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义:癌症诱导分化第一人

来源 :发明与创新(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lli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理想源于家庭教育和天性
  
  1924年11月30日,王振义出生在上海。他自幼勤奋好学,刨根问底的天性在孩童时代就显露无疑,凡事总有问不完的“为什么”。
  在王振义7岁那年,祖母不幸患了伤寒,病势凶险,虽然请到了一位沪上知名的医生前来诊治,但限于当时的医疗水平,祖母最终还是未能得到救治。祖母是王振义最爱的亲人,这场变故让当时只有7岁的王振义已经在思考:为什么这个病不能治呢?怎么会得这个病呢?难道就真的没有办法了吗?一个接一个的问号,在王振义心中链接成一种对医学知识探求的渴望和从医的萌动。
  殷实的家境允许王振义从小学一直念完大学,1942年免试直接进入震旦大学,在“医生是一份崇高职业”的思想及家庭支持的情况下,王振义选择了攻读医科。
  
  挑战疑难疾病屡获佳绩
  
  1953年广慈医院的内科已分专业,他从事血液病的诊治工作。王振义发现不少口腔病患者在进行完小手术后(如拔牙)出血不止,原因不明,一般止血疗法无效。为此,王振义搜阅大量文献,并了解到国外有同类病案的报道。这种被称为“轻型血友病A”的病人血浆中凝血因子Ⅷ的水平为正常的5%~25%,平时并不出血,小手术后出血不止,一般实验室检验无法发现,需要用凝血活酶生成试验。
  此外,鉴别血友病类型(A或B)也只有依靠这种试验。但做该试验时,需要将硅胶涂在玻璃管壁上,而当时国内无此材料。一向喜欢钻研的他用石蜡代替硅胶,成功地在国内首先确立了检测方法,并做出血友病A、B的分型及其轻型的诊断,解决了这种不明原因出血的诊断和治疗问题。
  将先进的医学理念和技术用于临床是王振义孜孜不倦的追求。1979年他与卫生部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教授张天仁合作,由邵慧珍等具体操作,在国内首先提纯因子Ⅷ相关抗原(即vW因子),并制成抗血清应用于临床,在国内推动了血管性血友病(vWD)和血友病携葡者等的研究。
  
  攻克白血病的尝试
  
  1959年,王振义开始负责白血病的病房工作,希望在短期内攻克这种“可怕”的疾病。他以极大的热情投入了病房工作,可是在短短的半年时间内,数十例急性白血病病人仍然离开人间。这一事实,使他明白单有热情而没有过硬的本领是挽救不了病人生命的,这也激发了他攻克白血病的雄心壮志。
  1978年,他与血液科孙关林、陈淑容、蔡敬仁等研究白血病的治疗,并进行临床研究。当时,治疗白血病有两条研究途径可循,一是用化疗的方法杀死白血病细胞,二是诱导分化,将恶性的白血病细胞转变为良性细胞。王振义率领的研究组选择了诱导分化治疗白血病的途径。他的研究组证明ATRA在体内可使新鲜APL细胞向成熟细胞分化。1980年,ATRA批准在临床上使用,用于治疗某些皮肤病。在没有13顺RA的情况下,取得病人和家属的同意,他试用ATRA治疗晚期或化疗无效的APL患者,取得了惊人效果。世界各国都先后证实了这种疗法的功效。这不仅为过去被认为治疗困难、死亡率高的急性白血病找到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而且还为肿瘤可以通过诱导分化治疗的理论和治疗途径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引起国内外学者广泛重视。
其他文献
鼓励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是一个闰家或地区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战的必由之路。_人力支持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是日本的重要战略
以水杨酸和乙酸酐为原料,采用羟乙基磺酸钠作催化剂微波辐射合成乙酰水杨酸.考察了催化剂用量、微波功率、微波辐射时间对反应产率的影响.优选出的较佳反应条件为:取6.3g水杨
人们常说男女有别,这其中的“别”不仅仅指性别差异,在消费需求方面,也有所差异。从性别方面去进行创造性思考,别有一方天地。  近年来,男士化妆品异军突起,无疑受益于性别差异法的应用。  人们历来将化妆品看做女士们消费的“专利”,化妆品市场几乎被女士们一统天下。精明的日本企业,率先将化妆品市场一分为二,并盯住男士化妆品这一细分市场,发明创造出专供男士用的“先生系列化妆品”。  先生们为什么也要“涂脂抹
安徽省高中数学竞赛初赛的第15题是:
背景与目的:多数胃癌新辅助化疗的临床试验结果是肯定的,而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已被认为是细胞癌变的新机理。本文拟探讨新辅助化疗对胃癌MSI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