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针对“体教结合”、“教体结合”、“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三种训练模式及不同学者提出的不同的意见和建议,着重对学校课余体育进行剖析,总结出竞技体育训练与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区别与联系。为更好地培养竞技体育人才提出解决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 竞技人才 体育人才
从发展竞技体育的角度来看,“举国体制”具有优势,但是从运动员的全面发展来看,存在很多问题:运动员出路不畅;国家后备人才匮乏等等;“体教结合”、“教体结合”都没有真正解决这些问题。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作为学校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被重新提出。1986年11月11日,原国家教委和原国家体委联合颁布的《关于开展课余体育训练,提高学校体育运动技术水平的规划》,这个通知更加明确了课余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制
(一)三级训练体制下培养竞技体育人才。
“举国体制”为我国建国初运动员后备力量培养体制,是在上个世纪50年代初形成的,即以体委负责的体育运动学校、业余体校为中心来对不同年龄和不同水平的运动员进行培养,然后输送到各省或军队,最后输送到国家队,这就是称之为的“三级训练体制”。三级训练体制使我国这样一个体育基础相对薄弱的国家在短短20年中跻身于世界体育三强。
(二)“体教结合”的形成与发展。
在上世纪80年代,为弥补“三级训练体制”的漏洞,提高人们的体育文化素养,高校办队相继实现“体教结合”。但是其做法和观点都是从竞技体育的目标价值观出发,遵循竞技体育的规律,使学训矛盾得不到彻底解决。
(三)“教体结合”的形成与发展。
上世纪90年代,通过教育系统建立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制是实现竞技体育人才可持续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这种模式称为 “教体结合”。从学校入手,在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体育竞技能力。但是没有被真正贯彻落实。
二、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发展
(一)20世纪80年代前的学校课余体育训练。
课余体育活动起源于19世纪末的教会学校,已经拥有近百年历史。
建国后,我国学校课余训练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分散到有序的发展过程。1949年到1956年,我国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初步形成。这一时期,我国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以大学为主,重视大学课余体育训练的组织形式等。
1957年到1965年中国经历了大跃进、自然灾害,大学竞技体育比较分散,但主要还是以学校间的比赛为主。在1966到1976“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体育严重倒退,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也停滞不前。1966到1972年学校课余体育遭遇破坏最为严重,1973年后略有调整,但是仍然严重破坏。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迎来了改革开放,我国学校体育事业也有了较快的发展,大学课余体育训练进一步走向正轨。
(二)20世纪 80年代后的学校课余体育训练。
20世纪80年代后,国家政府也相应地制定有关规章制度来规范学校课余体育训练。1985年,原国家体委鼓励体育与教育相结合,并且提出,退役运动员或在职教练凡是考上北京、上海、天津或其他大专院校可以保留原职,凡是未取得大专学历的不得任命优秀教练员。由此可见,学校课余体育在学校教育中所占地位的重要性。
三、通过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必要性
(一)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模式构建。
运动员通常需要经过7.6—11.2年的训练才能达到经济能力顶峰。然而,在基础训练阶段运动员年龄大约为11-17岁,因此在运动员达到竞技能力最高水平是大约为18.6-28.2岁,这与我国大学的年龄相吻合。
因此,通过学校系统向省队、国家队输送人才并不存在任何年龄障碍。
(二)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对运动员的全面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南开大学办高水平女排在比赛中常常夺取优异成绩,他们学校即采取每天上课和训练时间均等分配,寒暑假集中训练的方法,文化课采取单独编班授课和其他专业学生一起上课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不仅保证了文化课水平,而且运动成绩也桀骜不驯。
四、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问题是竞技体育发展中的一个特别棘手的问题,当然也关系到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与运动员是否全面发展有直接关系。
1.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过程是积极的、乐观的,虽然经历过多次挫折和失败,但它坚强地走下来并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2.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开始标志着我国竞技体育事业将迈向新的阶梯。
3.对于外国的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可以有效地利用。
(二)建议。1.建议政府及学校能够加强学校课余体育资金的投入,完善大学生校内管理机制;2.建议完善教育部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环境条件。
参考文献:
[1]田麦久.试论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时代要求[J].体育科学,2006.
[3]杨烨.教育学视野中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
[4]国家体委政策研究室.体育活动文化汇编(1982—1986)[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2.
