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家评价(连载)15.张载

来源 :成才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zhaods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生平介绍
  张载(1020—1077),中国宋代思想家、教育家。字子厚、长安人,因家居陕西凤翔郿县横渠镇,世称横渠先生。张载讲学于关中,弟子多为关中人,人称其学派为“关学”。
  张载自幼“自立,无所不学”,曾学习兵法,后又研究儒家经典,给他影响很大。张载才学出众,在关中名声很高。文彦博任长安通判时,聘他为长安学宫教授。38岁时登进士第。后来做过司法参军、丹州云岩县令,后又改任著作佐郎,签书渭州军事判官。他在云岩任职时,就以教育家的热忱,用儒家学说教化人民,培养社会道德,改变社会风气。
  1069年,御史丞吕公著举荐张载,神宗召见后很满意,并任命为崇文学院校书。后因对王安石推行的新政有看法,不愿苟同,以致二人“语多不合”,逐渐引起王安石的反感。不久张载辞职,隐居横渠后,一面研读六经,从事著述活动,一面开设“学堂”,授徒讲学。58岁时,被推荐任同知太常礼院,后来因与上级礼官意见分歧,托病辞职,在回家途中病逝。
  张载一生投身仕途时间不长,大部分时间是从事讲学和学术研究、著述,培养了不少才华出众的弟子。张载著述很多,主要有《正蒙》《易说》《礼乐说》《论语说》《孟子解》等。
  二、教育思想
  1. 教育的作用和目的
  张载重视教育的作用,认为学习能变化气质。他把人性分成“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天地之性是本然之性,为人所共有,都是善的;气质之性则是人形成后才有的。每个人的气质可能有偏,于是有善有恶。对于不善的气质,须用教育工夫使之复归于善,把后来的气质之性去掉,以回复本来的天地之性。圣人即天地之性,所以他的教育目的在于学为圣人。为要达到此目的,他十分重视“礼”的教育,要求学生习礼,“动作皆中礼,则气质自然全好”。他把动作中礼当做变化气质的主要途径,由此,他主张“知礼成性”,一方面须有较深的知识,一方面谦恭合礼。
  张载把“教养”当做实现政治目的的一种手段。他认为解决了贫富不均,农民有了土地,就有可能兴办学校,而兴办学校就能够促使农民成礼俗。张载已经认识到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了。
  2. 教育内容
  张载从“立人之性”“求为圣人”的教育目的出发,规定了一系列具体的教育内容。这些内容的一大特色便是重实、有用。
  一是礼。张载特别重视思想品质教育和伦理道德教育。他认为“学者必先学礼”“礼”是“圣人”的“成法”“知礼”才能“成性”,才能净化品质,规范行为,达于圣人。
  二是六经。张载认为《易》之义是“性与天道”,是“造化”。《易》揭示了宇宙天地万物和人伦社会的变化规律及其根源。所以借此可以“知天”,可以明白“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根本原理。他认为《易》不是巫术,而是一种关于联系、发展的方法论。《周礼》所记述的是三代社会的道德规范和政治制度,所以张载说:“学得《周礼》,他日有为去做得些实事。”张载认为“诗、书无舛杂”,是化民成俗的必修教材。他认为学习《春秋》则是为了把握其中的义理和认识孔孟。他还指出,学习音乐,不是“徒洋洋盈耳而已焉”,而是为了培养德操,陶冶性情,使人摒弃气质之恶,恢复天地之善性。音乐还能调节教学,使学生乐学不倦。
  三是四书。张载指出,《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宣传的进德修业的准则、人生的哲理和治学的方法,为人们提供了启发他们思考的思路和可发挥的“题”。
  四是自然科学和军事知识。张载提倡学习自然科学和军事知识,是重实和有用的教学内容上的反映。他的《正蒙》是一本以大量天文、地理、算学、生理、心理、医学等自然科学事例阐发哲学思想的著作,也是一本自然科学知识教材。这本书是张载10年教育和研究的结晶。
  三、教育方法
  为了把儒家的教育内容传授给学生,张载吸取前人的教学经验,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了一些可贵的教学原则和方法。
  1. 清心主静
  清心主静就是集中注意力进行学习。他认为,教学必须先教育好弟子清心主静后,才能使心境清平,毫无他挂,高度集中注意力,专心致志学习,从而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2. 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张载所说的“尽人之材”。他说:“教人致难,必尽人之材,乃不误人。”他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不能因材施教,就不能使学生的才智得到充分地发展;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就不能使学生尽心乐学;不照顾学生的内心要求,就不能使学生竭尽其诚以为学。
  3. 循序渐进
  张载主张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有序”的原则:一要注意教学内容的系统性,把握教材的难易先后,做到教学有序,不可邋遢等而教。“若始求太深,恐自兹愈远。”如果“躁进”,使某一知识未得巩固,就会影响后来的教学,“不阻于三则见童四”。二要注意学生的可接受性,因为“教之而不爱,虽强告之无益,譬之以水揣石,必不纳也”。“张其人为之”的教学,就如同让小鸡去司晨一样荒唐。
  4. 启发思考
  张载认为,运用肆式教学,喻少而义明彻,言微而理至善,教师轻松而功倍,学生安逸而乐学。他主张,教师的提问要有启发性,即学生疑而未明,能引导学生自求通达,启发学生接近真理、发现真理。张载不主张对什么问题都频繁答问,详细解说,而主张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互相讨论。他认为不分难易频繁答问,学生未曾自得,这是学生的懒惰,是教师的渎职,对教师、学生都没有好处。
  5. 教学相长
  张载认为,教师教人的过程也是自我提高的过程。他说:“常人教小童亦可取益:绊己不出入,一益也;授人数次,己亦了此文义,二益也;对之必正衣冠,尊瞻视,三益也;尝以因己而坏人之才为之忧,则不敢惰,四益也。”即教学对教师的精力集中、自身的学习、道德修养和事业心等都有帮助。
