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党和政府提出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等一系列重要的理念与举措,这对于当前处于社会快速发展、政治经济体制亟待改革和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的我国来说无疑是一次重大的概念转换和理念升华。
关键词:社会管理;社会工作;问题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8-0121-01
一、服务对象和服务领域过窄
虽然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进程逐步加快,专业体系日趋成熟,但仍存在服务对象和服务区域的有限性的缺陷。在以政府购买服务为发展主导的中国社会工作,其发展重点多集中在政府关注点集中的领域。从政府购买服务涉及领域来看,既涵盖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区建设、精神卫生、教育辅导、残障康复等传统领域,也涵盖矫治帮教、人口计生、应急处置、群众文化等新兴领域,虽然领域广泛,但是仍集中在如社会救助、社区建设、群众文化等领域,各个项目并未均衡投资。另一方面,社会工作作为西方舶来品的局限性。虽然传统的三大工作方法已经日趋完善,但是对于社工事业发达地区的新兴工作方法和工作理念不能及时吸收并加以运用,仍严重滞后于欧美等国的社工事业发展。因此,当前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存在服务对象和服务领域过窄的缺陷,而这也正是由于社会管理的治理理念下,政府单一化、层级化、指令性管理所导致的。
二、过度依赖政府购买
我国社会工作发展尚未成熟,社会认可度较低,物质基础缺乏的背景下,政府购买服务应运而生并成为目前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这也正体现了社会管理模式下政府可以集中力量提高效率的优越性。其次,依靠政府的公信力和社会影响力可以弥补当前我国对社工事业认可度低的状况,起到一定的宣传和渗透作用。社会工作作为服务社会、促进公平的一项助人性质的活动,本应在社会治理领域成为多元化治理主体中的重要一环,但是由于自身力量的弱小、发展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而导致其过分依赖政府的扶助,丧失了本应具有的独立性。这也正是因为长期的社会管理模式下,政府单纯的将目光放在自身,而忽视了其他多元化的手段,使得社会工作难以脱离政府、回归社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其回应的群体为服务对象,所有项目的执行都应以服务对象作为出发点,以服务对象的满意度作为目的。但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中,服务中心的回应群体除了服务对象外,还包括出资的政府,有时还会为了持续发展并继续获取政府购买而将回应对象的天平倾向政府部门。
三、服务与社会需求脱节现象严重
社会管理强调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直接命令式干预,尽管这种方法可以很有效地集中力量解决实际问题,但是对实际问题缺乏具体评估,这种管理模式更是一种计划性模式,而忽视了市场需求。正是在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的社会工作服务过程也恰恰缺乏了对于不同个人与社会群体需求特殊性的探讨与评估。由于我国目前的社会工作服务仍处于政府购买服务阶段,这就导致了很大程度上服务对象的需求是由政府来确定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政府更多的是将原来属于政府提供的基本社会服务下放给了众多的社会团体来提供,而政府只提供政策和资金上的保障。这虽然进一步扩大了服务的范围和服务效果,但是这些服务只是出于一种初级的、单一的、普遍的服务,而对于存在更为普遍的特殊性需求难以解决。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公共服务的需求呈现出了多样性的特点,即“公共服务需求的个性化内容与表现形式多样化”。[6]而在公共服务需求增加的同时,还表现出了多样性的特点,这二者往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成正比增长的。社会工作在当今中国的主要功能就是解决社会问题,而社会问题的产生正是由于某些个体和群体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所以各类社会工作组织对于不同群体的特殊需求必须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估才可能提供满意地服务,实现最终的目标。
四、对社会工作本土化的研究与实践仍然不够
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基本思路是加快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制度化进程,积极推动由单一政府主体向多元主体过渡,由政府包办向政府购买机制转型,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制度体系、工作程序、服务经验和实务方法,但在社会管理主导的背景下这一过程进度缓慢。首先在社会管理理念主导的背景下,整个社会遵从的都是惟上是从的态度,严格执行上级指令,这样就会很大程度上扼杀了下级在工作中的创新能力和积极性。同样,折射到我国目前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也呈现出这样的发展态势,更多强调的就是老师授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的教育模式,课堂按照老师的教学计划进行教学,而且教育内容就是对于前人的理论再传授;长此以往,学生在专业知识的思考方面越来越缺乏创新性与主动性,只能单方面的接受书本理论,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学习社会工作这门西方舶来专业还何谈本土化呢?其次,社会管理提倡的是一种刚性的、自上而下的指控,对于各种命令的执行缺乏具体实践指导,这就形成了我们所谓的“拍脑门想主意”的决策过程。由于社会工作在目前中国的开展程度有限,很多地方的社会工作实践经常暴露出来“不知道去哪儿实践、不知道实践什么”的问题,缺乏专业的实践进一步加大了社会工作本土化理论研究的进程。
