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蝴蝶梦》中有大量的曲笔,主要集中在迈克西姆对吕蓓卡的感情、新婚第五天迈克西姆与吕蓓卡之间交易的真相,曲笔的使用与时代背景、作者的经历有关。
[关键词] 曲笔 蝴蝶梦 第一人称叙事手法
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出现过“鲁迅式曲笔”,指鲁迅为了躲避“文坛鹰犬而使用的隐晦笔法” [1]。 本文借用此处的“曲笔”一词,指为了某些原因,而使用隐晦的笔法。
英国女作家达芙妮·杜穆里埃,在她的作品《蝴蝶梦》中,通篇使用了这种笔法。
《蝴蝶梦》是一部通俗的、知名度很高的浪漫主义爱情小说,因为作者受到“十九世纪以神秘、恐怖等为主要特点的哥特派小说影响较深” [2],所以通篇充满了悬疑、压抑甚至恐怖,以致文本在被接受的时候,读者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吕蓓卡的秘密、故事的叙述者“我”的处境、迈克西姆是否被判定有罪等情节上,然而,再隐晦,也是希望有人能看明白,因此,总会在文本中透露出许多言外之意,但是通过熟读文本,就会发现大量的矛盾,从而发现作者曲笔背后的秘密。
一、曲笔内容分析
1、迈克西姆对吕蓓卡的感情
虽然吕蓓卡是个充满魅力的女人,但是迈克西姆十分恨她,这是文本所直接表达的,也是人所共知的,在文本中,他说她是个“心肠狠毒,活该下地狱,是一个十足的坏女人”,“我恨她” [3]。他还列举了很多事例,说明她确实招人恨。
恨是一种什么样的情绪?“(恨)的组成以愤怒为主,还包含着恐惧、厌恶、蔑视等情绪成分。因而仇恨会激起人身攻击或心理攻击,导致铤而走险。”[4]。在这种情绪支配之下,他在新婚第五天就差点把她推下悬崖,结婚多年后,最终还是开枪杀死了她。
“恨与其它情绪有密切关系,当与恨的对象接近时,表现出恐惧的情绪,当恨的对象受伤害时,即表现出愉快的情绪” [5]——可是很奇怪,迈克西姆杀死吕蓓卡后,没有一点短暂的轻松与愉快的感觉。因为他对她还有一种隐秘的感情,那就是,他爱她。
迈克西姆爱吕蓓卡,恐怕这个观点与绝大多数人观点相左,就我所查阅的与《蝴蝶梦》相关的著作与论文,还没有发现有谁谈到过这一点。
之所以绝大多数读者看不出来,是因为作者用了曲笔,只有通过分析迈克西姆的叙述与行为的矛盾与不合常理之处,才能有所发现。
矛盾一:他杀了吕蓓卡,心理压力极大,出门排解,选择的居然是与吕蓓卡新婚旅行的旧地,理由是“我是想旧地重游,回忆一下我的往事”。按他的叙述,这个理由不能成立,这一类的地方应该是最令他不愉快的地方,他应该产生回避心理。
矛盾二:他出门的行李中,读者所知的唯一的一本书,是诗集,扉页上有这样的题字:“给迈克斯——吕蓓卡赠,五月十七日” [3]。他并非偶然或者无意中带了这本诗集,因为“我”拿起那本诗集,发现“这本书久经手指抚弄,显得相当陈旧,所以一下子就自动翻到某一页上” [3]——除了爱,还有什么能解释得通?
矛盾三:他说:“回忆全是辛酸的,我宁愿永远不去理会过去的一切。一年前发生的事整个儿改变了我的生活……”[3]一年前发生的唯一一件大事件,就是他把吕蓓卡杀死了。但是,在他的不愉快的回忆中,难道不应该是他结婚的第五天改变了他的生活吗?或者干脆追根溯源,难道不是他们的结婚、订婚或者相遇改变了他的生活吗?
