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对广东省清远市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基层党组织建设情况的调研,就如何加强少数民族贫困山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出自己的见解,全文内容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当前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主要有:部分农村基层支部班子软弱涣散现象较突出;党员发展难、青黄不接的现象比较突出;年龄老化,文化程度偏低;经济薄弱,农村基层组织战斗力不强等。存在以上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部分基层党委存在“重经济轻党建”的思想;资金保障欠缺;工作机制不健全等。
第二部分,当前加强和改进少数民族贫困山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措施:创新农村党员的培训方式;选好用好支部书记;强化党员队伍建设;加大农村干部考核;转变方式谋发展;健全民主管理机制。
【关键词】少数民族贫困山区基层党组织建设思考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党在农村的战斗堡垒,是贯彻“三个代表”的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特别是加强少数民族贫困山区基层党组织建设,既是当前建设新农村的需要,也是进一步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整体水平的迫切任务。本文以广东省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为例,就如何加强少数民族贫困山区基层党组织建设谈谈自己的见解。
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简称连山县)地处南岭五岭之一的萌诸山脉之中,位于粤、湘、桂三省(区)结合部,是广东省的一个少数民族贫困县,约有12万人口,主要有壮、瑶、汉族等民族聚居,是个多民族的县份,该县共有基层党组织279个,农村党员3592人。近年来,通过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及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加强改进党的建设,涌现出许许多多“五好支部”和农村先进党委,这对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到了典型引路作用。但是,在新的形势下,该县基层党组织建设仍然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当前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部分农村基层支部班子软弱涣散现象较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是支部书记有能力管事,由于任职时间过长,当出“经验”,对他来说,可当可不当,只是“多个朋友,多条路”,怕得罪人。二是确实没能力,不会管事,管起事来不讲方法艺术,遇事上交。三是工作责任心不强,家事缠身,走不出去,带头作用发挥不够。四是两委形成不了合力,各吹各的调,工作摆花架子,留于形势的多,唱高调的多,动真的来实的少。
(二)党员发展难、青黄不接的现象比较突出。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有文化、有头脑、有一技之长的优秀农村青年,通过经商、办企业、打工致富之后,在外地安家落户,从“农民”变成了“市民”,不愿再回农村,一些有经济头脑的年轻青年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和当前一些党员干部腐败的不良影响,对入党不感兴趣,只是“各种各的田,各赚各的钱”,导致农村干部队伍后继乏人。
(三)年龄老化,文化程度偏低,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難尽人意。通过调查,该县相当一部分地方农村党员的平均年龄在55岁以上,农村党员的年龄结构呈“金字塔型”。由于大部分青壮年党员外出务工经商,一些村只有60岁以上的党员和妇女党员在家,被群众戏称为“三八六0”部队。年龄老化、文化程度偏低。
(四)经济薄弱,财政困难,农村基层组织战斗力不强。受税费改革和农村基础条件的影响,农业发展后劲不足,镇财政困难,村级经济状况举步维艰,无钱办事的问题日益突出。如:正常活动经费不足;乡村债务难消化;活动阵地建设滞后等。
(五)村干部责任大、收入底、缺乏有效的保障机制。现阶段,村干部虽然从繁杂的催粮要款中解脱出来,但工作责任越来越大。与之相反,农村基层党组织地位和职权却相对弱化,管理手段越来越少。而减轻农民负担、要求民主、确保稳定,又使触犯农民利于的问题变的极为敏感,从而导致农村工作难度越来越强,风险越来越大。加之在职时报酬不高,政治上没奔头,退职后生活又没有保障,致使部分党员工作积极性不高,干部队伍出现断层。
从以上少数民族贫困山区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问题来看。究其原因,主要有:
主观原因:一是部分基层党委存在“重经济轻党建”的思想,甚至有部分党委副书记不懂党建,不抓党建,在基层组织建设人员配备、资金支持、专题研究上存在薄弱环节。二是村级党组织存在党建工作比较虚,很难抓出成效的思想。部分村认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非常虚,抓与不抓一个样,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不强。
