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真实有效的数学课堂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xxwm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真实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一直是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所追求的目标。对“增强课堂密度,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数学课堂,提高教学效率”、“向课堂四十分钟要效率”等教学理念,广大一线数学教师都曾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积极探索、认真实践,并取得了丰富的经验。社会在前进,教育在发展,真实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理念也在与时俱进,曾经被认同的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在课程改革的视野下重新审视,并不一定还是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复习》是小学数学总复习中的传统内容,下面以此为例,浅谈本人对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些理解。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总复习《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复习》
  教学目标:理解、掌握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结构特征与解题方法;沟通分数(百分数)应用题与倍数应用题、比例应用题之间的联系,正确、合理、灵活地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方法观察、分析生活中的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过程设计:
  1.谈话引入:临近期末,又将开展学生评比的活动。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件事,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用数学的方法来分析,看会得出怎样的结论。在往年的学生评比中,三好学生占班级人数的10%,各类积极分子占班级人数的1/4,看了这两个信息,结合班级实际,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根据班级学生人数是52人,预计学生会提出,我班能评上三好生、各类积极分子的各有几人?能评上三好生和各类积极分子的共有几人?能评上各类积极分子的比评上三好生的多几人?没评上三好生和各类积极分子的有几人等。)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教师板书一个,并由提问同学指定其他学生回答,全体学生集体评判。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以上几个问题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从结构上分析,都是求一个数的几(百)分之几是多少,所不同的是这个几(百)分之几有否直接已知;从解题方法上分析,都用乘法计算。)
  2.教师提供信息:我们六年级段有4个班,202名学生,全校有26个班,1380个学生,根据刚才三好生、各类积极分子的比例,你能得出怎样的结论?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在四人小组中交流,在此基础上,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能不能把刚才同学交流的题目改变成分数(百分数)除法应用题。根据各小组的汇报,教师板书这些分数除法应用题,并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以上这几道题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
  3.请你推算:(1)我校五年级段去年评出三好生与各类积极分子共89人,请你推算五年级段去年大约有学生几人?(2)我校三年级段去年有181人没有被评上三好生与各类积极分子,你能推算三年级段去年大约有学生多少人吗?(3)余姚市有少年儿童12万,宁波市有少年儿童110万,浙江省有少年儿童438万,全国有少年儿童1亿3千万,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或几个信息,照刚才的比例推算,没有被评上三好生与各类积极分子有多少人。
  4.针对目前评比三好生与各类积极分子的办法:通过刚才的计算,你有什么想法?在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看法的基础上,教师提供学校学生评价改革的方案,为了发现、培养每个学生的特长,发展个性,从本学期开始,学校决定取消评比三好生与各类积极分子,改评闪亮星,学校暂时确定了“小天使”、“小蚂蚁”、“小蜜蜂”、“环保小卫士”、“小冰心”、“小华罗庚”等18种星,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与爱好,去争取、去申报。为此学校红领巾小记者专门采访了学校领导,下面是这次采访的片段:
  小记者:评选闪亮星与评选三好生、各类积极分子有什么区别?
  学校领导:将有更多的学生得到肯定、鼓励。去年我校共评出三好生与各类积极分子近400人,预计能评上闪亮星的人数将增加180%,特别是六年级学生,我估计有9/10的学生会被评上闪亮星。在评上的学生中,20%的学生可能会得到五颗不同的闪亮星,2/5的学生可能会得到四颗不同的闪亮星。努力吧,祝愿我校的同学“星光灿烂”。
  看了这篇材料,你能得出哪些结论?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集体汇报。在此基础上教师提供小记者采访的第二个片段:
  小记者:中、低年级学生对评比闪亮星有什么反应?
  学校领导:学校对三年级的280名学生进行调查显示,想申报闪亮星的同学人数相当于不想申报人数的1/7。(分别可以从分数、倍数、比的角度去分析)
  对这个信息,你能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分析吗?你又得出了怎样的结论呢?