矛盾还有很多,所有矛盾集中起来看,就足以说明作者曲笔背后真实的迈克西姆的心理是:吕蓓卡不是他说的那样狠毒、可耻,他与她有过很和谐的生活,他很爱她,即使她死后,他也在恐惧中怀念她。
迈克西姆之所以在对“我”叙述的时候,选择了把他对她的恨表达得淋漓尽致,而回避了爱,是在潜意识里出于保护自己的本能,要通过博得“我”这个不得不知情的人对他杀死吕蓓卡行为的理解与肯定,来减轻自己的罪恶感。
2、吕蓓卡之死
关于吕蓓卡新婚第五天的行为,是作者用曲笔最隐蔽的地方。可以与她死亡之前的场景比照来看。
新婚第五天 吕蓓卡死亡之前
事件的前奏 迈克西姆“抓住她的把柄” 迈克西姆估计吕蓓卡在于情人约会,“拿枪去吓一吓”
事件的导火索 她与他讲交易并且用别的话刺激他 她说她将与别人生下一个曼陀丽的继承人
吕蓓卡的姿态 “坐在山腰“ “一只手插在口袋子里,一只手拿着香烟”
危险源 (发生地点)前面是一个“两千英尺的深渊” 枪口
吕蓓卡的表情 “放声大笑”、“狂笑,把一朵鲜花撕成碎片“ “杀死她的时候,她还在笑”、“脸上的笑容慢慢绽开”
吕蓓卡的目的 (没有叙述) 希望被他杀死
事件的结果 “当时我差一点就杀了她,那次杀她可太容易了。” “我是朝她心窝开枪的,子弹不偏不倚穿心脏而过。”
事件的起因 (没有叙述) 吕蓓卡得了绝症
两个场景除了地点、景物不同,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吕蓓卡姿态是不设防的,她的言行的刺激性的,迈克西姆都是被刺激着的。可以断定:吕蓓卡两次目的都一样,抱着必死之心。
那么新婚第五天的那次,事件起因是什么呢?
她了无生趣,却不选择自杀,而是诱使迈克西姆对她下手,说明她死亡愿望的引起与他有直接关系,唯有这样的死法,能让对方与自己的死亡捆在一起,使他从心理、名声、生命等等方面,全方位地跌入深渊——因此可以推断,事件的起因是她要报复他。
以生命为代价来报复一个人,这种仇恨要深到什么样的程度!她曾经对丹弗斯太太说过:“我要看着他们先进地狱去。”“我要看看他们在地獄里受苦。”[3]可见他们的婚姻的缔结不是迈克西姆暴力强迫就是耍了阴谋诡计,完全不是她所愿。
通过曲笔的分析,就能发现作者不仅仅是如同大家所看到的那样,撕破了英国上层社会的夫妻之间的温情脉脉的面纱,她还以女性作家独特的视角,阐释了这样一个道理:一个女人具有了独立性,就具有了自身的魅力,男性对此充满了恐惧却也忍不住爱慕。
二、曲笔使用原因分析
1、时代背景
《蝴蝶梦》于1938年发表,此时,“女性的地位有所提高,英国妇女在1918年和1928年分别获得了部分以及与男性完全同等的选举后”,“女性权力的获得以及她们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使男性统治者越发感到了不安。”[6]但是,父权文化体系仅仅是局部修改,远没有到瓦解的程度,以男性为中心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评估体系依然存在于男性的大脑中,女性从来没有摆脱掉过这一体系(历史发展到现在,依然如此,只是程度的差别)。尤其是远离城市的中产阶级女性,只在家里扮演某某太太的家庭角色,依然因循着传统的轨迹生活。2、作者的特殊生活经历
达芙妮·杜穆里埃和她的姐姐与妹妹都被父亲当成男孩子养大,学习男孩子该学习的知识、穿男孩子的服装、看男孩子喜爱看的书、练习男孩子娱乐的运动,甚至抽烟、和男孩一样翘二郎腿,她喜欢这样的生活,也就是说“她童年时期比较认同男性的角色”,甚至“青春期对她来讲简直是灾难性的” [7]。她的独立的生活过得也很成功,因为她21岁第一部作品就已经出版,获得了声誉以及收入。
历经性倒错欲望、同性恋倾向,她最终“归队”了,她结婚了,追随丈夫、依附丈夫,做起了贤妻良母、家庭天使。
达芙妮·杜穆里埃在两种身份的世界里面都生活过,使她具有吕蓓卡那样的独立、智慧、决绝。这样的人,有自己的主张、观点,不会人云亦云;她不会认为吕蓓卡是一个完全负面的女性,她的身上有许多其她女性的梦想,当然这种梦想是男性深恶痛绝的,但是她这样的看法是不能“公之于众”的,她不能赞美男性的公敌,否则违反了父权体系下的“公序良俗”。自己的观点不能不表达,而写出来又不能让男性觉得刺眼,她必须在二者之间找到一个合理的结合点。
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曲笔的运用。
2、不可靠的叙事人
采用第一叙事人的叙事手法是一个绝佳的方法。
由于不是全知全能的第三人称的叙事,所以,所有事件都是通过叙述者“我”的视角看到的,再从“我”的口中讲出来,可以完全站在男性的立场、以家庭天使的身份来叙述,所有观点都符合父权体系。
