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关系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usekingz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同国家的环境利益共通性是与地理上的相互接近程度成正比的。地理上十分接近的中日两国具有巨大的不分你我的共同环境利益,加强两国在环保、节能领域的合作,阻止大气、水质、土壤日益被污染的势头,阻止地球日趋变暖,已成为燃眉之急的课题,也成为中日“战略互惠”的最大亮点。
  
  记者:胡锦涛主席近期将对日本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中国国家元首时隔10年再次访日,也是本世纪的首次访日。您对胡主席访日抱有怎样的期待?
  冯昭奎:今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30周年,又是“中日青少年友好交流年”。中日关系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我期待胡主席访日取得成功,推动中日关系走上健康稳定发展的轨道。
  
  战略互惠关系是
  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记者:2006年安倍首相访华时,中日双方达成了建立“战略互惠关系”的协议,这其中包含着两个关键词,一是“战略”,二是“互惠”。我不久前采访了日本政治家中川秀直先生,他谈了自己对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的理解(见本刊今年第8期),强调了中日之间不应该也不可能出现单方赢、单方输的局面。我也想请您谈谈对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的理解。
  冯昭奎:我很同意中川先生的看法,这个看法与过去中国领导人强调的“和则两利,斗则俱伤”是一致的,换句话说,从战略上讲,中日只可能出现或者“双赢”、或者“双输”的局面。构建和落实中日战略互惠关系,正是为了实现上述两个“或者”中的前一个局面,即双赢的局面,避免出现后一个局面,即双输的局面。
  作为一种双边关系,中日各自有什么样的发展与安全战略,就有什么样的中日战略关系。中日就构建战略互惠关系达成共识,就意味着两国的发展与安全战略基本上不是相互对立、相互冲突的,尽管两国间存在着各种矛盾,但却有着更多的共同战略利益。在这个问题上,两国政府和领导人基本上达成了共识。中国有句老话,“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正是由于两国领导人深切感受到发展两国关系对各自国家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维护国家安全有多么重要,对各自国家解决发展中面临的棘手难题有多么重要,对维护两国发展所亟需的稳定周边环境有多么重要,他们才能从各自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顶住各自国内依然存在着的某种情绪化的舆论压力,以大智大勇的坚定步伐,把两国关系带上了“破冰”、“融冰”和“迎春”之途。
  
  认清世界潮流,
  识时务者为俊杰
  
  记者:有人提出,中日战略互惠关系会不会被认为是中日仅仅考虑自身利益,仅仅考虑两国的“互惠”、“双赢”,而没有把地区利益、人类利益包括进来?
  冯昭奎:对中日“战略互惠”应理解得宽一些、高一些。比如,如果中日关系搞好了,开放的、和谐的东亚地区合作进程就可能大大“提速”。又比如,如果中日两国大幅度地加大环境合作的力度,对整个世界解决气候变化问题也能做出重要贡献。总之,中日关系不仅属于中日两国和两国人民,而且属于亚洲地区,属于整个世界。
  
  
  记者:从“世界中的中日关系”的高度来看,您认为中日关系应该如何向前发展呢?
  冯昭奎:那就是我们必须把握当今世界潮流的新变化,构筑适应世界新潮流的中日关系。
  
  记者:您如何看待当今世界潮流?您所说的世界潮流的新变化又是指什么呢?
  冯昭奎:我想从四个方面概括当今的世界潮流。其一,尽管世界并不太平,2001年发生了9.11恐怖事件,其后又发生了美国对阿富汗和伊拉克的战争,而且在一些地区民族冲突和纷争不断,恐怖主义幽灵依然四处游荡,但是和平与发展依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其二,尽管经济全球化带来了贫富差距扩大、金融市场混乱等问题,引发了一定程度的反全球化倾向,但经济全球化依然在全球化与反全球化的矛盾中继续向前推进;其三,尽管美国依然是世界上惟一超级大国,但由于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结果,美国“鹤立鸡群”、“一枝独秀”的局面正在发生变化,国际格局正从“单极体制”向多极化转变;其四,随着全球性和地区性环境问题日趋尖锐化,“拯救地球”、“保护环境”日益成为全人类的共同意志并趋向实际行动化。
  
