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用胰岛素早到何时?

来源 :糖尿病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yiecui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许多国内外医学专家做了大量基础和临床研究,发表了许多论述,从糖尿病并发症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各方面,对早期使用胰岛素治疗做出了肯定的评价,提出早期应用胰岛素强化治疗对糖尿病的整体控制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都具有重大意义。
  那么,早期应用胰岛素强化治疗,应该“早”到什么时候?到底哪些患者适合强化治疗?
  这些问题在许多专著和资料中都已经有了明确阐述,本人在《糖尿病之友》杂志上也曾表达过拙见,故此不再赘述。本文想从另一角度讨论这一问题。
  近年来国内外同行做了大量早期使用外源性胰岛素的相关研究,他们认为,从病理学角度来看,通过研究1型和2型糖尿病病变的不同过程,可以得出结论,应不失时机地早期应用胰岛素强化治疗。
  1 型糖尿病的特征是胰岛素及胰岛B细胞数目均大量减少,并伴有胰岛炎症及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胰岛B细胞储备功能大减,胰岛素分泌能力大减,因而血浆胰岛素水平很低,所以使用磺脲类口服降糖药物根本无效,必须终生依靠外源性胰岛素。
  2 型糖尿病的特征是胰岛比正常人增大,但胰岛8细胞中分泌颗粒减少。当患者患病时间较长时,胰岛数量及B细胞数也会减少。
  如果患者病程达10年以上,可有胰岛透明变性,并伴有纤维化改变,同时胰岛膜增厚,B细胞中有淀粉样物沉着。此时如果及时给患者补充外源性胰岛素,上述胰岛细胞的病理改变可以恢复,即此阶段为可逆性改变。如果不及时补充外源性胰岛素,胰岛会逐渐纤维化,随着时间推移最后完全纤维化,胰岛逐渐萎缩,其淀粉样物沉着也会越来越多,故分泌胰岛素功能越来越弱,最后导致功能丧失。到了这时候再用外源性胰岛素,B细胞恢复的速度已经很慢了,其沉着已经近似无法消失,成了不可逆改变。
  此时即使使用外源性胰岛素,已经成为被动的依赖,无法达到早期应用胰岛素恢复胰岛功能的作用了。当自身胰岛分泌功能不能满足基础量的胰岛素需要的时候,泣射外源性胰岛素的治疗效果也大打折扣了。
  另外,据Hasan Hkova报道,对新诊断的13例2型糖尿病患者在早期用饮食治疗无效后,应用胰岛素进行了强化治疗2周,其中9例在治疗以后,单纯进行饮食控制治疗,维持正常血糖水平达9~50个月不等。由此可见,对2型糖尿患者早期应用胰岛素强化治疗能有效改善自身糖调节功能,在一定时间内单纯饮食治疗就能良好地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
  如果长期甚至终生坚持进行胰岛素强化治疗,那么,这些早期2型患者会始终保持良好血糖水平。
  到目前为止,全球范围内有近20万糖尿病患者接受胰岛素泵治疗并得到了较满意的效果,其中1型患者仅占5%~10%,而大多数为2型糖尿病患者。
  综上所述,糖尿病患者到底应该何时进行胰岛素强化治疗?哪些患者应该进行胰岛素强化治疗?我们认为,除了特别肥胖、有高胰岛素血症及有严重胰岛素抵抗等需要先行解决的情况,以及发病之初血糖不太高,或者经过饮食、运动就能良好控制高血糖的患者外,对于血糖水平较高的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超过10.0mmol/L、HbAlc超过8%的患者),一经确诊,就可试用胰岛素强化治疗。
其他文献
春节又到了。每到这一刻,我们既为病友举家团聚、共享天伦而高兴,又为一些病友生活不节制、导致病情恶化而担忧。  总结以往的经验,病友最常出现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两方面:饮食和心理。  之一:大吃大喝,饮食无度。  春节期间,家家户户大鱼大肉、煎炒烹炸,色香味俱佳的菜肴比比皆是,让人食欲大增,病友们也不例外。尤其是有些病友想到自己已经辛辛苦苦守了一年的“斋”,过节不能再“亏”了自己,破破戒也无妨。还有的病
期刊
