笃学通识,学者风范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jw3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外公童第德(1894—1969),字藻孙,号次布,浙江鄞县(今属宁波市鄞州区)塘溪镇童村人,韩愈研究专家,曾任中华书局编审,著有《韩愈文选》、《韩集校诠》。《韩愈文选》由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出版。出版说明中写道:“选注者童第德同志已于1969年病逝,本书是根据他1962年写定稿排印的。”《韩愈文选》是在外公去世十一年后出版的,外公自然不可能看到他的这本书出版。《韩集校诠》由中华书局1986年出版,同样外公也没有看到他三十年心血凝聚的书稿出版。今年,外公已去世整整五十年了,手捧他的书,心中涌起对他的层层怀念和不舍。
  曾外公童树庠育有五子三女,外公排行第二;童第周,中国著名的生物学家,排行第四,我们叫他四公公。曾外公是清末秀才,未中举人。他考虑到八个子女的教育问题,亦想教化村民,遂在家乡办起了私塾,既是家塾,又兼族塾、里塾、义塾。除了教育自家孩子,还接受本族、本村、鄰村的农家子弟,对个别家境贫寒的学生还减免学费。
  外公年幼时跌断过腿,走路有些瘸;曾外公看他不宜务农,就培养他读书。外公天资过人,记忆力强,三四岁能背很多古诗词,稍大就写得一手好文章。曾外公送他到宁波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念书,沙孟海、陈布雷也曾就读此校。师范毕业后,外公去临近的咸祥球山书院教书。但他不想就此安逸一生,希望继续深造。外公大胆地向他父亲提出,想报考刚刚由京师大学堂改名的北京大学。
  曾外公看到外公已能赚钱,原来指望他能帮助家里减轻经济负担,没想到他还要上大学,就与长子童第锦商量;大公公对曾外公说,大弟能读大学是好事,大学毕业后能赚更多钱,地位也不一样,对全家有好处,应该让他去。曾外公觉得有道理,卖掉了奉化松岙的二十亩水稻田,作为外公去北大读书的费用。土地从来就是农民的命根子,曾外公此举,颇有眼光,虽减了田产,但开创了童村人不惜血本、投资子女教育的先列。
  外公从小在曾外公的私塾里打下坚实的文科功底,他越过北大预科,直接考入北大文科。当录取报单送到童村时,小山村沸腾起来,大家奔走相告,童秀才的二儿子要上大学啦。大家都为曾外公高兴,毕竟这是童村第一个大学生。至此,童村与中国高等学府建立了通道。几十年后,人们发现,童村走出去的教授源源不断,童村被称为“教授村”。1917年外公毕业于北京大学文科文学门,在北大期间,他师从国学大师章太炎、黄侃、马一浮等,专攻训诂学。
  外公大学毕业后,回到宁波,被一所中学聘为教师,后调到宁波效实中学任国文教师。宁波效实中学是陈布雷的堂哥陈训正等宁波文化名人在1912年创办的。学校教学除了中国历史、语文外,其余各科都用英语课本和英语讲授。1917年起,效实中学与上海复旦、圣约翰、光华等大学签立特约,凡效实毕业生可免试保送入学,当时在浙江省名望很高。外公在效实任教时,四公公童第周以插班生考入效实。虽然考入时成绩倒数第一,但经过几年努力,到高三期末考试,四公公童第周的成绩名列全班第一。这对四公公童第周一生影响很大,他曾说:“那件事,使我知道自己并不比别人笨,别人能做到的,我经过努力也一定能做到。”
  陈布雷、俞飞鹏和我外公都曾在宁波效实中学任职。1927年,外公因文才出众,被邀赴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军需署任职,后来成了国民政府交通部部长俞飞鹏的机要秘书(相当于少将),这一做就是十几年。俞飞鹏是奉化县城(今宁波奉化区大桥镇奉南)人,蒋介石的同乡嫡系亲信,也是蒋的后勤总管。
