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的音乐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在音乐教育中,如何通过音乐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训练,提高音乐审美能力,最终培养出具有全方位能力与素质,具有高品位艺术情趣的人,也是素质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环节。
中学音乐教育是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是培养青少年成为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说,它有三个目的:一是通过音乐教育,人人都能成为记忆力强、想象力丰富、判断力迅速而准确,有一定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聪明人;二是创建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和艺术氛围,使学生在精神上能得到美的滋润,使身心感到特别轻松愉快;三是给予学生以一定的审美知识和审美观念,同时教给学生以基础的音乐知识,达到一定的自学钻研能力,并能初步体会到一些音乐艺术美的奥秘。总之,它是以“美”为核心,通过美育促进德育、智育的更进一步发展。
根据上述三个主要目的,中学音乐教育的教学方法,就应该有所适应。如何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加强音乐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大面积地提高音乐教学质量,是进行音乐教学改革的现实课题。本文就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感受较深的几个方面粗略谈一谈浅显的看法。
一、在音乐课程教学中应以情感人
当我们为某些学生在升旗仪式上迟到感到失望,为唱国歌时那疏散无力的声音感到无奈时,我们是否该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学方式呢。我认为,教师可以运用课本资源,发掘内容,找到德育教育的点,使德育贯穿于教学中,找到学生内心的共鸣,感动他们,并持之以恒。教师的有意提问,能把学生带入思考、追求探索的意境中去。例如:欣赏贝多芬的《命运》时,提问:全曲给你怎样的感觉?你了解了贝多芬的经历后,有何感想?学生情绪很高,课堂也活跃起来。
二、充分发挥音乐的审美作用
音乐是一门特殊的听觉艺术,它以乐曲的旋律美,歌词的语言美,表现的体态美,演唱的情感美等来陶冶情操和净化人的心灵。要让学生从中去发现美,认识美,体验美,进而创造美,发展美。在音乐欣赏教学中通过对古今中外优秀的音乐作品的欣赏,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培养高尚情操。特别是对我国民族音乐的欣赏,使学生热爱民族音乐文化,继承我们优秀的传统美德。对于学生喜爱的流行歌曲,要引导学生选择优秀的音乐作品,也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把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结合的好作品介绍给学生。在教学中保持开放的姿态,通过音乐为学生打开另一扇了解世界的窗口,课内外相结合,让学生充分感受各种音乐的魅力,并在音乐教学实践中,养成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音乐更生活化,令学生获得愉悦的审美体验。
三、巧用方法,解决音乐难题
学生对掌握不同的节奏型,往往会出现困难和混淆。教师可根据生活中的不同音响特点编写一些“节奏歌谣”或归类比较,让学生反复练唱或分析对比。例如:在欣赏《会打切分音的闹钟》就让学生模仿钟的响声,在欣赏的同时也学习了切分音,这样不但对视唱有所帮助,对以后的听音记谱也有促进作用,同时增加了对音乐形象的理解。在曲调和节奏练习中,采用由浅入深的变化和对比,诱导和鼓励学生去不断克服困难。如:通过练习节奏2/4xx xx|xx xx|,然后换成2/4 ox xx|ox xx|再换成2/4 x x|x x|。抓住学生要强、好奇的心理, 逐步引导学生克服困难去完成新的任务。
四、重视音乐课的组织教学
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使其精力集中,以便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每次出现新知识、变换新内容之前,都要千方百计地设法引起学生的注意,才能迅速、顺利地突破难点,从而使整个课堂教学呈现出生动活泼的局面。音乐课虽然希望学生能活跃课堂,但没有纪律的约束是不行的,无视纪律会影响教学的正常进行。因此,建立有序的课堂才能保证德育教学的质量。组织教学方法,应注意各阶段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应多采用启发、思考、发现等方法进行疏导。另外,教师在组织教学中应结合自身各方面条件,扬长避短,使自己始终保持一定的权威性、示范性,减少失误。