  记者:您的说法使我想起了最近外交学院吴建民院长的话。他说,“应对气候变化正在成为一股世界潮流,各国外交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中国也不例外。在应对气候变化外交中,必须抢占国际道义的制高点”。所谓“国际道义的制高点”,引用吴院长的话,那就是,一个国家的利益不是全球的道义制高点,道义的制高点必须代表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因此,我们要高举拯救地球的旗帜。对此,您怎样看?
  冯昭奎:我感觉吴院长说得很好。但是,从当前的国际政治经济现状来看,鉴于根深蒂固的“国家利益至上主义”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局限性难以在短时期内克服,要达到世界各国团结起来共同应对关系到整个人类生死存亡的地球环境危机,恐怕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现在,连以“世界和平”、“世界团结”为宗旨的全人类的节日——奥运会都会遭到干扰、拆台,被作为挖人墙角的“良机”,对于真正关心人类命运的人们来说,这岂不是太可悲了吗?
  
  中日关系应如何
  顺应世界潮流
  
  记者:那么,如何推动中日关系进一步向着适应世界新潮流的方向发展呢?
  冯昭奎:从和平与发展这个时代主题来看,中日都应该是这个时代主题的积极追求者,不仅自己坚持和平发展道路,而且还要为捍卫世界和平做出努力和贡献。与此同时,作为和平国家,就应该明确地、言行一致地向世界宣示自己的和平发展战略,不要让对方乃至国际社会感到你这个国家的战略目标不清楚不确定,不能确切知道你这个国家现在和将来究竟想干什么,是否有偏离“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倾向。中国已明确表明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提出并实践“和谐社会”和“和谐世界”的理念;战后日本长期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得到国际社会的积极评价,但是,近年来日本有的当权政治家提出“摆脱战后体制”,要修改和平宪法,这个动向不能不令人感到担心。所谓“战后体制”,说白了就是战后和平发展道路。既然是一条和平的道路,又为什么要“摆脱”呢?
  另外,中日间应形成基本的相互信任,确认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可以而且必须和平共处,确认对方国家战略不会对己方构成威胁,因而都不需要以所谓“对方的威胁”作为制定各自国家战略乃至结盟战略的依据。比如,在军事上相互猜疑可能导致出现损害两国经济和环境的军备竞赛。中日必须走出“不信任刺激不信任”的恶性循环,走向“信任促进信任”的良性循环。对于双方国家利益可能形成冲突的部分,双方都应该有意愿、有信心通过非对抗方式,通过谈判协商的方式来解决。
  记者:在全球化方面,最有成效或最可能取得成效的是地区经济一体化。您认为中日关系应如何顺应经济全球化和地区经济一体化的世界潮流呢?
  冯昭奎:最主要的是中日应共同推进亚洲地区合作,克服所谓“争夺主导权”的幼稚病,世界上成功的地区经济一体化都不是哪一个国家“主导”出来的。此外,中日都不要对对方国家发展其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合作关系嫉妒猜忌,疑神疑鬼。
  
  记者:过去邓小平曾说过,国际格局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中日关系的发展,对国际关系的多极化趋势是否也会产生促进作用呢?
  冯昭奎:日本多年来充分利用“一极体制”,过度依赖美国的外交战略,但这种战略已越来越不能适应国际格局多极化的新形势。日本过度依赖美国的一个“理由”,正是为了对付所谓“中国威胁”。日本某些政要内心里也许并不感到中国在“威胁”日本,但却要对老百姓这样讲,而且反复讲,讲得跟真的似的。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取得老百姓对其过度亲美政策的支持,以及对其花费巨资与美国合作开发导弹防御系统的支持。我看了几本日本评论家写的书,都认为日本至今“仍处在美国的占领之下”,但是,考虑到“中国威胁”,“日本人只有容忍这种屈辱的状态继续下去”。试想,一个连本国民众都认为是从属于美国、“仍处在美国的占领之下”的国家,又如何能成为多极化国际结构中的一个“极”呢?
  我们所要做的是增进中日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让广大日本民众知道中国最根本目标就是实施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使广大中国人民过上好日子,从而消除日本人民心中被忽悠出来的对中国发展的不安。这样将有助于日本走向自主外交,摆脱对美国的从属地位和从属心理。
  当然,日本与美国结盟,是日本自己的选择,别国无权干涉。但是,日美同盟不应针对中国,也不应利用所谓“中国威胁论”来作为维持同盟生命力的强心剂。记得一名日本防卫专家曾著书称,前几年日中关系紧张“起到了煽动日本国民的反华情绪、为日本加强防卫力量和加强日美同盟助势的作用”,并称“近来中国采取的‘对日和解战略’却在动摇日美关系,不利于日本增强防卫努力,因此人们必须认识到,日本安全保障最大的威胁之一就是中国的对日和解政策”。
  
