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要求写作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基于这一理念,我认为,语文老师要做的,就是把学生引向生活,把生活引入学生作文,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去观察,去发现,去体验,去思考,让学生的思维和生活交锋碰撞,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到“下锅之米”,做“有米之妇”,解决“没的写”“不会写”的问题。“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有了对生活的细心观察,认真积累,生发感悟,到写作时就会随手拈来:“观山,则情满于山;望海,则意溢于海”。
大课间活动时,天阴沉沉的,像得了重感冒,我们规规矩矩地做着操平静如常。突然,阳光刺穿了云层,瞬间給大地撒下了一层碎金。操场上明晃晃的,暖洋洋的,学生的心情也一下子染上了阳光,一片惊呼,个个咧着嘴笑了起来。可刚惊叹了几句,倏地,太阳又隐没了,天色立刻暗淡了下来,学生间又是一阵低呼。太阳就这么时隐时现,孩子们满脸兴奋,仰着头观察,你瞧我,我看你,笑着议论着奇怪的天气。看到这一场景,我心中一阵暗喜,因为这可是上好的作文题材,得好好收集这难得的“米”来下锅。训练一结束,我便迫不及待地来了个小采访,趁热打铁,说说天气的趣,展开想象,试着用用修辞手法。
孩子们争先恐后,侃侃而谈。
有的说,太阳在做游戏,一会儿躲进云里,一会儿又探出脑袋。有的说,太阳像盏年久坏掉的灯,忽明忽暗的。有的说,太阳像一扇巨大的窗,一下打开变亮了,一下合上又暗了。有的说,太阳得了眼病,动不动眨眼睛。
……
接着,又让学生说说不同天色下,景物的趣,人的趣。
孩子们同样绘声绘色地描述着。眉飞色舞的样子,哪有平日里抓耳挠腮挤牙膏的苦涩?
当下,我就布置学生写一篇有关天气的日记。日记完成速度出奇的快,大多数学生的日记充满了童真童趣,流淌着快乐的心情,十分赏心悦目。
这次习作,学生可谓乐在其中。这次习作看起来是机缘巧合:学生被天气的变化所吸引,自然而然产生观察的兴趣,于是全身心投入于这场太阳的游戏中。教师抓住这个契机,然他们追忆描绘画面。在交流中,学习的情感再次得到升华,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于是,跟阳光一样灿烂的文章就这么诞生了。
从本质来看:生活是习作的源泉,我们只有留心观察,捕捉生活的瞬间,慧眼识“米”,细心收“米”,习作才能成为有米之炊,习作的乐趣才会溢满笔端。
叶圣陶说过“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生活与作文是双向互动的关系,现实生活中的客观事物转化为学生的认识,再有学生的认识、情感、观念转化文字的表现形式。通过积累与创作的双重转化,生活融入了作文,作文再现了生活。学生只有在生活的实践中观察、体验并有所感悟,才能使作文的题材库存充裕,才能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感而发。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在丰富的生活中自觉观察,有意积累,主动体验,带领学生走进“心手如一”挥洒自如的自由王国。
1、言传身教,引导学生观察生活
小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可他们往往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丰富多彩,生活在他们眼前发生着细微的变化,而他们是这个变化中的小主人,教师要引导他们多看勤听,有意识有目的地观察,从而获得更多的信息充实习作材料库。首先应当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大自然,融入大自然。那春天的雨丝,夏夜的星空,秋日的碧空,冬天的银雪……无一不能触发学生的灵感,当学生置身于千姿百态的大自然中时,正是教师引导学生培养观察能力并积累素材的好契机。其实引导学生关注家庭、社会生活, 可以广纳信息。社会生活包罗万象,身边平常的一些人或事:生日会、搬家、办喜事等等都是习作的好材料。
