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智慧”是指机智解决问题的综合素养。智慧语文的课堂应充满文化气息,文而不野,趣而不俗,要有书卷气,要有翰墨香。智慧型教师要注重文化积累,要有文化品味。教育智慧体现为一种好的教育品质、状态和境界。它是教育的自由、和谐、开放和创造的一种状态,教育智慧尊重个性、生命、幸福,它充盘于教育天地之间,渗透于教育目的、价值、过程、管理和环境的各个方面。
一、智慧在“学”中
没有人一生下来就注定成为教师,也没有人与生俱来就拥有教育的智慧。教师的智慧是学出来的。就像学生初学作文一样,虽不得写作要领,却能照葫芦画瓢,写得有板有眼。教学也是如此。向有经验的同行学习,照着她们的样子,搬着她们的“妙招”,又何妨?慢慢地就把自己的教学工作做得井井有条。回忆自己初为人师的体验,我对此更加确信不疑。只要嘴勤、腿勤、留心学习,何愁没有智慧?
在平时的言语训练中,善于利用身边活生生的事例教育学生,进而让他们表达自己的愿望,学生的言语智慧在畅想中得以开发,在不同场合中,让每一位学生充分地展示自己、锻炼自己,在心与心的沟通中,言语智慧在不经意中生成,儿童不时有巧妙的言语进发。在课堂教学中将文字的魅力带给学生,学生的语感就落到了实处。在课外阅读中,生成言语智慧,不定期地开展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展评,感悟不同儿童文学的语言风采。如杨红樱、秦文君、曹文轩均是受学生欢迎的儿童文学家,引领他们感受迥然不同的语言风格。让学生兴趣盎然地走进语言文字构筑的美丽城堡,由此踏进充实的读书之旅,徜徉在浓厚的阅读世界中。
二、智慧在“炼”中
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一位出色的教师,要用渲染创设美好的意境,用真情激起心灵的震颤,用启迪拨开重重的迷雾,用诱导引发深远的思考,用智慧让自己的语言“靓”起来。努力做到准确流畅,简练鲜明;感情真挚,亲切动听;生动形象,诙谐幽默;委婉含蓄,朴实深刻。
教育无小事,细微之处见真章。教师的智慧就是在日积月累的“细微之处”不断地积累、提炼得来的。“炼”的关键不在于时间的长短,而在于“火候”的拿捏。如同炒菜,不管是酸是甜是苦是辣,在最合适的时间里使用最适合食客口味的调料,就能烹制出令人满意的可口佳肴。教育亦是如此。《学记》说“学其可之谓时”,知学生、抓时机、讲方法、多总结,每位教师都是在不辞辛苦地千淘万滤之中,才慢慢地炼出睿智的“真金”。
宋代学者黄庭坚有一段著名的论言,说“是大丈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绝面目可憎,言语无味”,反之,读书使我们义理交于胸中,面目可亲,言语生动。而言语智慧,也就蕴于这举手投足之中。读书会让我们的教师更加善于思考,更加远离浮躁,从而让我们的教师更加有教育的智慧,让我们的教育更加美丽。
三、智慧在“读”中
绵里藏针,促其反躬自省。要提升教育中的言语智慧、应对智慧,教师要进行广泛地阅读,以逐步增加自身的文化底蕴,不断培植丰厚的言语智慧的土壤。
书籍是最好的学校,也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那么读书就不是压力,而变成了一条充实灵魂、自觉积累精神财富的美妙之旅。许多特级教师正是用这种人格特质征服了我们,他们用自己的成长事迹告诉我们:教师应先做一个读书人,行万里路和读万卷书是一样的。读书使教师充实,使教师明理,使教师高尚,使教师文明,使教师善辩……读书使教师才华横溢、充满智慧。
四、智慧在“思”中
没有思考就没有发现,也就不会有创造。一个不思考或者懒于思考的教师,只能机械地搬运现成的知识和道理来讲授、说教,成为教材的“传声筒”,而这,在年幼的、渴望探索的学生面前,显然是苍白的、枯燥的、乏味的,缺乏足够的吸引力。教师应该成为一名思想者。一名教师如果不断地观察学生、发现学生、研究学生,并寻根究底地思考,就会不断地产生新思想,这些新思想会点燃学生心中求知的火焰,吸引着学生,影响着学生。这些吸引学生、感动学生的新思想不正是教师的智慧的结晶吗?智慧源于思考。学会思考,善于思考,习惯思考,这是教师的必修课,也是教师走向成熟的标志。多思考,因为知识只是奠定教师课堂教学的底气,而思考却给教师带来灵气,一个有底气和灵气的教师在课堂上才会大气,才会表现出教育机智。
