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多问题”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ztn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作者在分析学生“少问题”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建议。
  关键词: 中学生物课堂 “少问题” “多问题”
  
  在中学生物课堂上,学生极少能提出问题,只是成为听课机器。即使在课外,学生也没有多少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如何解决呢?
  
  1.为什么学生“少问题”
  
  1.1 无疑可问。
  在我们传统的教育思想里,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相当一部分教师仅是依照课本讲解无可争议、毋庸置疑的知识;亦存在部分教师仍奉行“满堂灌”的教法,使学生在45分钟内均处于被动的认知状态,缺乏主观能动性。在课外学生的作业作业太多,没有自己的“闲暇”时间想问题,学生也就没有什么问题可以问。
  1.2 不敢问。
  有些学生存在胆怯或自卑心理,碰到问题不敢问,怕丢面子,认为向教师或同学问问题,会给别人留下不好印象。
  1.3 不知怎样问。
  部分学生由于基础差或缺乏相应思维能力而“无从下口”,不知怎样问。
  1.4 不想问。
  部分学生,特别是成绩优异的学生的问题较为新异、尖锐,若是经常得不到教师的明确答案,甚至是鼓励,他们就会挫伤提问的积极性。
  
  2.如何使学生“多问题”
  
  2.1 提供“有问题”的环境。
  2.1.1 留给学生多一些思维的时间和空间。
  首先,教师应摒弃“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每节课至少留5分钟-10分钟时间给学生总结和发言;其次,教师布置作业要“精”,让学生在课余有充足的思维时间,避免为了追求考试成绩而大搞“题海战术”,限制学生的多向思维;最后,教师应布置具有开放性和设计性的作业,从而拓宽学生的思维。
  2.1.2 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在课堂上教师要做到“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采取平等、开放、诚实的态度,创设出自由、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励学生勇于思考,大胆设想,不怕出错,正确引导和热情鼓励那些平时爱“耍小聪明”,能使出“雕虫小技”和“敢于吃螃蟹”的学生,促使他们勇于提出问题。在课外应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创造融洽、亲切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教师面前无紧张感,能像对朋友倾吐心事一样问问题。我曾试验让每位学生就考试内容自己出一份试题,然后抽签决定使用哪一份,发现学生的兴致非常高。因为每个学生都有可能成为这次测验的出题者,这是件让他们自豪的事情。而且通过出题,学生弥补了平时的漏洞。更令我惊奇的是学生提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了。
  2.2 加强双基教学,让学生具有质疑的基础。
  学生只有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才能提出有见地的问题。在双基教学中教师不能只重结论,更要重知识的产生过程和学生的思维过程。教师多启发学生展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或探索过程,不仅能使学生获得知识,而且能使学生获得思想方法和探索问题的能力。因此,我在生物教学中充分利用模型、实物、挂图、标本、投影、录像、计算机演示、实验探究、室外探索、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等直观手段,抓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使他们通过不断感受问题,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产生问题意识。如在“水分代谢”教学中,我先用多媒体演示渗透原理装置的宏观和微观现象,并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漏斗中液面上升?”师生经过讨论归纳出渗透装置应具备的两个条件:半透膜,以及半透膜两测溶液具有浓度差。然后我演示成熟细胞图,学生的质疑产生了:“一个成熟细胞是不是一个渗透装置呢?”“哪部分结构代表半透膜呢?”“两侧溶液又指哪些溶液?”“细胞真的能吸水或失水吗?”我最后演示质壁分离和复原的现象,并与学生共同总结,得出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在练习题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应训练学生提出问题的习惯。如:下列不属于免疫过程的是( )。
  A.花粉引起体内毛细血管扩张
  B.移植的器官被患者排斥
  C.骨髓瘤细胞与B淋巴细胞融合
  D.病原微生物被体内吞噬细胞吞噬
  本题着重考查免疫学的相关知识。题中A、B、D选项均涉及免疫过程,其中A、B主要涉及特异性免疫过程,而D主要涉及非特异性免疫过程。我讲解时引导学生对A答案提出问题:花粉如何使机体过敏的?使学生对过敏反应有更深刻的印象;对B答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移植器官为什么会引起排斥反应?对C答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细胞融合发生在哪里?免疫的物质基础是什么?对D答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吞噬细胞可以在什么免疫中发挥作用?各属于什么免疫?通过类似的这种日常训练,学生会逐渐养成在做题的同时提出问题的习惯。
  2.3 培养学生的“问题”能力。
  问题来源于对事、物、已有知识的观察和思维,学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观察思维品质,才能不断发现问题。观察得越仔细,提出的问题就会越多。如在学习遗传的基本规律前,我先让学生观察自己家庭成员的一些性状,调查自己所了解的或一知半解的有关遗传方面的现象。学生经过仔细的观察、认真的调查,问题不断出现:“为什么我父母都是双眼皮,而我却是单眼皮?”“干耳垢和湿耳垢也可以遗传吗?”“为什么不能近亲结婚?”“我村的那对近亲夫妇,他们的两个小孩很健康,而且学习成绩特别好,为什么呢?”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联想、思考,促使学生深入提出问题,使问题层出不穷。如在学习了减数分裂、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等知识后,我引导学生分析:“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那么,染色体上的基因,又有什么样的情况呢?”并思考联想:“这与我们即将要学习的基因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到底有没有关系呢?”学生经过思考联想,提出了很多似懂非懂的问题,从而学习的劲头也就更足了。
  2.4 教师应加强自身的修养。
  在当今信息发达的时代,学生能够通过各种媒体了解多种多样的新知识,而对于其中的许多疑问,教师应当是他们的解答人和引导者。这就要求教师除了要有扎实的学科基本理论知识外,还要博览群书,经常接触各种媒体,了解广泛的人文、社会新闻信息,包括政治时事、体育新闻、娱乐新闻,等等。教师只有和学生有了共同语言,才有可能更好地教育和引导他们。
  实践证明,学生经常提出问题,能够显著提高教学效果。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今天,在社会需要大量创新型人才的今天,处于基础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是否感受到了学生“少问题”带来的后果?以上仅是我个人的点滴体会,期望能抛砖引玉,撑起素质教育的一片晴空。
  
