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已经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人力资源培训及各类技术服务需求凸现,这与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高度吻合,对安徽省高职院校开展社会服务的市场背景进行分析,找准高职院校开展社会服务的方向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 高职 皖江经济区 社会培训
一、安徽省高职院校开展社会培训背景分析
1、区域经济建设及发展背景
随着我国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飞速发展,其传统产业逐步进入发展瓶颈期,面对这一经济发展背景,国务院批准在安徽设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成为国家区域发展规划的新亮点。总理温家宝日前亦指出,要优化产业布局,推动电子信息、轻工、纺织等产业向中西部地区加快转移。据专家估计,截止2010年,广东、上海、浙江、福建四省市需要转出的产业产值约达到1.4万亿元,这些转出产业将会成为安徽等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的新动力。去年,安徽省GDP首次突破1万亿大关,其中,沿海转移产业项目占据了一定比重,承接沿海产业转移成效初步显现。从合肥市来看,该市去年GDP超过2000亿元,其70%的投资、工业增加值均来自于招商引资和产业转移。面对产业转移,安徽省主动以大规模、成体量的承接组团式产业转移。据安徽省经信委统计,2009年,皖江城市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605户,占全省66.1%,比上年末净增1540户。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8409.6亿元,增长14.1%,利税695.1亿元,增长36.7%,增幅高于全省5.6个百分点,其中利润347.8亿元,增长64.8%,高于全省14.7个百分点。目前,皖江城市带内的工业已在我省居主导地位。随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设立,皖江城市将迎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今后,工业在该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将更加强劲。
2、人力资源培训需求背景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具体包括“四大战略定位”:合作发展的先行区,科学发展的试验区,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为我省的高职院校开展在职培训、农民工培训及各级各类职场培训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规划的圆满完成,同样需要职业教育提供配套的支持。安徽省省委常委、合肥市市委书记孙金龙在合肥市工商联年会上提到,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启动之后,转移企业的生产一线面临着严重的人才荒,在新的发展环境下,员工的岗位技能及理论学习有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育界提供全方位的职业技能培训、岗位培训及职前培训。随着沿海转移的企业逐步增多,皖江城市带产业转型及升级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产业的升级直接导致对劳动力素质提升的要求,这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我省高职院校开展社会职业技能培训的方向和思路及模式,应该贴近皖江城市带建设,抓住市场需求,扩充办学条件,定向培养专业人才。在全社会形成合力,把普通劳动力通过职业教育培养成现代化的蓝领,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添砖加瓦。
3、高职院校开展社会服务的实践背景
自2000年开始,职业教育走过了快速发展的十年,安徽省各级各类高职院校也取得了丰硕的成就,取得了职业教育的伟大成就。面向社会开展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培训一直是高职院校最主要的社会服务职能之一,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芜湖职业技术学院等国家级示范性高职学院均将社会服务作为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主要项目之一,并获得国家专项资金资助重点建设,已经获批立项的安徽省省级示范性高职学院大多也都将社会服务项目作为重点建设的示范性项目之一。在这些高职学院的社会服务项目中,开展面向社会的职业技能培训是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已有的培训基础之上,随着示范院校建设的进一步推进,均取得了诸多新的成果。而其他的非示范性高职学院,在面向社会的各类职业技能培训中取得的成果也毫不逊色,在行业、产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教育功能。如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面向全省电力系统开展的电工岗位技能培训3000人次以上;安徽财贸职业学院承接的国家商务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安徽皖南片农家店长培训、全省基层供销社主任培训、农产品经纪人培训达6000人次以上;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每年为企业培训电工、焊接工、钳工、电切削工、计算机绘图员等各类人员达7000人次以上;阜阳职业技术学院面向在岗职工就业、再就业和农村转移劳动力的技能培训,每年为社会、企业培训鉴定各类人员达到3000人次以上;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多年以来承担的安徽省部分地区煤矿主要负责人的培训、煤矿安全管理人员的培训、三四级安培中心教师培训、 淮南矿业集团所有井下特种作业人员岗前培训及再培训等总计达30000人次以上,预计未来五年继续极大面向社会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培训人数将达52000人次以上。近年来,安徽省高职院校根据社会、企业、农村劳动力转移等需要,围绕实施技能型人才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以提高职业技能为重点的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等四大国家工程,积极承担非学历的短期职业技能培训和岗位培训任务,实现教育培训资源的社会共享,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行业效益,同时也为积累了丰富的面向社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的经验,为服务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发挥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职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安徽省高职院校服务皖江经济区建设的主要方向
