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四维空间,又称四维时空。扬州是我国四大名园之一,也是一座是极具特色的盐商园林。从个园历史、境造手法、诗情画意分别解读扬州个园的第四维。同时,给当下风景园林设计记存历史、与时俱进,营造多维度的空间以借鉴。
关键词:个园;四维空间
一、四维空间与中国古典园林
四维空间,又称“四维时空”“时空连续区”。中国《现代汉语词典》将四维释义为:“确定事物需要四个坐标(空间的三个坐标和时间一个坐标)的空间,是三维空间和时间组成的整体。”中国古典园林的布局与构筑,正是建立在三维空间之上。爱因斯坦在其相对论中也曾指出,四维是由时间和空间构成。因此,四维空间可以理解为时空的概念,即在人类活动的三维空间(长X、宽Y、高Z三条轴)之上,加上一条虚数值的时间轴T。本文中的四维空间概念从科学角度出发,认为四维空间要素是时间维度和三维空间共同组成,园林建造于空间之上,存在于时空之中。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的第四维主要体现在历史演进、造园手法和诗情画意三个层面。其一,造园形制随着农耕经济、集权政治等因素处于运动变化之中。从狩猎苑囿、皇家宫苑,到寺观园林、私家园林,园林形式不断丰富与完善。其二,四维时空观早已运用在历代造园活动中。汉武帝建章宫中模仿东海神山仙岛建造的太液池,魏晋时期华林苑中对“五岳”“四海”的缩移模拟,以及明代计成提出“步移景异”的造园理念,都体现了古代造园活动超越空间限制,创造理想的园林风貌。其三,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中国古典园林,能向全世界展示诗画的情趣和意境的含蕴,俨然一座跨越时空的文化宝库。文学是时间的艺术,绘画是空间的艺术。中国古典园林创作运用各个艺术门类之间的触类旁通,融铸时间艺术的诗和空间艺术的画于园林中[1]。使人们能够走近园林与之对话,正是说明园林是具有四维时空特点的综合艺术。
二、扬州个园的第四维
扬州个园与苏州拙政园、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中国四大名园”。这座园林不仅境造四时美景,充满生命意趣,还承载园主人的人生理想,尤其是对园林四维空间的营造匠心独运,对于现代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具有借鉴价值。
(一)个园前世今生——-个园异趣冠江南
研究个园的前生与今世,必须将它放在运动变化的规律中,才能探析园林最初成因和风貌。个园位于扬州盐阜东路,占地面积2.3公顷。《扬州画舫录》记载“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亭胜”,描述了扬州盐商曾经富甲一方,大肆修建园林的壮观景象。盐商园林既大气壮丽又风雅俊逸,素有“扬州园林甲天下”之誉。个园是扬州现存最具代表性的盐商园林,其主人黄至筠的一生也颇为传奇。
据考证,黄至筠原籍浙江,1770年生于河北赵县。十几岁时家道中落,独自捎着一封信进京拜访两淮盐政,盐政见他聪颖能干又谈吐不凡,遂委派其任两淮商总。黄至筠在位期间能主其事,也遭人非议,命运跌宕。这位园主人是一位典型的儒商,爱好收藏书画,常常欣赏临摹,家境极为殷实。黄至筠身上既有商人的严谨练达,又有文人的儒雅淡泊。江西才子刘凤诘,在其著作《个园记》中描写道“主人性爱竹,盖以竹本固。君子见其本,树德之先沃其根。竹虚心,君子观其心......”由此可见个园主人对竹的偏爱之情。黄至筠于清嘉庆二十三年,购得明代“寿芝园”旧址,前后历经二十余年,斥巨资修建个园。清末至民国初期,该园依次流转丹徒李氏、江都朱氏之手,风貌未甚改变;建国后,个园先后被作为扬州专区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展览馆、扬州京剧团和剧团宿舍;1982年对游人开放,1988年增设园门“竹西佳处”,同年增建夏山“鹤亭”和秋山“住秋阁”;1997年复建约1.2公顷万竹园;2000年至今逐渐修复南部住宅,恢复室内陈设。个园历经明、清、民国至今,命运多舛,如今已恢复前宅后园式的古典盐商园林风貌。无论历史的进程如何演进,个园始终代表了扬州盐商园林别具一格的气质,反映园主黄至筠的持家之道、审美倾向和人生理想。
(二)个园境造四时——春夏秋冬半日间