  1937年,外公随交通部到陪都重庆,住了七年。外公、外婆共养育四子二女。我母亲是老三,长女。那时外婆在宁波,既要管家又要带孩子,她是个坚强能干的女人。外婆不识字,没有工作,全家指望外公的收入来养家。战火纷飞,工资有时到不了家,外婆就带了舅舅开烟纸店,勉强维持生计。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在重庆,在外公的生命中发生了一件重要的事情。外公与章士钊相遇相约,章士钊注释柳宗元文章,外公注释韩愈文章,倾心中国古典文学,为两位大家注释传世佳作,两位文化传承人开始了漫长的探索。章士钊幼读私塾,十分勤奋,十三岁时在长沙买到一部《柳宗元文集》,爱不释手,从此攻读柳文。为了承诺生命中的这个约定,外公从此几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致力于韩愈研究。他广泛搜集韩集各种版本,潜心研究历代校笺成果,1968年《韩集校诠》基本定稿。1969年4月,外公在逝世的前一天,还在字斟句酌地修改他的书稿。三十年,一部书稿凝结着外公的毕生心血。君子之约,双方都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章士钊先生的《柳文指要》上部,于1964年成稿,1971年下部脱稿。时值“文革”,各类已出版的古籍已成“封资修”毒草,难逃焚烧之命,《韩集校诠》和《柳文指要》可谓生不逢时。但章士钊与毛泽东有着长期密切的私人关系,在毛泽东的关照下,《柳文指要》于1971年9月批准出版。而外公的《韩集校诠》依然被冷落着,默默等待着出版的那一天。


  回过来说说生活中的外公。我与外公一起生活的时间并不长,但对他印象深刻。五十年代初,爸爸、妈妈把我送到外公、外婆家。那时,外公在上海曹家渡邮局工作,有一年发大水,水涨到齐腰深,外公脚不好,是外婆把他背回来的。我看外婆把外公背了回来,还眯眯笑着,像是没有特别吃力。那时,我三舅在上海交通大学读书,小舅在上海中学学习,我不满五岁,跟外公外婆住在一起。再后来,外公调北京中华书局工作,外婆还在上海的家守着,因为家里还有舅舅,还有孙子、外孙要外婆照顾。
  “文革”时,外公为避风头从北京到上海,和我们一起住了一段时间。外公是宁波人,喜欢吃宁波菜,他对我说,发芽豆煮咸菜,能吃到老就很满意了。每天午睡后,母亲会为外公准备一些点心,比如苔条饼,这是外公最喜欢的点心。苔条饼脆脆的,上面一层绿绿的是细细的苔菜,咸咸脆脆很好吃。母亲给外公准备点心,因当时经济拮据,一般没有我们小孩的份。外公不忍心看我们馋相,总会把他的点心给我们每个人分一些。有时,外公嘱咐我去曹家渡为他买汤圆,一大锅水,上面漂着白白胖胖的汤圆,有豆沙馅的,有鲜肉馅的,我两种都买,外公吃得很高兴,我和弟弟也跟着他享口福。我那时已在上海中学读书,时值“文革”,学校都停课了。我有一本笔记本,抄了外面形形色色的“大字报”。外公一般不外出。一天,他对我说:“你抄大字报的笔记本能不能给我看看?”我说:“可以啊。”外公没看几页就问我,为什么开始时字写得很端正,后来怎么改了样子?我说:“学林彪的字。他的‘大海航行靠舵手’写得很漂亮。”没想到外公说:“难看死了,像吊死鬼。”我有点吃惊,外公竟然敢说当时如日中天的林彪的字像“吊死鬼”。细一想,也对,瘦瘦长长,样子可怕,确实像“吊死鬼”。外公是有学问的人,我相信他的话,从此不再模仿林彪字体。后来才知道,外公也是著名书法家,人称“北有孙墨佛,南有童第德”。   外公1969年去世时,我刚下乡不久。在黑龙江农场接到母亲来信,说外公去世了,我很悲伤,一个人躲在没人看见的地方掉眼泪。我一直带着外公用过的怀表,还有外公送我的笔,想想外公一生兢兢业业做他的学问,还没看到他的研究成果变成书籍,他就怅然离开人间,真是太遗憾了。
