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和新理念的层出不穷,基层教师已经转变了教学策略,现在的课堂生机盎然。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时常感慨:学生的“双基”面宽底薄,尤其是运算和阅读推理分析能力“孱弱”的现状堪忧。
在平时教研活动的时候,所谓“课改创新”派和“务实”派总是“吵”得不可开交。笔者欣喜这种现象,一线教师的反思与争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在与时俱进和求真务实之间寻找平衡,建设符合国情和学情的课堂文化”正在逐渐成为数学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下面就数学课堂的务实与创新问题谈谈自己的想法。
1从教材中挖掘知识的内在发展动因,是数学课堂教学在创新中稳步前进的基石
裴光亚教授在关于人教版教材就“一元二次方程”编排在“代数的基础知识”和“整式加减运算”之后是否会引发“知识脱节”的反思中说:“不同的认识,带来了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态度。在一些人看来,知识是一些结论和既成的经验,是依靠传授的。他把知识灌注给学生,而不问学生在接受过程中内在发展动因是否可能被销蚀;在另一些人看来,知识既是认识结果,同时又是一种过程、态度和方法,可以通过传授获得,也可以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动态生成。”他始终把人的发展,把自主获得知识的能力放在视野之内。
新课改将一些内容做了适当的变化:我们不光要遵循数学本身的逻辑,而且要注重让学生经历对所学内容意义的感悟和满足学生探究问题的内在需求。当然我们的课改还在继续,需要根据不断变化的实情进行更新,这就需要我们一线教师在实践中感悟教材,努力超越教材,真正实现课堂教学在新形势下的稳步前进。
2优化简化数学情境——走出纯粹创新的误区
当然,我们也许又要发问:怎么样在领悟了新教材的基础上很好地实施课堂教学。这是我们每天都在做的事,却也是我们值得不断反思、不断优化的事。眼下最热门的无非情境式教学,而事实上很多老师在课堂上创设的情境只会抚乱学生的眼球,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如何恰到好处地把握好这一关是令很多老师头痛的问题。
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有很多是有深刻的生产生活或相关学科背景的,但更多的是数学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我们所谓的创设情境并非是对知识产生和发展历程的复制,而是应该把数学的学术形态转化为教育形态的价值取向。
(1)讲到幂的运算时引入:一粒芝麻重001克,把它作为第一代种下去,收获的芝麻作为第二代,把第二代再种下去……这样一直到第十三代,芝麻的总质量是太阳质量的5倍,学生会感到无比惊讶。这时再引入幂的运算,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创设一个探索新知的情境。我们在引入的时候要有侧重点,既要有趣味又要切合问题。
(2)数学教学中课堂问题设置的技巧也是创设情境的关键:迁移设问,引导学生建构知识。如在讲有理数加减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回顾小学的整数加减,目的是让学生将小学的知识迁移到现在的问题上。再比如,梯度设问帮助学生化难为易;因人设问,让不同的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和获得成功的喜悦……围绕问题的提出、发现和解决,创设一个引发思考的情境。
(3)在讲到三角形三边关系时,可以让学生准备好三根长度不一的木棍或纸条,动手搭一搭,看能不能拼成三角形。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引发思考。恰当地运用试验、道具等手段创设一个启迪思维的情境。
总之,数学情境在课堂教学中有着深远的作用,但数学情境不适合繁复,脱离主题,应更加的简洁和数学化。
3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完美结合,课堂教学务实与创新并进
中学数学教学从内容到形式在现行的《数学课程标准》下都有很大的变化,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尤为突出,在当下的数学教学模式中出现了洋思教学模式、杜郎口教学模式等以研究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语言交流为载体的方法。关于如何提高研究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效果的探讨轰轰烈烈,但焦点始终集中在研讨内容及讨论方式的选择上,表面看上去“热闹非凡”“各抒己见”。笔者认为合作交流的主旨应是在学生具备了个体的数学思考能力后,在交流的环境中思维碰撞,真正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
众所周知,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社会化。每一位学生都将踏入社会,当位于团体之列,需要大家的合作交流与群策群力,而在激烈的竞争中,我们又需要独立的判断力与思考力。因此不难发现,合作交流与独立思考共同构成了学习矛盾和统一的双方,互相转化。
那始何使合作交流与独立思考完美结合呢?提议一: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但对小组的每一个个体,对老师精心编拟的问题都应该先独立思考,而不是为了短期效益而简单地分工合作,然后再以组长(轮流)提问,组员回答的方式,就大家的回答展开讨论,再由代表总结发言。提议二:在讲新课之前,有针对性地安排预习内容(书面形式),这是非小组形式的,每个学生都要独立完成,在课堂上可以给小组学生就预习问题进行交流的时间。我们知道,学生在回答问题或者搜集材料预习书写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解决问题的思路,还要思考如何组织语言来表述自己的想法。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又能在合作交流中提升自己。当然,对于那些不善言辞的学生,老师应给予更多的指导、鼓励与关爱。让每一位同学能在“思、写、议、表”方面有所进步,课堂教学的形式多样,但课堂教学必须务实与创新并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我们的教师摆脱盲目跟从“流行教学模式”带来的困惑。