  中日关系紧张被看作机遇,中国改善两国关系的努力却被视作“威胁”,显然,这种奇怪的逻辑代表的是日本右翼的政治主张,却不代表日本的国家及其人民的利益。
  记者:另外,我们还注意到有些日本人宣传“中国威胁”的一个重要理由是中国的社会制度与西方不同。
  冯昭奎:这一点仍很重要。我认为,中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改革中国家、社会制度上的“摸索中国家”,即中国仍在摸索如何建设一个以公平正义作为核心价值观的社会主义社会。中国要建设社会主义社会,意味着中国不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人类社会“终极”的、无法超越的理想制度,对这一点,很多对资本主义弊病有深切体会的日本人也有类似的看法。因此,尽管中日之间存在着社会制度和价值观的差异,但不宜将这种差异夸大到相互对抗、水火不容的地步。与此同时,中国强调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认为世界各国采取什么样的社会制度都是该国人民自主选择的结果,所以,中国不存在过去那种所谓“输出革命”、“打倒资本主义”的目标。
  对中日来说,更重要的是确认两国价值观的共同之处,比如两国都追求和平发展,重视环保,反对恐怖主义,都需要进一步加强民主政治建设等。日本的“世袭政治”、“扭曲国会”都说明日本的民主政治建设依然任重道远。
  
