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字句的比喻性度差异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rleyz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像”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很高的词,我们将所有带“像”(不包括名词性的“像”)的句子称作“像”字句。比较常见的“像”字句有下例几类:
  (1)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故乡》)
  (2)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故乡》)
  (3)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故乡》)
  (4)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呐喊·自序》)
  (5)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孔乙己》)
  例(1)可以看作是典型的比喻句,本体是一个女人,喻体是圆规,相似点是细脚伶仃,“像”是比喻词。例(2)至例(5)则不是比喻句。按照《现代汉语八百词》,例(2)和例3的“像”是动词,表示两个事物有较多的共同点,可带名词宾语。例(2)是“像+名+一样(这样、那样)+形/动”结构。例(4)的“像”后面的名词是举例性质的,相当于“例如”的功能。例(5)的“像”是副词,意思是“彷佛、好像”。
  我们认为,虽然“像”的用法比较复杂,但它们都可以统一在“像”的基本功能范围之内,比喻句和非比喻句的划分与认知距离有关,也与“像”联结的两个事物同现的独创性有关。
  
  一
  
  传统修辞学强调独创,强调表达效果和艺术性。“如果后人去重复或机械地模仿前人独创的语言形式,修辞学便视其为下品。”①这是中肯的说法。比喻历来就是备受瞩目的富于艺术性的修辞格。就“像”字句来说,像例(1)那样的比喻句就具有很强的独创性。大概从来没有人将一个女人比作是一个圆规,人是有生命的,圆规是无生命的,二者从一般意义的角度看是联系不到一起的。然而,这种“强行”的联系却带来了很好的表达效果:读者不但能够从喻体的形状中很容易地在大脑中“构建”出本体的形体特征,而且能够从喻体的附加特征中进一步把握到本体的本质。从喻体的形状特征来看,“细脚伶仃”是圆规给人的一般印象,而一个站立着的人(还是女人)像一个圆规,这种独创性极强的联系首先就给人留下极深的印象,借此读者可以快速地想像出本体的模样——一个极瘦的女人。更重要的是,喻体的附加特征也会被同时地转移到本体上面,从而加深读者对本体本质的了解。喻体的附加特征有:黑色、金属性、机械性,等等。要将这些特征附加到本体上面,需要读者联系更为广泛的内容。通过阅读全文,我们会发现,杨二嫂(本体)年轻时是一个能激发起小镇男人许多遐想的女人:颇具姿色,表情丰富,可能还很丰满。然而,这个人现在给人的感觉是干瘦、冷漠、机械。杨二嫂这种变化和闰土的变化是一致的,也和故乡给作者感觉的变化是一致的:闰土“红活圆实”的手变成了“松树皮”,记忆中美好的故乡在眼前却是“苍黄的天底下横着的萧索的荒村”。
  总之,独创的、有辐射性的、能抓住本体本质的比喻句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本体的特征,具有很好的表达效果,因而富有艺术性,我们因而觉得它的比喻性也很强,因为比喻的特点也包含较强的艺术性。
  
