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来源 :飞·素质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PHZP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课程下的新理念的推进过程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越来越受到广大研究者和教育者的关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目的和方法都要有进一步的提高,现在课堂教学不单是要求教师传授课本知识给学生,而要努力培养学生发展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本文主要通过多个方面阐述了怎样在新课程理论的指导下有效的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以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语文课堂 实效性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既要师生互动起来,又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从而形成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理解和实践,以及听到、学到的有关这方面的内容,谈谈提高课堂实效的几点想法和做法:
  一、指导学生课前预习
  预习是一种课前自学,是打开学生自学能力的桥梁,就如同战前的侦察,打仗不侦察往往会出现不必要的牺牲,学习不预习也会造成不必要的牺牲,牺牲的是时间和精力。预习了才知道难点、重点是什么,不懂的地方在哪里,心中有数,听讲才能主动,才能容易与教师产生共鸣,配合默契,积极主动地学习。但很多学生不懂得如何预习,认为预习只是读读生字、标自然段序号、读读课文而已,达不到预习的目的。因此,只有指导好课前预习,课堂才能有效地指导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预习,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确立预习目标。先给学生布置预习的范围,帮助学生找到重点、难点,以后逐步给学生布置预习提纲。让学生带问题读一遍比不带问题读五遍效果要好,因此边读边思考,从书上找答案,这种学习主动积极,效果当然高了。
  2、大胆质疑,做好笔记。学生预习时,除了抄写课文的词句,重点,还会遇到许多弄不懂的问题,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把弄不懂的问题记下来应,为上课时弄懂这些问题做好思想准备。
  3、教给“圈、点、批、注”的预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是要让学生学会“站在书上看书”,首先要学会对书圈、点、批、注,把看了书的感想、想到的问题批、注在书上。把自己最感兴趣或感受最深的句子记下来留待课堂上和师生交流讨论。
  二、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学习中往往存在“你一说我就明白,可一做题就糊涂”的状况,问题在于教师没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求。这就要求教师在“引导”上下工夫,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探求,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领悟发现,在自主学习基础上合作交流、分析、讨论、质疑,在教师悉心的渗透和指导下掌握自主学习方法。教师不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而是參与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在学生读中相机指导,或矫正目标、或提出要求、或纠正错误、或进行激励、或梳理归纳。让学生自读自悟,学生在读中悟到的方法往往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提出的问题往往是文章的重点、难点,结合问题加以疏导,就水到渠成。例如,我教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略读课文《槐乡的孩子》一文,先让学生初读课文,找出你感兴趣的句子,有学生汇报说:我对“女孩有的弯腰捡着,上下飞舞着;有的往篮里塞着槐米,头一点一点的,像觅食的小鸭子。”这句话感兴趣,因为这句话用了比喻的写法,把父亲的女孩弯腰捡槐米比作觅食的小鸭子,很形象生动!当时我肯定了这位学生的回答,认真体会而且有所发现,但你们如果再仔细研读这句话,一定还有别的收获,一分钟过后,又有学生发言:从这句话我体会到孩子们以劳动为快乐之本。我再次鼓励他读书能力强,能体会到别人难以体会出来的东西,我们齐读,也许还会有更多的发现,全班感情齐读以后,果然很多学生举手:我觉得“苦耐劳,以苦为乐的精神”。 这样就轻易地解决了本课的一个难点。对于文中的朗读,应让学生自己一次次品读,读出感情,读出体会,读出自己的见解。总之,阅读教学中应做到:书本让学生读,见解让学生讲,重点难点疑点让学生议,规律让学生找,总结让学生写。相信学生的能力,鼓励他们自己动手动脑,发挥其独立精神,奇迹就会出现。
  三、开放教学形式,激活学生思维
  曾经有人戏称,我们的课堂教学基本上遵守“四部曲”:首先是“赶鸭子”,把学生赶到教室里去;其次是“填鸭子”,给他们很多东西;填完以后到期终就是“考鸭子”;最后学生都变成“板鸭子”。是啊,反思我们传统的课堂教学,总的特点就是“封闭式”,主要强调的是教师的教,刻板强求在综合智商和智能类型方面有着或大或小的差异的各类学生齐步并进,以致造成好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现象,使学生无法尽情展示自己的才华,这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是很不利的。由此可见,打破教学形式的封闭化,实现开放性,根据教学实际采用适应个性差异、注意个性发展的多样化的、开放的教学形式意义非凡。这样,学生就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选择适合于自身实际的学习方法,变单一的授课模式为个人自学、小组交流、集体研讨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方式。