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强调,要深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扎实推进“两个率先”。最近,省委又部署在全省上下深入开展思想解放的大讨论活动,要求以解放思想引领实践创新,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美好江苏。笔者曾在南京市江宁区工作过一段时间,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深感只有把民生建设摆到特别重要的位置上,在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注意将以“五有”(学有所教、劳有所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为重点的民生保障与改善落到实处,才能真正称得上实现了地方的科学发展,为推进全省“两个率先”作出了切实的贡献。
确立一个标杆,引领“五有”民生建设
江宁自撤县建区以来获得了跨越式的发展,随着经济社会步入新的发展阶段,他们以更高标准自加压力,与时俱进地定位民生建设的新标杆,确立了“高质态的教育发展更加均衡、高增长的增收渠道更加拓展、高覆盖的基本医疗更加惠民、高保障的养老制度更加健全、高品质的宜居住房更加普及”五大民生目标,以此引领和推动民生事业加速发展。在具体实践中,首先是注重以新标杆提升发展理念。引导全区干部牢固树立“致力于改善民生的发展观才是科学的发展观”的思维共识,推动广大干部思维模式、工作方式的全面转型。同时,将五大民生目标作为“评判科学发展的主要标尺,作为各级党委、政府重要的政策指南,作为检验执政成效的重要标准”,形成了引领全区又好又快发展的强有力的“指挥棒”。其次是注重以新标杆提升发展思路。把加强社会建设的重心,突出地体现在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上,将发展的积极性、充裕的资金、宝贵的资源更多地引导到加强民生建设的薄弱环节上来,切实让更多发展成果普惠于民。再次是注重以新标杆提升发展举措。先后出台了“关于改善民生的实施意见”、“推进‘五有’建设三年工作意见”等一系列配套衔接的政策措施,落实了96项、总投入达41亿元的民生实事工程,使新一轮民生发展定位更加目标化、责任化、制度化和项目化。2007年,江宁区顺利实现省定小康目标,老百姓在小康民意调查中对全区总体达小康认可度达到75%。
完善六大体系,创优“五有”制度环境
完善公平教育体系。深入实施“一镇一校”、“六有”、信息化、高中教育布局调整等和谐教育六大工程,通过整合资源,实现优质教育城乡共享、高位均衡。目前,江宁区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教育毛入学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分别达到99%、96.6%和53.2%,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同时,江宁还着力构建惠民教育机制,建立了全覆盖的政府助学体系,全区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均享受到免费教育,所有外来务工子女也享受到与江宁本地孩子同等的优质教育,“江宁教育”成为全区人民满意的民生品牌。
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江宁区以区人力资源市场为中心,街道、园区劳动保障所为主体,民办职介为补充,构建了城乡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形成了劳动者自主创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全区每年直接提供各类就业岗位3万个,凡符合基本条件、有就业愿望的城乡劳动力,只要不挑不拣,都能及时上岗。全面推行就业困难人员跟踪服务卡制度,积极开展“双失双下”等十类困难人员就业帮扶、充分就业街道社区创建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等活动,形成了具有江宁特色的促进就业再就业体系。从税收、贷款、技术服务等层面推动“以创业带动就业”,大力扶持农民自主创业,鼓励能人带动创业,全区形成了“每7户家庭就有1户是老板”的创业格局。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惠民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全区惠民医疗机构、医疗“一卡通”、包括城镇无医保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在内的新型合作医疗已全部实现全覆盖,参保基金标准提高到200元,大病救助提高到12万元,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人均补助标准今年将提高到20元,“即看即报”延伸到村和社区卫生服务站,“看病难、看病贵”从机制上得到有效缓解。加快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体系建设,建立了与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相衔接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推行了“边拆迁、边安置,边农转非、边促进就业,边发安置费、边进社会统筹”六个同步的失地农民综合保障制度。各类社会保障已覆盖到全区80多万城乡居民,全民医保基本实现,10万老年农民享受到了养老补贴。
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江宁区把改善和提高群众居住品质作为衡量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一项重要指标,逐步形成由拆迁安置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住房货币补贴等几方面制度组成的,适应全体居民需要的,多层次、全方位的住房保障体系,实现了住房“保障内容、保障方式、保障区域三项全覆盖”。2003年至今,累计建成600多万平方米的农民复建房、经济适用房、拆迁安置房,全面完成重点危旧房屋片区改造,基本实现住房困难的低保家庭住得上廉租房、低收入家庭住得起经济适用房、新就业人员租得起房。
