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新手到专家》由教育学博士顾荣芳撰写。看着书名,我想:难道读了这本书就能从新手成为专家吗?带着好奇我展开了阅读。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在生动的案例、详实的数据、真实的访谈记录中逐渐看到了作者指明的那条幼儿教师“专业成长”之路:炼成专家非一日之功,而是要以“问题意识”不断驱使着自己在日常教育教学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追根溯源进行探究,不断审视自己的已有教育观,更新观念,转变态度。在这种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从新手到熟手的转变,再经由问题意识到自觉反思能力的提升,完成从熟手到专家的蜕变。带着对问题意识的思考,我开始有意识地审视和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
好画是什么样的?
一次绘画活动后,我正在耐心细致地讲评孩子作品之中的亮点,一个细小的声音引起了我的注意:“啊?怎么每张都是好画呀?”说话的是萌萌。萌萌很爱画画,她的画面干净整洁、色彩鲜艳。从她的话语中我听出了不满。我停下来问她:“萌萌,你觉得它们不好吗?” 萌萌马上说:“我觉得有些画不好看。”言下之意,是我分不出“好看”与“不好看”。是在质疑我的审美能力吗?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要“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坚持‘以儿童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所以对孩子绘画作品的点评,我一直都是以鼓励为主。萌萌的问题引发了我的思考:中班的孩子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审美能力,他们对美有着自己的认识。
于是,我做出了一个新的尝试,请孩子来点评,结果只有五张图画是孩子们眼中“好看的画”。这是怎样的五张画呢?它们画面很整齐,画得很完整,颜色很均匀。我发现,成人的审美标准在潜移默化影响着幼儿,造成他们只能从画面的表面和绘画技巧的强弱来欣赏作品,所以孩子们的审美标准是单一的,苛刻的。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幼儿对事物的感受和理解不同于成人,他们表达自己认识和情感的方式也有别于成人。幼儿独特的笔触、动作和语言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那么,如何才能引导幼儿获得发现美的能力呢?
我一边引导幼儿在生活中用双眼去寻找美的事物,发现事物的不同之处,体会每一种事物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美,一边坚持继续让幼儿点评。在点评前我会有意识地让孩子们讲述自己图画的故事,还会用“看看是不是认真的作品会得到大家的肯定”“看一看今天谁的作品最特别”“谁的画里有你想学的地方”等小问题和幼儿互动。这些看似随意的小暗示让孩子们逐渐发现“认真、有故事、特别”也是一种美,他们不再苛刻地按照成人的审美来要求,而是发现了造型各异的美、错落的美、有规律的美、不一样的美……
从孩子们慢慢放宽的评判标准中,我意识到,孩子们渴望被认可,但不是千篇一律的肯定;渴望被赞美,但不是持续不断的夸赞,他们会很严格地遵循自己内心的想法。让我想不到的是,在一次点评环节中,一张没有画完、也没有涂颜色的画居然被最会画画的萌萌点评到了,她说:“这幅画中吹泡泡的小人画得很好,他吹泡泡时嘴巴是鼓的,我吹泡泡时嘴巴也是鼓的。”的确,果果这个人物画得很动感。事实上,果果对自己第一次画的并不满意,翻到纸的背面再次画出了这个人物,可见她是非常用心地在画自己心中的画。而萌萌读懂了她的画,理解了果果,也包容了她没有涂色的遗憾。果果遇到了“知音”。萌萌说完后,果果马上转向萌萌笑了。那画面真的很美,心有灵犀不过如此。
要提醒孩子们按原作品表演下去吗?
一次活动区活动时间我来到了表演区,孩子们在饶有兴致地排练着“老鼠嫁女”的故事表演。有的抬轿子,有的敲锣,有的拿着彩带手舞足蹈地随着音乐舞蹈,真是热闹!演到落轿的环节,本该猫出场,可这时,扮演老鼠女儿的孩子把绣球抛了出去。小朋友们一下子争着去抢绣球,抢到了的又把绣球抛出去,他们哈哈大笑,一边把绣球抛来抛去一边还喊着“谁抢到谁就当新娘”。本该进行的表演被打断了。我真想冲上去告诉孩子们“该继续表演了”,可是看着孩子们兴高采烈的样子,真是不忍心。
这时彤彤说:“我们该去请观众了。”我问:“还没排练好请观众看什么呀?”彤彤认真地回答:“看我们玩呀。” 彤彤的回答让我开始思考:表演游戏到底是游戏重要还是表演重要?孩子们在表演中体验到快乐,感受到快乐,他们非常满足,想和观众分享自己的感受,分享自己的快乐,这就是孩子的游戏,而不是成人眼中的表演。因此,表演游戲首先应该是游戏,游戏要先于表演。想到这里,我不再纠结于孩子们是否尊重了原作品,而是放开手让孩子们充分体验表演游戏带来的快乐。由此也看到了孩子们更多新奇、有趣的表演内容,如包喜糖、换新娘……
非常感谢《从新手到专家》这本书,让我逐步建立了问题意识,在面对孩子们的每一天、每一件事时都能有意识地去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些新的思考和累积让我清楚地感到自己又在思考中成长了一小步。我知道教师的成长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所遇到的林林总总都是“量的积累”。发现乐趣、发现幸福才是一个好老师的为师之道,才能源源不断地产生动力,慢慢地,从新手发展成专家。■
好画是什么样的?
