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8月8日的早上,一个新西兰人13岁的女儿开着了暖器,而穿着中国制睡衣的小儿子就站在暖气旁边,结果小儿子穿的中国睡衣立马燃烧了起来,差点酿成惨剧。几天后,新西兰国家电视三台的黄金消费栏目《目标》抓住了这一“爆料新闻”,将一些中国产的毛料、棉制服装送去抽检,结果发现其甲醛含量严重超出了世卫组织标准,其中更有一些面料的甲醛含量超过了国际标准的900倍。在播出节目前,《目标》为了提高收视率,更将这样的节目预告字样打到了银屏上:“这是最新的涉及‘中国制造’的丑闻,将披露一些纺织品含有危险水平甲醛的信息……抽样结果显示超标500倍,有些甚至是900倍。……节目制片人说,这些衣服的穿着者明显会中毒……。”
节目一播出,在新西兰立即掀起了轩然大波,并引起了新西兰政府的高度关注。为了保护零售业者的权益,新西兰零售业协会迅速将抽样的中国服装送交给新西兰农业研究所、上海的SGS纺织品检测中心和香港的Intertek检测中心进行独立检测。反馈的检测结果表明,中国服装的甲醛含量是完全符合国际安全标准的,新西兰媒体的报道中使用的检测方法有明显缺陷,是不符合国际标准的检测方法,并因此导致了离谱数据的出现。较为科学的甲醛检测方法是现今国际通行且是甲醛释放量检测法,即根据甲醛的释放量来进行检测,因为甲醛只有释放出来才对人体有害。但新西兰媒体使用的检测方法是以服装中所含有的所有甲醛数量为标准的,当然会“顺其自然”地得出甲醛含量远高于国际安全标准的结论。
10月17日,新西兰消费者事务部向外界发布了对中国产服装检测的结果,宣布当地销售的服装产品总体上是合格的,并澄清了之前新西兰媒体的不实报道。检测表明,在100件样品中(中国产服装占84%,新西兰及其他国家样品分别占7%和9%。),除1件样品重复无效外,对另外99件样品的检测结果表明,97件样品的甲醛含量远低于200PPM的国际标准,只有两件样品(有一件产自中国)的含量偏高,为250PPM,但经过一次清洗,这些样品的甲醛含量即降为54PPM。因此,这两件超标服装只需在标签上注明“首次穿前需清洗”的字样即可。
至此,“中国制造”终于被还以清白,但中国服装生产商所承受的压力和无辜损失却显然已经产生。这次“中国服装质量事件”,虽然最终事实证明中国产服装不存在任何质量与安全问题,但是由于国内厂家对产品标签的忽视,标签也成了外国媒体和消费者对中国产服装进行攻击的口实。
服装的标签对于生产商、品牌商、零售商、消费者以及产业链中的任何一方无疑都是十分重要的。然而,标签所记载的内容事实上是难以统一的。据国际纺织局统计,许多国家对纺织产品的标签内容没有任何强制性要求,而是各厂商根据自己的规则对进入市场的产品进行标识。各国标签的内容虽不统一,但是在纺织品和服装类产品上通常很容易看到此类标识:尺寸、原料、保养方式等等。
事实证明,标签已成了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设置新的非关税贸易壁垒的“重头戏”,也正是这小小的标签成为近年来欧盟及美国对我国产服装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重点。2006年4月,欧盟向世界贸易组织提交议案,讨论关于纺织品、服装和鞋类产品的非关税壁垒问题,主要提及的就是纺织品的标签问题。2006年5月,美国就減少纺织品、服装、鞋履及旅行用品的非关税壁垒,也向世贸提交提案。其主要内容也是标签:要求纺织品及服装永久标签所标记的信息只限于原产国、纤维成份、护理指示及消费者安全资讯,鞋类及旅行用品类产品的永久标签上只需标记原产国信息;WTO成员可根据情况,要求厂商在产品或产品包装加上非永久标签,向消费者提供合理的额外资料;过渡期间,WTO成员应允许新旧标签暂时并存。与美国不同,欧盟的提案不包括旅行箱包用品,但是欧盟提出,如果为了保护国家安全、防止欺骗行为、人民健康以及环保问题时,不能阻止成员国采取必要的措施,彰显了欧盟企图在标签问题上保留更多灵活性的意图。
