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基层政府在应对洪涝灾害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来源 :经济研究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mainin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这是一个基本国情。在“七下八上”防汛最关键时期,防汛抗洪抢险救灾形势依然严峻。邢台市洪涝灾害充分说明了我国农村地区抵抗自然灾害能力之弱,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政府需要不断从抵御自然灾害的实践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全面提高应灾能力,保障公民的利益。
  关键词:基层政府;洪涝灾害;防御缺失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3-0131-02
  一、邢台市受灾情况简介
  截至2016年8月14日16时,灾情涉及邢台市全部21个县(市、区),受灾人口157.2万人,造成42人死亡、5人失踪。全市倒塌房屋26 993间、严重损坏房屋30 402间、一般损坏房屋47 890间。全市农作物受灾面积206.0万亩、成灾面积121万亩、绝收面积59万亩。全市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 601 691万元,其中农业损失390 588.3万元,基础设施损失709 080万元,家庭财产损失160 062.1万元,工商企业经济损失277 756.7万元,其他损失64 203.9万元。此次邢台市洪涝灾害较迅猛,无论是在经济还是在民众身心上都造成了严重的伤害。邢台市洪涝灾害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反映出了我国基层政府在应对自然灾害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对于邢台市洪涝灾害的研究,有利于提高我国基层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提高基层民众的抗灾救灾意识,有利于我国整体应对自然灾害能力的提升。
  二、在防御洪涝灾害中,基层政府的责任缺失
  (一)自然灾害工程防御能力弱,基础设施不完善
  在基层,道路普遍质量低,受天气影响明显,下雨对出行影响大,是抗灾救灾的阻碍因素之一。在应对洪涝灾害过程中,水利工程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目前农村的水利工程设施依然存在很多的问题。例如,中小型河流河道淤积,河床坡度和流速都较小,淤积明显;河道缺少加固措施,老化失修,损毁严重,以及周边人口缺少对河道的保护意识,乱堆、乱倒的现象比较多;不少村中的小河沟、小渠塘被人为缩减、废弃甚至填埋,造成农村水域面积不断减少,直接破坏了水系构成,造成水系连通不畅,降低了水利工程的防洪能力,一遇雨水天气就受涝成灾。由此可见,基层水利工程薄弱是造成洪涝灾害的重要原因。在对大贤村受灾原因分析中,当地村民表示,七里河河道变窄一直是造成大贤村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
  (二)抗灾知识宣传不到位,公民防灾救灾的意识和能力弱
  在农村基层,公民受教育程度较低,缺乏最基本的抗灾知识。在洪涝灾害来临时,由于有些村民严重缺乏危机意识,被强行转移才免于生命危险。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抵抗洪涝灾害能力弱。在此次大贤村受灾统计中,死亡者大多数为老人和小孩。有些基层工作人员因对抗灾认识不足、经验不够,做不到及时排险。另外,缺乏必要的应急演练。这些都导致在灾害面前村民手足无措,不能及时快速抗灾。同时,这些也充分说明我国防灾减灾知识宣传与教育的力度不够,普及也不到位。在汛期内,邢台市大贤村村口河道被一家热力公司筑起人行道,横向拦截河道,直接破坏了河道的连贯性,造成排水不畅。大贤村村口河道突然变窄,被认为是大贤庄村遭灾的重要原因。历史上大贤庄村遭洪灾,也是这个原因。
  (三)监测预警机制不健全,基层干部应急能力不足
  预警的功能在于通过信息情报监控系统及时发现社会隐患苗头、发布预警信号,并做出秩序内的必要调试,增加应对自然危机的能力,为及早化解各类突发事件奠定基础,避免仓促应战、被动应战、盲目应对等不良现象发生。而在邢台市大贤庄洪灾调查中发现,预警与洪水几乎同时到达。在此次的邢台洪涝灾害中,预警并没有很好发挥作用,凸显出基层预警机制的薄弱。在灾后的新闻发布会中,邢台市市长也表示,存在对于此次抗洪抢险预判不足,干部应急抗洪不足,核实统计不及时、不准确等问题。
  (四)政府信息公开不到位,公信力较低
  在公共危机事件中,公众对信息的需求会比以前更加强烈,信息缓慢、信息失真、信息保密会引起灾区群众的不满,降低当地政府的公信力。在邢台洪涝灾害中,灾情统计、核实、上报不准确不及时,受灾情况谎报、少报信息严重,以至于村民堵路要求与政府对话的情况出现。
  三、对基层政府洪涝灾害防御的对策及建议
  (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设施抗洪能力