在严冬的一天上午,记者驱车赶到位于北京西郊的八一体工大队,见到了仰慕已久的女篮“大姐大”——赵玉玲女士。看着她那“高大挺拔”的身材,第一印象让人感觉她有几分”高高在上”。但在随后的交谈中,却发现她是那么的和蔼可亲、朝气蓬勃。那种运动员特有的气质,以及敏捷的思维和矫健的步履,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她会与糖尿病扯上关系。然而,她确实是一位糖尿病病友,而且是一位潇潇洒洒的健康带病者。    历史不会忘记  
期刊
春节喜气洋洋,但医院急诊室却是门庭若市,这是去年春节时记者在北京市多家医院的急诊室亲眼所见。春节过后,门诊量是平时的几十倍,有的大医院甚至每天达到六七千人,其中不乏糖尿病病友。  去年的大年初五,北京武警总队医院就接诊了这样一位病友,他是一位82岁的老大爷,患糖尿病已经15年了,合并有冠心病。春节期间偶感风寒,引发了肺炎。子女们要送他去医院,他说:“大过年的,在家吸点儿氧,输点儿液就行了。”3天后
期刊
30年前,年仅11岁的陈虹(化名)得了1型糖尿病。6年前她因糖尿病并发症而双目失明,5年前丈夫弃她而去,4年前又—因尿毒症而生命垂危……  尽管病魔无情地摧残着她的身心,但为了把年幼的女儿抚养成人,她面对诸多磨难,仍以坚韧的毅力与命运抗争着——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历经磨难的病友,感受她那令人凄然泪下的苦涩人生。    田径小将晕倒操场  炼狱之门从此打开    陈虹,19
期刊
话说老王上次住院进行了全面的检查和治疗后,血糖和慢性并发症都得到了控制,高高兴兴地回家过年了。年前,儿女们带着孙子孙女,大包小包地都赶回来了。老王心情特好,胃口也特棒,天天陪孙辈们玩,每天的锻炼都省了。一个年过下来,腰围立马长了两寸,脸胖了一圈。正月十五一过,老王想起该测个空腹血糖了,一测,居然有10.Ommol/L,他紧张得赶紧去了医院。  说来也巧,老王在门诊碰到了上次住院时的主治大夫张医生。
期刊
美国研究人员通过分析18000名在20世纪80年代参加美国健康与营养大调查的自愿者所提供的数据后发现,与那些每晚睡眠时间能保持在7~9个小时的人相比,每晚睡眠时间少于4小时的人患肥胖症的危险高出73%,而那些平均每天只睡5个小时的人高出50%,每晚睡6个小时的人则高出23%。  在解释睡眠时间长短与肥胖之间的关系时,研究人员介绍说,睡眠不足可以导致人体内消脂蛋白浓度下降。消脂蛋白是血液系统中的一种
期刊
除了每天打针的苦恼,最让糖尿病病友皱眉头的事情就是测血糖采血的刺痛了。  可喜的是,目前已经出现了无创的血糖监测装置——    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表明,通过定期的血糖监测指导治疗药物剂量调整,实现强化血糖控制,可以减少糖尿病的远期并发症。  可是目前常用的血糖监测方法多是有创伤的,采血的刺痛使患者坚持血糖监测的积极性下降。如果血糖监测不能长期坚持,或者检测数据太少,是难以反映
期刊
得了病只要打针吃药吗?  仍然不好怎么办?  心理治疗显神威——    转变观念战胜顽疾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有病就打针吃药,但为什么有的人病症一发再发,体质越来越弱,久治却不见好?疾病如果由心起,则要从心治。另外,过量用药不但会使人体对药物产生耐药和依赖,而且药物副作用会不断累积,使身体抗病力下降。  现在医学界权威认为,疾病不都是由病毒引起的,也不全是身体器质性改变引起.心理因素在疾病的
期刊
鼻子旁边长了几个痘,有点疼,可王大妈并不在意,还和隔壁张婶开玩笑说:“我这是青春痘,返老还童啦!”  糖尿病患者免疫功能降低,容易在面部皮肤毛囊和皮脂腺发生感染。颌面部疖痈,尤其是发生在鼻周围、上唇这一“危险三角区“的疖痈,最易引起全身感染、脓毒败血症等,严重者会发生海绵窦血栓甚至颅内感染。    糖尿病与感染是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两组疾病。  感染可引起或加重糖尿病,而糖尿病患者容易发生感染。有
期刊
冬季,天冷路滑,经常会看到路上有行人跌倒摔跤。幸运的,拍拍身上的泥土接着走路,不走运的话,就可能因骨折而卧床不起了,而最严重的骨折要数股骨颈骨折。    股骨颈骨折有多严重    股骨颈,是指大腿骨(股骨)上端的一部分(如附图所示)。股骨与骨盆接触形成的关节我们称之为髋关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股骨颈骨折是在股骨头以下至股骨颈基底部之间发生的骨折。  股骨颈骨折是一种在老年人中常见的骨折,有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