  二
  
  然而,艺术性其实只是个程度问题,程度问题有两个方面的表现,一种是独创性,另一种是距离性。“美女像鲜花”这样的比喻句第三次出现便几乎没了艺术性,因为修辞格的生命就在于创新,所以虽然它仍然是个比喻句,但读者似乎“浑然不觉”,甚至“嗤之以鼻”。我们说第三次出现的“美女像鲜花”是比喻句,而第一次出现的例(2)不是比喻句,是从距离角度来说的。我们将“像”连接的两个成分分别标记为A和B,在比喻句中A是本体,B是喻体。A与B的距离越近,比喻性越弱,反之越强。因此,“像”字句比喻性的强弱是独创性和距离性互动的结果。
  这里所说的距离指的是认知上的距离。从一个认知对象转移到另一个认知对象所花的时间越长,努力越大,则认知距离越长,反之越短。一般来说,“女人”与“花衣服”的认知距离近,与“瘦脚伶仃的圆规”的认知距离远。性质相同的东西认知距离近,不同的东西认知距离远;同一层面的东西认知距离近,不同层面的东西,认知距离远。
  传统修辞学在对比喻和非比喻进行界定时提出的一条标准是: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性质或类别不同的事物或现象。我们推测,所谓本体和喻体性质的不同、类别的不同其实指的是认知距离的不同,因为性质和类别的区分都是相对而言的。相对于人和树的差别而言,人和鱼似乎是性质相同的东西,然而相对于人和狗的差别而言,似乎又是性质不同的东西。这种推测有认知上的基础,因为我们的认知能够在不同的层次上概括同一现象,这一点在语言的词汇上也有明确的体现,一只哈巴狗在不同的语境下我们可以用不同的语言形式去指称它:哈巴狗、狗、犬科动物、哺乳动物、脊椎动物、动物、生物、物体,等等。此外,还可以从不同的维度去概括它的性质,例如属性维度,属性下面又可以再分:动作维度、品性维度、毛色维度,形体维度……例如对于特定的一只哈巴狗而言,既可以从物的维度上界定它的性质或类别,如上从“哈巴狗”到“物体”系列的界定,也可以从形体的大小、皮毛的颜色、行动的疾缓、品性的凶猛和温驯等许多维度加以界定。
  不同维度在认知上有距离,同一维度的不同层次之间也有距离,认知距离近的,转换与联系都容易;认知距离远的,转换与联系就较困难。认知距离还与认知个体的知识和经验有关系,动物学家从“哈巴狗”更容易转换到“犬科动物”,有钱的闲人从“哈巴狗”更容易联系到自己的宠物,像鲁迅一样的文学家则容易联系到“帮闲文人”,画家可能更容易联系到狗的形体、毛色、奔跑的姿势,猎人可能立即就会想到野兔和猎犬……从遥远的地方找到共同点,在认知上有困难,而正是这种困难增加了语言的趣味性和艺术性。很多修辞格就是通过增加认知距离而形成的。
  因此对于“像”字句中典型的比喻句和非比喻句的区别,我们可以从“像”所联系的两个成分在认知距离上的差异的角度进行分析。必须指出,根据范畴的家族相似性理论,这种差异是渐变的、相对的,从几乎没有差异到差异很大,形成一个复杂的多维度的认知连续统。
  假如认知距离以0、1、2、3、4、5等数字标记,A与B所属认知范畴相同的,认知转换所需时间与努力极小,则认知距离为0(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数字越大,认知距离越远。认知距离的判定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我们根据一般的语感将认知距离作如下规定:
  具有同一表层形式之物A与物B、人A与人B(可能有省略):认知距离为0;
  人A——人B:认知距离为1;
  物A——物B:认知距离为2;
  人——物,物——人:认知距离为3;
  抽象——具体:认知距离为4;
  抽象A——抽象B:认知距离为5;
  例(2):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故乡》)
  A:闰土儿子的眼睛B:闰土的眼睛
  A、B都是“眼睛”
  认知距离:0
  同典型的比喻句一样,这类句子的B有认知上的习见性,受话者先知道了B眼睛的特点,借助B(通过“像”)而很快地了解A的特点。然而,也有可能是:A与B具有同等的认知习见性。例如我们可以说:
  (6)哥儿俩连说话的声音都像。
  这时“像”的功能是揭示二者的相似性,而不是以B来描述A。这种揭示二者相像的功能其实是“像”的基本功能之一,然而同例(2)的功能有交叉性,同典型比喻句的功能也有交叉性,因为都是揭示二者之间的相似性。不同点在于例(2)和例(6)的认知距离极短,几乎为0,因此几乎没有任何新颖性和艺术性可言,但这并不妨碍它们基本功能的实现,因为并不是任何地方都需要新颖性和艺术性的。
  需注意的是,揭示二者之间“互像”的句子基本形式是“像”处在句末,如果在A和B之间,则倾向于以B来描述A。
  总之,例(2)和例(6)虽然具有同典型比喻句相近的功能,但是因为认知距离为0,最没有艺术性,最没有比喻性。
  例(3):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故乡》)
  A:他们B:我
  A、B都是人
  认知距离:1
  例(3)不是比喻句,一方面与A、B都是“人”有关,因为二者的认知距离只有1;也与比喻的独创性有关,因为A、B这种以代词形式出现在“像”字句中的现象非常普遍。如果说“希特勒像个屠夫”,虽然A、B都是人,句子仍然是比喻句,就因为A、B的共现具有某种程度的独创性。
  在例(3)中,B的认知习见性可能强于A,因此,其基本功能与比喻句是一致的。再看下例:
  (7)一个浑身黑色的人, 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药》)
  A:眼光B:刀
  A所属认知范畴:与人体密切相关之物(物A)B所属认知范畴:锋利之金属工具(物B)
  认知距离:2
  例(2)一般会被当作比喻句,一方面是因为认知距离达到了2,另一方面是因为A与B的联系具有独创性。认为物1与物2的认知距离大于人1与人2,是因为我们一般认为人都是一样的,至少在外形上;而物总是千差万别的。然而,这种差别只是相对的、倾向上的。A与B所属的范畴认知距离越近,比喻性越弱;如果相同,就像例(2)与例(6),几乎没有比喻性。
  例(1):A:一个女人B:一个圆规
  A所属认知范畴:人(有生命);B所属认知范畴:物(无生命)
  认知距离:3
  如上所述,例(1)是典型的比喻句,因为A、B的联系有独创性,同时它们的认知距离达到了3。人与物联系时认知距离之所以较远,是因为我们倾向于将自己与身外之物区别开来。将“人”和“物”联系起来,比起将“人1”与“人2”联系起来,甚至比起将“物1”与“物2”联系起来,在一般情况下所花费的认知努力要多一些。
  如果说在两个具体的事物之间建立联系要花费一定程度的努力、跨越一定的认知距离的话,在具体事物和抽象现象之间建立联系所要跨越的认知距离就会更大一些。因为“像”字从本源上讲是诉诸形状的,而要描绘出抽象现象的“形状”自然要付出更多的认知努力。
  (8)(假洋鬼子)蓬头散发的像一个刘海仙。(《阿Q正传》)
  A:假洋鬼子(省略)B:刘海仙
  A所属的认知范畴:人(具体) B所属的认知范畴:神(抽象)
  认知距离:4
  (9)这一夜没有月,未庄在黑暗里很寂静,寂静到像羲皇时候一般太平。(《阿Q正传》)
  A:未庄的寂静(抽象A)B:羲皇时候的太平(抽象B,因“羲皇时候”的模糊性)
  认知距离:5
  事实上,认知距离达到4或5的“像”字句从认知距离上看,都是比喻句;如果是独创的话,比喻性更强。
  例(4)既有“像”字句的一般功能,又有比较特殊的功能。
  (4)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
  A:病人B:我父亲
  B都是人
  认知距离:1
  例(4)的一般功能还是通过具有认知习见性的“父亲”去具体化意义相对模糊的“病人”,这同典型比喻句的功能是一致的。它的特殊功能是“举例”,相当于“例如”。因此,A和B的关系是种和属的关系,属具有种的典型特征,能够明确种的特性。这同典型比喻句的功能其实也是一致的。不同之处在于认知距离和独创性。比喻句认知距离较远,独创性强;举例性的“像”字句认知距离近,由于以“像”举例的习见性而使独创性丧失殆尽。
  例(5)似乎很特殊,其实同例(2)是一致的:
  (5)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孔乙己》)
  A:眼色B:恳求掌柜的眼色
  认知距离:0
  不同之处是这种“像”通常用于动词性结构前,彷佛成了副词。如果我们承认名词所指的事物或现象和动词所指的动作行为一样存在相似性,那么例2和例5就是一样的非比喻性的“像”字句。事实上,它们使用同一个表层形式“像”至少说明了它们有密切的关系,如果不承认它们本质上是具有同一性的话。它们都可以带“一般”“一样”也很能够说明问题,而例(5)还可以带“似的”则证明了B的动词性带来的抽象性。
  