完善文化服务体系。大力推进文化设施建设,基本建成以区文化馆、街道文化站、社区文化室为主体的三级文化服务体系,平均每个街道公益性文化设施面积达3500平方米,拥有万册图书馆、健身房、培训室等10个以上功能活动场所,所有社区均建成二类以上标准公共体育场地。大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形成了“江宁之春”群众文化节、“和谐江宁”大舞台等一批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创造了《瓜棚轶事》、《老屋》等一批省市“五个一”工程的获奖文艺作品,形成了覆盖全区、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完善救助帮困体系。江宁区还建立了以城乡低保制度为基础,专项救助、临时救助、社会互助、慈善资助相结合的扶贫济困工作体系。城乡低保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全面确立,低保提标工作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管理轨道,为全区各类困难群众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保障机制。目前,城镇、农村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260元/月和200元/月,农村五保老人集中居住率达到75%,慈善基金累计募集认捐5.4亿元,近三年用于社会救助的资金达8600万元,日均生活费1美元以下的贫困人口已基本消除。
强化三项保障,确保“五有”落到实处
在推进以“五有”为重点的民生建设实践中,江宁区把加强三项工作作为关键性的保障措施,确保政策落实到位,资金投入到位,目标考核到位。一是强化工作保障。建立领导经常性走访机制,区领导经常深入基层,了解民情,搜集民意;各级各部门领导通过信访接待、调查研究、现场办公等形式,和群众面对面沟通、零距离接触,有力地推动了民生建设责任、动态管理、政策衔接、监督检查等各个环节在基层一线的落实。畅通利益表达机制,建立并拓展了区长信箱、信访热线、人民来信来访“三位一体”的诉求表达机制,使群众的困难在最短的时间内有效传递到党委和政府。建立民生问题及时处置机制,实行人民来信来访办理时限承诺制,切实维护群众利益,做到凡是涉及群众利益的事,能办的不推托,难办的想方设法办,应该办因条件所限不能办的创造条件办。二是强化财政保障。江宁区围绕解决民生问题确定财政投入的方向,加快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基本形成了以民生为导向的财政保障机制,基本建立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民生投入经费筹集机制。2005年至今,区财政的民生建设支出逐年增长,其中,在教育、卫生、社保就业等方面的支出年均分别增长25.2%、27.5%、28.6%。今年,江宁区区级财政直接用于“五有”民生的支出将超过10亿元,占区级实际可支配财力的64.3%,南京市下达的民生建设三年目标任务,江宁将用一年时间全面完成。三是强化考核导向。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江宁区在干部考核上从偏重考核经济指标转变为考核民生及经济综合性指标,把关系到百姓生活的收入、就业、青少年入学率、公共卫生和安全等民生保障程度都纳入干部政绩考核体系,激励各级干部更加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目前,江宁的街道千分考核体系中民生社会类指标权重达到50%,超过经济类指标10个百分点,已居于主导地位。□
(作者系原中共南京市委常委、江宁区委书记,现任中共镇江市委副书记、代市长)责任编辑:尤健
确立一个标杆,引领“五有”民生建设
江宁自撤县建区以来获得了跨越式的发展,随着经济社会步入新的发展阶段,他们以更高标准自加压力,与时俱进地定位民生建设的新标杆,确立了“高质态的教育发展更加均衡、高增长的增收渠道更加拓展、高覆盖的基本医疗更加惠民、高保障的养老制度更加健全、高品质的宜居住房更加普及”五大民生目标,以此引领和推动民生事业加速发展。在具体实践中,首先是注重以新标杆提升发展理念。引导全区干部牢固树立“致力于改善民生的发展观才是科学的发展观”的思维共识,推动广大干部思维模式、工作方式的全面转型。同时,将五大民生目标作为“评判科学发展的主要标尺,作为各级党委、政府重要的政策指南,作为检验执政成效的重要标准”,形成了引领全区又好又快发展的强有力的“指挥棒”。其次是注重以新标杆提升发展思路。把加强社会建设的重心,突出地体现在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上,将发展的积极性、充裕的资金、宝贵的资源更多地引导到加强民生建设的薄弱环节上来,切实让更多发展成果普惠于民。再次是注重以新标杆提升发展举措。先后出台了“关于改善民生的实施意见”、“推进‘五有’建设三年工作意见”等一系列配套衔接的政策措施,落实了96项、总投入达41亿元的民生实事工程,使新一轮民生发展定位更加目标化、责任化、制度化和项目化。2007年,江宁区顺利实现省定小康目标,老百姓在小康民意调查中对全区总体达小康认可度达到75%。
完善六大体系,创优“五有”制度环境
完善公平教育体系。深入实施“一镇一校”、“六有”、信息化、高中教育布局调整等和谐教育六大工程,通过整合资源,实现优质教育城乡共享、高位均衡。目前,江宁区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教育毛入学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分别达到99%、96.6%和53.2%,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同时,江宁还着力构建惠民教育机制,建立了全覆盖的政府助学体系,全区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均享受到免费教育,所有外来务工子女也享受到与江宁本地孩子同等的优质教育,“江宁教育”成为全区人民满意的民生品牌。