  外公去世后的第二年,我从黑龙江农场探亲回上海,母亲已买好去宁波的船票。到上海第二天,母亲就带着我一起去宁波。这是1970年初。到宁波第一天,我们先去了“天一阁”。外公虽在北京中华书局工作,但大量书籍、文物,还留在老家宁波。“文革”中,被抄家抄走的外公七十二只书箱被送到了“天一阁”。这些书籍是外公的宝贝,不仅外公生前念念不忘,家里大人也常常谈论到“七十二”这个重要的数字。进“天一阁”后,有专门工作人员接待,说宁波有四家藏书多的人家,你们家是其中之一。我看见撤空的书箱,散乱在墙角。外公的书箱,其实看着像一个个小柜子,木料倒是上好的。再瞄一瞄墙角,书箱的数字离大人們嘴上念叨的似乎相差甚远,空书箱被弃了,还是书箱有遗失,我不得而知。打量四周,发现这是一间挺大的房间,桌子连着桌子,桌子上铺排着外公的书,很多线装本,还有笔墨、字画,砚台、图章。书整齐地排列着,书脊朝上,很容易看到书名。工作人员对母亲说:“天气好的时候,我们会把书搬到外面晒晒。”当时二十岁的我,高中没毕业就去了黑龙江,不懂线装书,读过的几篇古文也只是课本上的。说实在,常常听大人念叨外公的书,但真正第一次看到外公的三分之一的家产时,我愕然了。书香门第,名不虚传。母亲曾告诉我,外公收入不低,但生活节俭,因外公收入分配原则是,三分之一家用,三分之一买书,三分之一救济别人。过去外公订购的书,常常是一批批送到家里的。我打量着劫后余生的书籍文物,愕然之余还留有几分清醒,走到堆放古典诗词等书籍的桌子这头,看见不同版本的《红楼梦》就有四套。我顿时眼睛一亮,突然心动,我正在到处托同学买一套《红楼梦》,这不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吗?我高兴地问工作人员:“我想要一套《红楼梦》,可以吗?”“不行。”“那我买吧。”“不行。所有东西都不能动。看以后怎么处理。”我悻悻然离开“天一阁”,虽有点失望,但还是庆幸,外公的幸存的宝贝竟然逃过厄运,还在那里实实在在地躺着。当然,也对“天一阁”工作人员尽心保管书籍文物的态度,多了几分感激之情。


  章士钊先生的《柳文指要》出版后,学界认为外公的《韩集校诠》一书,完全可以与章士钊先生的相媲美。
  外公去世后,四公公童第周和舅舅们以及父亲都在为外公的书籍出版煞费苦心。特别是四公公童第周,他和外公都住在北京,平时也多有往来,兄弟情深。四公公深知《韩集校诠》是外公一生的心血,也知此书的价值。外公逝世后,他请国学家吴则虞先生审阅、校订《韩集校诠》,并为之写序。又请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的孙女誊抄《韩集校诠》,一式四部,一部赠宁波“天一阁”,一部赠北京图书馆,一部赠四川图书馆,一部准备出版用。抄写需要大量的十行直格毛边纸,当时北京买不到,四公公童第周写信给我父亲,托他在上海采办,买到后邮寄到北京。《韩集校诠》文稿五十五万余字,抄四部二百二十余万字,所用直格毛边纸数量大,于是,父亲分数次邮寄到北京。
  四公公童第周于1979年3月30日与世长辞,《韩集校诠》的出版可能又将搁浅。在北京参加四公公童第周追悼会期间,我的舅舅们和我父亲、母亲商量,决定把出版《韩集校诠》作为童第周的遗愿向上面提出。父亲回沪后,立即从四公公童第周平时与我父亲往来的信中,整理出有关要争取《韩集校诠》出版内容的几封信,请当时健在的沙孟海先生过目后,寄给了童第周治丧委员会委员之一的胡愈之先生。不久,胡老给我父亲回了信说:“请家属直接与中华书局联系。”以后,就由北京的二舅童祖谟与中华书局联系,《韩集校诠》终于在1986年1月得以出版。
  中华书局《韩集校诠》出版说明中称外公“童先生博闻强记,治学谨严,工作勤奋”,还说“平生著述除这部《韩集校诠》外,尚有《论衡补正》、《贾子新书校正》(未完稿)和《韩愈文选》,其中《韩愈文选》已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中华书局《韩集校诠》出版说明中对外公的著作有一精准客观评价:“以前的训诂学家一般以为唐以后的文字无训诂之必要,本书则根据韩文‘无一字无来历’的特点,在前人校释的基础上探求其词语典故的根源及演变。又,前人校勘韩集大抵胪列异同,而本书则有必要的抉择和按断。因此《韩集校诠》对于韩愈诗文的研究及训诂学研究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于此书出版,出版说明最后提及:“童第德先生去世后,其弟童第周先生曾将原稿送请有关专家审阅,吴则虞先生抱病校订,并为写序。此次出版前,我们又请赵仁珪同志在抄本上作了一些必要的复核工作,又承沙孟海先生为本书题签,谨此一并致谢。”