一次绘画活动后,我正在耐心细致地讲评孩子作品之中的亮点,一个细小的声音引起了我的注意:“啊?怎么每张都是好画呀?”说话的是萌萌。萌萌很爱画画,她的画面干净整洁、色彩鲜艳。从她的话语中我听出了不满。我停下来问她:“萌萌,你觉得它们不好吗?” 萌萌马上说:“我觉得有些画不好看。”言下之意,是我分不出“好看”与“不好看”。是在质疑我的审美能力吗?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要“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坚持‘以儿童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所以对孩子绘画作品的点评,我一直都是以鼓励为主。萌萌的问题引发了我的思考:中班的孩子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审美能力,他们对美有着自己的认识。
于是,我做出了一个新的尝试,请孩子来点评,结果只有五张图画是孩子们眼中“好看的画”。这是怎样的五张画呢?它们画面很整齐,画得很完整,颜色很均匀。我发现,成人的审美标准在潜移默化影响着幼儿,造成他们只能从画面的表面和绘画技巧的强弱来欣赏作品,所以孩子们的审美标准是单一的,苛刻的。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幼儿对事物的感受和理解不同于成人,他们表达自己认识和情感的方式也有别于成人。幼儿独特的笔触、动作和语言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那么,如何才能引导幼儿获得发现美的能力呢?
我一边引导幼儿在生活中用双眼去寻找美的事物,发现事物的不同之处,体会每一种事物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美,一边坚持继续让幼儿点评。在点评前我会有意识地让孩子们讲述自己图画的故事,还会用“看看是不是认真的作品会得到大家的肯定”“看一看今天谁的作品最特别”“谁的画里有你想学的地方”等小问题和幼儿互动。这些看似随意的小暗示让孩子们逐渐发现“认真、有故事、特别”也是一种美,他们不再苛刻地按照成人的审美来要求,而是发现了造型各异的美、错落的美、有规律的美、不一样的美……
从孩子们慢慢放宽的评判标准中,我意识到,孩子们渴望被认可,但不是千篇一律的肯定;渴望被赞美,但不是持续不断的夸赞,他们会很严格地遵循自己内心的想法。让我想不到的是,在一次点评环节中,一张没有画完、也没有涂颜色的画居然被最会画画的萌萌点评到了,她说:“这幅画中吹泡泡的小人画得很好,他吹泡泡时嘴巴是鼓的,我吹泡泡时嘴巴也是鼓的。”的确,果果这个人物画得很动感。事实上,果果对自己第一次画的并不满意,翻到纸的背面再次画出了这个人物,可见她是非常用心地在画自己心中的画。而萌萌读懂了她的画,理解了果果,也包容了她没有涂色的遗憾。果果遇到了“知音”。萌萌说完后,果果马上转向萌萌笑了。那画面真的很美,心有灵犀不过如此。
要提醒孩子们按原作品表演下去吗?
一次活动区活动时间我来到了表演区,孩子们在饶有兴致地排练着“老鼠嫁女”的故事表演。有的抬轿子,有的敲锣,有的拿着彩带手舞足蹈地随着音乐舞蹈,真是热闹!演到落轿的环节,本该猫出场,可这时,扮演老鼠女儿的孩子把绣球抛了出去。小朋友们一下子争着去抢绣球,抢到了的又把绣球抛出去,他们哈哈大笑,一边把绣球抛来抛去一边还喊着“谁抢到谁就当新娘”。本该进行的表演被打断了。我真想冲上去告诉孩子们“该继续表演了”,可是看着孩子们兴高采烈的样子,真是不忍心。
这时彤彤说:“我们该去请观众了。”我问:“还没排练好请观众看什么呀?”彤彤认真地回答:“看我们玩呀。” 彤彤的回答让我开始思考:表演游戏到底是游戏重要还是表演重要?孩子们在表演中体验到快乐,感受到快乐,他们非常满足,想和观众分享自己的感受,分享自己的快乐,这就是孩子的游戏,而不是成人眼中的表演。因此,表演游戲首先应该是游戏,游戏要先于表演。想到这里,我不再纠结于孩子们是否尊重了原作品,而是放开手让孩子们充分体验表演游戏带来的快乐。由此也看到了孩子们更多新奇、有趣的表演内容,如包喜糖、换新娘……
非常感谢《从新手到专家》这本书,让我逐步建立了问题意识,在面对孩子们的每一天、每一件事时都能有意识地去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些新的思考和累积让我清楚地感到自己又在思考中成长了一小步。我知道教师的成长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所遇到的林林总总都是“量的积累”。发现乐趣、发现幸福才是一个好老师的为师之道,才能源源不断地产生动力,慢慢地,从新手发展成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