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总结小脑性共济失调、反射消失、高弓足、视神经萎缩和感音性神经性听力损失(CAPOS)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1例于2018年8月21日至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遗传专科就诊,经基因确诊的CAPOS综合征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及相关辅助检查结果。结果患者男性,20岁,主因"协调性差19年,视力下降15年,听力下降13年"就诊。患者11个月龄时曾出现腹泻后四肢乏力,数天后可自行恢复,随后开始出
【机 构】
: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广州 510080,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喉科,广州 510080,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广州 510080,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喉科,广州 510080,广州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总结小脑性共济失调、反射消失、高弓足、视神经萎缩和感音性神经性听力损失(CAPOS)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点。
方法收集1例于2018年8月21日至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遗传专科就诊,经基因确诊的CAPOS综合征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及相关辅助检查结果。
结果患者男性,20岁,主因"协调性差19年,视力下降15年,听力下降13年"就诊。患者11个月龄时曾出现腹泻后四肢乏力,数天后可自行恢复,随后开始出现四肢协调性差,5岁时开始出现双眼视力进行性下降,7岁时发热后出现双耳听力损害,当时抗感染及免疫调节治疗无效。体格检查:双眼视力下降,可见短暂水平凝视诱发眼震,双耳听力下降,脚尖并拢站立明显摇晃,闭目不能站稳,指鼻、手指追踪及跟膝胫试验稍欠稳准,快速轮替试验轻度不规则,四肢腱反射消失,无弓形足。纯音测听提示双耳感音性神经性耳聋。头颅MRI可见双侧视神经萎缩。基因检测结果提示ATP1A3基因c.2452G>A(p.Glu818Lys)杂合突变。
结论对于发热后急性发作的小脑性共济失调、反射消失、视神经萎缩及感音性神经性耳聋的年轻患者,经免疫调节或抗感染治疗无效时,需高度警惕CAPOS综合征,阳性家族史及ATP1A3基因突变检测可进一步确诊。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老年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与心率变异性(HRV)及心脏并发症的相关性,明确高NIHSS评分患者早期给予调节自主神经功能药物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筛选首次患急性脑梗死的住院患者(脑梗死组)126例及无卒中病史的健康体检者(对照组)50例,对入选者行NIHSS评分、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脑梗死组患者根据NIHSS评分分为0~4分组32例、5~15分组66例及≥15分组28例,比
目的探讨维生素D结合蛋白基因多态性(GC基因多态性)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患者补充维生素D治疗疗效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研究,收集2016年9月至2018年11月温州市4所医院呼吸科门诊就诊的老年COPD稳定期患者800例,因病例脱落24例,最终入组患者776例。根据GC基因型分为GC1F-1S组214例、GC1F-1S组168例、GC1F-2组160例、GC1S-1S组132例、G
肾盂肉瘤样癌是一种极为罕见的恶性肿瘤,目前国内外报道较少,本患者男,63岁,因双侧腰部疼痛不适2年,加重1月于2010年5月入院。入院诊断:双肾结石并双肾积水,尿路感染。经抗感染治疗后在全麻下行经皮肾镜左肾结石Ⅰ期钬激光碎石术。术中见左侧肾盂内大量乳头状新生物及灰白色坏死物质,行术中冰冻活检,提示尿路上皮癌,遂终止手术。首次手术1周后,于全麻下行后腹腔镜左侧肾盂癌根治术。术中因肾脏与周围组织粘连紧
目的研究酰基化和非酰基化ghrelin对老年小鼠骨骼肌的作用。方法选择18个月龄的野生型小鼠和小鼠ghrelin基因敲除(ghrelin-/-)小鼠各10只,在进食状态下和禁食状态下行体成分分析和跑轮测试。同时利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PCR)法检测两组小鼠腓肠肌成肌调节因子肌分化因子(MyoD)、肌细胞生成素(myogenin),肌肉萎缩盒基因(atrogin-1)、肌肉环状指基因(muRF-1)和
口服药物和深部脑刺激是帕金森病目前的主要治疗手段,但其长期疗效不稳定,中晚期患者的治疗选择仍然受限。节律性感觉提示作为一种特殊的感觉干预手段,可通过易化运动功能、修复帕金森病患者受损的内部时钟、促进内源性多巴胺释放并通过作用于认知功能维持步态等机制,改善患者的步态参数和冻结步态的严重程度,最终使帕金森病患者的运动功能得到改善。节律性听觉及视觉提示在帕金森病的治疗领域具有应用前景。
在新的一年,本刊鼓励更多基于科学的创新性研究在本刊发表。希望研究人员重视研究的伦理规范、利益冲突声明;希望文中详细介绍病例诊断和对照的选择方法,比如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等;希望更多系统综述类文章在本刊发表。
肌萎缩侧索硬化(ALS)作为一种复杂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早期精准诊断十分困难。随着ALS相关遗传学的研究进展,越来越多的ALS致病及风险基因被发现,尤其是针对相关致病基因的基因治疗临床试验的开展,促进了基因诊断应用于ALS临床实践的必要性。本文介绍了目前常用的基因检测方法的优缺点,常见ALS致病基因的突变频率、基因型和表型的关系以及基因检测的策略。我国ALS患者最常见的致病基因是超氧化物歧化酶1(
醒后卒中即醒来时发现有神经功能缺损的缺血性卒中,最后正常时间为入睡时,约占所有缺血性卒中的1/4。目前对醒后卒中起病机制仍未明确,醒后卒中患者睡眠中起病,昼夜节律机制是否参与其中值得进一步探索。既往这部分患者因起病时间不明错失再灌注治疗机会,而最近研究结果改变了这一观念。使用影像学评估可对合适的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或机械取栓治疗,从而改善部分醒后卒中患者预后。文中就近年来最新研究进展进行总结。
目的探索脑脊液标志物,尤其是总tau蛋白(T-tau)及磷酸化tau蛋白(P-tau)对Creutzfeldt-Jakob病(Creutzfeldt-Jakob disease,CJD)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按2009年Brain标准及2018年Neurology改良版标准选取2018—2019年北京协和医院脑脊液生物标志物研究队列中的散发性CJD(sporadic CJD,sCJD)患者。按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窗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的CT灌注成像所定义的基线核心梗死的可逆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16年5月至2018年12月在丽水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AIS患者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所有入组的患者均完成溶栓前颅脑多模式CT和溶栓后24~48 h多模式MRI复查。基于CT灌注图像利用MIStar软件定量评估基线核心梗死体积[相对脑血流量(rC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