  参考文献:
  [1]傅道春.新课程中课堂行为的变化.
  [2]韩清林.课程与教学论.
  [3]卢文祥.初中生物教学评价.
其他文献
摘要: 本文从更新教与学理念,树立学生自主学习的地位;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动参与者;循序渐进,让每位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营造氛围,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四个方面就在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展开了论述。  关键词: 地理教学 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
历史教学要发展进步,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创新将是永恒的主题。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历史教育教学的方向。那么,历史教学应如何创新呢?下面笔者根据在农村中学几年的历史教学心得体会谈一谈自己的看  法。    一、激发创新热情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已逐渐被人们所接受,中学生们都渴望从古板的严肃的历史课中解放出来。如果中学历史教师们不能做到寓情于教,教中有理,活跃课堂气氛,保证
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进行教育教学已经成为评价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学中,恰当地利用电教媒体能够使学生在交互状态下进行学习,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学习效率。不过笔者发现,有些教师把多媒体当成是提高教学效果的灵丹妙药,而过多地追求和利用多媒体,反而有一些负面效应。因此,如何有效地实现和优化物理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资源的合理调控,
学习兴趣是指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的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的倾向。在实践中,兴趣对人的活动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一旦对学习发生兴趣,学生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浓厚的兴趣是人们刻苦钻研、勇于攻关的强大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是要把教学大纲对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要求转变为学生求知的欲望。学生只有对物理感兴趣,才想学、爱学,才能学好,从而用好物理。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
摘要: 本文作者例谈了同分异构体解题中的六种思维技巧 。  关键词: 同分异构体 解题 思维方法    同分异构现象广泛存在于有机物中,同分异构体的知识也贯穿于中学有机化学的始终。因此,分析、判断同分异构体也就成为有机化学的一大特点。作为高考命题的热点之一,这类试题是考查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结构式书写能力的重要手段。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应在具体的题型训练中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断总结、不断完善思维方法。
摘要: 本文作者以培养工科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基础,通过引入设计性实验、增加课堂教学中的感性成分、实时适度联系热点问题等教学方法,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而且强化了学生将所学化学知识服务于社会的责任感,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工科化学课堂教学 创新思维 教学实践    1.前言    不少工科学生在学习化学时非常看重做习题和背分子式、定义、定理等,而对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它的多数成果都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中学物理实验是学生学习、研究物理的基础。长期以来在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着两种错误的倾向:一是重理论轻动手。由于高考中实验内容采用笔试,再加上有些学校实验设备不足,部分教师尽量减少学生实验量;有的教师预先替学生安装好装置,测出某些物理量;有的教师用教师演示实验代替学生动手实验,甚至采取“纸上谈兵”的方法用“教师讲实验”代替“学生动手做实验”
环境是建设稳定的人类社会的一块基石。环境保护教育,应以学校教育为本。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增强他们对地球、对自然、对人类、对祖国的责任感和自信心,是历史和社会赋予学校和学校教育工作者的义务和责任,也是化学教育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    一、化学教育中环境教育的目标    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到的课程改革的目标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
按照现行教学安排,化学学科是从九年级开始设置的。学生经过一年时间的学习以后,通过中考进入高中继续学习。因此初中化学教学的目标是:  1.帮助学生应对中考;  2.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3.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现行考试制度下,不少地方的初中教师迫于升学压力,过于重视第一个目标,而忽视了第二个目标,不知不觉地打击了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另外局限于自身经
教学策略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完成特定的目标,依据教学的主客观条件,特别是学生的实际,对所选用的教学顺序、教学活动程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等的总体考虑。它包括教学活动中方法的选择、材料的组织和对师生行为的规范等。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的概念原理涉及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快慢及限度等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学情分析,在(化学2)中学生已能定性认识化学反应有快慢,以及对于同一反应,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