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的量变

来源 :学前教育(幼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s9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新手到专家》由教育学博士顾荣芳撰写。看着书名,我想:难道读了这本书就能从新手成为专家吗?带着好奇我展开了阅读。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在生动的案例、详实的数据、真实的访谈记录中逐渐看到了作者指明的那条幼儿教师“专业成长”之路:炼成专家非一日之功,而是要以“问题意识”不断驱使着自己在日常教育教学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追根溯源进行探究,不断审视自己的已有教育观,更新观念,转变态度。在这种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从新手到熟手的转变,再经由问题意识到自觉反思能力的提升,完成从熟手到专家的蜕变。带着对问题意识的思考,我开始有意识地审视和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
  好画是什么样的?
  一次绘画活动后,我正在耐心细致地讲评孩子作品之中的亮点,一个细小的声音引起了我的注意:“啊?怎么每张都是好画呀?”说话的是萌萌。萌萌很爱画画,她的画面干净整洁、色彩鲜艳。从她的话语中我听出了不满。我停下来问她:“萌萌,你觉得它们不好吗?” 萌萌马上说:“我觉得有些画不好看。”言下之意,是我分不出“好看”与“不好看”。是在质疑我的审美能力吗?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要“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坚持‘以儿童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所以对孩子绘画作品的点评,我一直都是以鼓励为主。萌萌的问题引发了我的思考:中班的孩子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审美能力,他们对美有着自己的认识。
  于是,我做出了一个新的尝试,请孩子来点评,结果只有五张图画是孩子们眼中“好看的画”。这是怎样的五张画呢?它们画面很整齐,画得很完整,颜色很均匀。我发现,成人的审美标准在潜移默化影响着幼儿,造成他们只能从画面的表面和绘画技巧的强弱来欣赏作品,所以孩子们的审美标准是单一的,苛刻的。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幼儿对事物的感受和理解不同于成人,他们表达自己认识和情感的方式也有别于成人。幼儿独特的笔触、动作和语言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那么,如何才能引导幼儿获得发现美的能力呢?
  我一边引导幼儿在生活中用双眼去寻找美的事物,发现事物的不同之处,体会每一种事物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美,一边坚持继续让幼儿点评。在点评前我会有意识地让孩子们讲述自己图画的故事,还会用“看看是不是认真的作品会得到大家的肯定”“看一看今天谁的作品最特别”“谁的画里有你想学的地方”等小问题和幼儿互动。这些看似随意的小暗示让孩子们逐渐发现“认真、有故事、特别”也是一种美,他们不再苛刻地按照成人的审美来要求,而是发现了造型各异的美、错落的美、有规律的美、不一样的美……
  从孩子们慢慢放宽的评判标准中,我意识到,孩子们渴望被认可,但不是千篇一律的肯定;渴望被赞美,但不是持续不断的夸赞,他们会很严格地遵循自己内心的想法。让我想不到的是,在一次点评环节中,一张没有画完、也没有涂颜色的画居然被最会画画的萌萌点评到了,她说:“这幅画中吹泡泡的小人画得很好,他吹泡泡时嘴巴是鼓的,我吹泡泡时嘴巴也是鼓的。”的确,果果这个人物画得很动感。事实上,果果对自己第一次画的并不满意,翻到纸的背面再次画出了这个人物,可见她是非常用心地在画自己心中的画。而萌萌读懂了她的画,理解了果果,也包容了她没有涂色的遗憾。果果遇到了“知音”。萌萌说完后,果果马上转向萌萌笑了。那画面真的很美,心有灵犀不过如此。
  要提醒孩子们按原作品表演下去吗?
  一次活动区活动时间我来到了表演区,孩子们在饶有兴致地排练着“老鼠嫁女”的故事表演。有的抬轿子,有的敲锣,有的拿着彩带手舞足蹈地随着音乐舞蹈,真是热闹!演到落轿的环节,本该猫出场,可这时,扮演老鼠女儿的孩子把绣球抛了出去。小朋友们一下子争着去抢绣球,抢到了的又把绣球抛出去,他们哈哈大笑,一边把绣球抛来抛去一边还喊着“谁抢到谁就当新娘”。本该进行的表演被打断了。我真想冲上去告诉孩子们“该继续表演了”,可是看着孩子们兴高采烈的样子,真是不忍心。
  这时彤彤说:“我们该去请观众了。”我问:“还没排练好请观众看什么呀?”彤彤认真地回答:“看我们玩呀。” 彤彤的回答让我开始思考:表演游戏到底是游戏重要还是表演重要?孩子们在表演中体验到快乐,感受到快乐,他们非常满足,想和观众分享自己的感受,分享自己的快乐,这就是孩子的游戏,而不是成人眼中的表演。因此,表演游戲首先应该是游戏,游戏要先于表演。想到这里,我不再纠结于孩子们是否尊重了原作品,而是放开手让孩子们充分体验表演游戏带来的快乐。由此也看到了孩子们更多新奇、有趣的表演内容,如包喜糖、换新娘……
  非常感谢《从新手到专家》这本书,让我逐步建立了问题意识,在面对孩子们的每一天、每一件事时都能有意识地去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些新的思考和累积让我清楚地感到自己又在思考中成长了一小步。我知道教师的成长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所遇到的林林总总都是“量的积累”。发现乐趣、发现幸福才是一个好老师的为师之道,才能源源不断地产生动力,慢慢地,从新手发展成专家。■
其他文献
其实,我们真正想要的是内心所向往的理想的师幼相处状态。出现问题的并不一定是不能慢下来本身,而是我们内心的感受在作怪。人所看到的事物并不是由眼睛決定的,而是由大脑加工而成,正如孩子千差万别的行为在不同老师眼里会有不同的解释。也许幼儿的某些表现在某些人看来很糟糕,但是在另一些人心里,只是幼儿成长过程中的必经阶段。总之,调整心态,开放视角,更好地理解儿童,不断为自己充电吧!