但是,第一叙事人的叙述,天然有一个缺陷:可靠性值得怀疑。因为个人倾向的原因,他(或者她)提供的信息是选择之后甚至加工之后才释放出来的,未必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例如:迈克西姆解释有两个原因使他不得不答应与吕蓓卡的交易:一是他对曼陀丽的感情,二是吕蓓卡婚前的隐私,离婚会使得他名誉尽失。他解释完了,追问“我”理解了吗,“我”的回答是“是的”,但是表现很微妙:“我马上又把头扭开,免得让他看到我的脸。”“我”明明是不理解,有怀疑,但是因为依附关系,却不敢说不理解、不敢追问;而且面对读者,对自己的怀疑也避而不谈、若无其事。
第一叙事人的叙述固然感染力强,但是也容易招致警觉,读者一旦发现叙事人的隐瞒、错漏、过于个人化的事件解读,就会立刻审慎,用自己的经验、理论以及故事里的因果等等来重新审视、解读整个故事。而隐含作者往往利用这一点,从而超越第一叙事人的叙事,传达自己的声音。
三、结语
《蝴蝶梦》中的人物之间相互的情感比较复杂,远不是表面的那样简单。作者作为一位女性作家,有话说而不能说,因此利用第一人称叙事手法的特点,大量使用了曲笔,以表达在当时的创作背景下不能说的话。
参考文献:
[1]张永健主编《中外散文辞典》北京市: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7.1434.
[2]林智玲程德《蝴蝶梦》的《译者前言》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1.
[3]杜穆里埃著林智玲程德译蝴蝶梦[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4.
[4]孟昭兰著 《人类情绪》[M] 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 , 1989.394.
[5]宋书文主编 《心理学词典》 南宁市:广西人民出版社 , 1984.193.
[6]王萍 《现代英国社会中的妇女形象》[M]南京市:江苏人民出版社 , 2005.
[7]张新 李静《达芙妮•杜穆里埃的女权主义思想探源》[J] 中州大学学报 2009.第26卷4期.
作者简介:
万妍梅(1973——)南昌大学人文学院在职硕士研究生。九江学院旅游学院教师。
[关键词] 曲笔 蝴蝶梦 第一人称叙事手法
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出现过“鲁迅式曲笔”,指鲁迅为了躲避“文坛鹰犬而使用的隐晦笔法” [1]。 本文借用此处的“曲笔”一词,指为了某些原因,而使用隐晦的笔法。
英国女作家达芙妮·杜穆里埃,在她的作品《蝴蝶梦》中,通篇使用了这种笔法。
《蝴蝶梦》是一部通俗的、知名度很高的浪漫主义爱情小说,因为作者受到“十九世纪以神秘、恐怖等为主要特点的哥特派小说影响较深” [2],所以通篇充满了悬疑、压抑甚至恐怖,以致文本在被接受的时候,读者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吕蓓卡的秘密、故事的叙述者“我”的处境、迈克西姆是否被判定有罪等情节上,然而,再隐晦,也是希望有人能看明白,因此,总会在文本中透露出许多言外之意,但是通过熟读文本,就会发现大量的矛盾,从而发现作者曲笔背后的秘密。
一、曲笔内容分析
1、迈克西姆对吕蓓卡的感情
虽然吕蓓卡是个充满魅力的女人,但是迈克西姆十分恨她,这是文本所直接表达的,也是人所共知的,在文本中,他说她是个“心肠狠毒,活该下地狱,是一个十足的坏女人”,“我恨她” [3]。他还列举了很多事例,说明她确实招人恨。
恨是一种什么样的情绪?“(恨)的组成以愤怒为主,还包含着恐惧、厌恶、蔑视等情绪成分。因而仇恨会激起人身攻击或心理攻击,导致铤而走险。”[4]。在这种情绪支配之下,他在新婚第五天就差点把她推下悬崖,结婚多年后,最终还是开枪杀死了她。
“恨与其它情绪有密切关系,当与恨的对象接近时,表现出恐惧的情绪,当恨的对象受伤害时,即表现出愉快的情绪” [5]——可是很奇怪,迈克西姆杀死吕蓓卡后,没有一点短暂的轻松与愉快的感觉。因为他对她还有一种隐秘的感情,那就是,他爱她。
迈克西姆爱吕蓓卡,恐怕这个观点与绝大多数人观点相左,就我所查阅的与《蝴蝶梦》相关的著作与论文,还没有发现有谁谈到过这一点。
之所以绝大多数读者看不出来,是因为作者用了曲笔,只有通过分析迈克西姆的叙述与行为的矛盾与不合常理之处,才能有所发现。
矛盾一:他杀了吕蓓卡,心理压力极大,出门排解,选择的居然是与吕蓓卡新婚旅行的旧地,理由是“我是想旧地重游,回忆一下我的往事”。按他的叙述,这个理由不能成立,这一类的地方应该是最令他不愉快的地方,他应该产生回避心理。
矛盾二:他出门的行李中,读者所知的唯一的一本书,是诗集,扉页上有这样的题字:“给迈克斯——吕蓓卡赠,五月十七日” [3]。他并非偶然或者无意中带了这本诗集,因为“我”拿起那本诗集,发现“这本书久经手指抚弄,显得相当陈旧,所以一下子就自动翻到某一页上” [3]——除了爱,还有什么能解释得通?