五、服务主体单一化和可利用资源的缺乏
受到传统的社会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的影响,在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的过程中,政府并未将一系列的社会组织看作合作伙伴,而看作是政府责任与功能的延伸甚至是政府相关部门的附庸,而且受到传统官本位理念的影响,使得政府很难以一种开放平等的态度对待各类社会组织,这就导致了社会工作机构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其自主性。目前我国社会工作服务的资金及资源主要来自于政府资助,这就是的社会工作可获得的外部资金支持非常有限;资金的严重不足不仅严重影响了社会工作的服务效果和服务的领域、范围,而且导致机构的工作条件简陋、服务技术和水平不高,进而影响到公共服务质量。此外,由于政府主导的社会管理模式下,社会工作组织很大程度上是在履行指令性任务,再加之资金来源的单一化和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这就降低了社会工作机构的责任感。再次,由于在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中,为集中力量办大事,政府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直接下达命令由下级执行,这种自上而下、层级分明、横向部门缺乏联系的科层制体系尽管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发挥出了巨大作用、提高了办事效率,但是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社会关系,这种体制逐渐出现了僵化的弊端。在这种情况下,完全听命于政府、需要政府提供资金支援和项目的社会工作组织在服务过程中更多的只能从政府获取资源,而在帮助案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只能单打独斗,很难和其他的社会组织相互合作。
以上几点是我国社会工作在社会管理背景下存在的几点问题,体现了社会管理背景下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弊端。在我国由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转变的现实背景下,相信以上问题也将得到解决。
关键词:社会管理;社会工作;问题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8-0121-01
一、服务对象和服务领域过窄
虽然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进程逐步加快,专业体系日趋成熟,但仍存在服务对象和服务区域的有限性的缺陷。在以政府购买服务为发展主导的中国社会工作,其发展重点多集中在政府关注点集中的领域。从政府购买服务涉及领域来看,既涵盖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区建设、精神卫生、教育辅导、残障康复等传统领域,也涵盖矫治帮教、人口计生、应急处置、群众文化等新兴领域,虽然领域广泛,但是仍集中在如社会救助、社区建设、群众文化等领域,各个项目并未均衡投资。另一方面,社会工作作为西方舶来品的局限性。虽然传统的三大工作方法已经日趋完善,但是对于社工事业发达地区的新兴工作方法和工作理念不能及时吸收并加以运用,仍严重滞后于欧美等国的社工事业发展。因此,当前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存在服务对象和服务领域过窄的缺陷,而这也正是由于社会管理的治理理念下,政府单一化、层级化、指令性管理所导致的。
二、过度依赖政府购买
我国社会工作发展尚未成熟,社会认可度较低,物质基础缺乏的背景下,政府购买服务应运而生并成为目前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这也正体现了社会管理模式下政府可以集中力量提高效率的优越性。其次,依靠政府的公信力和社会影响力可以弥补当前我国对社工事业认可度低的状况,起到一定的宣传和渗透作用。社会工作作为服务社会、促进公平的一项助人性质的活动,本应在社会治理领域成为多元化治理主体中的重要一环,但是由于自身力量的弱小、发展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而导致其过分依赖政府的扶助,丧失了本应具有的独立性。这也正是因为长期的社会管理模式下,政府单纯的将目光放在自身,而忽视了其他多元化的手段,使得社会工作难以脱离政府、回归社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其回应的群体为服务对象,所有项目的执行都应以服务对象作为出发点,以服务对象的满意度作为目的。但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中,服务中心的回应群体除了服务对象外,还包括出资的政府,有时还会为了持续发展并继续获取政府购买而将回应对象的天平倾向政府部门。
三、服务与社会需求脱节现象严重
