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诗歌教学研究

来源 :学周刊·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xmcu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首先探讨了诗歌学习与创作的方法,诠释了文学就是人学的道理,接着对古典诗歌的学习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诠释了大量的细节,提出了许多个人的独特见解。
  关键词:中学语文  教学  诗歌教学 古典诗歌
  一、引领学生进行现代诗歌学习与创作
  (一)认真学习,进行诗歌创作
  诗歌是灵魂的歌唱,是心底的呐喊。例如,《再别康桥》这首诗感染了我们,使得大家反复阅读,并进行了男女同学交叉阅读。我们全部沉浸在诗歌的意境里,都深受感动。于是,我进一步引领学生学习徐志摩的创作手法,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进行诗歌创作,题目为《再别……》。接着,我对学生阐述说:“诗歌的创作是一种经验的表达,是真情感的流露。如果没有经验,缺乏情感,绝对写不出璀璨瑰丽、撼人魂魄的诗篇。诗道重气节、灵魂,惟其如此,才能够写出千古的绝唱,不朽的诗篇。写诗要有壮思,要有气骨,要像《再别康桥》这样有感染力。如果同学们有惊人之作,哪怕是出人意料的句子,我也一定给予奖励!”
  (二)传道为先,解惑在后
  传道功成解惑果就,这是教学的目的。但是传道为先,解惑在后。道者,世间真善美、人生真谛也。以《再别康桥》一诗为例,我在教学时这样说:徐志摩天然妙手,《再别康桥》音节铿锵,笔力纵横,意蕴超绝,字句清新,比喻奇特,想象丰富,意境优美,是一首不可多得的作品,因此此诗成为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之作。全诗自始至终从肺腑出,感慨良深,非功力高卓莫能形诸笔墨,令人读之心动。但是,同学们,才德兼备才是一个合格的、伟大的诗人。徐志摩才华横溢,有目共睹,可惜对家庭不负责,朝秦暮楚。妻子张幼仪有孕在身,徐志摩就追求林徽因,想做“中国离婚第一人”。后来又破坏王庚的婚姻,与其妻陆小曼结婚。一天,他与陆小曼夫妻二人发生争执,便负气出走。1931年11月18日,他乘早车到南京,住在朋友何竞武家。他本打算再乘张学良的专机回北京。但临行前,张学良通知他因事改期。徐志摩为了赶回北京参加19日晚举行的林徽因的学术讲座,便托人疏通关系,于19日早上免费搭乘中国航空公司的一架“济南号”邮政班机,飞往北京,没料到飞机失事遇难,年仅三十五岁。假如徐志摩品性高洁,他一定会给人间留下更多的光辉璀璨的诗篇。我们学习徐志摩的杰出诗作,但不能学习徐志摩放逸的人品。
  二、关于古代格律诗
  (一)平仄的要求
  古代格律诗要求极其严格,既要对仗,还要合乎格律,工对最佳,要避开重字。此外,律诗必须讲平仄,否则非律诗。我们以下面的律诗为例来具体进行分析。
  《冬至》(七言律诗,押虞韵)
  亦舒
  半掩重门谢婶姑,稍闲挣得睡工夫。
  仄仄平平仄仄平,中平中仄仄平平。
  长街风过四合院,一榻宽如千里湖。(本联上句三仄尾,失粘)
  中平平中仄仄仄,仄仄平中平仄平。
  云碧疏帘雨时有,橙香僻巷客偏无。
  平仄平平仄平仄,中平仄仄仄平平。
  年关诸事且搁下,日扫墙阴堆果蔬。(本联上句失粘)
  平平平仄中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此诗从意境上论甚佳,亦有聊以卒岁之慵懒。一榻宽如千里湖,极具夸张之笔,字里行间,心宽闲适,享受孤独;尾韵可以上邻韵,蔬为“上平六鱼”,此是前面所称“孤雁入群格”,乃诗人不得已而为之者。格律诗的一联中,出句对句的平仄相反,即仄对平,平对仄,此谓“对”,否则属于失对;相连两联的关系是,下联的出句与上联的对句必须一致,即平仄完全吻合,称为“粘”,否则属于“失粘”。当然,格律诗要押平声韵,必然会有不符合粘对要求的地方,不过这是允许的。重中之重者,每句第二字,必须恪守格律规定。我们仔细看这首年关,很明显两处失粘了,且有三仄尾之病。
  (二)押韵要求
  格律诗有严格的押韵要求,比如下面这首诗《七律题照·澜》(静云):
  波随浪倒路何长,卑陋之归德韵殇。
  万里澄流聚溪水,三竿旭日送清霜。
  人生易老少休惰,学业虽成老莫狂。
  应信当初今夕事,澜平寒枕梦黄粱。