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有利时机挑起兴奋点,激活学生的思维。拿我们看图写话教学来说,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指导得很细,然后再让学生写,这样不仅耗费大量的教学时间,而且会压抑学生的发展潜能,造成写话的千篇一律。假如我们选择那些离儿童生活比较近的图画作为表演的“蓝本”,打破课堂限制,跳出画面的圈子,提前布置、给足时间让学生排练,然后表演。学生就能以小组为单位,共同编、共同演、共同设计“解说稿”,谁也不甘落后,小组成员充分发挥协作精神:有的解说,有的表演,暗暗比、学、赶、超。老师和其他同学担当评委:评表演与意图是否相符;表演与解说是否吻合;在表演中有哪些创造想象的“金子”;解说中有哪些表达的“金子”。这样,表演的同学倾情演出,未表演的同学跃跃欲试。当然,为了保证课堂的活而不乱,培养学生仔细听、认真看的习惯,我们还可以设立评委奖。像这中变封闭式为开放式训练的教学形式,不仅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而且激活了求异思维的火花,调节了课堂教学氛围。
  四、积累语文知识,增长学生才干
  新课程标准第一次明确规定每个年级的课外阅读量,如六年制五年级每学期不少于30万字,一至二年级的要求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能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目的是督促师生把语言积累落到实处。如果学生的语言积累有了量的突破,胸有万卷,“书生气”十足,那么学生的语文能力一定会有质的飞跃,定会洋洋洒洒,下笔千言,这不是倡导学生像过去私塾教育一样死记硬背,但适当背诵经典作品、优美词句,可以让学生储存语言模型,发现语感,形成良好的语言反应机械,以更好地受到审美感染。因此,我鼓励学生把课外学到的优美句子抄在笔记本上,并互相交流 ,办班级图书角,每周抽出两节课指导学生读课外书,写好读书笔记,并戏称这种课为“营养午餐”,旨在引导学生沟通课本内外,拓宽学习渠道。作业时也有的放矢地延伸到课外,如:写出从课外学到的名言、歇后语、谚语等;根据提示填写表示数字的成语,如(五)颜(六)色;表示动物名称的成语,如(虎)头(蛇)尾;填写诗中的花名、数字等,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使语言积累落到实处。此外还举行手抄报比赛、讲故事比赛、格言警句比赛、诗歌接龙等活动,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长才干,学做人。
其他文献
教学在人格塑造方面有着无与伦比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它能够融知识教育、能力训练、道德培养、情操陶冶于一体,采取理论灌输、耐心疏导、情感感染、榜样示范、实践锻炼等多种方法,使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又受到情与理的潜移默化,从而陶冶情操、净化感情,塑造健康人格。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塑造健康人格呢?具体途径有三:  一、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思想教育功能,激发学生在完善自我中塑造健康人格  学生的语文素质
学校体育专家和从事实际教学的广大体育教师都有一种困惑,就是学生喜欢参与体育活动而不喜欢上体育课。而且年级越高,这种表现越明显。是什么原因使学生对体育课失去“运动参与”的热情,进而产生厌学情绪呢?笔者想从教学实践的角度谈点个人浅见。  一、体育与体育课在参与过程的主要区别  体育与体育课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两者之间在内容和形式上有密切的联系:都以体育项目为载体,有一定的身心效应,在学练方法上存在某些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出台了大量文件,以此希望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阅读能力则是其中之一.阅读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重要表现,因此,要提升初中学生在核心素养下的语文阅读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社区治理逐渐受到了政府与学者们的重视。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是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随着社
摘 要:在课堂教学中,有时缺乏良好、和谐的心理气氛。语文教学需要语文教师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语文教学应善于创设积极心理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把握审美心理机制,提高教学品位。总而言之,必须优化课堂心理环境,点燃学生的心灵之火,陶冶其情操,全面提高其语文素质。只有这样重视心理发展的、富有艺术性、创造性的教学,才能真正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关键词:语文教学 心理学 课堂心理气氛  正文:  课
自课程改革在广大农村全面推进以来,农村的教育教学发生了很大改变,但总体来讲农村的语文课堂仍然是以教师“满堂灌、一言堂”为主导,课堂教学普遍存在“问得多、讲得多、板书多”、“读书少、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少”的现象,学生的朗读指导被淡化,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总体不高。如何提高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效率呢?结合本人二十多年的教学体会,在此谈几点浅见。  一、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认真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