社会管理强调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直接命令式干预,尽管这种方法可以很有效地集中力量解决实际问题,但是对实际问题缺乏具体评估,这种管理模式更是一种计划性模式,而忽视了市场需求。正是在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的社会工作服务过程也恰恰缺乏了对于不同个人与社会群体需求特殊性的探讨与评估。由于我国目前的社会工作服务仍处于政府购买服务阶段,这就导致了很大程度上服务对象的需求是由政府来确定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政府更多的是将原来属于政府提供的基本社会服务下放给了众多的社会团体来提供,而政府只提供政策和资金上的保障。这虽然进一步扩大了服务的范围和服务效果,但是这些服务只是出于一种初级的、单一的、普遍的服务,而对于存在更为普遍的特殊性需求难以解决。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公共服务的需求呈现出了多样性的特点,即“公共服务需求的个性化内容与表现形式多样化”。[6]而在公共服务需求增加的同时,还表现出了多样性的特点,这二者往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成正比增长的。社会工作在当今中国的主要功能就是解决社会问题,而社会问题的产生正是由于某些个体和群体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所以各类社会工作组织对于不同群体的特殊需求必须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估才可能提供满意地服务,实现最终的目标。
四、对社会工作本土化的研究与实践仍然不够
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基本思路是加快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制度化进程,积极推动由单一政府主体向多元主体过渡,由政府包办向政府购买机制转型,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制度体系、工作程序、服务经验和实务方法,但在社会管理主导的背景下这一过程进度缓慢。首先在社会管理理念主导的背景下,整个社会遵从的都是惟上是从的态度,严格执行上级指令,这样就会很大程度上扼杀了下级在工作中的创新能力和积极性。同样,折射到我国目前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也呈现出这样的发展态势,更多强调的就是老师授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的教育模式,课堂按照老师的教学计划进行教学,而且教育内容就是对于前人的理论再传授;长此以往,学生在专业知识的思考方面越来越缺乏创新性与主动性,只能单方面的接受书本理论,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学习社会工作这门西方舶来专业还何谈本土化呢?其次,社会管理提倡的是一种刚性的、自上而下的指控,对于各种命令的执行缺乏具体实践指导,这就形成了我们所谓的“拍脑门想主意”的决策过程。由于社会工作在目前中国的开展程度有限,很多地方的社会工作实践经常暴露出来“不知道去哪儿实践、不知道实践什么”的问题,缺乏专业的实践进一步加大了社会工作本土化理论研究的进程。
五、服务主体单一化和可利用资源的缺乏
受到传统的社会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的影响,在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的过程中,政府并未将一系列的社会组织看作合作伙伴,而看作是政府责任与功能的延伸甚至是政府相关部门的附庸,而且受到传统官本位理念的影响,使得政府很难以一种开放平等的态度对待各类社会组织,这就导致了社会工作机构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其自主性。目前我国社会工作服务的资金及资源主要来自于政府资助,这就是的社会工作可获得的外部资金支持非常有限;资金的严重不足不仅严重影响了社会工作的服务效果和服务的领域、范围,而且导致机构的工作条件简陋、服务技术和水平不高,进而影响到公共服务质量。此外,由于政府主导的社会管理模式下,社会工作组织很大程度上是在履行指令性任务,再加之资金来源的单一化和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这就降低了社会工作机构的责任感。再次,由于在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中,为集中力量办大事,政府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直接下达命令由下级执行,这种自上而下、层级分明、横向部门缺乏联系的科层制体系尽管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发挥出了巨大作用、提高了办事效率,但是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社会关系,这种体制逐渐出现了僵化的弊端。在这种情况下,完全听命于政府、需要政府提供资金支援和项目的社会工作组织在服务过程中更多的只能从政府获取资源,而在帮助案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只能单打独斗,很难和其他的社会组织相互合作。
以上几点是我国社会工作在社会管理背景下存在的几点问题,体现了社会管理背景下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弊端。在我国由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转变的现实背景下,相信以上问题也将得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