客观原因:一是资金保障欠缺。部分镇、村基层组织建设比较薄弱,活动开展无经费,村级债务沉重,影响着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水平和档次。二是工作机制不健全。个别镇、村没有形成系统、长效的工作机制,工作缺少抓手,实际工作中存在短期行为、短期效应,工作连续性不强。三是主题活动的“负面”影响。新时期上级出台一些行之有效的主题实践活动,找准了抓手。但在推行和检查验收的过程中,没有结合实际,出现了短期的“负面”效应,给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
二、加强和改进少数民族贫困山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措施
(一)创新农村党员的培训方式。对农村党员的培训要以技能化为目标,根据不同层次、不同村庄党员的特点及需求,加大对市场经济、实用技术等方面知识的培训,要通过“双培双带”增强党组织的吸引力,提高党员教育的效果。在培训中解决好几个问题:一是有人抓培训,有地方培训。二是要形成制度,用制度约束。靠检查考核促落实,不走过场,切忌雨过地皮湿。三是解决培训经费问题,每年要足额预算党员培训经费。
(二)选好用好支部书记。拿破仑有句名言:一头狮子带着一群羊,胜过一只羊带着一群狮子。这就是说领头人的至关重要。支部书记,是一个支部的核心人物,一个好的支部书记必须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面对农村党支部目前的现状,支部书记的人选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选拔。一是内部产生。在农村支部现有党员中通过“两推一选”的方式选出年富力强、办事公道、有文化、有责任心、有开拓精神,敢于负责,自己致富还能带动群众致富,且能和党组织保持高度一致的具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民主意识、法制意识、宗旨意识强的党员担任支部书记。二是下派干部到农村任职。下派干部最好是把乡镇有能力有培养价值的青年干部选派到党员年龄老化、无支部书记合适人选的村支部去任职,一则对乡镇富余人员找出路,二则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注入新活力。
(三)强化党员队伍建设。在当前全面解决“三农”问题的艰巨任务下,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农村党员的管理,以规范化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一是深入开展“党员目标承诺制”。由村党支部与本村全体党员签订承诺责任书,每位党员根据自己的能力承诺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年终考核验收。同时为无职党员设岗定责,让每个党员在不同的岗位发挥应有的作用。二是创新流动党员的管理模式。针对新时期党员流动性增大这一现状,打破传统静态管理方式,视不同 情况,对外出党员采取相应的管理模式。三是开展多种形式的帮扶活动。组织一批有技术、有能力、有一定经济实力且思想觉悟较高的党员通过开展“党员联系户”、“扶贫帮困”等活动,引导农民拓宽致富路子,提高致富能力,真正体现出党员的先进性。四是积极培养发展党员。积极在青年农民、外出务工能人、致富能手、产业大户等人才中培养发展党员,真正把优秀份子吸收到党组织中来,为党组织输入新的活力。
(四)加大农村干部考核。坚持村级干部任期目标考核及年度责任考核制度。对村级干部实行目标管理,制定考核办法,签订任期和年度目标责任书。每半年进行一次检查,年底进行综合考核,任职期满进行全面考核,根据考核结果,严格奖惩兑现。同时,在经济上,要加大转移支付资金力度,逐年提高村干部待遇,逐步推行村干部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使之干有所得,退有所养,无后顾之忧。
(五)转变方式谋发展。选准一条符合实际的发展路子,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实力,是搞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物质基礎。一是推进农业产业化。不断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走新型农业产业发展道路,坚持实施“一村一品”和强村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循环农业,转变生产方式,重点发展烟草、畜牧等产业,切实增加农民收入。二是发挥资源优势,开发资源促增收。根据不同地域、不同村庄的具体情况,实行土地开发求发展,采取反租倒包、置换、有偿转让等多种形式,推进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切实增加集体收入。
(六)健全民主管理机制。按照“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党的领导是关键,发扬民主是基础,依法办事是保证”的思想要求,一是建立健全村民代表议事小组等群众性组织,完善“一事一议”制度,真正实现管理民主。二是建立科学的民主决策机制。村级的重要事项按照“三议一公示”的民主决策程序进行决策。三是推行和完善村务公开,使党员群众享有充分的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进一步理清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关系,推进管理的民主化,巩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核心地位。