1、皖江经济区人力资源在职培训
目前,安徽省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已经进入大规模推进阶段,围绕装配制造业、原材料加工业、纺织业、机械制造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等六大支柱产业,大范围、多层次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已经取得了跨越式发展,但围绕人才培养基培训的相关问题也开始凸现出来,尤其是对生产、管理、技术、服务一线的高素质员工极其匮乏,这一现状已经制约了部分皖江经济区转移企业的生产力提升,皖江经济区各地政府纷纷出台了诸多优惠政策,政府也安排了相应的人力资源专项资金,很多大型企业纷纷投入人力资源培训专项预算。高职院校面向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开展社会培训具有很大的市场空间。
2、向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对口支援
国家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1-2015)五年规划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要是高中阶段教育中普通高中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同规模发展。这意味着在未来的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将进一步扩大,而高等职业教育利用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和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帮助、支援中等职业教育开展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职业教育总体办学水平上将能发挥更大的作用,辐射和带动一批中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也是高等职业院校服务社会职能的有力体现。
3、依托行业开展系列专题培训
安徽省大多职业院校均为行业办学,如安徽财贸职业学院率属于安徽省供销系统。行业直属高职院校大多与系统内组织有着千丝万缕的业务联系,专业设置及师资结构均有一定的行业特点。因此,高职院校应依托所属行业开展各类在职员工进修及培训。以安徽财贸职业学院为例,近年来,承接了大量行业在职培训,联手安徽省供销社人事教育处开展安徽省基层供销社主任培训及地方供销系统企业负责人培训等专题讲座、农家店店长培训、农产品经纪人培训。其次,联手中华全国供销总社开展面向全国供销系统的高端培训,将系统内典型的企业经营管理经验以专题的方式开展调研、组织课程开发,课件制作、集中培训。
[关键词] 高职 皖江经济区 社会培训
一、安徽省高职院校开展社会培训背景分析
1、区域经济建设及发展背景
随着我国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飞速发展,其传统产业逐步进入发展瓶颈期,面对这一经济发展背景,国务院批准在安徽设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成为国家区域发展规划的新亮点。总理温家宝日前亦指出,要优化产业布局,推动电子信息、轻工、纺织等产业向中西部地区加快转移。据专家估计,截止2010年,广东、上海、浙江、福建四省市需要转出的产业产值约达到1.4万亿元,这些转出产业将会成为安徽等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的新动力。去年,安徽省GDP首次突破1万亿大关,其中,沿海转移产业项目占据了一定比重,承接沿海产业转移成效初步显现。从合肥市来看,该市去年GDP超过2000亿元,其70%的投资、工业增加值均来自于招商引资和产业转移。面对产业转移,安徽省主动以大规模、成体量的承接组团式产业转移。据安徽省经信委统计,2009年,皖江城市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605户,占全省66.1%,比上年末净增1540户。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8409.6亿元,增长14.1%,利税695.1亿元,增长36.7%,增幅高于全省5.6个百分点,其中利润347.8亿元,增长64.8%,高于全省14.7个百分点。目前,皖江城市带内的工业已在我省居主导地位。随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设立,皖江城市将迎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今后,工业在该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将更加强劲。
2、人力资源培训需求背景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具体包括“四大战略定位”:合作发展的先行区,科学发展的试验区,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为我省的高职院校开展在职培训、农民工培训及各级各类职场培训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规划的圆满完成,同样需要职业教育提供配套的支持。安徽省省委常委、合肥市市委书记孙金龙在合肥市工商联年会上提到,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启动之后,转移企业的生产一线面临着严重的人才荒,在新的发展环境下,员工的岗位技能及理论学习有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育界提供全方位的职业技能培训、岗位培训及职前培训。随着沿海转移的企业逐步增多,皖江城市带产业转型及升级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产业的升级直接导致对劳动力素质提升的要求,这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我省高职院校开展社会职业技能培训的方向和思路及模式,应该贴近皖江城市带建设,抓住市场需求,扩充办学条件,定向培养专业人才。在全社会形成合力,把普通劳动力通过职业教育培养成现代化的蓝领,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添砖加瓦。
