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4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04-000-01
摘 要 本文通过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实地考察、数理统计等方法,对西安普通高校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学生排球运动开设情况,排球教师的年龄结构、学历层次、职称情况、科研情况、参赛及培训情况,排球场地设施情况,排球课外活动开展情况,排球运动队的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与分析,了解了陕西省普通高校排球运动开展的现状,以及西安普通高校排球运动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促进我省普通高校排球运动的开展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排球 西安 开展现状 分析
一、西安市群众性排球开展现状与分析
群众性排球运动的开展和普及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在普及和提高的高度上思考排球运动的发展与排球运动的出路,一味地追求提高、强调竞技,忽视了群众的兴趣爱好与需要,导致群众性排球运动处于无人问津的地位。总体表明,群众性排球运动的普及程度还很低,群众对这项运动反映较冷淡。显示出普及群众性排球运动任重而道远。群众性排球运动的普及和开展是以学校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因为学生有专门的体育活动时间与运动场地和学校的体育教学大纲内容的安排,使学校成为我国开展群众性排球运动的主要场所,学生成为我国排球运动的主要活动群体。老年人有时间锻炼和重视保健与长寿成为我国群众性排球运动的第二大群体。中年人群体在此项目的人数最少,与我国的体育锻炼人口调查的结果相一致,这是由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二、影响我国群众性排球运动发展的因素分析
(一)运动特点因素
每项运动都有自己的特点。这种独特的运动方式和运动规则是区别于其他运动的最显著标志。一项运动的特点和运动方式应该由自身的规则来规定。但怎样的运动才能引起人们的参与兴趣:人们在选择参与运动时,首要考虑的是运动的特点是否适合自己。
(二)规则特点
规则是制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和这章程。群众性排球运动的发展方向很大程度上由规则来体现。分析群众性排球运动的特点应该从规则入手,把握其内在本质,提炼出与竞技排球不同的自身特点,以此让人们认识到群众性排球的内在魅力,体验到群众性排球运动带来的愉快。
(三)快乐体育对排球运动普及的影响
伴随现代化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而产生的快乐体育,以休闲、娱乐为目标的轻松、愉快的体育运动形式。“轻体育运动”的发展,将带来体育观念的更新和体育文化的繁荣与进步,它将通过高品位的体育手段和形式来丰富人们的业余文化活动,进而提高生活质量。轻竞技体育项目既是选手攀登人类生理极限高峰的阶梯,又是普通人从事体育锻炼的方法手段。人们既可以在观看竞技选手的高超表演中获得乐趣,又可以亲身实践,从中领略运动的快乐。因此,从本质上来说,运动项目既是竞技的手段,也是实现“轻体育”目的的重要手段。大部分竞技项目需要经历一个“软式化”的过程才能成为“轻体育”,为普通人所享用。
(四)政策因素
排球自身因素和媒体宣传因素是影响我国群众性排球运动普及的主要客观因素。
(五)参与者因素
人民群众是群众性排球运动的主体。参与者的主体性意识、物质条件,群众性排球的个体需求,是人们参加群众性排球运动的思想与物质基础。
三、研究结果
西安市普通高校排球运动普及范围较广,但普及力度不够深,不利于排球运动群众基础的扩大;排球运动场地设施较差,不利于激发参与者的积极性;学生排球技术基础薄弱,高校课程总类繁多,各门课程教学时数有限,影响高校排球运动水平的提高;排球运动入门较难,学习初期学生心理负担较重,易产生畏难情绪;单一、枯燥的考试内容限制学生对排球运动的全面了解;高校排球课培养方案中,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的涉及比较全面,但涉及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学校较少;本科以上的排球教师和教授级别的排球教师偏少,参赛经历较少,培训机会少,在科研创新方面比较欠缺,不利于高校的排球运动教学及学科建设;我省普通高校校际排球联赛次数较少,排球协会或社团并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高校排球运动队运动员的招收方式较为单一,高校在招生过程中针对外省招收的排球运动方向特长生较少,运动员的训练年限较短,排球运动基础普遍较差;排球运动队教练由多排球教师担任,教师压力较大;教练员参赛次数少、培训机会少,不利于训练工作的进行;多数高校排球运动队没有队规队的执行力度较差;经费不足的问题制约了陕西省普通高校排球运动队的良性发展。并对此提出建议:普及排球运动,要广度和深度两手齐抓;加大对排球场地设施资金的注入,并做好对场地的保护和维修工作;大力推广国际排联开发的“大众排球”和“排球在校园”项目活动,做好排球运动的宣传活动;排球教师要明确教学计划、目标、大纲、内容及方法,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重视学生在排球学习初期的受伤情况,加以防范;完善非体育专业学生选课体系,让学生选到自己感兴趣的科目,改革考试制度,简化非体育专业学生排球基本技术的考核,灵活考试内容,减少考试给学生带来的压力;为排球教师提供深造机会,鼓励排球教师进行科学研究,提高排球教师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挥排球协会或社团的作用,开展多种形式的排球课外活动;拓宽招生渠道,扩大对排球运动优秀运动员的招收比例,强大高校排球运动队的后备力量,严格排球运动队的制度管理;通过政府部门、职能部门、社会企业解决排球运动队的资金问题。
参考文献:
[1] 刘涛.排球运动第三版[M].西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 张哲.中国体育文化[J].体育文化导刊.2007.