个园四维空间的第二个层次,体现在精湛的造园手法。首先,个园境造四时景色,不出半日便可欣赏一年四季风貌,在造园思想中体现具有四维特点的“时空观”。其次,采用分峰造石的掇叠手法营造了立意鲜明、步移景异、变幻无穷的四维空间。中国传统假山常以“中国画论”为指导,个园的假山营造体现了北宋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描绘的“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欲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的四季山峦景象,还突破空间限制,将四季景致跨时空的连接并置,让人流连忘返,感叹光阴如梭,意境深远。
个园南门,以春山开篇。一笔粉墙正中间为清水磨砖制月洞门,古朴宁静。墙南两侧砖砌长方形花坛,花坛内一侧布置白果峰,一侧为乌峰石。數根石头露头藏身“以石代笋”,伴在高耸纤细的翠竹之中,手法抽象洗练。乌峰石在雨后润泽乌黑,展现江南雨后春笋、节节高升的美丽图景。天气晴朗时,竹影摇曳粉墙上,灵动飘逸,教人浮想联翩。白果峰中的晶体在阳光照射下闪闪发光,像极冬雪还未消融的模样。这幅入园前的竹石图,利用冬雪消融、雨后春笋利用时空交叠的四维空间处理手法,让人如梦如幻,仿佛置身于板桥先生的画意中。入园后,园路两侧用太湖石叠筑,取意为“百兽闹春”的象形山石花坛,模拟的动物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花坛中央有金桂、迎春等植栽与墙外竹石相互呼应,是春景意蕴的延续。
过春景,绕“宜雨轩”,是一座以太湖石叠成的中空外奇、跌宕多姿的夏山。太湖石采自洞庭西山,相传为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消夏避暑之地。以水中生长最为名贵,有“性坚而润,有有嵌空、穿眼、婉转、险怪势”的特点,为天下名石,造园掇山的首选,富贵人家竟相求之。《园冶》中描写太湖石“纹理纵横,笼络起隐,于石面遍多坳坎”,营造夏山奇峰伟观最为妥帖。夏山前的水池犹如深谷幽潭,岸线蜿蜒并置湖石围点,一丝清凉拂面。池面低桥三曲,一旁竖立“鱼骨石”,观赏性极高,是太湖石“瘦、皱、漏、透、丑”之代表。池中鱼翔浅底,白云悠悠,佳木树影倒映,一幅“鱼乐图”跃然眼前。低桥行毕,进山洞,忽觉凉风习习,神清气爽。洞穴深邃曲折,从洞内向外望,云雾溪涧变幻万千。出洞拾级而上至山顶,有亭名曰“鹤亭”。亭旁一棵郁郁葱葱古圆柏,苍健有力,渲染幽谷山涧气息更为浓郁。个园夏山运用“一拳带山,一勺带水”的造景手法,以山林为背景,山谷洞穴潜藏其中,池水环抱,形成三远变化,将江南山水的玲珑秀丽演绎得淋漓尽致。采用多层次的空间体验和步移景异的视觉印象,营造了丰富立体的四维空间。 出夏入秋,两山之间过,磅礴大气,不入斧凿却如壁立千仞,有一种无欲则刚的气质。个园的秋山山势雄奇,虽有蹬道可以环山,但由于道路迂回辗转,给人峰回路转的心理感受。蹬道上下盘旋,时洞时天,时壁时崖,让人不禁有“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叹。山顶至高点设“拂云”亭,可供人远眺园外。下山腹地有一石室,其中布置洞窗、石桌、石床等陳设,一派世外桃源。仰望秋山,丹枫点缀,华盖如荫,夕阳凝辉,山势壮丽,让人沉醉于浓妆重彩的秋色中。
冬山虽没有夏山婀娜多姿,没有秋山雄奇磅礴,但将积雪未融、狮舞弄雪、北风呼啸、幽寒梅香等景致悉心经营,创造了一处赏雪品茗、围炉夜话的宜居之景。园主人将冬山布局在南墙北侧背阴处,点缀着参差腊梅和南天竺,黄花红果,分外妖娆。每当隆冬时节,梅花香气愈加馥郁,沁人心脾。南墙设置3排24只风音洞,是为模拟北风呼啸的声景。冬山造雪选择的是安徽宣石,这种石材愈旧愈白,白如雪山。宣石主要成分含有石英,迎光时山体会荧荧闪亮,背光时隐隐泛白。在冬山堆叠中,又着意堆塑一群跳跃嬉戏、顾盼生情的雪狮,使孤寂的雪山显得趣味盎然。右侧西墙一扇圆形漏窗隐约与春山相望,翠影摇绿。冬山造景立意鲜明,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重感官体验出发,细致的对四维空间进行塑造,手法精炼巧妙。
(三)个园诗情画意—— 二分明月映壶天