3、高职院校开展社会服务的实践背景
自2000年开始,职业教育走过了快速发展的十年,安徽省各级各类高职院校也取得了丰硕的成就,取得了职业教育的伟大成就。面向社会开展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培训一直是高职院校最主要的社会服务职能之一,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芜湖职业技术学院等国家级示范性高职学院均将社会服务作为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主要项目之一,并获得国家专项资金资助重点建设,已经获批立项的安徽省省级示范性高职学院大多也都将社会服务项目作为重点建设的示范性项目之一。在这些高职学院的社会服务项目中,开展面向社会的职业技能培训是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已有的培训基础之上,随着示范院校建设的进一步推进,均取得了诸多新的成果。而其他的非示范性高职学院,在面向社会的各类职业技能培训中取得的成果也毫不逊色,在行业、产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教育功能。如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面向全省电力系统开展的电工岗位技能培训3000人次以上;安徽财贸职业学院承接的国家商务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安徽皖南片农家店长培训、全省基层供销社主任培训、农产品经纪人培训达6000人次以上;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每年为企业培训电工、焊接工、钳工、电切削工、计算机绘图员等各类人员达7000人次以上;阜阳职业技术学院面向在岗职工就业、再就业和农村转移劳动力的技能培训,每年为社会、企业培训鉴定各类人员达到3000人次以上;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多年以来承担的安徽省部分地区煤矿主要负责人的培训、煤矿安全管理人员的培训、三四级安培中心教师培训、 淮南矿业集团所有井下特种作业人员岗前培训及再培训等总计达30000人次以上,预计未来五年继续极大面向社会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培训人数将达52000人次以上。近年来,安徽省高职院校根据社会、企业、农村劳动力转移等需要,围绕实施技能型人才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以提高职业技能为重点的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等四大国家工程,积极承担非学历的短期职业技能培训和岗位培训任务,实现教育培训资源的社会共享,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行业效益,同时也为积累了丰富的面向社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的经验,为服务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发挥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职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安徽省高职院校服务皖江经济区建设的主要方向
1、皖江经济区人力资源在职培训
目前,安徽省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已经进入大规模推进阶段,围绕装配制造业、原材料加工业、纺织业、机械制造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等六大支柱产业,大范围、多层次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已经取得了跨越式发展,但围绕人才培养基培训的相关问题也开始凸现出来,尤其是对生产、管理、技术、服务一线的高素质员工极其匮乏,这一现状已经制约了部分皖江经济区转移企业的生产力提升,皖江经济区各地政府纷纷出台了诸多优惠政策,政府也安排了相应的人力资源专项资金,很多大型企业纷纷投入人力资源培训专项预算。高职院校面向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开展社会培训具有很大的市场空间。
2、向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对口支援
国家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1-2015)五年规划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要是高中阶段教育中普通高中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同规模发展。这意味着在未来的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将进一步扩大,而高等职业教育利用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和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帮助、支援中等职业教育开展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职业教育总体办学水平上将能发挥更大的作用,辐射和带动一批中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也是高等职业院校服务社会职能的有力体现。
3、依托行业开展系列专题培训
安徽省大多职业院校均为行业办学,如安徽财贸职业学院率属于安徽省供销系统。行业直属高职院校大多与系统内组织有着千丝万缕的业务联系,专业设置及师资结构均有一定的行业特点。因此,高职院校应依托所属行业开展各类在职员工进修及培训。以安徽财贸职业学院为例,近年来,承接了大量行业在职培训,联手安徽省供销社人事教育处开展安徽省基层供销社主任培训及地方供销系统企业负责人培训等专题讲座、农家店店长培训、农产品经纪人培训。其次,联手中华全国供销总社开展面向全国供销系统的高端培训,将系统内典型的企业经营管理经验以专题的方式开展调研、组织课程开发,课件制作、集中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