4提升学生数学基本能力,知识“题化”需要创新
说到学习,我们最终还是会想到考试。素质教育也要勇敢面对考试,面对数学中考,日新月异的题型都在考验着学生与老师。基础知识抓牢的同时需要老师多在知识“题化”方面多下功夫,不能照搬照抄,而应积极研究主动创新,让学生多接触前沿的题型,多体验和提升数学能力。在新课标中,多维目标是师生共同奋斗的航标,其中能力目标是最高层次目标,同时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瓶颈。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新优化教学题型,要从以下几个途径注重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与夯实。
数学思想和方法是数学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与概括。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主要体现在是否能将代数和几何融会贯通,是否会将归纳、类比、化归、分类讨论、数形结合、动态问题等数学思想及换元、配方、待定系数等数学方法运用到解题中去。途径1:通过课本的练习题改编,比如一题多变(置换条件、引申结论、结论条件互换、弱化强化条件)、设置情境(阅读背景、试验)等手段可以对学生数学思想方法进行考查,课堂分析要由浅入深,探究透彻。思维能力的考查也在潜移默化慢慢提升,逆向思维、发散思维、整体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主要组成部分。途径2:改编课本的练习题,将具体问题抽象化;将知识体系题型系统化,架构思维方式的考核,设置操作实验,培养观察、猜想、归纳、验证、论证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内容中将图形(点、线等)动起来,深层考查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数学思想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改编课本上的练习题,设置开放性问题或者可以从报刊网络中的实例获取图表信息构造实际应用题来考查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以上几点还不尽全面,建议教师在平时的学习与教学中多积累、多总结、多创新。
课堂教学始终是需要不断研究与更新的,我们不能强加需要创新还是务实,但在实践与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将自我的发现与观点呈于大家,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裴光亚数学教学研究案例中学数学,2002(03).
张奠宙矫枉过正与调整前进中国数学教育(初中),2007(01).
贾保柱初中数学基本能力考核探微中学数学教学参考(初中),2007(22).
在平时教研活动的时候,所谓“课改创新”派和“务实”派总是“吵”得不可开交。笔者欣喜这种现象,一线教师的反思与争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在与时俱进和求真务实之间寻找平衡,建设符合国情和学情的课堂文化”正在逐渐成为数学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下面就数学课堂的务实与创新问题谈谈自己的想法。
1从教材中挖掘知识的内在发展动因,是数学课堂教学在创新中稳步前进的基石
裴光亚教授在关于人教版教材就“一元二次方程”编排在“代数的基础知识”和“整式加减运算”之后是否会引发“知识脱节”的反思中说:“不同的认识,带来了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态度。在一些人看来,知识是一些结论和既成的经验,是依靠传授的。他把知识灌注给学生,而不问学生在接受过程中内在发展动因是否可能被销蚀;在另一些人看来,知识既是认识结果,同时又是一种过程、态度和方法,可以通过传授获得,也可以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动态生成。”他始终把人的发展,把自主获得知识的能力放在视野之内。
新课改将一些内容做了适当的变化:我们不光要遵循数学本身的逻辑,而且要注重让学生经历对所学内容意义的感悟和满足学生探究问题的内在需求。当然我们的课改还在继续,需要根据不断变化的实情进行更新,这就需要我们一线教师在实践中感悟教材,努力超越教材,真正实现课堂教学在新形势下的稳步前进。
2优化简化数学情境——走出纯粹创新的误区
当然,我们也许又要发问:怎么样在领悟了新教材的基础上很好地实施课堂教学。这是我们每天都在做的事,却也是我们值得不断反思、不断优化的事。眼下最热门的无非情境式教学,而事实上很多老师在课堂上创设的情境只会抚乱学生的眼球,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如何恰到好处地把握好这一关是令很多老师头痛的问题。
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有很多是有深刻的生产生活或相关学科背景的,但更多的是数学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我们所谓的创设情境并非是对知识产生和发展历程的复制,而是应该把数学的学术形态转化为教育形态的价值取向。
(1)讲到幂的运算时引入:一粒芝麻重001克,把它作为第一代种下去,收获的芝麻作为第二代,把第二代再种下去……这样一直到第十三代,芝麻的总质量是太阳质量的5倍,学生会感到无比惊讶。这时再引入幂的运算,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创设一个探索新知的情境。我们在引入的时候要有侧重点,既要有趣味又要切合问题。