其他文献
20世纪最初的几十年里,在太平洋两岸的美国和日本,有两个年轻人都在为自己的人生努力。    日本人每月雷打不动地坚持把工资和奖金的三分之一存入银行,他这样做,尽管许多时候会让自己手头拮据,但他仍咬牙照存不误。    相比之下,那个美国人的情况就更糟糕了。他整天躲在狭小的地下室里,将数百万根的K线一根根地画到纸上,贴到墙上,接下来便对着这些K线静静地思索,有时他甚至能面对着一张K线图发几个小时的
《Where Is Wangwang?》一课是小学EEC英语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七课,课文主要展现了Tutu、Xiaolan、Jack、Lisa捉迷藏的故事情节,目的是让学生依据本单元的训练目标,学习表达位置的方法,培养学生正确表现物品位置状态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听、说、唱游戏,表演进行语言活动,激发学生怀着浓厚的兴趣去学习。特别是对学生语言能力的要求上,我紧紧围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我对于话剧几乎没什么概念,只是在上学的时候学过几部经典之作。我想《茶馆》应该算经典吧,《雷雨》中人物情节更是经典之经典,看完后总之发表感慨一番,之后也许就忘却了。但是,观完《暗恋桃花源》之后,我或许被震撼了,哭得稀里哗啦,笑得腰酸背痛,最后我想我不能忘却。这可能是喜剧的极致与悲剧的极致,最后可能都是一种顿悟吧。  一、“暗恋”部分的不能忘却  对于“暗恋”这部分我觉得是典型的很老套的爱情故事。戏中
学生追捧“三行墓志铭”体现“向死而生”   时下,一种新的网络文体——“三行墓志铭”备受学生追捧。   墓志铭作为一种悼念性的文体,历来给人感觉有些沉重。可是在网络时代,无论是学一段电影中的“人生告别会”,还是写一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墓志铭,那些略显调侃却又不失理性的语言,既将现实的情绪幽默表达,又感悟了生命。   学生撰写的墓志铭,或寄托理想,或调侃人生,或思考未来,或感恩生命。有 “别
“让学生学会学习”是新课程带给我们的重要教育思想。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教给学生必要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方面的和谐发展,是新课程对课堂教学的要求。下面,就让我们走进我校吴老师教学的《三角形的分类》课堂,看看她在三角形按角分类这方面所作的有益的探索。  一、让学生在“预习”时学习  课前预习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一个重要措施,它可以帮助学生把握新课的内容,了解重点,增强学习
摘要:多丽丝·莱辛的《第十九号房间》向我们讲述了一个职业女性作为一个妻子和母亲如何迷失自我,找寻自我,最终自杀的故事。女主人公苏珊的心路历程是作为女性自我审视,自我确认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是极其困惑,痛苦和孤独的。故事的结局是必然的,它不仅反映了作者的一种精神解脱,更表达了她对社会的一种强烈控诉。  关键词:寻找;困惑;痛苦;寂寞;死亡    多丽丝·莱辛无疑是当代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她被誉为继伍尔芙
朱自清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诗人,散文作家,学者和民主战士。早在20世纪20年代,朱自清的散文就誉满文坛,成为脍炙人口的艺术珍品。《背影》正是朱自清留给后人的绝唱。   作为学者的朱自清长期过着书斋生活,不能较多地接触劳动人民,所以他写得最多的还是他的家人、学生、朋友,以及那个时代小资产阶级里的小人物。要将这些人物写得生动实在是不容易的。因为这样的人物,生活圈子很狭小,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又往往
摘 要:作为教师,一个重要的角色就是学生学习意图的引发者和意图动态性的促进者。因此,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必须进行详细的教学设计,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动机和积极性,促进学生不断地发现新的目标,解决新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研究。   关键词:基石;教学设计;有效学习     一、教学设计的特点   教学设计思想的发展经历了从经验式的设计,到程序式的教学设计,再到系统化的教学设计这样一个过程
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当普通老师的时候是班主任,当了校长之后依然也当班主任。他与历届学生有一个约定:每年冬天下大雪之后,全班师生一起到郊外的大河上去玩打雪仗。返校后写一篇作文,题目就是《打雪仗》。  1995年3月10日,盘锦市降了一场鹅毛大雪,有近半尺厚。魏老师班里的几个“好战分子”有了用武之地,每节课的课间休息时,都跑到操场上打雪仗。爱运动的杜春辉同学打得最欢,挑战最多,挨打也最多。  下午刚上学,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对身心健康也越来越重视。跆拳道作为体育项目的一种,在培养青少年身体素质和精神素质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要通过分析跆拳道的训练方式,研究跆拳道训练对青少年身体和精神的影响,进而认识到学生成才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精神素质。  关键词:跆拳道;青少年;素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身心健康也越来越重视。青少年作为年轻的一代,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