  著名文献学家、词学家吴则虞先生在《韩集校诠·序》开篇第一句感慨而言,说外公:“不循一时之誉,不吝毕生之力,孑孑焉,默默焉,卒精其业,得非古之沉冥者乎?”评论《韩集校诠》一书,“博而慎,核而恕,见独而不纤,是读书得其间,著书善用其才者”,“抉原要极,证益确,诂益达,疑似者,得君说无不的被冰坼,怡怿以解”。
  沙孟海先生为外公的书最终出版感到非常高兴,还亲笔为此书题了书名。沙老在与给我父亲信中指出:“藻老(童第德)笃学劭行,文章高雅,是吾乡杰出人才,《韩集校诠》既刊行,仰仗蔚老(童第周)大力,好不容易……他的学问,除训诂外,平日对古文辞下过很多功夫,积累篇章亦多。”沙孟海先生还说:“现在我想为他收集遗稿,可以录成一本文集,流传后世。也请你联系家人故旧共同注意证集,或抄录,或复印(最好复印,因抄录或有误字),大家来搞,容易成事。当然我将来准备写一篇序。”沙孟海先生的信由父亲复印,当中华书局赠书给家属时,父亲把信夹在书中,分给我们子女每人一册。外公与沙孟海先生是至交,童村与沙村相距仅两千五百米,童、沙两家近世互为通家。童氏兄弟五人,沙氏兄弟亦五人。童氏五兄弟中,沙孟海先生与我外公行趣略同,特别亲切,沙老称童第德“藻荪工为古文辞,劭学通识,有乾嘉学者风”。沙孟海先生题写的书名《韩集校诠》,还有“沙孟海题”几个小字一并出现在封面上,亦是让外公宽慰的事。


  宁波出版社2002年出版了周静书撰写的《童第周传》,2011年出版了胡纪祥的著作《童氏家族》,感谢两位作者提供详尽的资料,为我的家人作传,让我们后人了解更多前辈的故事。
  这五十年,沧海桑田,风云起伏,我也因缘际会,远渡重洋,定居异土他邦。无论何时何地,我对外公的思念一直在,乃至每年的清明,因路途遥远,未能返乡到墓前跪拜致敬,确失人伦之礼。但,外公,您的书依然站在我的书架上,依然能看见你慈祥的面容。当年四公公童第周及家人努力地推动了您著作的出版,尽管您没等到著作出版的那一天,但您如愿了,毕竟这一笔一画凝结着您毕生的心血啊。今夜,我一杯绍兴酒,一篇薄文,祭奠您——我的外公。
其他文献
作者:张悦然 出版单位: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年7月  简介:如果一个人意味着孤单,那么两个人是否就是陪伴?如果一个人意味着自由,那么两个人是否会成为羁绊?从一个人到两个人,你准备好了吗?你心中的理想伙伴是什么样的呢?  本书以丰富的图文,为你呈现二人世界的多种模式以及相处之道——理想的关系或许像空气一样,无色无形,你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却又不可或缺、至关重要。
北京时间2012年10月11日晚7时,瑞典文学院宣布: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莫言由此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出生于山东高密,1981年开始文学创作,其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莫言小说中构造出的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天马行空般的叙述、陌生化的处理等,均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诺贝尔委员会此次给莫言的颁奖词即为:“(莫言)将魔
1997年1月12日,美国宇航员杰瑞·M.利宁杰乘坐“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与俄罗斯的“和平”号空间轨道站进行了一次历史性的会合。利宁杰在“和平”号上逗留5个月,他与俄罗斯同伴经历了无数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的危机,这是一次有关宇宙探索的最危险的使命。他把此次经历写在了《太空漂流记》一书中,而课文《在太空中理家》就是从这本书中节选的一段。文题点睛,题目交代了地点和事件。“在太空中理家”的意思是在太空中
