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梁显微切除术对泪膜及眼表上皮细胞影响的初步研究

来源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napple13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初步探讨复合式小梁显微切除术对泪膜及眼表上皮细胞的近期影响.方法 收集2006年3月到2007年5月施行小梁显微切除术联合巩膜瓣可调整缝线、结膜巩膜瓣下选择性放置丝裂霉素C(MMC)的26例(36眼)青光眼患者,分别在术前和术后1个月作常规眼科检查和眼表检查,包括泪液分泌试验(SIt)、泪膜破裂时间(BUT)、角膜荧光素染色(FL)、眼表上皮虎红染色(RB),及球结膜上皮印迹细胞学检查,记录结膜上皮细胞的Nelson分级及杯状细胞密度,并与正常组进行比较.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青光眼患者术前及术后1个月BUT均明显缩短,FL和RB值增加,结膜上皮Nelson等级增高,杯状细胞密度降低;SIt值与正常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青光眼患者术后1个月的SIt、BUT、FL、RB值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膜上皮Nelson分级明显高于术前,杯状细胞密度较术前明显降低.术中使用0.25 mg/ml MMC组与未使用MMC组(对照组)相比,术前、术后SIt、BUT、Nelson分级、杯状细胞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对照组FL和RB评分显著高于MMC组.结论 复合式小梁显微切除术对泪膜的稳定性及眼表上皮细胞存在一定影响,术后1个月表现为泪膜不稳定,伴有角结膜上皮细胞的染色,结膜上皮的鳞状化生和杯状细胞数量的减少.这种改变暂未发现与术中使用低浓度的MMC有关。

其他文献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期刊
《开学第一课》上,徐子航与“特奥”钢琴速奏的“人机速度比拼”,在使我们又一次见识机器人压倒人类的操作能力的同时,带给我们更多的启发与思考。或许在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今天乃至未来,留给我们人类的既有挑战也有机遇。  从阿尔法狗完败围棋高手李世石,到如今阿尔法系列新阶产品通过自我博弈,自我学习成长为不可战胜的“棋圣”,将人类曾奉为圭臬的定式、经验批驳得鲜血淋漓;从斯皮尔伯格十几年前对“AI”模糊的想象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