摘 要 本文通过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实地考察、数理统计等方法,对西安普通高校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学生排球运动开设情况,排球教师的年龄结构、学历层次、职称情况、科研情况、参赛及培训情况,排球场地设施情况,排球课外活动开展情况,排球运动队的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与分析,了解了陕西省普通高校排球运动开展的现状,以及西安普通高校排球运动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促进我省普通高校排球运动的开展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排球 西安 开展现状 分析
一、西安市群众性排球开展现状与分析
群众性排球运动的开展和普及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在普及和提高的高度上思考排球运动的发展与排球运动的出路,一味地追求提高、强调竞技,忽视了群众的兴趣爱好与需要,导致群众性排球运动处于无人问津的地位。总体表明,群众性排球运动的普及程度还很低,群众对这项运动反映较冷淡。显示出普及群众性排球运动任重而道远。群众性排球运动的普及和开展是以学校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因为学生有专门的体育活动时间与运动场地和学校的体育教学大纲内容的安排,使学校成为我国开展群众性排球运动的主要场所,学生成为我国排球运动的主要活动群体。老年人有时间锻炼和重视保健与长寿成为我国群众性排球运动的第二大群体。中年人群体在此项目的人数最少,与我国的体育锻炼人口调查的结果相一致,这是由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二、影响我国群众性排球运动发展的因素分析
(一)运动特点因素
每项运动都有自己的特点。这种独特的运动方式和运动规则是区别于其他运动的最显著标志。一项运动的特点和运动方式应该由自身的规则来规定。但怎样的运动才能引起人们的参与兴趣:人们在选择参与运动时,首要考虑的是运动的特点是否适合自己。
(二)规则特点
规则是制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和这章程。群众性排球运动的发展方向很大程度上由规则来体现。分析群众性排球运动的特点应该从规则入手,把握其内在本质,提炼出与竞技排球不同的自身特点,以此让人们认识到群众性排球的内在魅力,体验到群众性排球运动带来的愉快。
(三)快乐体育对排球运动普及的影响
伴随现代化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而产生的快乐体育,以休闲、娱乐为目标的轻松、愉快的体育运动形式。“轻体育运动”的发展,将带来体育观念的更新和体育文化的繁荣与进步,它将通过高品位的体育手段和形式来丰富人们的业余文化活动,进而提高生活质量。轻竞技体育项目既是选手攀登人类生理极限高峰的阶梯,又是普通人从事体育锻炼的方法手段。人们既可以在观看竞技选手的高超表演中获得乐趣,又可以亲身实践,从中领略运动的快乐。因此,从本质上来说,运动项目既是竞技的手段,也是实现“轻体育”目的的重要手段。大部分竞技项目需要经历一个“软式化”的过程才能成为“轻体育”,为普通人所享用。
(四)政策因素
排球自身因素和媒体宣传因素是影响我国群众性排球运动普及的主要客观因素。
(五)参与者因素
人民群众是群众性排球运动的主体。参与者的主体性意识、物质条件,群众性排球的个体需求,是人们参加群众性排球运动的思想与物质基础。
三、研究结果
西安市普通高校排球运动普及范围较广,但普及力度不够深,不利于排球运动群众基础的扩大;排球运动场地设施较差,不利于激发参与者的积极性;学生排球技术基础薄弱,高校课程总类繁多,各门课程教学时数有限,影响高校排球运动水平的提高;排球运动入门较难,学习初期学生心理负担较重,易产生畏难情绪;单一、枯燥的考试内容限制学生对排球运动的全面了解;高校排球课培养方案中,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的涉及比较全面,但涉及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学校较少;本科以上的排球教师和教授级别的排球教师偏少,参赛经历较少,培训机会少,在科研创新方面比较欠缺,不利于高校的排球运动教学及学科建设;我省普通高校校际排球联赛次数较少,排球协会或社团并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高校排球运动队运动员的招收方式较为单一,高校在招生过程中针对外省招收的排球运动方向特长生较少,运动员的训练年限较短,排球运动基础普遍较差;排球运动队教练由多排球教师担任,教师压力较大;教练员参赛次数少、培训机会少,不利于训练工作的进行;多数高校排球运动队没有队规队的执行力度较差;经费不足的问题制约了陕西省普通高校排球运动队的良性发展。并对此提出建议:普及排球运动,要广度和深度两手齐抓;加大对排球场地设施资金的注入,并做好对场地的保护和维修工作;大力推广国际排联开发的“大众排球”和“排球在校园”项目活动,做好排球运动的宣传活动;排球教师要明确教学计划、目标、大纲、内容及方法,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重视学生在排球学习初期的受伤情况,加以防范;完善非体育专业学生选课体系,让学生选到自己感兴趣的科目,改革考试制度,简化非体育专业学生排球基本技术的考核,灵活考试内容,减少考试给学生带来的压力;为排球教师提供深造机会,鼓励排球教师进行科学研究,提高排球教师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挥排球协会或社团的作用,开展多种形式的排球课外活动;拓宽招生渠道,扩大对排球运动优秀运动员的招收比例,强大高校排球运动队的后备力量,严格排球运动队的制度管理;通过政府部门、职能部门、社会企业解决排球运动队的资金问题。
参考文献:
[1] 刘涛.排球运动第三版[M].西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 张哲.中国体育文化[J].体育文化导刊.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