  5.通过今天的交流,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1.复习课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回顾、整理,解决问题方法的提炼。如何提高复习课的效率,尽可能地使每个学生有所得,并且尽可能地多得?在上述教学实践中,教师通过创设开放性地问题情境,从简单的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引入,逐步过渡到稍复杂的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注意知识间的纵向联系,学生可以从不同地角度,去观察、分析、思考,提出不同数量、不同质量的数学问题,并采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给每一个学生提供了能探索、并能获得成功的机会,同时注重沟通分数(百分数)应用题与倍数应用题、比例应用题之间的横向联系,使学生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创设了学生很感兴趣的教学情境,把期末学生评比的事引入数学课堂,并以聊天的形式展开教学,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创设了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这样的教学形式,学生参与的热情高,参与面广,而且渗透了“数学是交流的工具”的思想,确实是有效地教学形式。
  3.特别注重对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以学生十分熟悉、又很感兴趣的事件为背景,要求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用数学的方法去解决,整堂课都渗透了这一教学思想,特别在最后的练习阶段,用小记者采访学校领导的形式,向学生提供了两篇数学材料,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分析,用数学的方法去解决,大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加强了学生解题后反思能力的培养,当学生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后,不仅要求学生对解题策略、解题方法进行反思,而且对解题结果进行分析,帮助我们对事件进行正确判别。例如通过计算发现,过去的评比方案面太窄,改革后的评比方案使我们有更多地机会获得成功。
  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方法的指导,而且要以知识的传授、方法的指导为载体,渗透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数学方法去观察分析生活中的事,去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学着用数学与他人进行交流,让更多地学生喜欢数学、运用数学,这样的数学课堂才是真实有效的,也是我们为之追求的。
其他文献
“教与学方式的转变”,“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已成为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专家学者及教学一线教师研究的热点问题。布鲁巴克说过:“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因此,教学中让学生能独立提出有价值的疑问,正是学生把书读“进去”的标志,也正是教与学方式转变的一种体现,下面就几个案例谈谈教学中的现象及研究反思。  【案例1】曾听过一节关于《示儿》的教学。教师从开始到最后提出的一连串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在培养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和个性鲜明、各具特色的人才方面担负着重要的责任。那么,数学课堂教学如何才能成为学生主动探索和积极创造的过程呢?听了一节小学数学课,深受启发。下面是这节课的教学实录:  例:一块长20厘米,宽12厘米的铁片,要将其裁剪成半径是2厘米的圆片,最多可以剪成几块?  板书题目后,教师让学生尝试解答。结果大多数学生都是如下解答:(20×12)÷(3
现在大多数学生不缺赞美,他们是在鲜花和掌声中长大的。生活中,他们能经常得到老师、父母、亲戚、朋友的称赞,感受着被赞美的愉悦、幸福,体验着赞美给他们带来的自信、成功。但作为独生子女的他们,因为家庭教育以他们为中心,导致他们不懂得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感受被赞美的同时也要主动地真诚地为别人送出赞美。如何让学生感受赞美的力量,感悟赞美在与人交往中的重要作用,也就成了我们本节课的主要教育目的。    一、感性
美术欣赏是践行新时代儿童美育的重要途径,是幼儿园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名画欣赏作为其中的内容之一,在幼儿园美术教学中却存在着“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现象。一些幼儿教师的关注和研究少,甚至成为不敢涉猎的“禁区”。究其原因,是因为教师对名画的了解甚少,不知如何选择素材,不能将成人的赏析化解为幼儿的语言,认为“门槛”太高,无法驾驭。笔者近期在对幼儿园名画欣赏的探索和实践中,获得一定经验,总结如下:  一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他们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而数学是抽象性和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通过动手操作,恰好在这两者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加强动手操作是现代数学教学与传统数学教学的重要区别之一。动手操作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多元智能的发展创造空间。    一、通过操作,培养探究精神    一位教育家曾说:
在进行艺术教育的研究实践过程中,我们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通过自主参与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渐形成一种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从而激发学生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欲望。这一过程,我们把它称之为学生美术乐学三部曲,今表述如下跟大家探讨。    一、让兴趣成为学生乐学的切入点    1.运用美术学习的功能引发学生兴趣。  长期以来,人们对美术的教育功能总是缺乏认识,不知学习美术
活動目标  1. 欣赏人物变形的创作过程,感受自由变化的创意乐趣。  2. 用点、线、形大胆想象,给头像设计夸张变形的身体、四肢。  3. 体验自由想象的奇妙,感受无拘无束作画的快乐。  活动准备  动画课件“魔法大变样”课件,作业纸贴好大头照片三张(自己、爸爸、妈妈),勾线笔。  活动过程  一 、 观看课件“魔法大变样”,打开思维禁锢,激发幼儿的创作热情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是谁?他哪里被变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效益始终不高,投入与产出不等,究其原因是因为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着一成不变的模式瓶颈:一是教师偏重知识讲授,忽视学生的阅读感知和实践体验,传统教学的思维定势制约了学生的自主阅读活动;二是教师总是在字词句、篇章结构的模式中游走,学生自主阅读的实践经验不够,阅读的宽度与深度不够。因此,改变现有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提倡原汁原味的阅读,已成为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学可持续地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关
借推进新课程实施的东风。笔者和几位领导一起听了中年级两堂品德与社会课。  [镜头一]《从一滴水说起》教学  师:“……说一说你的生活中有这样浪费水的现象吗?小组内交流交流。”  学生马上按前后座位自然分成四人小组,不一会,教室内人声鼎沸,热闹非凡,笔者随机观察了几个小组:有的是一个优生在发言,其他学生只是当听众;有的是几个人你一言我一语,仅仅流于形式;有的小组对问题还不甚了解,以为是要讨论教室里浪
语文阅读教学“生活化”关注的是阅读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文本知识回归生活,联系实际。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理解课文内容,才能赋予课文生命和活力。其基本做法有:    一、嘗试实践,体验生活    布鲁纳提出:“学生必须通过自己的积极参与,身体力行才能获得知识。”小学语文教材每一篇课文都来源于生活,教学时只有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到现实中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