  三
  
  总之,如果让认知距离对比喻和非比喻句进行界定,我们大略可以说,认知距离为0的,可以看作非比喻句,认知距离为1和2,可以看作是非比喻句和比喻句的过渡阶段,认知距离为3或3以上的,比喻性越来越强。独创性是判定“像”字比喻句艺术性的一条标准,A与B共现的频率越低,艺术性越强。艺术性强弱在决定认知距离为1和2的“像”字句的比喻性时有重要意义。距离性和独创性是衡量比喻性强弱和艺术性高低的两条重要的标准。
  
  注释:
  ①引自《现代汉语八百词》。下文没注明出处的都引自此书。
  (何文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其他文献
2006年高考全国卷和重庆卷都考查了文言实词“拜”。全国卷设置的是正确选项,第8题C、上乃赦季布,拜为郎中。拜:授官。重庆卷设置的是不正确选项,第8题C、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拜:拜访。那么“拜”字在什么情况下释义为“授官”,什么情况下释义为“拜访”,有无规律可循呢?下面略作梳理。  拜,会意字,从手。《说文解字》:“拜,首至地也。”即“既跪而拱手下至于地,而头亦下至于地”。段玉裁注改为“首至手也”,
小说《西游记》多次采用了以假乱真的创作模式。所谓以假乱真模式是指作品中原有一个人物形象,后在小说故事发展过程中又出现一个与原有的人物形象外形相类似的形象,并与原有的人物形象产生矛盾,从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增大故事的容量。《西游记》中的以假乱真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并不出现真假难分的场面,假象与真象之间矛盾并不激烈,故事情节的发展主要由假象来推动。如孙悟空变成的假牛魔王、假有来有去,观音变成的假
建立了外加水模式抑制电导检测的离子色谱法定性定量分析盐酸头孢吡肟中的N-甲基吡咯烷.色谱条件:色谱柱为Ion Pac CS12A阳离子交换柱(250 mm×4 mm i.d.)及其相应的CS12
朱自清的文学创作成就主要集中在散文和诗歌方面。他是以诗人的身分步入文坛的,但却以散文成就最为突出,他的散文被誉为“白话美术文的模范”。而他的散文之所以在文学史上能占
斜带石斑鱼池塘养殖主要病害为白斑病(又叫瓣体虫病)、弧菌病和烂身病。白斑病用2mL/m^3浓度的硫酸铜海水溶液浸洗2小时,次日重复一次,疗效显著;或用淡水浸泡4分钟。弧菌病发病时,用
合浦珠母贝是重要的海水养殖贝类和生产珍珠的主要母贝,闻名遐迩的“南珠”就是该贝所产。然而,由于合浦珠母贝的系统人工选育工作未得到充分重视,人们往往大量捕捞野生亲本用于
固相微萃取是基于萃取涂层与样品之间的吸附/溶解-解吸平衡而建立起来的集进样,萃取,浓缩功能于一体的技术,综述了固相微萃取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介绍了管内(in-tube)固相微萃取,新型
采用改进油乳液-溶胶-凝胶法制备了不同粒径的色谱用氧化锆微球.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比表面测定仪进行了结构、比表面积、孔径、孔体积和形貌表征.讨论了影响颗粒大小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