[5]丁永玺.“体教结合”与“教体结合”思辨2008[J].体育与科学,2010.
关键词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 竞技人才 体育人才
从发展竞技体育的角度来看,“举国体制”具有优势,但是从运动员的全面发展来看,存在很多问题:运动员出路不畅;国家后备人才匮乏等等;“体教结合”、“教体结合”都没有真正解决这些问题。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作为学校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被重新提出。1986年11月11日,原国家教委和原国家体委联合颁布的《关于开展课余体育训练,提高学校体育运动技术水平的规划》,这个通知更加明确了课余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制
(一)三级训练体制下培养竞技体育人才。
“举国体制”为我国建国初运动员后备力量培养体制,是在上个世纪50年代初形成的,即以体委负责的体育运动学校、业余体校为中心来对不同年龄和不同水平的运动员进行培养,然后输送到各省或军队,最后输送到国家队,这就是称之为的“三级训练体制”。三级训练体制使我国这样一个体育基础相对薄弱的国家在短短20年中跻身于世界体育三强。
(二)“体教结合”的形成与发展。
在上世纪80年代,为弥补“三级训练体制”的漏洞,提高人们的体育文化素养,高校办队相继实现“体教结合”。但是其做法和观点都是从竞技体育的目标价值观出发,遵循竞技体育的规律,使学训矛盾得不到彻底解决。
(三)“教体结合”的形成与发展。
上世纪90年代,通过教育系统建立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制是实现竞技体育人才可持续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这种模式称为 “教体结合”。从学校入手,在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体育竞技能力。但是没有被真正贯彻落实。
二、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发展
(一)20世纪80年代前的学校课余体育训练。
课余体育活动起源于19世纪末的教会学校,已经拥有近百年历史。
建国后,我国学校课余训练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分散到有序的发展过程。1949年到1956年,我国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初步形成。这一时期,我国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以大学为主,重视大学课余体育训练的组织形式等。
1957年到1965年中国经历了大跃进、自然灾害,大学竞技体育比较分散,但主要还是以学校间的比赛为主。在1966到1976“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体育严重倒退,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也停滞不前。1966到1972年学校课余体育遭遇破坏最为严重,1973年后略有调整,但是仍然严重破坏。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迎来了改革开放,我国学校体育事业也有了较快的发展,大学课余体育训练进一步走向正轨。
(二)20世纪 80年代后的学校课余体育训练。
20世纪80年代后,国家政府也相应地制定有关规章制度来规范学校课余体育训练。1985年,原国家体委鼓励体育与教育相结合,并且提出,退役运动员或在职教练凡是考上北京、上海、天津或其他大专院校可以保留原职,凡是未取得大专学历的不得任命优秀教练员。由此可见,学校课余体育在学校教育中所占地位的重要性。
三、通过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必要性
(一)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模式构建。
运动员通常需要经过7.6—11.2年的训练才能达到经济能力顶峰。然而,在基础训练阶段运动员年龄大约为11-17岁,因此在运动员达到竞技能力最高水平是大约为18.6-28.2岁,这与我国大学的年龄相吻合。
因此,通过学校系统向省队、国家队输送人才并不存在任何年龄障碍。
(二)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对运动员的全面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南开大学办高水平女排在比赛中常常夺取优异成绩,他们学校即采取每天上课和训练时间均等分配,寒暑假集中训练的方法,文化课采取单独编班授课和其他专业学生一起上课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不仅保证了文化课水平,而且运动成绩也桀骜不驯。
四、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问题是竞技体育发展中的一个特别棘手的问题,当然也关系到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与运动员是否全面发展有直接关系。
1.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过程是积极的、乐观的,虽然经历过多次挫折和失败,但它坚强地走下来并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2.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开始标志着我国竞技体育事业将迈向新的阶梯。
3.对于外国的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可以有效地利用。
(二)建议。1.建议政府及学校能够加强学校课余体育资金的投入,完善大学生校内管理机制;2.建议完善教育部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环境条件。
参考文献:
[1]田麦久.试论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时代要求[J].体育科学,2006.
[3]杨烨.教育学视野中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
[4]国家体委政策研究室.体育活动文化汇编(1982—1986)[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2.
[5]丁永玺.“体教结合”与“教体结合”思辨2008[J].体育与科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