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基础教育的一种新课程形态,学校教育又多了一条育人渠道,但很多时候活动基地建设却是课程常态化开展的瓶颈,这种制约使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化实施举步维艰,管理机制滞后容易导致课程实施无法正常运转。在活动中建设,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发展的最主要途径。本文就如何常态化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基地进行实践和探索,通过“管理到位,整体规划;制定细则,完善评价”为实践策略进行了探索,为常态化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供了必要的资源和条件。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活动基地;基地建设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是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在人才培养中有着其他教学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
综合实践活动基地是促进教学与生活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的重要场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没有现存的“教材”,要求执教者具有明确的课程资源意识,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现实,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活动主题。因此,加强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建设是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重要保证。
结合化龙片近年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笔者认为要建设好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
一、争取综合实践活动基地政策扶持和领导重视
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建设,只是依靠学校单方面的努力是很困难的,必须得到相关领导和部门的支持。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建设之前应该向有关部门、领导提交本年度建设综合实践活动基地的建设报告,并深入阐述建设综合实践活动基地的重要性,争取把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建设纳入到部门单位工作的日程中去,得到政策支持、组织支持、资金支持和人员支持。如我片在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建设中,就依托镇外贸经济办的支持,通过这一桥梁与镇内几间大型企业取得共识,在各方面给与学校的必要的支持,设计好参观的路线,安排好采访对象,让日后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顺利圆满开展,并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谋划综合实践活动基地的定位和建设远景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基地的价值主要表现在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密切关注学生与生活、学生与社会的联系,注重行为过程,在教育情景中伴随教育过程的展开自然而然生成具有发展的、动态的生成性目标。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必须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为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创造空间。
其次,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应具备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特点,以达成主题活动的形式实施课程。学生在日常活动中以及在实现自己目标的过程中能够获益的各种课程资源,在活动基地提供的对自然、社会发展、自身需要研究基础上,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体验学习,促使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培养丰富多彩的人格。
再则,综合实践活动基地的建设应着眼于完善学生的素质结构,追求学生独具特色的全面发展。它努力重塑学校文化,培植学校的创新文化氛围,大力推进科学与人文的融合,真正促使學校课程的创新和文化重建。
三、促进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导师具备同等教育地位
综合实践活动基地能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丰富的创造空间。综合实践活动没有传统教材为依托,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需要、根据社区环境特点,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社会实际,开发课程内容。
在对实践基地性质进行定位后,应该立刻制定校外活动指导教师的评聘制度,对从事校外活动教育人员应明确其地位,保障其待遇,调动其工作积极性。
四、建立综合实践活动基地评估机制和评价体系
建立健全综合实践活动基地的评估、评价体系,不仅可以更好地规范活动基地的管理,也能使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得到客观全面的评价,促使综合实践活动基地更好的可持续发展,为综合实践活动开展提供重要保障。在建设综合实践活动基地的过程中,必须要有一个良好健全机制,对指导教师的工作有客观全面的评价,让教师感受到自己的劳动不仅得到公正的评价,也很有价值;建立健全学生的管理评价制度,对学生参与过程、参与成果进行及时记录和评价,重在评价学生参与的过程,重在学生参与的体验,对学生进行客观全面地评价,改变过去对学生的单一评价体系,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以制度激活学生的兴趣。
总之,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之初,就要着手制定活动基地建设方案,以活动基地建设的目标、活动基地的课程开展内容和方法、活动基地评估机制和评价体系为几个基本要素开展实施。只有多方努力,全面考虑,综合进取,科学严谨的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建设方案,才能建设一个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社会重视的综合活动基地,综合实践活动基地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才能得到保障。
参考资料: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S],2001.
[2]余胜泉,朱凌云.〈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体系结构与应用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2003(3).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活动基地;基地建设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是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在人才培养中有着其他教学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
综合实践活动基地是促进教学与生活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的重要场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没有现存的“教材”,要求执教者具有明确的课程资源意识,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现实,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活动主题。因此,加强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建设是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重要保证。
结合化龙片近年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笔者认为要建设好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
一、争取综合实践活动基地政策扶持和领导重视
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建设,只是依靠学校单方面的努力是很困难的,必须得到相关领导和部门的支持。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建设之前应该向有关部门、领导提交本年度建设综合实践活动基地的建设报告,并深入阐述建设综合实践活动基地的重要性,争取把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建设纳入到部门单位工作的日程中去,得到政策支持、组织支持、资金支持和人员支持。如我片在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建设中,就依托镇外贸经济办的支持,通过这一桥梁与镇内几间大型企业取得共识,在各方面给与学校的必要的支持,设计好参观的路线,安排好采访对象,让日后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顺利圆满开展,并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谋划综合实践活动基地的定位和建设远景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基地的价值主要表现在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密切关注学生与生活、学生与社会的联系,注重行为过程,在教育情景中伴随教育过程的展开自然而然生成具有发展的、动态的生成性目标。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必须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为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创造空间。
其次,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应具备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特点,以达成主题活动的形式实施课程。学生在日常活动中以及在实现自己目标的过程中能够获益的各种课程资源,在活动基地提供的对自然、社会发展、自身需要研究基础上,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体验学习,促使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培养丰富多彩的人格。
再则,综合实践活动基地的建设应着眼于完善学生的素质结构,追求学生独具特色的全面发展。它努力重塑学校文化,培植学校的创新文化氛围,大力推进科学与人文的融合,真正促使學校课程的创新和文化重建。
三、促进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导师具备同等教育地位
综合实践活动基地能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丰富的创造空间。综合实践活动没有传统教材为依托,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需要、根据社区环境特点,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社会实际,开发课程内容。
在对实践基地性质进行定位后,应该立刻制定校外活动指导教师的评聘制度,对从事校外活动教育人员应明确其地位,保障其待遇,调动其工作积极性。
四、建立综合实践活动基地评估机制和评价体系
建立健全综合实践活动基地的评估、评价体系,不仅可以更好地规范活动基地的管理,也能使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得到客观全面的评价,促使综合实践活动基地更好的可持续发展,为综合实践活动开展提供重要保障。在建设综合实践活动基地的过程中,必须要有一个良好健全机制,对指导教师的工作有客观全面的评价,让教师感受到自己的劳动不仅得到公正的评价,也很有价值;建立健全学生的管理评价制度,对学生参与过程、参与成果进行及时记录和评价,重在评价学生参与的过程,重在学生参与的体验,对学生进行客观全面地评价,改变过去对学生的单一评价体系,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以制度激活学生的兴趣。
总之,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之初,就要着手制定活动基地建设方案,以活动基地建设的目标、活动基地的课程开展内容和方法、活动基地评估机制和评价体系为几个基本要素开展实施。只有多方努力,全面考虑,综合进取,科学严谨的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建设方案,才能建设一个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社会重视的综合活动基地,综合实践活动基地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才能得到保障。
参考资料: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S],2001.
[2]余胜泉,朱凌云.〈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体系结构与应用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