文学领域,都是一部非常有价值的著作。  【关键词】《辽金元歌诗及乐论研究》;歌诗;乐论  【中图分类号】J609.2 【文献标识码】A  一、作者简介  韩伟,1981年生,黑龙江海伦人。2011年毕业于南
期刊
【摘要】赣南采茶戏广泛地吸收赣南地区的民歌、民间戏曲、舞蹈、民间灯彩等艺术精髓,是我国戏曲剧种一朵亮丽的奇葩,深刻地反映了贛南地区多元化的民俗文化特征。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审美价值取向的多样化,赣南采茶戏在当今社会的发展中出现了一些困境。本文试从赣南采茶戏的唱腔、音韵、语言三个方面入手,研究其内在的音乐特点,这对赣南采茶戏的传承和发展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赣南采茶戏;唱腔;音韵;语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因此对于物质方面的需求也就越来越大。这就促进了我国建筑装修施工业的迅速发展,但是针对施工管理体系而言,仍然存在一些问題需要进一步的优化。在施工过程中有一个完善的管理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就保证了建筑的施工质量,从而满足人们对于建筑的安全需求,避免出现不必要的事故发生。  关键词:建筑装修;施工管理;优化措施  引言:建筑装修施工管理,简单来说就是在
期刊
【摘要】陕西民歌艺术是我国民间艺术中的一个明珠,由于拥有者独特的地理优势和人文环境,陕北民歌形成了丰富的艺术风格。本文意在讨论陕北民歌风格的形成背景,从历史地域原因、民间音乐、方言等角度来对其进行探析。  【关键词】兰花花;陕北民歌;风格;形成背景  【中图分类号】J63 【文献标识码】A  陕西,又称三秦或古朴秦川。他位于中国西北方,横跨黄河,地形崎岖不平,地貌主要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原面积较小
期刊
【摘要】《义勇军进行曲》是超越民族、跨越时空的声音,是中国及世界音乐史上的不朽之作。词曲的字里行间,都充满着民族的呐喊,人民奋起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和爱国主义精神力量;《义勇军进行曲》是中华民族的最强音,是值得中国人民世代传唱的歌。  【关键词】国歌立法;规范版本;国家声音;敬畏之情;自觉捍卫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提起《义勇军进行曲》,尤其是在当下,知晓的人并不多。但说起《中
期刊
摘要:基层消防宣传工作是避免消防事故、保护人民群众人身和财产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在当今新时代,基层消防宣传工作也面临很多新的情况和问题,包括宣传主体意识淡薄、宣传形式滞后、宣传面不够宽广等。就此,文章提出了基于新时代的基层消防宣传工作对策,包括提高宣传主体的重视、通过创新实现多元化的宣传形式以及扩大消防宣传内容和地域范围等,期望能提高消防宣传工作成效。  关键词:消防宣传;基层;新时代  随着国家
期刊
【摘要】近几年,儿童声乐专业发展迅速,各种声乐培训机构春笋般开设,但声乐教师的水平高低不齐,如何能够让学生用正确的方法歌唱提上日程。由于儿童生长发育特点、文化知识水平、理解能力的不同,儿童的声乐教学法与成人完全不同。本文从呼吸在歌唱中的重要作用及影响发声的原因出发,对少儿歌唱中呼吸及状态进行了探究分析。  【关键词】儿童声乐;呼吸;气息支持  【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码】A  歌唱是由呼
期刊
【摘要】童声合唱是合唱艺术中的“珍品”,以其天然纯净的音色和真挚细腻的情感表现而受到人们喜爱。童声合唱的训练有其独特的规律,尤其是在声音训练方面,需要我们细心揣摩,深刻领会,才能抓住要点,事半功倍。本文就童声合唱声音训练的技巧和方法展开阐述,旨在抛砖引玉,引发关于童声合唱训练手段的更多探讨和思考,丰富童声合唱领域的理论内涵。  【关键词】素质教育;轻声高位;形象思维  【中图分类号】J616 【文
期刊
摘要:填石路基施工技术在公路施工中的应用较为广泛,是一种结构型式特殊的路基,对于地基承载力和地基刚性存在较高要求,必须要加强施工技术管理,以确保公路施工质量可靠。本文就填石路基施工技术特征进行阐述,阐述公路施工中填石路基施工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探究公路施工中填石路基技术应用的控制策略,旨在规范开展填石路基施工,保障公路施工质量与效率。  关键词:公路施工;填石路基施工技术;应用  路基施工是公路工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