  此诗属下平七阳韵,为首句用韵,长、殇、霜、狂、粱皆从此韵中出,两句一押韵,中间不换韵,韵脚不重复押。不过,尾句可用邻韵,称之为“孤雁入群格”。当然,也有一定的条件,那就是首句必须起韵。到了宋代,首句放宽,也可用临韵字,称之为“孤雁出群格”,当然也有条件,就是首句用韵不可以用邻韵。换言之,“孤雁入群格”“孤雁出群格”只能择一。
  (三)关于重字
  重字是格律诗的大忌,古往今来,皆禁重字,但也有例外,比如下面的《年终总结》,作者在二十八字里面,居然用了十个一字,用笔精炼,格律尚工。
  年终总结(齐哲)
  一年一度一春节,
  一阵炮鸣一阵歇。
  一得一失还一盼,
  一点完美一点缺。
  不过,既有重字,就算不得绝句,只能算是古绝了。
  (四)关于“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对于初学者,这个口诀简单实用。实际上,不能概括律诗的平仄的调配变化。在平收的诗句里,常常会失误。比如,“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个字,如果不论,用仄,就会犯孤平;再者,“平平仄仄仄平平”,第五字,必须用仄,设若使用平,则会出现“平平仄仄平平平”,这种情况属于古体诗的专用,称为“三平尾”,为格律诗之大忌。关于二四六分明,也不能一概而论,比如“仄仄平平平仄仄”,根据文字需要,可以易为“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平仄仄”,可以易为“平平仄平仄”。这样,二四六就造成了不分明的情况,这是合理的,在允许之内,被称为平仄变格。
  (五)古为今用的基础上,要与时代息息相关
  我们来看下面一首诗:
  计划生育好(文如其人)
  泱泱华夏人丁旺,地广田贫宝藏稀。
  力子箴言惊朝政,寅初理论震京畿。
  群娃多罪无福享,一法严明有据依。
  国策持恒成效显,黎民足食且丰衣。
  我们来看中间的两联,力子对寅初,就是:邵力子对马寅初,人名相对;箴言对理论,名词相对;惊对震,动词相对;朝政对京畿,名词相对;群对一,数量词相对,娃对法,名词对名词;多对严,形容词相对;罪对明,名词相对;无对有,动词相对;福对据,名词相对;享对依,动词相对。可以说,对仗十分严格,属于工对。
  除了中间两联对仗外,还有其他形式的对仗,比如颈联对仗,称之为“蜂腰格”,也有是首联的情况,也有颔联的情况,不是绝对的。设若首联对仗,颔联未对,称之为“换柱对”,尾联一般而言不对仗,便于诗人随意收合。
  诗歌的学习,任重道远,非朝夕就能掌握其精髓,必须刻苦研究,仔细分析其内涵,了解其创作规律,天长日久,一定会有所收获,从而更上一层楼。
  (责编 张翼翔)
其他文献
2013年1月1日起在小企业范围内施行《小企业会计准则》,准则的实施对,J、企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企业要想遵守新会计准则的规定要求,增强经营能力,必须在会计工作中进行有
企业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维护企业安全的重要系统。不断的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提高企业的核心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被广泛的运用
2009年以来,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负债大幅增加,引起各方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关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属于政府或有负债,是地方政府负债的一种形式,而地方政府过度负债的现象早在
传统教学模式下,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以追求增加学生知识储存量为目标的教学模式,忽视激发学生对思政课程的思维与兴趣。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思政课程教学的发展
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完善,需从本地医保制度存在的问题分析入手,建立多层次医保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提出符合本地多层次医保体系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