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铜仁市地处黔湘渝三省市结合部、武陵山区腹地,是西南地区连接中部和东部的桥头堡,素有“黔东门户”之称。2011年10月,铜仁撤地建市,下辖碧江区、万山区、松桃苗族自治县、玉屏侗族自治县、江口县、石阡县、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思南县、德江县、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大龙开发区、贵州铜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面积1.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聚居着土家、汉、苗、侗、仡佬等29个民族427万人口,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70.45%。
铜仁地处云贵高原向湘西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喀斯特地貌发育典型,山间、河谷气候垂直变化明显,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特征。作家贾平凹在《说铜仁》一文中讲到,“铜仁之所以为黔中独美,美在有梵净山的蕴蓄,美在有锦江水的茂润,是精神有所托,现象有空间,山水经典,一城神仙”。铜仁独特的地理地貌、优美纯净的自然风光、淳朴的民族风情,铸就了“梵天净土·桃源铜仁”的品牌形象。其生态文化、佛教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内涵丰富、独具特色,与武陵山脉主峰梵净山和穿境而过的乌江、锦江合称“一山两江四文化”。此外,蘑菇石、金顶、万米睡佛也是铜仁颇负盛名的风光。
铜仁是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市,是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示范区,是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当前,铜仁投资环境日益优化,交通便捷高效,全市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到2015年可实现县县通高速,快速铁路网正在逐步形成。全市紧扣贵州省“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主基调和“工业强省、城镇化带动”主战略,立足“一山两江四文化”的资源禀赋和交通环境的改善,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和文化旅游产业“一业振兴”战略,着力打造黔东工业聚集区、环梵净山“金三角”文化旅游创新区和“乌江经济走廊”,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图片由贵州省铜仁学院社会发展学院院长皮坤乾提供)
(责任编辑:李利)
铜仁地处云贵高原向湘西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喀斯特地貌发育典型,山间、河谷气候垂直变化明显,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特征。作家贾平凹在《说铜仁》一文中讲到,“铜仁之所以为黔中独美,美在有梵净山的蕴蓄,美在有锦江水的茂润,是精神有所托,现象有空间,山水经典,一城神仙”。铜仁独特的地理地貌、优美纯净的自然风光、淳朴的民族风情,铸就了“梵天净土·桃源铜仁”的品牌形象。其生态文化、佛教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内涵丰富、独具特色,与武陵山脉主峰梵净山和穿境而过的乌江、锦江合称“一山两江四文化”。此外,蘑菇石、金顶、万米睡佛也是铜仁颇负盛名的风光。
铜仁是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市,是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示范区,是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当前,铜仁投资环境日益优化,交通便捷高效,全市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到2015年可实现县县通高速,快速铁路网正在逐步形成。全市紧扣贵州省“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主基调和“工业强省、城镇化带动”主战略,立足“一山两江四文化”的资源禀赋和交通环境的改善,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和文化旅游产业“一业振兴”战略,着力打造黔东工业聚集区、环梵净山“金三角”文化旅游创新区和“乌江经济走廊”,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图片由贵州省铜仁学院社会发展学院院长皮坤乾提供)
(责任编辑:李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