矛盾三:他说:“回忆全是辛酸的,我宁愿永远不去理会过去的一切。一年前发生的事整个儿改变了我的生活……”[3]一年前发生的唯一一件大事件,就是他把吕蓓卡杀死了。但是,在他的不愉快的回忆中,难道不应该是他结婚的第五天改变了他的生活吗?或者干脆追根溯源,难道不是他们的结婚、订婚或者相遇改变了他的生活吗?
矛盾还有很多,所有矛盾集中起来看,就足以说明作者曲笔背后真实的迈克西姆的心理是:吕蓓卡不是他说的那样狠毒、可耻,他与她有过很和谐的生活,他很爱她,即使她死后,他也在恐惧中怀念她。
迈克西姆之所以在对“我”叙述的时候,选择了把他对她的恨表达得淋漓尽致,而回避了爱,是在潜意识里出于保护自己的本能,要通过博得“我”这个不得不知情的人对他杀死吕蓓卡行为的理解与肯定,来减轻自己的罪恶感。
2、吕蓓卡之死
关于吕蓓卡新婚第五天的行为,是作者用曲笔最隐蔽的地方。可以与她死亡之前的场景比照来看。
新婚第五天 吕蓓卡死亡之前
事件的前奏 迈克西姆“抓住她的把柄” 迈克西姆估计吕蓓卡在于情人约会,“拿枪去吓一吓”
事件的导火索 她与他讲交易并且用别的话刺激他 她说她将与别人生下一个曼陀丽的继承人
吕蓓卡的姿态 “坐在山腰“ “一只手插在口袋子里,一只手拿着香烟”
危险源 (发生地点)前面是一个“两千英尺的深渊” 枪口
吕蓓卡的表情 “放声大笑”、“狂笑,把一朵鲜花撕成碎片“ “杀死她的时候,她还在笑”、“脸上的笑容慢慢绽开”
吕蓓卡的目的 (没有叙述) 希望被他杀死
事件的结果 “当时我差一点就杀了她,那次杀她可太容易了。” “我是朝她心窝开枪的,子弹不偏不倚穿心脏而过。”
事件的起因 (没有叙述) 吕蓓卡得了绝症
两个场景除了地点、景物不同,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吕蓓卡姿态是不设防的,她的言行的刺激性的,迈克西姆都是被刺激着的。可以断定:吕蓓卡两次目的都一样,抱着必死之心。
那么新婚第五天的那次,事件起因是什么呢?