  基础设施的完善不仅能够提高抗灾的能力,还能给基层群众的生活带来方便。政府职能的本质是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首先,政府应加大对基层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保证村村通水泥路,确保基层水利工程的防灾抗灾能力达到标准。在资金不够的情况下政府也可以鼓励村民集资、第三方投资等。其次,设立专门的基础设施管理小组,对基础设施定期进行检查维护,做到及时排险,保证设施质量。最后,制定严格的基础设施奖惩施行方法,对破坏公共基础设施的行为给予严厉的打击,对破坏者进行罚款并进行批评教育,同时对保护公共设施和勇于举报破坏分子的行为给予奖励。加强对基层民众进行保护设施方面的教育,帮助基层民众树立保护公共基础设施的意识。
  (二)制定统一的培训规划,全面提高基层公民的危机防御意识和能力
  针对我国基层公民应对自然灾害时公民防范意识、应对能力差,参与程度不高的现状,基层政府各职能部门应制定统一的培训规划,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安全教育,建立多元化的培训课程体系,大力开展有针对性的应急教育宣传工作。对危险源、危险区域进行调查登记、风险评估,并定期进行检查和监控。
  日本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和推广。包括防灾、减灾教育从娃娃抓起,无论是学校还是住宅小区都会定期进行防灾演练,政府会指导家庭购买防灾用品等,这些措施都值得我们学习。根据我国基层的具体情况,加强对自然灾害的防御知识教育已成当务之急。(1)基层工作人员应定期深入群众,宣传和普及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知识。(2)防灾、减灾教育应从娃娃抓起,大力推进防御知识进课堂。(3)定期进行应急演练,指导公民正确避险,协助设计家庭应变计划,并指导公民购买防灾用品。(4)树立和培养危机发生时邻里之间互帮互助的意识和习惯。   (三)完善预警机制,提高基层工作人员素质
  首先,基层政府应加强对自然灾害的预测预报工作,及早做好预防。搞好天气预测预报是防灾、抗灾的前提。灾害性天气信息发布要早且准确,即气象部门根据气象资料和先进设备综合分析,及时、准确地预测预报可能出现的灾害类型,并要迅速确定灾害发生的时间和区域,及时动员千家万户进行避灾、防灾和抗灾。其次,提高基层政府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在洪涝灾害来临前能根据具体情况预测出灾害情况,并及时作出正确的决策。要求基层政府应对基层环境全面把握,确保在灾害来临前能正确指挥,把损失降到最低。
  (四)保障民众知情权,提高政府公信力
  保障民众知情权、引导社会舆情是政府社会管理职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灾害面前,不真实的信息会引起社会的恐慌,其传播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抗灾救灾的进行。对社会舆情的引导是政府社会管理职能中的重要部分。首先,政府应提高信息发布的速度和准确性。当灾害发生后,政府应及时对受灾情况进行准确统计并对信息进行及时动态更新,保证公民在第一时间知道受灾情况。其次,及时处理谣言。对谣言进行及时说明,让谣言在事实面前不攻自破,并对散布谣言者进行处罚。最后,加强政府与媒体的合作。(1)主动与媒体进行沟通与合作,以更好、更全面地发挥媒体的作用。(2)在保证媒体自由的同时加强对媒体的监管,以提高媒体信息的“净化力”。
  恩格斯说:“一个聪明的民族,从灾难和错误中学到的东西会比平时多得多。”同自然灾害抗争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作为人民群众的公仆,政府应从每次的灾害中找出自身的不足,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完善体系、整合资源、统筹力量,全面提高国家综合防灾、减灾、救灾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晓勤,孙悦,邵维庆.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理论与实践解[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14:5.
  [2] 王志英.加强管护,促进乡镇水利工程的发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11).
  [3] 张静,李洪伟,赛荣.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在政府危机管理中的作用[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9,(4):1672-6359.
  [4] 杨安华,张伟.连片特困区农村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基于武陵山片区三个少数民族村的调查[J].防灾科
  技学院学报,2015,(6).