怎样把流行音乐融入幼儿园活动?以下策略供参考。音乐律动嗨起来  很多流行歌曲的旋律简单重复、节奏型明显。如《学猫叫》的节拍为x x x x︱x x x x,清晰明了,非常适合孩子们进行节奏练习。老师除了引导孩子用手、脚、腿打节拍之外,还可以充分利用班里的摇铃、沙锤、三角架、铃鼓等简易乐器,甚至可以利用能发出声音又安全的区域材料。再如,我们在早操的跑酷环节,选用了《阳光彩虹小白马》这首歌,活泼的曲风
[摘要]小学语文教材篇目体裁样式多样,其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根据具体体裁样式。小学语文戏剧文学教学,需要从其情节、台词的感悟、理解上多思考,需要从学生表演的行为上进行实践。  [关键词]小学语文 戏剧教学 策略思考  戏剧文学跻身于苏教版教材,表明戏剧文学已开始引起语文界乃至社会的关注。虽然,在整个教材中,剧本课文不在多数,但作为教师不能因为少就忽略对其进行教学研究,而应当善于抓住要领,让学生能够活
宁波市第一幼儿园的前身,是张雪门先生于1917年创办的私立星荫幼稚园。  星荫幼稚园:  星光闪烁,绿荫如伞  张雪门(1891-1973年)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幼儿教育家,自1917年投身幼儿教育工作开始到1973年病逝,终生为幼儿教育事业不辍耕耘,做出了重要贡献。20世纪30年代,张雪门与陈鹤琴被我国幼教界并称为“南陈北张”,受到广泛尊重与认可。1917年,张先生在自己的家乡宁波鄞县(现鄞州)创办
作为第二届北京市西城杯一等奖获得者,我承担了面向全区各工作室骨干教师展示活动的任务。对于这次活动,我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多次与幼儿互动,了解孩子们的已有经验和兴趣,一次次设计调整活动方案……活动当天,场面热闹非凡,专家、骨干教师纷纷到场,而且还有来我园参观的几十位新加坡客人,他们的到来,不仅使孩子们开阔了视野,同时也为我们的活动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资源。回想起这一幕幕场景,真是让人难以忘怀,然而更让我
一迭声的“坏了坏了坏了……”伴随着胡忠铭巴掌拍在脑门儿上的声音,把徐一帆从厨房里震了出来。  “怎么了怎么了怎么了?”仿佛配合演出似的,徐一帆也是一迭声地问胡忠铭。  “发错群了发错了……这破微信……”嘴上絮叨没停的胡忠铭,手指头慌慌张张地在手机上点来点去,终于匆忙而审慎地摁下了“撤回”键。  “那赶紧撤回啊!光坏了坏了的有什么用?”徐一帆觉得不过是发错微信而已,多大点儿事儿,至于这么慌乱吗?  
[摘要]本文试图探讨如何通过采取自愿学习、自能学习、自创学习这种三自递进的学习方式,有序列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最终达到使学生终身学习的目的。  [关键词]三自递进 自主学习 能力培养  教学实践中发现:自主学习能力在日新月异的时代已日益重要。笔者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接受能力,摸索了适合数学自主能力提升的“三自递进”学习法。所谓“三自递进”学习即自愿学习、自能学习、自创学习。  自愿学习,
【摘 要】在小学开展生涯发展课程,能培养和提升学生应对未来的能力。为此,长沙市岳麓区第一小学构建与实施了“乐善四季”课程体系。这套课程以古典老师提出的“生涯四度”为理论基础,设立了四个实践活动课程体系,每个课程为一个文化季,每个文化季着重培养三个核心素养,这十二个核心素养分别在十二个项目学习中达成。这个课程体系就像一个生涯罗盘,在小学六年十二个项目的螺旋推进中,让每一个学生获得探索未来发展的素养地
【摘要】复习,作为学习的重要一环,不能简单重复新授、练习环节的已知,应该放大复习优势,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调动原有的知识储备,打通原有认知与现有知识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查找错误根源,理清正确的解题思路。在辩论、批判、反思、改正中重新构建知识框架,提高做题的效率,培养有深度的数学思维。  【关键词】复习 联系 对比 辩论  复习,作为学习过程的重要一环,具有新授、練习环节不能拥有的优势,只有放大优势
幼儿园的传统文化活动是贴近幼儿日常并能够深入其精神的,基于传统文化绘本的绘本剧综合实践活动便具有这样的特质。因为传统文化绘本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与优秀的文化品质,在其转化为绘本剧活动之后,更是处处散发出民族文化的强大魅力。它不以表演为目的,而是在阅读的基础上延伸出多领域多学科的综合性活动。在绘本剧综合实践活动中,幼儿发展的主体性、整体性与差异性得以实现,良好的学习品质也得以培养。同时,宏大抽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