总之,少数民族贫困山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发展壮大,对农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民富裕起着积极的推进作用,只要各级党组织重视,层层落实,针对当前少数民族贫困山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实际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大胆探索、寻求解决的方法,真正形成党要管党,关键在党,少数民族贫困山区农村基层党组织一定能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第二部分,当前加强和改进少数民族贫困山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措施:创新农村党员的培训方式;选好用好支部书记;强化党员队伍建设;加大农村干部考核;转变方式谋发展;健全民主管理机制。
【关键词】少数民族贫困山区基层党组织建设思考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党在农村的战斗堡垒,是贯彻“三个代表”的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特别是加强少数民族贫困山区基层党组织建设,既是当前建设新农村的需要,也是进一步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整体水平的迫切任务。本文以广东省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为例,就如何加强少数民族贫困山区基层党组织建设谈谈自己的见解。
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简称连山县)地处南岭五岭之一的萌诸山脉之中,位于粤、湘、桂三省(区)结合部,是广东省的一个少数民族贫困县,约有12万人口,主要有壮、瑶、汉族等民族聚居,是个多民族的县份,该县共有基层党组织279个,农村党员3592人。近年来,通过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及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加强改进党的建设,涌现出许许多多“五好支部”和农村先进党委,这对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到了典型引路作用。但是,在新的形势下,该县基层党组织建设仍然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当前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部分农村基层支部班子软弱涣散现象较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是支部书记有能力管事,由于任职时间过长,当出“经验”,对他来说,可当可不当,只是“多个朋友,多条路”,怕得罪人。二是确实没能力,不会管事,管起事来不讲方法艺术,遇事上交。三是工作责任心不强,家事缠身,走不出去,带头作用发挥不够。四是两委形成不了合力,各吹各的调,工作摆花架子,留于形势的多,唱高调的多,动真的来实的少。
(二)党员发展难、青黄不接的现象比较突出。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有文化、有头脑、有一技之长的优秀农村青年,通过经商、办企业、打工致富之后,在外地安家落户,从“农民”变成了“市民”,不愿再回农村,一些有经济头脑的年轻青年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和当前一些党员干部腐败的不良影响,对入党不感兴趣,只是“各种各的田,各赚各的钱”,导致农村干部队伍后继乏人。
(三)年龄老化,文化程度偏低,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難尽人意。通过调查,该县相当一部分地方农村党员的平均年龄在55岁以上,农村党员的年龄结构呈“金字塔型”。由于大部分青壮年党员外出务工经商,一些村只有60岁以上的党员和妇女党员在家,被群众戏称为“三八六0”部队。年龄老化、文化程度偏低。
(四)经济薄弱,财政困难,农村基层组织战斗力不强。受税费改革和农村基础条件的影响,农业发展后劲不足,镇财政困难,村级经济状况举步维艰,无钱办事的问题日益突出。如:正常活动经费不足;乡村债务难消化;活动阵地建设滞后等。
(五)村干部责任大、收入底、缺乏有效的保障机制。现阶段,村干部虽然从繁杂的催粮要款中解脱出来,但工作责任越来越大。与之相反,农村基层党组织地位和职权却相对弱化,管理手段越来越少。而减轻农民负担、要求民主、确保稳定,又使触犯农民利于的问题变的极为敏感,从而导致农村工作难度越来越强,风险越来越大。加之在职时报酬不高,政治上没奔头,退职后生活又没有保障,致使部分党员工作积极性不高,干部队伍出现断层。
从以上少数民族贫困山区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问题来看。究其原因,主要有:
主观原因:一是部分基层党委存在“重经济轻党建”的思想,甚至有部分党委副书记不懂党建,不抓党建,在基层组织建设人员配备、资金支持、专题研究上存在薄弱环节。二是村级党组织存在党建工作比较虚,很难抓出成效的思想。部分村认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非常虚,抓与不抓一个样,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不强。
客观原因:一是资金保障欠缺。部分镇、村基层组织建设比较薄弱,活动开展无经费,村级债务沉重,影响着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水平和档次。二是工作机制不健全。个别镇、村没有形成系统、长效的工作机制,工作缺少抓手,实际工作中存在短期行为、短期效应,工作连续性不强。三是主题活动的“负面”影响。新时期上级出台一些行之有效的主题实践活动,找准了抓手。但在推行和检查验收的过程中,没有结合实际,出现了短期的“负面”效应,给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
