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绘画训练都是素描教学为开端,以石膏几何体为切入点,进而静物写生,然后进行石膏头像写生、真人头像写生。这种按部就班循规蹈矩的严格训练程序,对于初学者来说,枯燥乏味,成了很沉重的负担,导致有的学生提不起学习的兴致,甚至出现半途而废的现象。
绘画技能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提高的,要求画者有一定的耐力和信心。并且要求学者有相当的理解能力,能开动脑子、会想办法的人才能感悟绘画的道理。目前有好多学生“改行”投入到绘画中,更需要我们使用恰当的方法。
提高学习兴趣,树立学习信心 ,采用“阶段法”
素描训练要求学习者再现所观察到的物体,进行三维空间的训练;这对初学者来说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而从二维空间的表现入手,学生的热情会很高;要求用长直线将几何体的各突出点连接,即在整体观察下外轮廓所体现的形,这样的训练容易使学生形成整体观察能力。这阶段的难点主要体现在线条的长短、倾斜度上,要严格要求,这样的训练才有效。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容易学”的心理产生后,学习兴趣加浓;并且整体的观察方法无形中“植入”到他们的感官里。这是第一阶段,收效很高。
第二阶段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用点或线条(可短、可长)将不同的几何体的高度及宽度给以肯定,在此基础上将几何体与几何体之间前后位置的确定,逐步转入到三维空间的表达上,不要考虑透视,就凭眼睛的观察直观的表达,在一段时间里让学生自己思考空间的问题,画的好的给以肯定,提高学生学习自信心。
第三阶段主要训练学生观察斜线的能力,特别是对几何形底边的线条倾斜度的观察、倾斜线的长短、以及角度的观察。这三种观察是相当重要的,它们直接影响几何体的透视问题。在观察练习时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做到先观察、体验、领悟。画画要以观察为先,理论辅导对观察能起到辅助、考证作用,也就是先感性后理性。
底线的缓急可以借助虚拟性水平线和垂直线。倾斜急的线条可以跟虚拟垂直线相比较,倾斜缓的线条可以跟虚拟水平线相比较,经常进行比较观察,抓形的准确度就会提高。假如虚拟水平线和垂直线不会看的出,可借助铅笔等绘画工具进行“测量”,“测量”时视线一定要跟工具成直角关系。经过以上方法画形的准确度加强了,尤其是对几何体的底边的线条的倾斜度把握能力,因而几何体与透视也就准确了。使画面空间更深远。
经过三个阶段的训练,学生抓形的能力提高了不少。从二维空间到三维空间的过度练习有了好多长进。特别是第三阶段学生从观察和方法上相对来讲提高不少。
大胆作画,采用“跳远法”和“倒置法”
石膏几何体训练不能太长久,一成不变会使学生产生“不新鲜感”,同时会造成厌烦心理,不妨撇开传统的训练方法,直接“跳”到石膏头像的复杂的写生训练中。如进行静物写生,有些学生会出现反常心理现象,有可能会将前三阶段得到的“经验”“收藏”起来。利用石膏头像写生与石膏几何体的同样质感,有的学生反而会大胆地去画。另外学生隐隐约约感到有一定的成就感,这样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主动性。
石膏头像的训练还是采用“二维空间法”为切入训练的方法,从外轮廓线一直到比例、结构的确立,这阶段可以和石膏几何体的训练方法结合起来运用,追求形的准确性。石膏头像的难道越来越大,有些学生画不下去了,真正认识到难度,可以看到自己的不足。这时回过头重新进行几何体的训练,可谓驾轻就熟,进步是快速的,同时画头像的弱点会很快暴露并在几何体写生中加以完善。因此让学生真正懂得几何体训练的重要性,这就是“倒置法”,
绘画水平主要在于一个人的理解,对问题认识的提高,认识高了手自然也就跟上了,我们教育人的人就要首先去解决和提高被教育的认识。
利用感觉的“捕捉法”整体地深入
通常对物体的表面初次观察叫第一感觉。是作者为表达物体时的第一次判断。第一感觉对于作品的成功与否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故“捕捉法”很重要。要鼓励学生在深入阶段记住第一感觉。感觉有可能出现对某些局部的“遗忘”,在深入中要进行分析并纠正,逐渐完善,达到在后画面效果是第一感觉的最现。第一感觉并非单纯的第一眼看到后留下来的印象,而是要经过深化并为之整体地“设计”,这种“设计”要用“捕捉法”。感觉的“捕捉”有两方面:第一,心理因素的重要意义。对所描绘的对象有强烈的表达欲望,抱着“新鲜”的眼光去观察,使自己在绘画时做到心无杂念。“扬州八怪”代表画家郑板桥画竹时观察在前,做到“胸有成竹”,所以他的画给人的感受就很深刻,一气呵成的新篁旧竹,千姿百态,写出“胸中之逸气”。因此画前对所描绘对象的感受是相当重要的。第二,通过观察在脑子里生成整体的感受效果,明确这张画画到什么地步方好收笔。