“五个一工程”是中共中央宣传部于1992年创办的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评选活动,起初旨在选出五个方面的精品佳作:一部好的戏剧作品,一部好的电视剧(片)作品,一部好的图书(限社会科学方面),一部好的理论文章(限社会科学方面)。后来又相继将一首好歌、一部好的广播剧等纳入评选范围,奖项名称不变。  其中图书类奖项自创办以来已评选出各类优秀读物上百种,大力贯彻了文艺为人民服务以及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思想,催生了一
景福宫是韩国古代皇宫,建于李氏王朝初创之时,距今已600多年,算下来略早于中国北京的故宫。景福宫的规模远不及北京故宫宏大,不过,它的原貌并不是今天的样子,最初也曾有各式宫殿200栋之多,可惜两次遭毁。一次是在1592年,史称“倭乱”,一次是在1910年,都是由日本侵略造成的。后一次曾使韩国沦亡35年之久。两次大破坏使景福宫存留的屋宇已不及原来的四分之一。  景福宫的主殿勤政殿,是国王临朝议事的地方
周洋  4年前的温哥华冬奥会上,18岁的周洋一鸣惊人,她夺冠的画面清晰如昨。4年后的2月15日,她在索契完美实现卫冕,和4年前的温哥华一样,周洋以滑行的动作登上领奖台,并在领奖台上摆出超人的造型,可爱又熟悉。  4年很短,转瞬即逝;4年又很长,荣誉和赞美、争议和质疑,周洋经历了什么恐怕只有她自己知道。从感谢门到群架事件,周洋状态一蹶不振,逐步跌入谷底,甚至患上忧郁症和厌食症,一度被退回省队。经历了
胡汉辉:1956年出生,江苏南通人。现任东南大学经管学院集团经济与产业组织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有关产业组织与分析、集团化企业管理、产业集群发展与治理和定量化管理与评价方法的研究与教学工作。  先后获国家图书奖、全国统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和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等。主要著作有《科技型企业的发展与经营》《产品生长工程教程》《非参数的最佳效率前沿面估计
说起“百合花”,大家一定会想起著名作家茹志鹃的小说《百合花》,那纯洁高尚的情感,那清新淡雅的文风,一如旷野中的百合花,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也是东台市南沈灶镇中学文学社取名“百合花”的最初动因。百合花又象征着“纯洁”、“忠贞”、“吉祥如意”,她祝福爱好文学的少年,怀揣着对文学美丽而羞涩的梦想矢志不渝地前行。  百合花文学社自1993年诞生以来,先后获得“全国文学社团百面旗”、“全国中学文学社
芮成钢,有一张年轻、英俊而又坚毅的脸。镜头前的他总是眉头紧锁,似乎有思考不完的问题。许多人说他“装酷”,对此芮成钢并不在意,他说自己多年来已经形成了固定的主持风格,是什么样还是什么样。“我觉得我是很本色的人,不可能去表演,我做节目不是故意取悦大众,而是给观众更多的信息和看问题的角度。”    芮成钢,央视著名节目主持人, 2001年被世界经济论坛评为“世界未来领袖”,2005年成为美国耶鲁大学历史
一  [易混词语]alike/like  [辨辨练练]  用like 或alike 填空:  1. Helen’s skirt is _______ her sister’s.   2. Nancy’s pencil box and Tom’s pencil box are ________ .   3. The little girl is very much________ her fa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