个园空间中的“时间”被缩短了,却意境悠长。人们能在“壶天”之中欣赏春意盎然、蝉鸣夏至、秋色丹枫、凌寒暗香的美景,体会悠游于天地间的潇洒。时间中的“空间”被诗化了,文学和绘画使人们能够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启迪心智。诗化的个园,不仅体现在具有诗歌严谨韵律的山水骨架与空间序列,还体现在匾额楹联等文学作品的托物言志。如匾额上题写“壶天自春”,取自《个园记》“以其目营心构之所得,不出户而壶天自春,尘马皆息”。“壶天”原是道教用语,《后汉书》记载:“有老翁卖药常悬壶于肆头,及市罢,常跳入壶中……唯见玉堂严华,旨酒甘肴……”,描绘了个园虽然不及名山大川之壮丽辽阔,但犹如世外桃源、人间仙境。楠木厅屏门上布置有扬州八怪之一金农的楹联“饮量岂止于醉;雅怀乃游乎仙”,意思是饮酒哪里是为了沉醉而已?追求高雅的情怀才是真正神于游仙境的真理。立柱楹联“家余风月四时乐,大羹有味是读书”,劝勉人们:家有余资,花园里的风光可供四时游乐,人生最有滋味莫过于读书。“住秋阁”前还有郑板桥的遗墨楹联“秋从夏雨声中入,春在寒梅蕊上寻”巧妙地道出了四时景色更迭、时光流转变的奥秘。个园的诗情画意在人们游走中被精心布置,时而委婉低沉,时而高亢激昂,像一首凝固的音乐,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审美情节和人生理想。人们能品读与对话,形成情感的共鸣,陶冶良好的品德与情操,非常值得当今风景园林借鉴。
三、结语
研究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必须运用运动变化的观点探求成因与演变,才能真正理解造园观念与美学特征。扬州个园的第四维,营造手法精湛巧妙,不仅运用时空交叠手法对物象模拟概括,还为了实现步移景异的视觉印象设计多层次的空间。将多重感官体验的景效悉心经营,最终融合在中华传统美学之中。个园丰富多彩、和谐统一的流动空间,表现出诗歌一般的严谨与精炼,给人置身画境、如游画中的感受,同时,给当下风景园林设计记存历史、与时俱进、营造多维度的空间以借鉴。
参考文献:
[1]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
[2][明]计成.园冶图说[M].赵农注.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
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个园;四维空间
一、四维空间与中国古典园林
四维空间,又称“四维时空”“时空连续区”。中国《现代汉语词典》将四维释义为:“确定事物需要四个坐标(空间的三个坐标和时间一个坐标)的空间,是三维空间和时间组成的整体。”中国古典园林的布局与构筑,正是建立在三维空间之上。爱因斯坦在其相对论中也曾指出,四维是由时间和空间构成。因此,四维空间可以理解为时空的概念,即在人类活动的三维空间(长X、宽Y、高Z三条轴)之上,加上一条虚数值的时间轴T。本文中的四维空间概念从科学角度出发,认为四维空间要素是时间维度和三维空间共同组成,园林建造于空间之上,存在于时空之中。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的第四维主要体现在历史演进、造园手法和诗情画意三个层面。其一,造园形制随着农耕经济、集权政治等因素处于运动变化之中。从狩猎苑囿、皇家宫苑,到寺观园林、私家园林,园林形式不断丰富与完善。其二,四维时空观早已运用在历代造园活动中。汉武帝建章宫中模仿东海神山仙岛建造的太液池,魏晋时期华林苑中对“五岳”“四海”的缩移模拟,以及明代计成提出“步移景异”的造园理念,都体现了古代造园活动超越空间限制,创造理想的园林风貌。其三,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中国古典园林,能向全世界展示诗画的情趣和意境的含蕴,俨然一座跨越时空的文化宝库。文学是时间的艺术,绘画是空间的艺术。中国古典园林创作运用各个艺术门类之间的触类旁通,融铸时间艺术的诗和空间艺术的画于园林中[1]。使人们能够走近园林与之对话,正是说明园林是具有四维时空特点的综合艺术。
二、扬州个园的第四维
扬州个园与苏州拙政园、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中国四大名园”。这座园林不仅境造四时美景,充满生命意趣,还承载园主人的人生理想,尤其是对园林四维空间的营造匠心独运,对于现代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具有借鉴价值。
