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怎样构建农村小学师生成长成才管理机制”

来源 :俪人·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oxic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一切探索工作最终还是要归结到评价机制的重建上来,在实践与反思中,建立先进、科学、实效的师生评价制度,建立“成长”型的教师评价机制和以“有利于学生发展”为基本方向的学生个性评价机制才是使师生成才成长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农村 小学 师生 成长成才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已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地进行了近十年,一种更注重知识的实践与创新、能力的运用与提高,更注重学习过程的体验与发现的,更关注“人性发展”、“个性提高”的崭新教育观正逐步深入人心。但是,长期以来农村教育总跳不出“应试教育” 的怪圈,教师的晋级、评优等均以一分之差论英雄。这种“唯一分”的教师个体之间的“横向”评比,无形中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同时也加大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也制约和挫伤了教师教育教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因此新课改的所有工作还是要归结到评价体制的重建上,学会在实践中思考,反思,以建立有效的教师评价体系,才有利于教师队伍的健康发展。
  一、建立“成长”型的教师评价机制
  1.重建教师工作评价制度,才能健康发展
  教育是否能健康可持续发展,取决于是否以“良性竞争、健康发展”为目标重建教师工作评价制度。良性竞争必须让教师基于长期动态评价和动态管理的前提下相对公平的竞争。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揭示了教育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的普遍规律。无可厚非,对教师工作的评价也应遵循教育长期性的这一规律。也就是说对教师的评价应实施几个学期内甚至几年内成绩的动态评价,动态管理,而不是简单地一个年级几个平行班整齐划一的在一个学期或一年内的“横向”排名评比进行评价。上海市三泉学校校长王立新在《同比值评价与教师工作效率》的报告中指出:“仅以平均分或总分名次不能科学地评价老师的工作效率”。何况农村小学班级情况千差万别,就更难以用全乡或一个地区的平均分评估各班级的成绩变化差异了。若只以“唯一分” 论英雄的评价方式去评价教师是有悖教育规律的,这样的结果难免会上演“一边素质教育喊得轰轰烈烈,一边应试教育搞得扎扎实实”的教育闹剧。只有以“良性竞争、健康发展”为目标重建教师工作评价制度,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性,才能使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健康地成长。
  2.提倡对教师进行“个体化”的、“纵向型”的考查和引导
  学校应力求从较高角度和人才成长规律出发,制定科学、规范的教师工作评价机制,促进学校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使教师与学校在新课改实践改革中同步成长。 “纵向”考查和引导一线教师脚接地气地、踏实地做新课改的思考者和践行者,以更多的目光关注教师的个人成长,肯定他的能力,看到他的进步,而不去做教师个体之间的“横向”评比,为教师的成长培育温厚土壤。只有尊重人才成长的发展规律,才能促进教师“个体化”健康成长。
  3.建立教师集体文化的绩效评价机制
  教师集体文化是学校全体教师呼吸的空气。假如空气清新,那么教师就由衷地喜欢自己的学校,以主人翁的精神关心学校的各种事情,积极参与到绩效管理的整过程,反之则“做一天和尚,撞一天的钟”。在学校管理中提出:“我付出,我快乐;我超越,我幸福;我成功,我自豪”的教师集体工作文化理念。年初制定教师集体文化计划,随时跟踪记录教师集体文化实施过程,年底根据“我付出”的多少给“我快乐”多少;“我超越”多少,给“我幸福”多少;“我成功”多少,给“我自豪”多少,及时有效地给予教师看得见摸得着的公平的肯定和评价。人的成长离不开别人的肯定,美国教育家马斯洛提出,被别人肯定也是人的一种需要。营造人性化的积极的教师集体文化,让教师在空气清新的校园里快乐地、幸福地成长并成为业务精,素质高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教育人才。
  树立教师成才管理机制,需要促进学校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使教师与学校在新课改实践改革中同步成长。而必须反对以教学评比作为教师能力优劣衡量的唯一标准、搞教学末位淘汰制以及不考虑教师成长起点和需求的种种脱离“人性”的评比和考核。
  二、构建“有利于学生发展”为基本方向的学生个性评价机制
  1.构建适应农村学校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机制
