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2011年是中国加入WTO十周年。十年来,我国的对外贸易战略延续了改革开放以来以劳动力比较优势为基本特征、以出口导向为主要目的的发展模式。应该说,这种模式为中国的企业“走出去”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很显然,现行的对外贸易战略也出现了诸多的问题。在中国脱离低收入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迈进的关键时期,如何尽快转变对外贸易战略就显得更加紧迫。本文根据当前国际形势的新特点,分析中国企业对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为中国企业在当前形势下国际化战略的调整提出建议。
关键字 中国企业 国际化战略 策略取向
三十多年前,中国社会进行了一场巨大的变革。对于中国企业来说,这场变革意味着更多的机会与挑战。资金、人才、技术,这些都是改革开放给中国企业带来的福利。“十一五”期间,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中国企业在前期发展的基础上,开始了“走出去”的发展历程,主要表现为地域集中、动机多样、投资领域和投资方式多元化等特点。实施“走出去”战略以来,我国对外投资合作各项业务快速发展,企业国际化成效显著,在拉动外贸出口、利用外部资源、推动互利合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当前国际经济环境的新特点
第一,国际资本市场和劳动市场流动性增强,生产要素的全球流动形成全球市场。全球产业链的形成和资源配置中合理及不合理的部分进一步显现,不均衡的全球增长模式正在塑造新全球经济格局。从总体看,国际贸易、投资金融市场的自由化进程使生产要素流动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最佳配置”。从国别看,全球化的收益分配和社会成本分布严重失衡,穷国与富国的差距在扩大,输家与赢家的两极分化加剧。
第二,新兴市场经济体日益剧增,为经济全球化注入新活力。一大批新兴发展中国家市场经济体系日趋成熟,东亚、拉美、独联体国家经济全面提速,非洲、中东地区国家经济开始起飞,这些国家的国内资本市场迅速发展,对外资的依赖明显下降,对自身能源、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意识强化,一些出口导向型发展中国家逐步实现贸易结构多元化。
第三,国际能源、资源价格大幅上涨,国际能源格局调整步伐加快,对能源等战略资源的争夺成为影响国际经济关系的最大不确定因素。一些油气资源富集的国家把握了资源性产品价格上涨的良机,不仅从中获取巨额收益,同时提升了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影响。
二、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面临的新问题
第一,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我国通过大量引进先进适用技术,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但国内企业创新能力没能同步提高,关键技术自给率低,对外技术依存度在50%以上,科技创新能力在主要国家中仍处于中等偏下水平。
第二,企业出口效益较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尚处于世界高新技术产业链中低端,因此自主品牌产品所占比重偏低,部分国内企业虽开始自主品牌产品出口,但由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品牌附加值仍偏低,出口效益未得到实质性提高。
第三,出口结构性矛盾突出。IT产品出口占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偏高,对欧、美主要国家的市场集中度接近七成,外资企业出口占八成多,国内各地区出口差距日益扩大。
第四,反倾销、反补贴等贸易壁垒正在吞噬我国企业的国际化机会。我国自加入世贸组织后遭遇的反倾销案件日渐增多,绿色、生态、环保的压力使中国企业发展在短期内的发展成本提升,特别是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走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必然选择。
三、在当前国际经济形势下我国企业战略调整的策略
第一,优化出口产品结构,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当前我国外贸发展方式虽对经济发展起到强有力的拉动作用,然而金融危机的爆发,使这种外贸发展方式弊端尽现。如果企业不加强科研力量和科研水平,提高产品的档次和附加值,必将被国际贸易市场无情地淘汰。因此,企业应以科技创新为突破口,着力提高管理水平,提高产品品牌档次,提高自身竞争实力,以突出“重围”,谋求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优化出口市场结构,开拓新兴市场。面对国际金融市场大幅萎缩,海外企业进口需求不断减少、欧美市场衰退等诸多不利情况,我国外贸出口企业应转换思路,不断开拓东盟、南美、非洲等新兴市场。
第三,加强自主出口品牌建设。自主出口品牌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应由企业、政府、中介组织三方积极参与、共同努力,使出口商品实现从无牌、贴牌到自主出口品牌、从普通品牌到自主出口名牌的转变。企业作为创立出口品牌的主体,必须具有强烈的品牌意识,充分认识自主品牌对于开拓国际市场、增强出口商品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作用,制定切实可行的出口品牌发展战略。
第四,积极开拓和推动服务贸易,促进贸易多元化发展。服务贸易是推动贸易产业结构变化的主动力,也是实现我国贸易生态效益改善的重点因素之一。与农业、工业相比,服务业是对自然资源依赖性最低、对环境破坏性最小的产业。而且一国的服务贸易发展与否已成为衡量国际贸易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准,决定着国家经济实力和竞争力的强弱,也就是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大小。