她了无生趣,却不选择自杀,而是诱使迈克西姆对她下手,说明她死亡愿望的引起与他有直接关系,唯有这样的死法,能让对方与自己的死亡捆在一起,使他从心理、名声、生命等等方面,全方位地跌入深渊——因此可以推断,事件的起因是她要报复他。
以生命为代价来报复一个人,这种仇恨要深到什么样的程度!她曾经对丹弗斯太太说过:“我要看着他们先进地狱去。”“我要看看他们在地獄里受苦。”[3]可见他们的婚姻的缔结不是迈克西姆暴力强迫就是耍了阴谋诡计,完全不是她所愿。
通过曲笔的分析,就能发现作者不仅仅是如同大家所看到的那样,撕破了英国上层社会的夫妻之间的温情脉脉的面纱,她还以女性作家独特的视角,阐释了这样一个道理:一个女人具有了独立性,就具有了自身的魅力,男性对此充满了恐惧却也忍不住爱慕。
二、曲笔使用原因分析
1、时代背景
《蝴蝶梦》于1938年发表,此时,“女性的地位有所提高,英国妇女在1918年和1928年分别获得了部分以及与男性完全同等的选举后”,“女性权力的获得以及她们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使男性统治者越发感到了不安。”[6]但是,父权文化体系仅仅是局部修改,远没有到瓦解的程度,以男性为中心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评估体系依然存在于男性的大脑中,女性从来没有摆脱掉过这一体系(历史发展到现在,依然如此,只是程度的差别)。尤其是远离城市的中产阶级女性,只在家里扮演某某太太的家庭角色,依然因循着传统的轨迹生活。2、作者的特殊生活经历
达芙妮·杜穆里埃和她的姐姐与妹妹都被父亲当成男孩子养大,学习男孩子该学习的知识、穿男孩子的服装、看男孩子喜爱看的书、练习男孩子娱乐的运动,甚至抽烟、和男孩一样翘二郎腿,她喜欢这样的生活,也就是说“她童年时期比较认同男性的角色”,甚至“青春期对她来讲简直是灾难性的” [7]。她的独立的生活过得也很成功,因为她21岁第一部作品就已经出版,获得了声誉以及收入。
历经性倒错欲望、同性恋倾向,她最终“归队”了,她结婚了,追随丈夫、依附丈夫,做起了贤妻良母、家庭天使。
达芙妮·杜穆里埃在两种身份的世界里面都生活过,使她具有吕蓓卡那样的独立、智慧、决绝。这样的人,有自己的主张、观点,不会人云亦云;她不会认为吕蓓卡是一个完全负面的女性,她的身上有许多其她女性的梦想,当然这种梦想是男性深恶痛绝的,但是她这样的看法是不能“公之于众”的,她不能赞美男性的公敌,否则违反了父权体系下的“公序良俗”。自己的观点不能不表达,而写出来又不能让男性觉得刺眼,她必须在二者之间找到一个合理的结合点。
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曲笔的运用。
2、不可靠的叙事人
采用第一叙事人的叙事手法是一个绝佳的方法。
由于不是全知全能的第三人称的叙事,所以,所有事件都是通过叙述者“我”的视角看到的,再从“我”的口中讲出来,可以完全站在男性的立场、以家庭天使的身份来叙述,所有观点都符合父权体系。
但是,第一叙事人的叙述,天然有一个缺陷:可靠性值得怀疑。因为个人倾向的原因,他(或者她)提供的信息是选择之后甚至加工之后才释放出来的,未必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例如:迈克西姆解释有两个原因使他不得不答应与吕蓓卡的交易:一是他对曼陀丽的感情,二是吕蓓卡婚前的隐私,离婚会使得他名誉尽失。他解释完了,追问“我”理解了吗,“我”的回答是“是的”,但是表现很微妙:“我马上又把头扭开,免得让他看到我的脸。”“我”明明是不理解,有怀疑,但是因为依附关系,却不敢说不理解、不敢追问;而且面对读者,对自己的怀疑也避而不谈、若无其事。
第一叙事人的叙述固然感染力强,但是也容易招致警觉,读者一旦发现叙事人的隐瞒、错漏、过于个人化的事件解读,就会立刻审慎,用自己的经验、理论以及故事里的因果等等来重新审视、解读整个故事。而隐含作者往往利用这一点,从而超越第一叙事人的叙事,传达自己的声音。
三、结语
《蝴蝶梦》中的人物之间相互的情感比较复杂,远不是表面的那样简单。作者作为一位女性作家,有话说而不能说,因此利用第一人称叙事手法的特点,大量使用了曲笔,以表达在当时的创作背景下不能说的话。
参考文献:
[1]张永健主编《中外散文辞典》北京市: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7.1434.
[2]林智玲程德《蝴蝶梦》的《译者前言》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1.
[3]杜穆里埃著林智玲程德译蝴蝶梦[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4.
[4]孟昭兰著 《人类情绪》[M] 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 , 1989.394.
[5]宋书文主编 《心理学词典》 南宁市:广西人民出版社 , 1984.193.
[6]王萍 《现代英国社会中的妇女形象》[M]南京市:江苏人民出版社 , 2005.
[7]张新 李静《达芙妮•杜穆里埃的女权主义思想探源》[J] 中州大学学报 2009.第26卷4期.
作者简介:
万妍梅(1973——)南昌大学人文学院在职硕士研究生。九江学院旅游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