  学习评价体系是一项长期化、系统化的工作,应树立“一切评价机制与标准,应是为了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的先进观念,以更宽容的期许和更关切的耐性,从宏观导向(学校人才基本培养方向)和微观入手(重视学生日常细微发展和进步)建立学生学习评价体系。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受高考的“一考定终身”,“跳农门”和读书为了“离农门”的落后思想影响至深。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论乡村教育时指出:“中国乡村教育一开始就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农夫的子弟变成书呆子”,揭示了农村教育“离农性”的弊端。党的十六大提出了解决“三农问题”,但我们的农村教育评价机制却依旧远离了“三农”,对学生学习评价实施的是“城市化”的一卷论优劣的单一机制 ,大大削弱了农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充分地开发农村校本评价体系,以学生喜闻乐见的身边事,结合所学具体地对学生学业进行客观的评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
  2.构建学生“特色化”、“个性化”的学习评价机制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当“宫廷顾问”时,有一次,皇帝让他解释一下关于哲学问题,莱布尼茨对皇帝说,任何事物都有共性。皇帝不信,叫宫女们去御花园找来一堆树叶,莱布尼茨果然从这些树叶里面找到了它们的共同点,皇帝很佩服。这时,莱布尼茨又说:“凡物莫不相异”,“天地间没有两个彼此完全相同的东西”。宫女们听了这番话后,再次纷纷走入御花园去寻找两片完全没有区别的树叶,想以此推翻这位哲学家的论断。结果大失所望,因为粗粗看来,树上的叶子好像都一样,但仔细一比较,却是形态各异,都有其特殊性。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没有两个事物的DNA完全相同。教育的DNA如此,教育评价亦如此,评价此与评价彼是不可以完全复制的。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性格,经历,家庭背景才造就了学生各具特色的精彩认知水平和认知世界。所以对学生的评价就应在学校把总关后,要大胆地放给年段、班级、学科的年级组长、班主任、科任教师因人而异,各自开展“特色化”、“个性化”的学习评价机制,使学生在各自的“特色”上得到“个性化”的评价。
  另外,在日常评价中还应注意坚持“少攀比;多肯定”的原则,使学习评价成为真正客观评价学生个体(要求不以其他学生为参照物)综合素质、能力的手段,成为真正促进学生个体多维度发展的立体化工程。“一支独放不是春,百花满园才是春”,只有构建学生“特色化”、“个性化”的学习评价机制,农村校园才会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满园春色。
  总之,农村学校应顺应课改需要和时代发展潮流,全方位落实贯彻科学发展观,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持续发展作为主要目标,将构建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的学校管理体系作为首要工作,积极探索富有时代精神而又立足于本校文化特色的教育改革理念和行动策略,逐步建立新课改理念下的教育改革管理模式,通过加大教育管理力度、深化教育改革工作,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使学生得到个性化成长,使学校真正成为教师专业化发展、学生个性化成长的温室,成为具有发展活力和创新精神的现代学园,才能让师生在“教与学”和“学与教”中健康成长,最终成才。
  【参考文献】
  [1]《班集体建设与管理的创新艺术》郑立平 著
  [2]《教师职业生涯发展》 连榕 编著
  [3]《回归到教育的原点》 朱永新 著
  [4]《陶行知教育文集》
其他文献
以打造拥有鲜明客家文化符号的洛带古镇景区灯具设计为目的,在分析挖掘洛带客家文化符号的基础上,结合古镇景区灯具设计与空间环境,有利于把握以灯具为载体的客家文化的传承
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作为高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一个成果展示平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参加。笔者结合大赛评审规则和市场营销人才培养要求,指出学生
【摘要】听,是学习语言的第一步。只有听得懂,才能去模仿,去交流。可以说,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是英语学习的关键。本文针对目前小学英语听力教学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旨在探讨有效的听力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打开英语学习的第一扇门。  【关键词】小学英语 听力教学 问题 策略  听,是学习语言的第一步。有研究资料表明,语言学习过程中,45%的信息获得途径在于听,可见,学会听,听得懂是学习语言的前提和关键。因此
园林园艺植物景观设计与规划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城市建设中园林景观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具有保护、改善以及美化城市环境的价值,能体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当前,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做好食品安全工作,提高食品安全水平,迫在眉睫。据统计,江苏省泰州市海陵区现有
如何做好师专学生的就业思想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面对激烈竞争的就业形势和学生的思想状况,应重视抓好对学生的就业形势教育、择业观教育、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