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有味是清欢

来源 :教师·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klyzh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元丰三年二月,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来到黄州;元丰六年,苏东坡写下了《记承天寺夜游》。这篇84字游记历来被奉为中国散文中的神品。“神”在哪?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解读。在笔者看来,本文用极为简练的文字抒写了作者回旋激荡、曲折多致的内心。
  文章层次清晰,结构明了。开篇叙事,共 47字,记叙的六要素清楚明白——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地点:承天寺;人物:“我”与张怀民; 事件:夜游承天寺;起因:月色入户,欣然起行;经过:寻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中间写景,共18字,一句话,连用两个比喻:“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不着一“月”字,却让读者看到了一幅竹柏摇曳多姿、澄澈空灵的景色。最后一层19字,是作者在澄澈透明、幽静肃穆的环境中生发的感想。
  一篇文章如果仅仅是简洁明快,有时就免不了寡淡无味,甚至味同嚼蜡。苏东坡可不这么简单,84个字被他摆布得如同山间小溪,曲折多致;又似那浩渺洞庭,烟波生色。《记承天寺夜游》让读者在简洁明快的背后读出了作者丰富多变的内心世界。
  明月是自然界中美的代表,月之美、雅、洁、明往往能激起文人的无限想象,自古以来明月也理所当然成为文人笔下歌咏的对象。“月与高人本有期,挂檐低户映蛾眉”,苏轼认为文人雅士与月亮有期约,因为他们都是爱月的。而苏轼对月的感情可不是一般的喜欢,他对月亮近乎迷恋,在《前赤壁赋》《后赤壁赋》《水调歌头》等作品中对月都有精彩的描绘,“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月有阴晴圆缺”“千里共婵娟”等名句可谓妇孺皆知。
  在《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当他看到“月色入户”时便“欣然起行”,“欣然”二字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内心难以抑制的兴奋;而“念无与为乐者”的“念”又将作者心中的失落透露出来了。是啊,有明月高悬空中,有美妙的月色,却无人来分享,那是多么让人遗憾的事!突然,一个名字跳出来:张怀民,一个有着共同遭遇的朋友,作者的内心顿时变得亮堂了,“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遂”让读者与作者一起燃起了希望。接下来,事情就变得顺畅了,“怀民亦未寝”,怀民未寝在意料之中,“亦”字让我们触摸到了作者难以言表的惊喜:不愧是好朋友,果然两人心有灵犀,怀民未寝,也许他在等待自己的邀约呢。于是两人心满意足地来到庭院漫步。
  庭院景色如何?苏轼这位写月高手没有直接给读者描绘月色的美丽,而是运用两个比喻——“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展现了一幅澄澈空灵的画面。亦真亦幻的境界让作者产生了错觉,感觉此刻仿佛置身于江河之中,身旁满是藻荇的世界,摇曳的藻荇让作者有了去抓取的冲动,结果是什么也没有,这时苏轼才如梦初醒:哦,原来不是在水中,所谓的藻荇不过是竹柏的影子而已——“盖竹柏影也”,“盖”字巧妙地描摹了作者痴迷陶醉于月色之中的情状,作者对月的热爱迷恋之情也表现得淋漓尽致。至此,作者内心的愉悦之情达到高潮。
  夜游至此结束,但静谧的夜色很容易勾起人们的遐想、沉思。于是苏轼很禅意地写下“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真是耐人寻味的结尾。“闲”字意蕴丰富。在语教版教师用书中是这样分析的:“此中有自嘲、自矜,也有自解、自慰,多种情感融于其中”“自谓‘闲人’反映了他胸怀愤懑又自嘲、自解的心态”。各类参考资料都认为“闲”中“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自我排遣的达观、被贬的悲凉” 。
  这些看法我不敢苟同。探究苏轼的内心,首先必须立足文本。从叙事写景透露的信息来看,作者的心情虽有小小的失落,但欣喜、愉悦乃至陶醉充盈心中。我们可以探求苏轼被贬黄州的心路历程。被贬的前两年(元丰三年至元丰四年),牢狱之灾带来的身体伤痛和心灵的伤害让苏轼思想消沉,顿觉人生如梦,理想破灭。元丰四年至元丰五年,苏轼开始对人生和社会有深刻的认识和反思,他积极求索,懂得随遇而安。元丰五年至元丰七年,苏轼已表现出随缘旷放的乐观精神和心意闲适的生活态度,这正是苏轼写作《记承天寺夜游》的时间。
  因此我认为“闲”字就是体现了作者的闲淡、欣喜、庆幸,可能有一点遗憾,因为没有更多的人能欣赏到如此美妙的夜景。这点我们可以从元丰七年苏轼再迁移汝州时写的《浣溪沙》得到佐证:“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好一个“人间有味是清欢”, 何谓“清欢”?远离官场,忘却名利,走进山林,游山玩水,感受农家素朴的清茶淡饭生活,这就是“清欢”。苏轼喜欢这种清欢,享受这种清欢,他不会在美丽的月色中突然想到什么贬谪的悲凉,想到什么失去,更不会“胸怀愤懑”。
  纵观全文,84字的文章没有悲伤,没有抱怨,没有一蹶不振,我们领略到的是作者内心的兴奋、遗憾、惊喜、满足、从容、陶醉、闲适、庆幸。我们应该感谢苏轼,感谢他带给我们如此丰富的体验。
  参考文献:
  [1]许兆真.随物赋形 信笔抒意——苏轼《记承天寺夜游》赏析[J].中学语文园地(初中版),2000,(10).