有很多观察体会,很多灵感往往是稍纵即逝的,一不留神就会溜走。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写观察日记,写自己的新发现,写生活中的事物,写脑中偶尔并发出来的灵感。教师要注意引导,使那些没有观察意识,对眼前现象熟视无睹的学生,慢慢培养起观察兴趣,逐步形成观察的习惯。一般采取定向观察和随机观察相结合的方法。所谓定向观察,就是预先确定了范围和目标,在老师指导下有计划有目的又要求的进行观察。这种观察,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讲明观察时要注意的问题,比如在写《太阳游戏》一文时,学生不知不觉已经采用了随机观察的方法,发现了一些天气的变化,进行写作时教师有要求学生按照变化的顺序表达,并且告诉学生看到每一部分时想开去,想到了什么就指导学生把观察所获得的材料整合后,写成文章。
2、激活创造,引导学生体验生活
体验是赋予学生抒发真情实感的源泉。学生通过观察,从客观现实中获取了感性材料。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创造机会,可以通过小实验、小制作,可以通过表演、歌唱等方式把孩子在生活中领略到的事物的美好形象表现出来,激活学生的记忆,启迪学生的联想,拓宽学生的思路,还能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使之变得乐写,爱写。同时也充实了作文的内涵,让作文真正成为美的载体。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使学生心灵手巧,兴趣盎然。可以让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去,让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贴近生活,使他们感受到大自然无穷的魅力和投身其间的乐趣,感受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吸取更多的感性材料。
3、与生同行,发掘作文的快乐
(1)引导学生学会倾吐。书读多了,生活积累丰厚了,就会引起倾诉、表达的欲望,于是就开始写作了。学生有许多美丽的幻想,包括荒诞无稽的想象,不要用成人的眼睛来看待,而应鼓励他们写出来,语文课就要解放人,解放人的心灵和才智,让学生的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都尽情的释放出来。只有敢说真话,才能写出好文章。所以在表达过程中,让学生畅所
欲言地展开想象,才有了那么多的奇思妙想。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会友一中情溢心间,不吐不快的感觉。教师就要抓住火候,让学生趁此宣泄自己的感情,表露心声,把这种感受写出来。
(2)教师要和学生一起“下水”。学龄儿童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学生的说话和作文模仿能力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从模仿开始到独立说话和作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心理发展的动态过程。在这个整体设计中,从说到写,仿导结合,循序渐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除根据训练目标提供例文外,还可以对具体的写作方法进行指导。这节作文课,老师也写了下水文,不过是和学生一起进行的,学生对这种方法感到很新鲜,因为是竞赛,所以写得比平时都认真。讲评时,也能中肯地提出老师作文中的缺点。
教师当好了引路人,做好了激活者,成为同行人。那么,也许不会有作文猛于虎,谈文色变;不再面对文题一筹莫展,笔重万钧难落下;不再有陈年旧饭一炒再炒,寡淡无趣又无味;不再有众人一词,千篇一律。有的,将是孩子们手中一支欢快的笔,一份停落心头的愉悦。因此,作文教学只有植根于生活,才能使学生趣味盎然,文思如清泉喷涌。
大课间活动时,天阴沉沉的,像得了重感冒,我们规规矩矩地做着操平静如常。突然,阳光刺穿了云层,瞬间給大地撒下了一层碎金。操场上明晃晃的,暖洋洋的,学生的心情也一下子染上了阳光,一片惊呼,个个咧着嘴笑了起来。可刚惊叹了几句,倏地,太阳又隐没了,天色立刻暗淡了下来,学生间又是一阵低呼。太阳就这么时隐时现,孩子们满脸兴奋,仰着头观察,你瞧我,我看你,笑着议论着奇怪的天气。看到这一场景,我心中一阵暗喜,因为这可是上好的作文题材,得好好收集这难得的“米”来下锅。训练一结束,我便迫不及待地来了个小采访,趁热打铁,说说天气的趣,展开想象,试着用用修辞手法。
孩子们争先恐后,侃侃而谈。
有的说,太阳在做游戏,一会儿躲进云里,一会儿又探出脑袋。有的说,太阳像盏年久坏掉的灯,忽明忽暗的。有的说,太阳像一扇巨大的窗,一下打开变亮了,一下合上又暗了。有的说,太阳得了眼病,动不动眨眼睛。
……
接着,又让学生说说不同天色下,景物的趣,人的趣。
孩子们同样绘声绘色地描述着。眉飞色舞的样子,哪有平日里抓耳挠腮挤牙膏的苦涩?