以上是笔者在长期的教学中的尝试,教学效果很好。在这里和大家共同探讨、研究。
(作者单位:浙江临海大田中学)
绘画技能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提高的,要求画者有一定的耐力和信心。并且要求学者有相当的理解能力,能开动脑子、会想办法的人才能感悟绘画的道理。目前有好多学生“改行”投入到绘画中,更需要我们使用恰当的方法。
提高学习兴趣,树立学习信心 ,采用“阶段法”
素描训练要求学习者再现所观察到的物体,进行三维空间的训练;这对初学者来说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而从二维空间的表现入手,学生的热情会很高;要求用长直线将几何体的各突出点连接,即在整体观察下外轮廓所体现的形,这样的训练容易使学生形成整体观察能力。这阶段的难点主要体现在线条的长短、倾斜度上,要严格要求,这样的训练才有效。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容易学”的心理产生后,学习兴趣加浓;并且整体的观察方法无形中“植入”到他们的感官里。这是第一阶段,收效很高。
第二阶段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用点或线条(可短、可长)将不同的几何体的高度及宽度给以肯定,在此基础上将几何体与几何体之间前后位置的确定,逐步转入到三维空间的表达上,不要考虑透视,就凭眼睛的观察直观的表达,在一段时间里让学生自己思考空间的问题,画的好的给以肯定,提高学生学习自信心。
第三阶段主要训练学生观察斜线的能力,特别是对几何形底边的线条倾斜度的观察、倾斜线的长短、以及角度的观察。这三种观察是相当重要的,它们直接影响几何体的透视问题。在观察练习时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做到先观察、体验、领悟。画画要以观察为先,理论辅导对观察能起到辅助、考证作用,也就是先感性后理性。
底线的缓急可以借助虚拟性水平线和垂直线。倾斜急的线条可以跟虚拟垂直线相比较,倾斜缓的线条可以跟虚拟水平线相比较,经常进行比较观察,抓形的准确度就会提高。假如虚拟水平线和垂直线不会看的出,可借助铅笔等绘画工具进行“测量”,“测量”时视线一定要跟工具成直角关系。经过以上方法画形的准确度加强了,尤其是对几何体的底边的线条的倾斜度把握能力,因而几何体与透视也就准确了。使画面空间更深远。
经过三个阶段的训练,学生抓形的能力提高了不少。从二维空间到三维空间的过度练习有了好多长进。特别是第三阶段学生从观察和方法上相对来讲提高不少。
大胆作画,采用“跳远法”和“倒置法”
石膏几何体训练不能太长久,一成不变会使学生产生“不新鲜感”,同时会造成厌烦心理,不妨撇开传统的训练方法,直接“跳”到石膏头像的复杂的写生训练中。如进行静物写生,有些学生会出现反常心理现象,有可能会将前三阶段得到的“经验”“收藏”起来。利用石膏头像写生与石膏几何体的同样质感,有的学生反而会大胆地去画。另外学生隐隐约约感到有一定的成就感,这样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主动性。
石膏头像的训练还是采用“二维空间法”为切入训练的方法,从外轮廓线一直到比例、结构的确立,这阶段可以和石膏几何体的训练方法结合起来运用,追求形的准确性。石膏头像的难道越来越大,有些学生画不下去了,真正认识到难度,可以看到自己的不足。这时回过头重新进行几何体的训练,可谓驾轻就熟,进步是快速的,同时画头像的弱点会很快暴露并在几何体写生中加以完善。因此让学生真正懂得几何体训练的重要性,这就是“倒置法”,
绘画水平主要在于一个人的理解,对问题认识的提高,认识高了手自然也就跟上了,我们教育人的人就要首先去解决和提高被教育的认识。
利用感觉的“捕捉法”整体地深入
通常对物体的表面初次观察叫第一感觉。是作者为表达物体时的第一次判断。第一感觉对于作品的成功与否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故“捕捉法”很重要。要鼓励学生在深入阶段记住第一感觉。感觉有可能出现对某些局部的“遗忘”,在深入中要进行分析并纠正,逐渐完善,达到在后画面效果是第一感觉的最现。第一感觉并非单纯的第一眼看到后留下来的印象,而是要经过深化并为之整体地“设计”,这种“设计”要用“捕捉法”。感觉的“捕捉”有两方面:第一,心理因素的重要意义。对所描绘的对象有强烈的表达欲望,抱着“新鲜”的眼光去观察,使自己在绘画时做到心无杂念。“扬州八怪”代表画家郑板桥画竹时观察在前,做到“胸有成竹”,所以他的画给人的感受就很深刻,一气呵成的新篁旧竹,千姿百态,写出“胸中之逸气”。因此画前对所描绘对象的感受是相当重要的。第二,通过观察在脑子里生成整体的感受效果,明确这张画画到什么地步方好收笔。
以上是笔者在长期的教学中的尝试,教学效果很好。在这里和大家共同探讨、研究。
(作者单位:浙江临海大田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