(作者简介:王丹,1988.2-,女,山东省烟台市,单位: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专业:国际贸易学,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贸易与投资)
关键字 中国企业 国际化战略 策略取向
三十多年前,中国社会进行了一场巨大的变革。对于中国企业来说,这场变革意味着更多的机会与挑战。资金、人才、技术,这些都是改革开放给中国企业带来的福利。“十一五”期间,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中国企业在前期发展的基础上,开始了“走出去”的发展历程,主要表现为地域集中、动机多样、投资领域和投资方式多元化等特点。实施“走出去”战略以来,我国对外投资合作各项业务快速发展,企业国际化成效显著,在拉动外贸出口、利用外部资源、推动互利合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当前国际经济环境的新特点
第一,国际资本市场和劳动市场流动性增强,生产要素的全球流动形成全球市场。全球产业链的形成和资源配置中合理及不合理的部分进一步显现,不均衡的全球增长模式正在塑造新全球经济格局。从总体看,国际贸易、投资金融市场的自由化进程使生产要素流动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最佳配置”。从国别看,全球化的收益分配和社会成本分布严重失衡,穷国与富国的差距在扩大,输家与赢家的两极分化加剧。
第二,新兴市场经济体日益剧增,为经济全球化注入新活力。一大批新兴发展中国家市场经济体系日趋成熟,东亚、拉美、独联体国家经济全面提速,非洲、中东地区国家经济开始起飞,这些国家的国内资本市场迅速发展,对外资的依赖明显下降,对自身能源、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意识强化,一些出口导向型发展中国家逐步实现贸易结构多元化。
第三,国际能源、资源价格大幅上涨,国际能源格局调整步伐加快,对能源等战略资源的争夺成为影响国际经济关系的最大不确定因素。一些油气资源富集的国家把握了资源性产品价格上涨的良机,不仅从中获取巨额收益,同时提升了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影响。
二、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面临的新问题
第一,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我国通过大量引进先进适用技术,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但国内企业创新能力没能同步提高,关键技术自给率低,对外技术依存度在50%以上,科技创新能力在主要国家中仍处于中等偏下水平。
第二,企业出口效益较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尚处于世界高新技术产业链中低端,因此自主品牌产品所占比重偏低,部分国内企业虽开始自主品牌产品出口,但由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品牌附加值仍偏低,出口效益未得到实质性提高。
第三,出口结构性矛盾突出。IT产品出口占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偏高,对欧、美主要国家的市场集中度接近七成,外资企业出口占八成多,国内各地区出口差距日益扩大。
第四,反倾销、反补贴等贸易壁垒正在吞噬我国企业的国际化机会。我国自加入世贸组织后遭遇的反倾销案件日渐增多,绿色、生态、环保的压力使中国企业发展在短期内的发展成本提升,特别是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走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必然选择。
三、在当前国际经济形势下我国企业战略调整的策略
第一,优化出口产品结构,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当前我国外贸发展方式虽对经济发展起到强有力的拉动作用,然而金融危机的爆发,使这种外贸发展方式弊端尽现。如果企业不加强科研力量和科研水平,提高产品的档次和附加值,必将被国际贸易市场无情地淘汰。因此,企业应以科技创新为突破口,着力提高管理水平,提高产品品牌档次,提高自身竞争实力,以突出“重围”,谋求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优化出口市场结构,开拓新兴市场。面对国际金融市场大幅萎缩,海外企业进口需求不断减少、欧美市场衰退等诸多不利情况,我国外贸出口企业应转换思路,不断开拓东盟、南美、非洲等新兴市场。
第三,加强自主出口品牌建设。自主出口品牌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应由企业、政府、中介组织三方积极参与、共同努力,使出口商品实现从无牌、贴牌到自主出口品牌、从普通品牌到自主出口名牌的转变。企业作为创立出口品牌的主体,必须具有强烈的品牌意识,充分认识自主品牌对于开拓国际市场、增强出口商品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作用,制定切实可行的出口品牌发展战略。
第四,积极开拓和推动服务贸易,促进贸易多元化发展。服务贸易是推动贸易产业结构变化的主动力,也是实现我国贸易生态效益改善的重点因素之一。与农业、工业相比,服务业是对自然资源依赖性最低、对环境破坏性最小的产业。而且一国的服务贸易发展与否已成为衡量国际贸易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准,决定着国家经济实力和竞争力的强弱,也就是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大小。
(作者简介:王丹,1988.2-,女,山东省烟台市,单位: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专业:国际贸易学,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贸易与投资)