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探讨

来源 :科教新报·教育科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lson_r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针对“体教结合”、“教体结合”、“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三种训练模式及不同学者提出的不同的意见和建议,着重对学校课余体育进行剖析,总结出竞技体育训练与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区别与联系。为更好地培养竞技体育人才提出解决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 竞技人才 体育人才
  
   从发展竞技体育的角度来看,“举国体制”具有优势,但是从运动员的全面发展来看,存在很多问题:运动员出路不畅;国家后备人才匮乏等等;“体教结合”、“教体结合”都没有真正解决这些问题。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作为学校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被重新提出。1986年11月11日,原国家教委和原国家体委联合颁布的《关于开展课余体育训练,提高学校体育运动技术水平的规划》,这个通知更加明确了课余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制
   (一)三级训练体制下培养竞技体育人才。
   “举国体制”为我国建国初运动员后备力量培养体制,是在上个世纪50年代初形成的,即以体委负责的体育运动学校、业余体校为中心来对不同年龄和不同水平的运动员进行培养,然后输送到各省或军队,最后输送到国家队,这就是称之为的“三级训练体制”。三级训练体制使我国这样一个体育基础相对薄弱的国家在短短20年中跻身于世界体育三强。
   (二)“体教结合”的形成与发展。
   在上世纪80年代,为弥补“三级训练体制”的漏洞,提高人们的体育文化素养,高校办队相继实现“体教结合”。但是其做法和观点都是从竞技体育的目标价值观出发,遵循竞技体育的规律,使学训矛盾得不到彻底解决。
   (三)“教体结合”的形成与发展。
   上世纪90年代,通过教育系统建立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制是实现竞技体育人才可持续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这种模式称为 “教体结合”。从学校入手,在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体育竞技能力。但是没有被真正贯彻落实。
  二、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发展
   (一)20世纪80年代前的学校课余体育训练。
   课余体育活动起源于19世纪末的教会学校,已经拥有近百年历史。
   建国后,我国学校课余训练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分散到有序的发展过程。1949年到1956年,我国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初步形成。这一时期,我国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以大学为主,重视大学课余体育训练的组织形式等。
   1957年到1965年中国经历了大跃进、自然灾害,大学竞技体育比较分散,但主要还是以学校间的比赛为主。在1966到1976“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体育严重倒退,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也停滞不前。1966到1972年学校课余体育遭遇破坏最为严重,1973年后略有调整,但是仍然严重破坏。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迎来了改革开放,我国学校体育事业也有了较快的发展,大学课余体育训练进一步走向正轨。
   (二)20世纪 80年代后的学校课余体育训练。
   20世纪80年代后,国家政府也相应地制定有关规章制度来规范学校课余体育训练。1985年,原国家体委鼓励体育与教育相结合,并且提出,退役运动员或在职教练凡是考上北京、上海、天津或其他大专院校可以保留原职,凡是未取得大专学历的不得任命优秀教练员。由此可见,学校课余体育在学校教育中所占地位的重要性。
  三、通过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必要性
   (一)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模式构建。
   运动员通常需要经过7.6—11.2年的训练才能达到经济能力顶峰。然而,在基础训练阶段运动员年龄大约为11-17岁,因此在运动员达到竞技能力最高水平是大约为18.6-28.2岁,这与我国大学的年龄相吻合。
   因此,通过学校系统向省队、国家队输送人才并不存在任何年龄障碍。
   (二)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对运动员的全面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南开大学办高水平女排在比赛中常常夺取优异成绩,他们学校即采取每天上课和训练时间均等分配,寒暑假集中训练的方法,文化课采取单独编班授课和其他专业学生一起上课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不仅保证了文化课水平,而且运动成绩也桀骜不驯。
  四、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问题是竞技体育发展中的一个特别棘手的问题,当然也关系到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与运动员是否全面发展有直接关系。
   1.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过程是积极的、乐观的,虽然经历过多次挫折和失败,但它坚强地走下来并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2.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开始标志着我国竞技体育事业将迈向新的阶梯。
   3.对于外国的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可以有效地利用。
   (二)建议。1.建议政府及学校能够加强学校课余体育资金的投入,完善大学生校内管理机制;2.建议完善教育部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环境条件。
  