  【责任编辑 李 楠】
其他文献
摘 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关系全局、关系长远的一项改革。县域经济作为我国经济的发动机,要防止“观望”的态度,坚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决心。要以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为导向,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以“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要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要发挥好市场和政府的作用,不断孕育新动力、构建新业态,促进县域经济从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
期刊
摘 要: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互联互通是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的关键。中国和东盟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为双方经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搭建起更加便捷的桥梁。对中国经济而言,“走出去”面临的最重要问题是周边国家基础设施不完善,给人才、资源、货物贸易的自由流动设置了很大的阻碍。基础设施建设已成为中国推进中国东盟区域一体化,加强区域经济联系的重要依托。因此,通过对东盟各国交通、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行业的现状分析
期刊
摘 要: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中央确立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明确了新时期脱贫攻坚的目标。气象部门响应中央号召,以精准化思维为指导,积极参与脱贫攻坚。特别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气象局推进气象监测精准到乡镇、预报精准到村、预警精准到户、服务精准到业、“产研服”精准到点,探索和实践气象助力脱贫攻坚的方式,为破解基层气象为农服务难题、发挥气象科技脱贫作用,推进气象为农服务转型发展,切实增强贫困人口的获得
期刊
土壤在森林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中扮演着源和库的角色,同时也调控着生物多样性的变化,森林物质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土壤中的有机质和活性碳成分,在森林生态功能恢复和提高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以提高土壤生态服务功能为目标的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维持、周转及其优化调控是森林可持续经营与发展的必然选择,土壤可溶性有机碳虽然只占土壤有机碳总量的较小部分,但土壤细微的变动能够在土壤总碳变化时通过它反映出来,同时又直接参与土壤生物化学转化过程,也是土壤养分的驱动力与土壤微生物活动能源,因此是研究陆地生态系统中碳循环中
摘 要:在尽享掌上资讯的时代,微信平台建设是当代民办高校图书馆顺应时代发展,探索现代服务路径的一种新模式。只有打造媒体型、互动型、移动门户型相结合的综合型微信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多样的微信平台数字化资源和服务,才能真正实现民办高校图书馆建设“便携式(掌上)图书馆”的目标。  关键词:民办高校;图书馆;数字化资源;微信平台;建设  中图分类号:G250.7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
期刊
摘 要:建筑不仅是一种物质实体,它也是一种文化精神符号,代表着国家民族的文化特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我国当代最科学、最合理的价值追求。应该融入到各个不同的领域,包括建筑、艺术、日常生产、生活等领域,从而形成中华文化体系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以“和谐”价值观为例,认为“和谐”价值观融入建筑领域应遵循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的伦理原则,需要注重新老建筑的和谐共生,关注建筑与人、环境和文化精神的和谐等问题。
期刊
摘 要: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环境下,资源型企业的技术创新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介绍了资源型企业的内涵及特点的基础上,从资源型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水平、技术创新产出水平以及技术创新的人员数量等方面阐述了河北省资源型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并从增加技术创新投入、提高技术创新产出水平以及扩大科技活动的研究队伍等方面提出了解决河北省资源型企业技术创新的对策。  关键词:资源型企业;技术创新;现状;对策  中
期刊
摘 要:旅游企业价值的增加取决于其投资决策和投资效率,对投资效率的评价将有利于管理者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基于此,以2007—2013年国内24家A股旅游业上市公司的168个面板数据为样本,以营运资金为切入点,运用数据包络法(DEA)的CCR模型对其投资效率进行了评价和分析。结果表明,旅游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存在整体效率低下、规模效率低下和存在DEA非有效决策单元的投入冗余、产出不足等问题。  关键
期刊
摘 要:通过对雾霾天气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认为我国污染型的经济结构是雾霾天气形成的主要原因,从而提出从经济与金融对策的视角来治理雾霾,即扭转政府行为对市场信号的扭曲,引导资源进入低污染行业,通过财税手段解决市场失灵,以达到解决跨区域雾霾的外部性问题目的,建立绿色金融政策体系。  关键字:雾霾;天气污染型;经济结构;雾霾治理  中图分类号: F06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
期刊
摘 要:随着在市场中导入新品牌的费用急剧增加,品牌延伸成为企业进行品牌管理的重要战略之一。通过研究品牌延伸对品牌依恋的影响,从消费者的视角出发,建立科学的理论模型,解释品牌延伸对品牌依恋的影响机理。建议企业进行品牌延伸时先从契合度高的产品领域入手,通过提升品牌信任和品牌象征价值来提高消费者对延伸品牌的依恋。  关键词:品牌延伸;品牌依恋;契合度;品牌信任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