有这样一个故事:“智慧、成功和爱这三位天使来到人间,一位母亲请他们到家里做客,天使对那位母亲说:我们三位去一位,你看选择我们中的哪一位?”母亲想了想后,决定把爱请回家。当爱起身向屋里走去,奇怪的是另两位也跟了进去,母亲很惊讶地问:你们两位怎么也进来了?答曰:“我们两位是跟着爱的,哪里有爱,哪里就有成功和智慧。”从这个故事中让我明白了:教师要充满教育的爱,有爱就有一切。要提升教师的智慧,首先要做到带着幸福快乐的感情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情感是人一切行动的动力。
五、智慧在“写”中
写作最能体现一个人的综合素质。读书、思考、写作,是新教育大力倡导的教学生活方式。在新教育实验中领先于我们而迅速成长起来的老师们,他们写作并不是要为了成为文学家或教育家,只是及时地把自己教学生活中的所思、所想、所感记录下来,而不是“激动了一下,兴奋了一下,没有付诸笔端,这些‘火花’不久就烟消云散了。”人是一种容易遗忘的动物,对于教师来说,勤于笔耕的好处不必多说。写作理应成为教师生活的一部分。写是一种自我释放,也是自我倾听;是心灵的舒展,也是灵魂的升华。同时,为了写得精彩,就必须读得精彩,做得精彩,想得精彩,这几者相互促进,就变成了一种强大的力量,催生着激情、活力以及教育的智慧。教师在写作中会变得更加深邃。
教育的智慧从哪里来?毫无疑问,应来自于对教育实践的探索。正如王晓春在《点评100个教育案例(小学)》一书的序言中说:“我不是卖灵丹妙药,我只是在探索:遇到问题可以怎样去思考,才有解决的希望。”所以,学习、实践、反思、积累当是有效的方法。问题的根本还是在于一个教师有没有远大的教育追求,如果他是一个有梦想的老师,自然会对教育孜孜以求,必定能获得言语智慧。反之,或许都是空谈。
“水深鱼极乐,林茂鸟知归”,教师的语言智慧、应对智慧首先依赖于教师的知识、能力水平等,这除了教师本身的素质外,还应重视在教学期间的再学习及教学准备、教学反思;其次依赖于教师对学生的负责及爱心,只要教师心中有学生,就会想办法去了解每一个学生,就会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我想语言智慧、应对智慧是一门艺术,它没有最好,只会要求我们做的更好!
作为教师,最重要的当然是博大的、和煦的爱。刘云生老师说:“语文教育的重点不是教给学生多么高深的知识和超群的技能,关键是给他们的人生打好一个靓丽底色,让他们有一颗积极上进的心,一颗追寻思想的心,一颗感应语言的心。”也有人说,花儿因阳光的爱而盛开美丽,小草因春风的和煦而茁壮,我们的学生也会因为教师的关怀与爱抚而快乐成长,让关爱滋润每一个孩子的心根,让言语智慧如花般绽放!
一、智慧在“学”中
没有人一生下来就注定成为教师,也没有人与生俱来就拥有教育的智慧。教师的智慧是学出来的。就像学生初学作文一样,虽不得写作要领,却能照葫芦画瓢,写得有板有眼。教学也是如此。向有经验的同行学习,照着她们的样子,搬着她们的“妙招”,又何妨?慢慢地就把自己的教学工作做得井井有条。回忆自己初为人师的体验,我对此更加确信不疑。只要嘴勤、腿勤、留心学习,何愁没有智慧?
在平时的言语训练中,善于利用身边活生生的事例教育学生,进而让他们表达自己的愿望,学生的言语智慧在畅想中得以开发,在不同场合中,让每一位学生充分地展示自己、锻炼自己,在心与心的沟通中,言语智慧在不经意中生成,儿童不时有巧妙的言语进发。在课堂教学中将文字的魅力带给学生,学生的语感就落到了实处。在课外阅读中,生成言语智慧,不定期地开展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展评,感悟不同儿童文学的语言风采。如杨红樱、秦文君、曹文轩均是受学生欢迎的儿童文学家,引领他们感受迥然不同的语言风格。让学生兴趣盎然地走进语言文字构筑的美丽城堡,由此踏进充实的读书之旅,徜徉在浓厚的阅读世界中。
二、智慧在“炼”中
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一位出色的教师,要用渲染创设美好的意境,用真情激起心灵的震颤,用启迪拨开重重的迷雾,用诱导引发深远的思考,用智慧让自己的语言“靓”起来。努力做到准确流畅,简练鲜明;感情真挚,亲切动听;生动形象,诙谐幽默;委婉含蓄,朴实深刻。
教育无小事,细微之处见真章。教师的智慧就是在日积月累的“细微之处”不断地积累、提炼得来的。“炼”的关键不在于时间的长短,而在于“火候”的拿捏。如同炒菜,不管是酸是甜是苦是辣,在最合适的时间里使用最适合食客口味的调料,就能烹制出令人满意的可口佳肴。教育亦是如此。《学记》说“学其可之谓时”,知学生、抓时机、讲方法、多总结,每位教师都是在不辞辛苦地千淘万滤之中,才慢慢地炼出睿智的“真金”。