  [2]语文出版社教材研究中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教师用书[M].北京:语文出版社,2010.
  (作者单位:湖南省绥宁县实验中学)
其他文献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历史是“永恒的建设性的道德遗产”。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  “历史叙述法应当始终用丰富的、鲜明生动的事实来提示政治思想和道德思想。”诚然,历史教科书中蕴涵着极为丰富的思想教育因素,或显或隐,但它终究不像政治课、伦理道德教育课那样,直接系统地展示哲学观点、政治理论、伦理道德观念、人生观和世界观等问题,而是把这些因素渗透到具体的历史叙述中。这就给历史教学德育功能的
本堂课是以教学内容“春天”为主题的话题作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本人将思想导图灵活引入,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一、诵读猜主题,激趣导入  导入部分以猜主题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本期所学古诗《游园不值》以及春景图打开学生思维,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运用思维导图的重要方式——联想与想象,为后面的教学埋下伏笔。  二、多角度、多层次感悟春天—看、听、说、画、写结合  “《游园不值》写
摘 要:本文以浙教版教材为例,展开对初中数学有关阅读材料的教学应用的探讨。教师只有充分地了解到教材的真实内涵和深入地理解教材中的阅读材料的意义,通过对这一部分内容的深入应用,才能真正地体现出阅读材料在数学教材中的教学价值。  关键词:初中数学;阅读材料;应用  阅读材料是当前数学教材中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在数学中体现和塑造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资源,围绕着教材的大纲和学科教育的重点内容,深化教材的要点
摘 要:2005年,本人尝试了光的干涉和衍射实验的改进,但未取得实质性进展,直到2013年的一次偶然旁听机会,又勾起了本人对这个实验改进的想法。制作一个暗箱,再借助信息技术手段,白天课堂演示效果良好,后来经进一步改进,成功地做出光的圆孔衍射。该教具获得市级一等奖,这极大地鼓舞了课题组成员的研究热情,先后申报了省、市、县级课题各一项,市级、县级课题获得立项。这次旁听,成为笔者和课题组成员专业发展的指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过程中,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相对滞后于教学改革的问题已日益凸显。近年来,福建省宁德市第一中学(以下简称“我校”)在总结德育管理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以进一步落实“三个密切” 作为新时期德育管理工作改革的突破口,即密切学校领导与一线教师关系、密切师生关系、密切学校与家长关系;我们以高三年级作为改革的试点,把德育管理工作全方位前移,深入基层,拓展访谈,取得了实效。  关键词:访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这是一个能发挥语文的学科特点,进行环境教育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现行语文教材中的相关的课文,从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巧妙渗透环境意识和组织语文实践活动,提高研究并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两方面具体地介绍了笔者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做法。  关键词:情感教育;渗透;环境教育  在“环境保护”已成为人类谋求生存和发展的重大课题之一的今天,语文学科的“文以载道”“文道合一”的特征
一、执着探索历练成行业精英  从1996年师范院校毕业走上教育教学工作岗位至今,沈建波在小学教育教学这条道路上已坚定不移地行走了18个年头,用爱教学,用心育人,潜心教改,执着探索让她从一个初出茅庐、毫无经验的教学新手逐渐成长为教育教学行业中的精英。  “沈老师是我见过的最优秀的语文教师!”这是她的学生刘X对她的评价。的确,在工作中,沈建波老师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是一名让同事折服、学生钦佩的教学能
摘 要:当前社会是互联网的时代,网络信息铺天盖地,分秒更迭。便捷的网络为品德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新“互联网 ”课堂模式,充分链接网络新闻,开发网络影视媒体,借助网络媒介工具,拓展品德教学空间,使互联网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服务于学生。  关键词:“互联网 ”;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随着网络覆盖面的日益扩大、智能手机的全面普及,人们在生活中随时随地都能从网络中获取需要的信息,
近年来,“现代学徒制”成为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中主流的改革路径和价值取向,笔者所在学校的计算机专业作为本校的老牌专业和重点建设专业也参与到这一模式的推进中。实践证明,“现代学徒制”的实施对促进企业平稳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正向作用。然而在现代学徒制实施过程中,一些带有普遍性的困惑和焦点性的问题也不可避免地成为制约现代学徒制进一步发挥作用的瓶颈。  深入实施现代学徒制,以企业层面而论,尚缺乏与校方合作的积极性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学校的信息技术设备越来越多,教育教学的手段越来越丰富;家庭的条件越来越好,智能手机不断普及,电脑也逐步普及。家校的互动不再仅依靠《告家长书》、学生带信或打电话等落后的途径,可以通过校信通、QQ、微信等新媒体,这些都为互动学习平台的建立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一、整合家长、教师、学生三维力量,达成共识,形成合力  1.让家长参与,提高家长对孩子教育的主动性、积极性  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