  记者:那么,中日应如何适应“拯救地球”、“保护环境”这个世界潮流呢?
  冯昭奎:不同国家的环境利益共通性是与地理上的相互接近程度成正比的。地理上十分接近的中日两国具有巨大的不分你我的共同环境利益,加强两国在环保、节能领域的合作,阻止大气、水质、土壤日益被污染的势头,阻止地球日趋变暖,已成为燃眉之急的课题,也成为中日“战略互惠”的最大亮点。我认为因冷战结束而失去“共同对付苏联威胁”的战略纽带的中日两国,应以“环境”作为两国关系的更加坚韧的新战略纽带。
其他文献
2000年,一个名叫艾哈迈德·法迪尔·卡雷勒的约旦人只身来到阿富汗。他刚刚从约旦监狱出来,铁窗生涯更坚定了他的“圣战”信念,他决定在异国他乡打造另一番天地。他在阿富汗西部建立了一个与“基地”有联系的武装营,并给自己取了一个化名——阿布·穆萨卜·扎卡维。改头换面后的扎卡维也许没想到,三年后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竟成就了他的“圣战”梦想。在伊拉克战后乱局中,扎卡维这个名字的“恐怖人气”迅速蹿升,成为国际
什么是美国的外交政策传统?多年来,在美国及国际外交史学界众口一词的答案是:孤立主义。许多人认为,美国只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才改变了“它历史上奉行的政策(孤立主义)”。  但是,这个观点受到了曾因《权力和天堂》一书而走红西方世界的美国新保守主义学者罗伯特·卡根的质疑,他在其新著《危险国家》一书中对美国的外交政策传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卡根称,美国历史上就是一个危险的国家,扩张成性。他在书中写到
年终岁尾,沸沸扬扬的陈水扁弊案又掀高潮;  “前总统”成了没有名字代号为2630的囚犯    11月12日,台北地方法院合议庭以“涉嫌贪污罪行重大,且有勾串共犯和湮灭证据之疑”,裁定将陈水扁“收押禁见”“卸任总统”如今成了没有名字代号为2630的囚犯这位“前总统”的未来命运将会如何?人们心头不由  又多了N个问号  会不会被求刑与坐牢    毫无疑问,监察官一旦掌握了陈水扁涉案的确凿证据,在时机成
摘 要英国教育部公布的《更加公平的学校拨款计划(2015-2016)》,旨在通过调整学校拨款的形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2015-2016财年拨款计划的突出特点表现在以公平性为核心理念,高度关注教育薄弱环节的资金需求。英国此举彰显其正力图通过教育拨款公平促进教育公平发展。  关键词教育公平 教育均衡发展 教育拨款 教育的薄弱环节 最低拨款线  教育公平是当今社会的核心话题之一,教育公平之路该起步于何
称安倍首相访华和温总理访日为“破冰”和“融冰”之旅,道出了人们要扭转复交30年后再现的不正常关系的愿望。由“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和“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这两句话可以想到,两国政治关系的异常僵化,是长时间演变的结果。化解大块的冰封须向历史长河中寻源,民众及其首脑、人心加上传统、双方交往时的心绪和思路可谓关键。本文解析日方的中国情结和恩怨意识等“心根”,给双方辨证治本提供一条线索。    道是无情却
我们在观察美国大选政治时,时不时要扪心自问:是我们心中有性别主义种族主义的魔障,还是美国选民有性别主义和种族主义的魔障?否则我们会看花了眼,得出错误的判断    希拉里在民主党提名之战中输给了奥巴马,这令1800万支持她的美国选民扼腕叹息,也令许多希拉里的中国粉丝感到意外和震惊:如此有经验有能力有权势的候选人居然输给了一位初出茅庐的黑人政坛新秀!美国人果然不能接受一位女总统!希拉里的中国粉丝还会争
东亚与欧盟的情况不同,东亚国家缺乏欧洲国家特殊的历史、类似的经济发展水平、同样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价值观,加之当前一些国家之间仍存在历史认知、领土主权争端等现实问题,因此,在东亚地区构建类似欧盟的“共同体”,应该说仍是“路漫漫其修远兮”。  9月下旬,新任日本首相鸠山由纪夫在出席匹兹堡20国集团峰会时,向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正式提出按欧盟模式建立东亚共同体的构想。10月10日,在第二届中日韩峰会上,实现
“世界其他地方没有像英国有这么多的俄罗斯富商。英国物权法是许多法律条文的引用基础。很多俄罗斯商人赚的钱中有一部分来路不明,为了保护这些财产,他们将财产转移到了英国,希望借此将以前获取的财富合法化”。      2008年3月中旬,已经加入美国国籍、并长期居住在英国的前俄罗斯金融寡头列昂尼德·罗热特斯金在拉脱维亚离奇“失踪”,其别墅和轿车内留有血迹和被翻动的痕迹,当地警方以案情复杂重大、当事人身份敏
教育语言是教育主体藉以进行交流与沟通的教育性语言符号系统,是教育化了的语言,主要包括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和态势语言。这种语言“是一种经过净化、筛选的语言。受教育交往性影响,它需努力在师生间创造交往的情境,在专业的人工语言与日常的自然语言之间有机地结合或转换。受教育活动双边性的影响,教育语言的本质是对话的”[1]。然而在漫长的教育活动发展过程中,教育语言渐渐地迷失了这种对话性而陷入独白的困境之中,难以
2007年6月26日,美国众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通过了《121号决议案》,要求日本政府对二战时期日军强征“慰安妇”的行为正式道歉并担负历史责任。    “三不政策”激怒美国社会    美国众议院外交事务委员会主席兰托斯在“慰安妇”议案表决前的开场白中说:日本在“慰安妇”问题上一直存在“历史失忆症”,这一议案就是要求日本承认历史事实,防止再次发生同样的悲剧。以39票赞成、2票反对的压倒性结果获得通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