宋代学者黄庭坚有一段著名的论言,说“是大丈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绝面目可憎,言语无味”,反之,读书使我们义理交于胸中,面目可亲,言语生动。而言语智慧,也就蕴于这举手投足之中。读书会让我们的教师更加善于思考,更加远离浮躁,从而让我们的教师更加有教育的智慧,让我们的教育更加美丽。
三、智慧在“读”中
绵里藏针,促其反躬自省。要提升教育中的言语智慧、应对智慧,教师要进行广泛地阅读,以逐步增加自身的文化底蕴,不断培植丰厚的言语智慧的土壤。
书籍是最好的学校,也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那么读书就不是压力,而变成了一条充实灵魂、自觉积累精神财富的美妙之旅。许多特级教师正是用这种人格特质征服了我们,他们用自己的成长事迹告诉我们:教师应先做一个读书人,行万里路和读万卷书是一样的。读书使教师充实,使教师明理,使教师高尚,使教师文明,使教师善辩……读书使教师才华横溢、充满智慧。
四、智慧在“思”中
没有思考就没有发现,也就不会有创造。一个不思考或者懒于思考的教师,只能机械地搬运现成的知识和道理来讲授、说教,成为教材的“传声筒”,而这,在年幼的、渴望探索的学生面前,显然是苍白的、枯燥的、乏味的,缺乏足够的吸引力。教师应该成为一名思想者。一名教师如果不断地观察学生、发现学生、研究学生,并寻根究底地思考,就会不断地产生新思想,这些新思想会点燃学生心中求知的火焰,吸引着学生,影响着学生。这些吸引学生、感动学生的新思想不正是教师的智慧的结晶吗?智慧源于思考。学会思考,善于思考,习惯思考,这是教师的必修课,也是教师走向成熟的标志。多思考,因为知识只是奠定教师课堂教学的底气,而思考却给教师带来灵气,一个有底气和灵气的教师在课堂上才会大气,才会表现出教育机智。
有这样一个故事:“智慧、成功和爱这三位天使来到人间,一位母亲请他们到家里做客,天使对那位母亲说:我们三位去一位,你看选择我们中的哪一位?”母亲想了想后,决定把爱请回家。当爱起身向屋里走去,奇怪的是另两位也跟了进去,母亲很惊讶地问:你们两位怎么也进来了?答曰:“我们两位是跟着爱的,哪里有爱,哪里就有成功和智慧。”从这个故事中让我明白了:教师要充满教育的爱,有爱就有一切。要提升教师的智慧,首先要做到带着幸福快乐的感情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情感是人一切行动的动力。
五、智慧在“写”中
写作最能体现一个人的综合素质。读书、思考、写作,是新教育大力倡导的教学生活方式。在新教育实验中领先于我们而迅速成长起来的老师们,他们写作并不是要为了成为文学家或教育家,只是及时地把自己教学生活中的所思、所想、所感记录下来,而不是“激动了一下,兴奋了一下,没有付诸笔端,这些‘火花’不久就烟消云散了。”人是一种容易遗忘的动物,对于教师来说,勤于笔耕的好处不必多说。写作理应成为教师生活的一部分。写是一种自我释放,也是自我倾听;是心灵的舒展,也是灵魂的升华。同时,为了写得精彩,就必须读得精彩,做得精彩,想得精彩,这几者相互促进,就变成了一种强大的力量,催生着激情、活力以及教育的智慧。教师在写作中会变得更加深邃。
教育的智慧从哪里来?毫无疑问,应来自于对教育实践的探索。正如王晓春在《点评100个教育案例(小学)》一书的序言中说:“我不是卖灵丹妙药,我只是在探索:遇到问题可以怎样去思考,才有解决的希望。”所以,学习、实践、反思、积累当是有效的方法。问题的根本还是在于一个教师有没有远大的教育追求,如果他是一个有梦想的老师,自然会对教育孜孜以求,必定能获得言语智慧。反之,或许都是空谈。
“水深鱼极乐,林茂鸟知归”,教师的语言智慧、应对智慧首先依赖于教师的知识、能力水平等,这除了教师本身的素质外,还应重视在教学期间的再学习及教学准备、教学反思;其次依赖于教师对学生的负责及爱心,只要教师心中有学生,就会想办法去了解每一个学生,就会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我想语言智慧、应对智慧是一门艺术,它没有最好,只会要求我们做的更好!
作为教师,最重要的当然是博大的、和煦的爱。刘云生老师说:“语文教育的重点不是教给学生多么高深的知识和超群的技能,关键是给他们的人生打好一个靓丽底色,让他们有一颗积极上进的心,一颗追寻思想的心,一颗感应语言的心。”也有人说,花儿因阳光的爱而盛开美丽,小草因春风的和煦而茁壮,我们的学生也会因为教师的关怀与爱抚而快乐成长,让关爱滋润每一个孩子的心根,让言语智慧如花般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