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江宁区以区人力资源市场为中心,街道、园区劳动保障所为主体,民办职介为补充,构建了城乡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形成了劳动者自主创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全区每年直接提供各类就业岗位3万个,凡符合基本条件、有就业愿望的城乡劳动力,只要不挑不拣,都能及时上岗。全面推行就业困难人员跟踪服务卡制度,积极开展“双失双下”等十类困难人员就业帮扶、充分就业街道社区创建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等活动,形成了具有江宁特色的促进就业再就业体系。从税收、贷款、技术服务等层面推动“以创业带动就业”,大力扶持农民自主创业,鼓励能人带动创业,全区形成了“每7户家庭就有1户是老板”的创业格局。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惠民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全区惠民医疗机构、医疗“一卡通”、包括城镇无医保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在内的新型合作医疗已全部实现全覆盖,参保基金标准提高到200元,大病救助提高到12万元,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人均补助标准今年将提高到20元,“即看即报”延伸到村和社区卫生服务站,“看病难、看病贵”从机制上得到有效缓解。加快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体系建设,建立了与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相衔接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推行了“边拆迁、边安置,边农转非、边促进就业,边发安置费、边进社会统筹”六个同步的失地农民综合保障制度。各类社会保障已覆盖到全区80多万城乡居民,全民医保基本实现,10万老年农民享受到了养老补贴。
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江宁区把改善和提高群众居住品质作为衡量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一项重要指标,逐步形成由拆迁安置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住房货币补贴等几方面制度组成的,适应全体居民需要的,多层次、全方位的住房保障体系,实现了住房“保障内容、保障方式、保障区域三项全覆盖”。2003年至今,累计建成600多万平方米的农民复建房、经济适用房、拆迁安置房,全面完成重点危旧房屋片区改造,基本实现住房困难的低保家庭住得上廉租房、低收入家庭住得起经济适用房、新就业人员租得起房。
完善文化服务体系。大力推进文化设施建设,基本建成以区文化馆、街道文化站、社区文化室为主体的三级文化服务体系,平均每个街道公益性文化设施面积达3500平方米,拥有万册图书馆、健身房、培训室等10个以上功能活动场所,所有社区均建成二类以上标准公共体育场地。大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形成了“江宁之春”群众文化节、“和谐江宁”大舞台等一批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创造了《瓜棚轶事》、《老屋》等一批省市“五个一”工程的获奖文艺作品,形成了覆盖全区、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完善救助帮困体系。江宁区还建立了以城乡低保制度为基础,专项救助、临时救助、社会互助、慈善资助相结合的扶贫济困工作体系。城乡低保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全面确立,低保提标工作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管理轨道,为全区各类困难群众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保障机制。目前,城镇、农村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260元/月和200元/月,农村五保老人集中居住率达到75%,慈善基金累计募集认捐5.4亿元,近三年用于社会救助的资金达8600万元,日均生活费1美元以下的贫困人口已基本消除。
强化三项保障,确保“五有”落到实处
在推进以“五有”为重点的民生建设实践中,江宁区把加强三项工作作为关键性的保障措施,确保政策落实到位,资金投入到位,目标考核到位。一是强化工作保障。建立领导经常性走访机制,区领导经常深入基层,了解民情,搜集民意;各级各部门领导通过信访接待、调查研究、现场办公等形式,和群众面对面沟通、零距离接触,有力地推动了民生建设责任、动态管理、政策衔接、监督检查等各个环节在基层一线的落实。畅通利益表达机制,建立并拓展了区长信箱、信访热线、人民来信来访“三位一体”的诉求表达机制,使群众的困难在最短的时间内有效传递到党委和政府。建立民生问题及时处置机制,实行人民来信来访办理时限承诺制,切实维护群众利益,做到凡是涉及群众利益的事,能办的不推托,难办的想方设法办,应该办因条件所限不能办的创造条件办。二是强化财政保障。江宁区围绕解决民生问题确定财政投入的方向,加快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基本形成了以民生为导向的财政保障机制,基本建立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民生投入经费筹集机制。2005年至今,区财政的民生建设支出逐年增长,其中,在教育、卫生、社保就业等方面的支出年均分别增长25.2%、27.5%、28.6%。今年,江宁区区级财政直接用于“五有”民生的支出将超过10亿元,占区级实际可支配财力的64.3%,南京市下达的民生建设三年目标任务,江宁将用一年时间全面完成。三是强化考核导向。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江宁区在干部考核上从偏重考核经济指标转变为考核民生及经济综合性指标,把关系到百姓生活的收入、就业、青少年入学率、公共卫生和安全等民生保障程度都纳入干部政绩考核体系,激励各级干部更加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目前,江宁的街道千分考核体系中民生社会类指标权重达到50%,超过经济类指标10个百分点,已居于主导地位。□
(作者系原中共南京市委常委、江宁区委书记,现任中共镇江市委副书记、代市长)责任编辑:尤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