因此,在如此的国际贸易大环境之下,我国纺织服装业要想不在出口问题上再生是非,今后除了关注产品质量外,还应注重标签等细节问题,避免授人以柄。
编辑:卢小平
节目一播出,在新西兰立即掀起了轩然大波,并引起了新西兰政府的高度关注。为了保护零售业者的权益,新西兰零售业协会迅速将抽样的中国服装送交给新西兰农业研究所、上海的SGS纺织品检测中心和香港的Intertek检测中心进行独立检测。反馈的检测结果表明,中国服装的甲醛含量是完全符合国际安全标准的,新西兰媒体的报道中使用的检测方法有明显缺陷,是不符合国际标准的检测方法,并因此导致了离谱数据的出现。较为科学的甲醛检测方法是现今国际通行且是甲醛释放量检测法,即根据甲醛的释放量来进行检测,因为甲醛只有释放出来才对人体有害。但新西兰媒体使用的检测方法是以服装中所含有的所有甲醛数量为标准的,当然会“顺其自然”地得出甲醛含量远高于国际安全标准的结论。
10月17日,新西兰消费者事务部向外界发布了对中国产服装检测的结果,宣布当地销售的服装产品总体上是合格的,并澄清了之前新西兰媒体的不实报道。检测表明,在100件样品中(中国产服装占84%,新西兰及其他国家样品分别占7%和9%。),除1件样品重复无效外,对另外99件样品的检测结果表明,97件样品的甲醛含量远低于200PPM的国际标准,只有两件样品(有一件产自中国)的含量偏高,为250PPM,但经过一次清洗,这些样品的甲醛含量即降为54PPM。因此,这两件超标服装只需在标签上注明“首次穿前需清洗”的字样即可。
至此,“中国制造”终于被还以清白,但中国服装生产商所承受的压力和无辜损失却显然已经产生。这次“中国服装质量事件”,虽然最终事实证明中国产服装不存在任何质量与安全问题,但是由于国内厂家对产品标签的忽视,标签也成了外国媒体和消费者对中国产服装进行攻击的口实。
服装的标签对于生产商、品牌商、零售商、消费者以及产业链中的任何一方无疑都是十分重要的。然而,标签所记载的内容事实上是难以统一的。据国际纺织局统计,许多国家对纺织产品的标签内容没有任何强制性要求,而是各厂商根据自己的规则对进入市场的产品进行标识。各国标签的内容虽不统一,但是在纺织品和服装类产品上通常很容易看到此类标识:尺寸、原料、保养方式等等。
事实证明,标签已成了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设置新的非关税贸易壁垒的“重头戏”,也正是这小小的标签成为近年来欧盟及美国对我国产服装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重点。2006年4月,欧盟向世界贸易组织提交议案,讨论关于纺织品、服装和鞋类产品的非关税壁垒问题,主要提及的就是纺织品的标签问题。2006年5月,美国就減少纺织品、服装、鞋履及旅行用品的非关税壁垒,也向世贸提交提案。其主要内容也是标签:要求纺织品及服装永久标签所标记的信息只限于原产国、纤维成份、护理指示及消费者安全资讯,鞋类及旅行用品类产品的永久标签上只需标记原产国信息;WTO成员可根据情况,要求厂商在产品或产品包装加上非永久标签,向消费者提供合理的额外资料;过渡期间,WTO成员应允许新旧标签暂时并存。与美国不同,欧盟的提案不包括旅行箱包用品,但是欧盟提出,如果为了保护国家安全、防止欺骗行为、人民健康以及环保问题时,不能阻止成员国采取必要的措施,彰显了欧盟企图在标签问题上保留更多灵活性的意图。
因此,在如此的国际贸易大环境之下,我国纺织服装业要想不在出口问题上再生是非,今后除了关注产品质量外,还应注重标签等细节问题,避免授人以柄。
编辑:卢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