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唐宋律诗选讲》(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一九八二年一月版)中“南冠”一典的解释似可商榷。原文如下: “有一次晋侯问锺仪道:‘被绑着的那个戴南冠(楚国帽子)的是谁?’回答说:‘是楚国囚徒。’”(见该书第2页)从上下文来看,似乎是晋侯问,锺仪答,其实不然。此典出于《左传》,成公七年“晋人以锺仪归,囚诸军府。”九年“晋侯观于军府,见锺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由此可见,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宋律诗选讲》(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一九八二年一月版)中“南冠”一典的解释似可商榷。原文如下:
“有一次晋侯问锺仪道:‘被绑着的那个戴南冠(楚国帽子)的是谁?’回答说:‘是楚国囚徒。’”(见该书第2页)从上下文来看,似乎是晋侯问,锺仪答,其实不然。此典出于《左传》,成公七年“晋人以锺仪归,囚诸军府。”九年“晋侯观于军府,见锺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由此可见,南冠絷者即锺仪,并非他人。我国古典文学中常常可见此典,六朝的集大成者庾信在其“哀江南赋”的序中,就有“锺仪君子,入就南冠之囚;季孙行人,留守西河之馆”一句,以为自比。
其他文献
余嘉锡先生晚年的力作《世说新语笺疏》中华书局一九八三年八月出版了,周祖谟先生《前言》中说:“此书采集前代遗闻轶事,错综比类,分《德行》、《言语》等十八门。” 检今存几种宋明旧版《世说新语》,实皆分三十六门,余嘉锡《笺疏》本亦分三十六门,这就是《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品藻》、《规箴》、《捷悟》、《夙惠》、《豪爽》、《容止》、《自新》、《企羨
“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是一种虚无主义的观点,自不待言。然而,“诗以人传”,“因人废诗”毕竟是中国诗坛上的两大弊端。“诗以人传”有时不免鱼目混珠,滥竽充数,大大影响了中国诗歌的声誉;“因人废诗”则名句云散,佳什烟灭,无益于诗歌的借鉴和发展。打开中国诗史,对严嵩的清绝之作,除了袁子才外,还有谁对其垂以青睐呢?“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本是传诵一时的名句,因其作者大节沦丧,早就无人吟咏了。
几个月以前,已经忘记是谁,有一个朋友见了我就说:看了最近到的《读书》杂志没有?他说那里有一篇文章讲到我。我马上到所里办公室负责收纳、登记杂志工作的一角去问,拿到了《读书》一九八二年第七期。 那时我心里是有内疚的。在此地关心中国文学的人们里,对于《读书》杂志的评价很好,我也曾经听了人家的推荐订了一段时间。但,我的书太多,在研究室里放不下来了,勉强放下来也不好整理。因此,从今年开始,尽量少订杂志,也
试析《简·爱》中“旷野的呼声”片断 在评论《简·爱》时,几乎无人不提“旷野的呼声”这一情节。在作品刚问世的年代,“呼声”经常被认为是作者“神秘色彩的描写”,但随着心理科学对文学创作影响的日益明朗化,它是否也应重新被认识呢?我认为,这从作品本身来说,是一种心理状态外射而产生的幻象;从读者来说,它又是一个鉴赏心理问题。 简·爱在表哥圣约翰的屡次强求(毋宁说是威逼!)之下,勉强答应说,只要她能相
分订为三十二卷的《不列颠百科全书》的一九八五年印本出版了。这次只叫第十五版的一个印本,而不叫一个新版本,其实它的内容已改了不少。自从有了电脑资料库、文字处理机和排字机以后,百科全书年年可以进行修改和补充,这次则是自从一九七四年第十五版出版十年以来最大的一次改动。 大家知道,第十五版《不列颠百科全书》跟过去十四个版本的做法都不同,即它的三十卷书分为三个部分:前编(知识提纲)一卷,简编(按字母排列简
粗略地阅读了秋浦等所著《鄂温克人的原始社会形态》,获得了不少知识,对于这个在一九四五年只剩下一百七十人的民族的生产方式和分配办法,社会组织和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以及怎样在共产党领导之下获得新生,并由原始公社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这部书的难得和可贵之处,还在于它所记述的鄂温克人的社会生活情状,是从任何文字记载中所见不到的,全书的材料都来自作者们和其他有关部门的实地调查。作者之一的秋浦同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李后主的名句,人们已经耳熟能详了。但“阑珊”究为何意,却并非人人都很清楚。 王蒙新作《相见时难》,载《十月》今年二期,在43页上说:“进公园以后,他们在太液池旁,扶着铁栏杆,看着春意阑珊的、才解冻不久的湖水和垂柳上的新芽,开始了……谈话。” 石琴娥译丹麦亨里克·彭托庇丹著《贵客临门》,载《春风译丛》去年四期,在245页上说:“在她(埃米)走回到起居室去
读《阳翰笙剧作集》 阳翰笙是我国著名的革命戏剧家。 这首先是指他是一位剧作家。阳翰笙自一九二七年底,从南昌起义的武装战场回到上海,由党的安排,参加创造社,走上革命文学道路以来,先写小说,后从事电影文学创作,接着,电影、戏剧同时搞,都取得很大的成就,在革命文学和戏剧、电影发展史上占了一席地位。 在戏剧创作方面,除去与田汉合作的独幕剧《晚会》不算,他一共写了八个大型话剧。这就是:抗战开始时,
克里斯托弗·衣修午德的小说《紫罗兰姑娘》英文原本初版在一九四五年十月,我的中译本一九四七年二月在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稍有节略的译文一九四六年先在上海《文艺复兴》杂志上发表过)距今已经三十五、六年了。从前读过这个译本的朋友们愿意重见到它,出版社借到一本读了,也愿意重印它。现在就据原文校对修订了一遍,交出付排。 译本原有我写的序文。作者对它还满意(他接到我寄给他看的序文英文稿后,回信说,“如果译
隨着再次入主喀布尔,阿富汗塔利班忽然成为世界上最受关注的组织。那么,塔利班是谁?从哪里来,又将到哪里去?回顾历史,20多年里,塔利班是如何吸取经验和教训,试图重塑形象的?其又真正改变了多少?这些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奥马尔和他的“学生军” 1989年2月15日,最后一批苏联军队撤出阿富汗,结束了在这个国家长达10年之久的战争。然而这个多灾多难的国家并没有迎来和平,而是很快出现了军阀混战割据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