(2)数学教学中课堂问题设置的技巧也是创设情境的关键:迁移设问,引导学生建构知识。如在讲有理数加减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回顾小学的整数加减,目的是让学生将小学的知识迁移到现在的问题上。再比如,梯度设问帮助学生化难为易;因人设问,让不同的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和获得成功的喜悦……围绕问题的提出、发现和解决,创设一个引发思考的情境。
(3)在讲到三角形三边关系时,可以让学生准备好三根长度不一的木棍或纸条,动手搭一搭,看能不能拼成三角形。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引发思考。恰当地运用试验、道具等手段创设一个启迪思维的情境。
总之,数学情境在课堂教学中有着深远的作用,但数学情境不适合繁复,脱离主题,应更加的简洁和数学化。
3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完美结合,课堂教学务实与创新并进
中学数学教学从内容到形式在现行的《数学课程标准》下都有很大的变化,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尤为突出,在当下的数学教学模式中出现了洋思教学模式、杜郎口教学模式等以研究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语言交流为载体的方法。关于如何提高研究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效果的探讨轰轰烈烈,但焦点始终集中在研讨内容及讨论方式的选择上,表面看上去“热闹非凡”“各抒己见”。笔者认为合作交流的主旨应是在学生具备了个体的数学思考能力后,在交流的环境中思维碰撞,真正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
众所周知,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社会化。每一位学生都将踏入社会,当位于团体之列,需要大家的合作交流与群策群力,而在激烈的竞争中,我们又需要独立的判断力与思考力。因此不难发现,合作交流与独立思考共同构成了学习矛盾和统一的双方,互相转化。
那始何使合作交流与独立思考完美结合呢?提议一: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但对小组的每一个个体,对老师精心编拟的问题都应该先独立思考,而不是为了短期效益而简单地分工合作,然后再以组长(轮流)提问,组员回答的方式,就大家的回答展开讨论,再由代表总结发言。提议二:在讲新课之前,有针对性地安排预习内容(书面形式),这是非小组形式的,每个学生都要独立完成,在课堂上可以给小组学生就预习问题进行交流的时间。我们知道,学生在回答问题或者搜集材料预习书写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解决问题的思路,还要思考如何组织语言来表述自己的想法。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又能在合作交流中提升自己。当然,对于那些不善言辞的学生,老师应给予更多的指导、鼓励与关爱。让每一位同学能在“思、写、议、表”方面有所进步,课堂教学的形式多样,但课堂教学必须务实与创新并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我们的教师摆脱盲目跟从“流行教学模式”带来的困惑。
4提升学生数学基本能力,知识“题化”需要创新
说到学习,我们最终还是会想到考试。素质教育也要勇敢面对考试,面对数学中考,日新月异的题型都在考验着学生与老师。基础知识抓牢的同时需要老师多在知识“题化”方面多下功夫,不能照搬照抄,而应积极研究主动创新,让学生多接触前沿的题型,多体验和提升数学能力。在新课标中,多维目标是师生共同奋斗的航标,其中能力目标是最高层次目标,同时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瓶颈。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新优化教学题型,要从以下几个途径注重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与夯实。
数学思想和方法是数学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与概括。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主要体现在是否能将代数和几何融会贯通,是否会将归纳、类比、化归、分类讨论、数形结合、动态问题等数学思想及换元、配方、待定系数等数学方法运用到解题中去。途径1:通过课本的练习题改编,比如一题多变(置换条件、引申结论、结论条件互换、弱化强化条件)、设置情境(阅读背景、试验)等手段可以对学生数学思想方法进行考查,课堂分析要由浅入深,探究透彻。思维能力的考查也在潜移默化慢慢提升,逆向思维、发散思维、整体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主要组成部分。途径2:改编课本的练习题,将具体问题抽象化;将知识体系题型系统化,架构思维方式的考核,设置操作实验,培养观察、猜想、归纳、验证、论证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内容中将图形(点、线等)动起来,深层考查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数学思想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改编课本上的练习题,设置开放性问题或者可以从报刊网络中的实例获取图表信息构造实际应用题来考查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以上几点还不尽全面,建议教师在平时的学习与教学中多积累、多总结、多创新。
课堂教学始终是需要不断研究与更新的,我们不能强加需要创新还是务实,但在实践与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将自我的发现与观点呈于大家,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裴光亚数学教学研究案例中学数学,2002(03).
张奠宙矫枉过正与调整前进中国数学教育(初中),2007(01).
贾保柱初中数学基本能力考核探微中学数学教学参考(初中),20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