  参考文献:
  [1]田麦久.试论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时代要求[J].体育科学,2006.
  [3]杨烨.教育学视野中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
  [4]国家体委政策研究室.体育活动文化汇编(1982—1986)[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2.
  [5]丁永玺.“体教结合”与“教体结合”思辨2008[J].体育与科学,2010.
其他文献
摘 要 高校党建工作作为党的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时期应该适应时代要求,结合理工科高校特点,创新高校党建工作,为党建工作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 党建 理工科 高校     党的十七大提出,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强调党的基层组织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创新活动内容方式,找准开展活动发挥作用的着力点,在扩大党员参与面提高实效性上下功夫
期刊
摘 要 代议制度是间接民主制的主要内容和表现形式。本文从立法的四个过程:提出草案、审议议案、表决议案、公布法案比较研究了中美两国立法程序的差异,从而吸收西方立法的精髓之处,为我国立法体系的完善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 代议制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三权分立 立法程序     近现代国家政治生活的实践中不断昭示着人们,民主形式在人类民主发展中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代议制度作为间接民主形式的关
期刊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金融市场得到了快速发展,从中国现代金融市场形成历程来看中国金融市场的形成又有其独特的特征。本文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历程做了梳理和总结,并对中国金融市场形成路径做了分析和归纳。   关键词 历程 股份制 经济体制    一、中国金融市场发展历程   纵观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的历史长河,这一市场日新月异的高速发展无疑属于近代改革开放以来这一历史阶段,这一阶段金融市
期刊
摘 要 本文主要阐述了学风建设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分析了当前农科院校学风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农科院校学风建设应从班级学风建设抓起,并以云南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为例,对农科院校班级学风建设进行了探讨与实践,对加强农科院校学风建设起到积极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 农科院校 班级 学风建设 探讨 实践    一、加强学风建设的重要意义   学风是学生在学习上表现出来的
期刊
摘 要 独立学院现行的考核制度多是沿袭普通高等院校的传统方式,使得教学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忽视智能培养,限制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其目标定位背道而驰。本文以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城建学院为研究对象,深刻剖析了目前课程考核方式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改革意见。   关键词 独立学院 考核方式 改革     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式”培养过渡到“大众化”培养。课程考核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
期刊
摘 要 目前,流动人员子女的学习适应问题越来越突出,本文主要探讨了流动人员子女学习适应不良的表现,从家庭、学校和流动人员子女自身这三个方面来分析其学习适应不良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为改善流动人员子女学习适应问题提出建议。   关键词 流动人员子女 学习适应 策略     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人口流动出现了一种新的现象,那就是人口流动家庭化。随着家庭化的趋势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
期刊
摘 要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高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生工作因而面临着新的挑战和任务。作为高校学生工作主力军的政工干部队伍,但其建设与发展却跟不上学生扩招的速度。为适应扩招后学生工作的需要,高校学生工作助理队伍是辅导员队伍的补充,更好地协助其开展工作,为高校学生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关键词 学生工作助理 学生工作 辅导员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高校的办学规
期刊
摘 要 本文从大学生作弊的新特点入手,分析了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提出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加强校风建设、加强教学改革、严格完善考试管理制度等防止考试作弊的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 大学生 考试作弊 原因 对策     考试是检验学生学业、评估教育教学水平的主要途径。考试的基本出发点是公平竞争,客观地检验学生学业。大学生作弊直接威胁考试的权威性、公正性和严肃性,
期刊
摘 要 在我国护理学科成为一级学科之后,再度分析国内外社区护理的发展现状,融合国际卫生服务体系发展趋势,重新审视我国社区护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将有助于我们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质量的卫生服务人员。   关键词 社区护理发展 社区护理教育 卫生服务人员    一、国内外社区护理发展现状   (一)美国社区护理。美国社区护理开展时间较长,体系相当完善。上世纪60年代初就通过了联邦政府医疗
期刊
摘 要 初中英语是英语学习的开始阶段,教学方法问题的讨论在该教学阶段显得更加重要,也是教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关注的焦点之一,我们从教学方法的技能技巧方面对该问题进行了讨论,这主要包括教师能力水平提高问题,教师的情感因素问题,教师教学的策略选择以及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问题。   关键词 初中英语教学 教师能力 情感因素 教学策略 跨文化交际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社会对英语水平要求的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