当下,我就布置学生写一篇有关天气的日记。日记完成速度出奇的快,大多数学生的日记充满了童真童趣,流淌着快乐的心情,十分赏心悦目。
这次习作,学生可谓乐在其中。这次习作看起来是机缘巧合:学生被天气的变化所吸引,自然而然产生观察的兴趣,于是全身心投入于这场太阳的游戏中。教师抓住这个契机,然他们追忆描绘画面。在交流中,学习的情感再次得到升华,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于是,跟阳光一样灿烂的文章就这么诞生了。
从本质来看:生活是习作的源泉,我们只有留心观察,捕捉生活的瞬间,慧眼识“米”,细心收“米”,习作才能成为有米之炊,习作的乐趣才会溢满笔端。
叶圣陶说过“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生活与作文是双向互动的关系,现实生活中的客观事物转化为学生的认识,再有学生的认识、情感、观念转化文字的表现形式。通过积累与创作的双重转化,生活融入了作文,作文再现了生活。学生只有在生活的实践中观察、体验并有所感悟,才能使作文的题材库存充裕,才能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感而发。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在丰富的生活中自觉观察,有意积累,主动体验,带领学生走进“心手如一”挥洒自如的自由王国。
1、言传身教,引导学生观察生活
小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可他们往往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丰富多彩,生活在他们眼前发生着细微的变化,而他们是这个变化中的小主人,教师要引导他们多看勤听,有意识有目的地观察,从而获得更多的信息充实习作材料库。首先应当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大自然,融入大自然。那春天的雨丝,夏夜的星空,秋日的碧空,冬天的银雪……无一不能触发学生的灵感,当学生置身于千姿百态的大自然中时,正是教师引导学生培养观察能力并积累素材的好契机。其实引导学生关注家庭、社会生活, 可以广纳信息。社会生活包罗万象,身边平常的一些人或事:生日会、搬家、办喜事等等都是习作的好材料。
有很多观察体会,很多灵感往往是稍纵即逝的,一不留神就会溜走。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写观察日记,写自己的新发现,写生活中的事物,写脑中偶尔并发出来的灵感。教师要注意引导,使那些没有观察意识,对眼前现象熟视无睹的学生,慢慢培养起观察兴趣,逐步形成观察的习惯。一般采取定向观察和随机观察相结合的方法。所谓定向观察,就是预先确定了范围和目标,在老师指导下有计划有目的又要求的进行观察。这种观察,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讲明观察时要注意的问题,比如在写《太阳游戏》一文时,学生不知不觉已经采用了随机观察的方法,发现了一些天气的变化,进行写作时教师有要求学生按照变化的顺序表达,并且告诉学生看到每一部分时想开去,想到了什么就指导学生把观察所获得的材料整合后,写成文章。
2、激活创造,引导学生体验生活
体验是赋予学生抒发真情实感的源泉。学生通过观察,从客观现实中获取了感性材料。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创造机会,可以通过小实验、小制作,可以通过表演、歌唱等方式把孩子在生活中领略到的事物的美好形象表现出来,激活学生的记忆,启迪学生的联想,拓宽学生的思路,还能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使之变得乐写,爱写。同时也充实了作文的内涵,让作文真正成为美的载体。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使学生心灵手巧,兴趣盎然。可以让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去,让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贴近生活,使他们感受到大自然无穷的魅力和投身其间的乐趣,感受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吸取更多的感性材料。
3、与生同行,发掘作文的快乐
(1)引导学生学会倾吐。书读多了,生活积累丰厚了,就会引起倾诉、表达的欲望,于是就开始写作了。学生有许多美丽的幻想,包括荒诞无稽的想象,不要用成人的眼睛来看待,而应鼓励他们写出来,语文课就要解放人,解放人的心灵和才智,让学生的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都尽情的释放出来。只有敢说真话,才能写出好文章。所以在表达过程中,让学生畅所
欲言地展开想象,才有了那么多的奇思妙想。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会友一中情溢心间,不吐不快的感觉。教师就要抓住火候,让学生趁此宣泄自己的感情,表露心声,把这种感受写出来。
(2)教师要和学生一起“下水”。学龄儿童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学生的说话和作文模仿能力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从模仿开始到独立说话和作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心理发展的动态过程。在这个整体设计中,从说到写,仿导结合,循序渐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除根据训练目标提供例文外,还可以对具体的写作方法进行指导。这节作文课,老师也写了下水文,不过是和学生一起进行的,学生对这种方法感到很新鲜,因为是竞赛,所以写得比平时都认真。讲评时,也能中肯地提出老师作文中的缺点。
教师当好了引路人,做好了激活者,成为同行人。那么,也许不会有作文猛于虎,谈文色变;不再面对文题一筹莫展,笔重万钧难落下;不再有陈年旧饭一炒再炒,寡淡无趣又无味;不再有众人一词,千篇一律。有的,将是孩子们手中一支欢快的笔,一份停落心头的愉悦。因此,作文教学只有植根于生活,才能使学生趣味盎然,文思如清泉喷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