(一)个园前世今生——-个园异趣冠江南
研究个园的前生与今世,必须将它放在运动变化的规律中,才能探析园林最初成因和风貌。个园位于扬州盐阜东路,占地面积2.3公顷。《扬州画舫录》记载“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亭胜”,描述了扬州盐商曾经富甲一方,大肆修建园林的壮观景象。盐商园林既大气壮丽又风雅俊逸,素有“扬州园林甲天下”之誉。个园是扬州现存最具代表性的盐商园林,其主人黄至筠的一生也颇为传奇。
据考证,黄至筠原籍浙江,1770年生于河北赵县。十几岁时家道中落,独自捎着一封信进京拜访两淮盐政,盐政见他聪颖能干又谈吐不凡,遂委派其任两淮商总。黄至筠在位期间能主其事,也遭人非议,命运跌宕。这位园主人是一位典型的儒商,爱好收藏书画,常常欣赏临摹,家境极为殷实。黄至筠身上既有商人的严谨练达,又有文人的儒雅淡泊。江西才子刘凤诘,在其著作《个园记》中描写道“主人性爱竹,盖以竹本固。君子见其本,树德之先沃其根。竹虚心,君子观其心......”由此可见个园主人对竹的偏爱之情。黄至筠于清嘉庆二十三年,购得明代“寿芝园”旧址,前后历经二十余年,斥巨资修建个园。清末至民国初期,该园依次流转丹徒李氏、江都朱氏之手,风貌未甚改变;建国后,个园先后被作为扬州专区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展览馆、扬州京剧团和剧团宿舍;1982年对游人开放,1988年增设园门“竹西佳处”,同年增建夏山“鹤亭”和秋山“住秋阁”;1997年复建约1.2公顷万竹园;2000年至今逐渐修复南部住宅,恢复室内陈设。个园历经明、清、民国至今,命运多舛,如今已恢复前宅后园式的古典盐商园林风貌。无论历史的进程如何演进,个园始终代表了扬州盐商园林别具一格的气质,反映园主黄至筠的持家之道、审美倾向和人生理想。
(二)个园境造四时——春夏秋冬半日间
个园四维空间的第二个层次,体现在精湛的造园手法。首先,个园境造四时景色,不出半日便可欣赏一年四季风貌,在造园思想中体现具有四维特点的“时空观”。其次,采用分峰造石的掇叠手法营造了立意鲜明、步移景异、变幻无穷的四维空间。中国传统假山常以“中国画论”为指导,个园的假山营造体现了北宋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描绘的“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欲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的四季山峦景象,还突破空间限制,将四季景致跨时空的连接并置,让人流连忘返,感叹光阴如梭,意境深远。
个园南门,以春山开篇。一笔粉墙正中间为清水磨砖制月洞门,古朴宁静。墙南两侧砖砌长方形花坛,花坛内一侧布置白果峰,一侧为乌峰石。數根石头露头藏身“以石代笋”,伴在高耸纤细的翠竹之中,手法抽象洗练。乌峰石在雨后润泽乌黑,展现江南雨后春笋、节节高升的美丽图景。天气晴朗时,竹影摇曳粉墙上,灵动飘逸,教人浮想联翩。白果峰中的晶体在阳光照射下闪闪发光,像极冬雪还未消融的模样。这幅入园前的竹石图,利用冬雪消融、雨后春笋利用时空交叠的四维空间处理手法,让人如梦如幻,仿佛置身于板桥先生的画意中。入园后,园路两侧用太湖石叠筑,取意为“百兽闹春”的象形山石花坛,模拟的动物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花坛中央有金桂、迎春等植栽与墙外竹石相互呼应,是春景意蕴的延续。
过春景,绕“宜雨轩”,是一座以太湖石叠成的中空外奇、跌宕多姿的夏山。太湖石采自洞庭西山,相传为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消夏避暑之地。以水中生长最为名贵,有“性坚而润,有有嵌空、穿眼、婉转、险怪势”的特点,为天下名石,造园掇山的首选,富贵人家竟相求之。《园冶》中描写太湖石“纹理纵横,笼络起隐,于石面遍多坳坎”,营造夏山奇峰伟观最为妥帖。夏山前的水池犹如深谷幽潭,岸线蜿蜒并置湖石围点,一丝清凉拂面。池面低桥三曲,一旁竖立“鱼骨石”,观赏性极高,是太湖石“瘦、皱、漏、透、丑”之代表。池中鱼翔浅底,白云悠悠,佳木树影倒映,一幅“鱼乐图”跃然眼前。低桥行毕,进山洞,忽觉凉风习习,神清气爽。