总之,要上好一节音乐课,只运用几种教学方法是远远不够的,还需在整个教学手段上、在教学环节的设计和课堂布局上进行精雕细刻。教师要在每个短短的四十分钟里起主导作用,就必须创造积极的教学状态,发挥自身素质特长,努力做到“啟发有方、诱导得法”。 让学生真正的爱上音乐课。
(作者单位:河北张家口机械工业学校)
中学音乐教育是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是培养青少年成为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说,它有三个目的:一是通过音乐教育,人人都能成为记忆力强、想象力丰富、判断力迅速而准确,有一定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聪明人;二是创建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和艺术氛围,使学生在精神上能得到美的滋润,使身心感到特别轻松愉快;三是给予学生以一定的审美知识和审美观念,同时教给学生以基础的音乐知识,达到一定的自学钻研能力,并能初步体会到一些音乐艺术美的奥秘。总之,它是以“美”为核心,通过美育促进德育、智育的更进一步发展。
根据上述三个主要目的,中学音乐教育的教学方法,就应该有所适应。如何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加强音乐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大面积地提高音乐教学质量,是进行音乐教学改革的现实课题。本文就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感受较深的几个方面粗略谈一谈浅显的看法。
一、在音乐课程教学中应以情感人
当我们为某些学生在升旗仪式上迟到感到失望,为唱国歌时那疏散无力的声音感到无奈时,我们是否该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学方式呢。我认为,教师可以运用课本资源,发掘内容,找到德育教育的点,使德育贯穿于教学中,找到学生内心的共鸣,感动他们,并持之以恒。教师的有意提问,能把学生带入思考、追求探索的意境中去。例如:欣赏贝多芬的《命运》时,提问:全曲给你怎样的感觉?你了解了贝多芬的经历后,有何感想?学生情绪很高,课堂也活跃起来。
二、充分发挥音乐的审美作用
音乐是一门特殊的听觉艺术,它以乐曲的旋律美,歌词的语言美,表现的体态美,演唱的情感美等来陶冶情操和净化人的心灵。要让学生从中去发现美,认识美,体验美,进而创造美,发展美。在音乐欣赏教学中通过对古今中外优秀的音乐作品的欣赏,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培养高尚情操。特别是对我国民族音乐的欣赏,使学生热爱民族音乐文化,继承我们优秀的传统美德。对于学生喜爱的流行歌曲,要引导学生选择优秀的音乐作品,也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把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结合的好作品介绍给学生。在教学中保持开放的姿态,通过音乐为学生打开另一扇了解世界的窗口,课内外相结合,让学生充分感受各种音乐的魅力,并在音乐教学实践中,养成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音乐更生活化,令学生获得愉悦的审美体验。
三、巧用方法,解决音乐难题
学生对掌握不同的节奏型,往往会出现困难和混淆。教师可根据生活中的不同音响特点编写一些“节奏歌谣”或归类比较,让学生反复练唱或分析对比。例如:在欣赏《会打切分音的闹钟》就让学生模仿钟的响声,在欣赏的同时也学习了切分音,这样不但对视唱有所帮助,对以后的听音记谱也有促进作用,同时增加了对音乐形象的理解。在曲调和节奏练习中,采用由浅入深的变化和对比,诱导和鼓励学生去不断克服困难。如:通过练习节奏2/4xx xx|xx xx|,然后换成2/4 ox xx|ox xx|再换成2/4 x x|x x|。抓住学生要强、好奇的心理, 逐步引导学生克服困难去完成新的任务。
四、重视音乐课的组织教学
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使其精力集中,以便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每次出现新知识、变换新内容之前,都要千方百计地设法引起学生的注意,才能迅速、顺利地突破难点,从而使整个课堂教学呈现出生动活泼的局面。音乐课虽然希望学生能活跃课堂,但没有纪律的约束是不行的,无视纪律会影响教学的正常进行。因此,建立有序的课堂才能保证德育教学的质量。组织教学方法,应注意各阶段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应多采用启发、思考、发现等方法进行疏导。另外,教师在组织教学中应结合自身各方面条件,扬长避短,使自己始终保持一定的权威性、示范性,减少失误。
总之,要上好一节音乐课,只运用几种教学方法是远远不够的,还需在整个教学手段上、在教学环节的设计和课堂布局上进行精雕细刻。教师要在每个短短的四十分钟里起主导作用,就必须创造积极的教学状态,发挥自身素质特长,努力做到“啟发有方、诱导得法”。 让学生真正的爱上音乐课。
(作者单位:河北张家口机械工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