二、加强和改进少数民族贫困山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措施
(一)创新农村党员的培训方式。对农村党员的培训要以技能化为目标,根据不同层次、不同村庄党员的特点及需求,加大对市场经济、实用技术等方面知识的培训,要通过“双培双带”增强党组织的吸引力,提高党员教育的效果。在培训中解决好几个问题:一是有人抓培训,有地方培训。二是要形成制度,用制度约束。靠检查考核促落实,不走过场,切忌雨过地皮湿。三是解决培训经费问题,每年要足额预算党员培训经费。
(二)选好用好支部书记。拿破仑有句名言:一头狮子带着一群羊,胜过一只羊带着一群狮子。这就是说领头人的至关重要。支部书记,是一个支部的核心人物,一个好的支部书记必须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面对农村党支部目前的现状,支部书记的人选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选拔。一是内部产生。在农村支部现有党员中通过“两推一选”的方式选出年富力强、办事公道、有文化、有责任心、有开拓精神,敢于负责,自己致富还能带动群众致富,且能和党组织保持高度一致的具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民主意识、法制意识、宗旨意识强的党员担任支部书记。二是下派干部到农村任职。下派干部最好是把乡镇有能力有培养价值的青年干部选派到党员年龄老化、无支部书记合适人选的村支部去任职,一则对乡镇富余人员找出路,二则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注入新活力。
(三)强化党员队伍建设。在当前全面解决“三农”问题的艰巨任务下,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农村党员的管理,以规范化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一是深入开展“党员目标承诺制”。由村党支部与本村全体党员签订承诺责任书,每位党员根据自己的能力承诺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年终考核验收。同时为无职党员设岗定责,让每个党员在不同的岗位发挥应有的作用。二是创新流动党员的管理模式。针对新时期党员流动性增大这一现状,打破传统静态管理方式,视不同 情况,对外出党员采取相应的管理模式。三是开展多种形式的帮扶活动。组织一批有技术、有能力、有一定经济实力且思想觉悟较高的党员通过开展“党员联系户”、“扶贫帮困”等活动,引导农民拓宽致富路子,提高致富能力,真正体现出党员的先进性。四是积极培养发展党员。积极在青年农民、外出务工能人、致富能手、产业大户等人才中培养发展党员,真正把优秀份子吸收到党组织中来,为党组织输入新的活力。
(四)加大农村干部考核。坚持村级干部任期目标考核及年度责任考核制度。对村级干部实行目标管理,制定考核办法,签订任期和年度目标责任书。每半年进行一次检查,年底进行综合考核,任职期满进行全面考核,根据考核结果,严格奖惩兑现。同时,在经济上,要加大转移支付资金力度,逐年提高村干部待遇,逐步推行村干部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使之干有所得,退有所养,无后顾之忧。
(五)转变方式谋发展。选准一条符合实际的发展路子,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实力,是搞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物质基礎。一是推进农业产业化。不断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走新型农业产业发展道路,坚持实施“一村一品”和强村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循环农业,转变生产方式,重点发展烟草、畜牧等产业,切实增加农民收入。二是发挥资源优势,开发资源促增收。根据不同地域、不同村庄的具体情况,实行土地开发求发展,采取反租倒包、置换、有偿转让等多种形式,推进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切实增加集体收入。
(六)健全民主管理机制。按照“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党的领导是关键,发扬民主是基础,依法办事是保证”的思想要求,一是建立健全村民代表议事小组等群众性组织,完善“一事一议”制度,真正实现管理民主。二是建立科学的民主决策机制。村级的重要事项按照“三议一公示”的民主决策程序进行决策。三是推行和完善村务公开,使党员群众享有充分的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进一步理清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关系,推进管理的民主化,巩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核心地位。
总之,少数民族贫困山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发展壮大,对农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民富裕起着积极的推进作用,只要各级党组织重视,层层落实,针对当前少数民族贫困山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实际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大胆探索、寻求解决的方法,真正形成党要管党,关键在党,少数民族贫困山区农村基层党组织一定能发挥出巨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