洞穴深邃曲折,从洞内向外望,云雾溪涧变幻万千。出洞拾级而上至山顶,有亭名曰“鹤亭”。亭旁一棵郁郁葱葱古圆柏,苍健有力,渲染幽谷山涧气息更为浓郁。个园夏山运用“一拳带山,一勺带水”的造景手法,以山林为背景,山谷洞穴潜藏其中,池水环抱,形成三远变化,将江南山水的玲珑秀丽演绎得淋漓尽致。采用多层次的空间体验和步移景异的视觉印象,营造了丰富立体的四维空间。 出夏入秋,两山之间过,磅礴大气,不入斧凿却如壁立千仞,有一种无欲则刚的气质。个园的秋山山势雄奇,虽有蹬道可以环山,但由于道路迂回辗转,给人峰回路转的心理感受。蹬道上下盘旋,时洞时天,时壁时崖,让人不禁有“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叹。山顶至高点设“拂云”亭,可供人远眺园外。下山腹地有一石室,其中布置洞窗、石桌、石床等陳设,一派世外桃源。仰望秋山,丹枫点缀,华盖如荫,夕阳凝辉,山势壮丽,让人沉醉于浓妆重彩的秋色中。
冬山虽没有夏山婀娜多姿,没有秋山雄奇磅礴,但将积雪未融、狮舞弄雪、北风呼啸、幽寒梅香等景致悉心经营,创造了一处赏雪品茗、围炉夜话的宜居之景。园主人将冬山布局在南墙北侧背阴处,点缀着参差腊梅和南天竺,黄花红果,分外妖娆。每当隆冬时节,梅花香气愈加馥郁,沁人心脾。南墙设置3排24只风音洞,是为模拟北风呼啸的声景。冬山造雪选择的是安徽宣石,这种石材愈旧愈白,白如雪山。宣石主要成分含有石英,迎光时山体会荧荧闪亮,背光时隐隐泛白。在冬山堆叠中,又着意堆塑一群跳跃嬉戏、顾盼生情的雪狮,使孤寂的雪山显得趣味盎然。右侧西墙一扇圆形漏窗隐约与春山相望,翠影摇绿。冬山造景立意鲜明,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重感官体验出发,细致的对四维空间进行塑造,手法精炼巧妙。
(三)个园诗情画意—— 二分明月映壶天
个园空间中的“时间”被缩短了,却意境悠长。人们能在“壶天”之中欣赏春意盎然、蝉鸣夏至、秋色丹枫、凌寒暗香的美景,体会悠游于天地间的潇洒。时间中的“空间”被诗化了,文学和绘画使人们能够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启迪心智。诗化的个园,不仅体现在具有诗歌严谨韵律的山水骨架与空间序列,还体现在匾额楹联等文学作品的托物言志。如匾额上题写“壶天自春”,取自《个园记》“以其目营心构之所得,不出户而壶天自春,尘马皆息”。“壶天”原是道教用语,《后汉书》记载:“有老翁卖药常悬壶于肆头,及市罢,常跳入壶中……唯见玉堂严华,旨酒甘肴……”,描绘了个园虽然不及名山大川之壮丽辽阔,但犹如世外桃源、人间仙境。楠木厅屏门上布置有扬州八怪之一金农的楹联“饮量岂止于醉;雅怀乃游乎仙”,意思是饮酒哪里是为了沉醉而已?追求高雅的情怀才是真正神于游仙境的真理。立柱楹联“家余风月四时乐,大羹有味是读书”,劝勉人们:家有余资,花园里的风光可供四时游乐,人生最有滋味莫过于读书。“住秋阁”前还有郑板桥的遗墨楹联“秋从夏雨声中入,春在寒梅蕊上寻”巧妙地道出了四时景色更迭、时光流转变的奥秘。个园的诗情画意在人们游走中被精心布置,时而委婉低沉,时而高亢激昂,像一首凝固的音乐,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审美情节和人生理想。人们能品读与对话,形成情感的共鸣,陶冶良好的品德与情操,非常值得当今风景园林借鉴。
三、结语
研究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必须运用运动变化的观点探求成因与演变,才能真正理解造园观念与美学特征。扬州个园的第四维,营造手法精湛巧妙,不仅运用时空交叠手法对物象模拟概括,还为了实现步移景异的视觉印象设计多层次的空间。将多重感官体验的景效悉心经营,最终融合在中华传统美学之中。个园丰富多彩、和谐统一的流动空间,表现出诗歌一般的严谨与精炼,给人置身画境、如游画中的感受,同时,给当下风景园林设计记存历史、与时俱进、营造多维度的空间以借鉴。
参考文献:
[1]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
[2][明]计成.园冶图说[M].赵农注.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
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